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h平均脉压(PP)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35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检测。根据脉压≤40mmHg(1mmHg=0.133kPa),40-60mmHg,≥60mmHg,将135例患者分为3组。结果①随着脉压的升高,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呈明显增厚,且24h平均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均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显著相关。②随着脉压的升高,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结论脉压的升高在颈动脉结构的改变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PP)与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为临床有针对性的干预PP、预防高血压并发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老年高血压及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动态PP进行比较,同时对老年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组与正常组的动态PP进行比较。结果1)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的24h动态脉压(24hAPP)、白昼脉压(dPP)、夜间脉压(nPP)水平显著增大,24h平均收缩压(24hA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水平显著升高,24h平均舒张压(24hAD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水平显著下降,而两组间dSBP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老年高血压患者IMT增厚组的24hAPP、dPP和nPP水平均显著增高于IMT正常组;3)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升高;4)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单纯高血压患者的IMT显著增厚。结论动态PP增大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未来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张秋实  周智林  谢晓林  林玎  林萍  刘路平  马静 《浙江医学》2017,39(23):2132-2134
目的探讨老年直立性高血压(OHT)对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PWV)与颈动脉反射波增益指数(AI)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行生化指标、卧立位血压等检查,OHT定义为直立位后30s和2min平均收缩压升高≥20mmHg,平均收缩压增加或减少<20mmHg即直立性血压正常(ONT)。分别测定PWV和AI。结果OHT组与ONT组PWV、仰卧A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OHT组直立位时AI明显高于ONT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OHT与AI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r=0.30,P<0.05)。结论OHT可能与动脉压反射波增强相关并受动脉性能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观察高血压前期不同血压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 根据JNC-7,236例按照血压水平分为4组:正常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SBP/DBP)<120/80mmHg,高血压前期组:SBP/DBP120~139/80~89mmHg,,高血压组:SBP/DBP≥140/90mmHg,其中高血压前期组按照收缩压水平再分为.高血压前期1组(SBP120~129mmHg), 高血压前期2组(SBP130~139mmHg), 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结果 高血压组和高血压前期2组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 IMT值均高于正常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有显著性(P<0.05)。高血压前期1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虽高于正常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高血压前期组人群已出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的亚临床损害,其中在血压130~139/80~89mmHg时这种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及血压正常人群中心动脉血流动力学差异;探讨哪种血压指标与动脉僵硬度及血管损害标志物更
密切相关。方法从北京地区社区人群中筛选出820名高血压患者,同时入选820名与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血压正常者。采用
脉搏波传播速度(PWV)自动测量系统测定颈-股动脉PWV和颈-桡动脉PWV;应用张力测量法测量中心动脉压和中心动脉脉搏
波增强指数(AIx)。同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被测定。结
果无论是高血压患者还是血压正常人群,中心动脉收缩压和脉压显著低于相应的肱动脉收缩压和脉压,这种脉压扩增在血压
正常组9.85±6.55 mmHg明显低于高血压组12.64±6.69 mmHg,但在脉压扩增比上两组未见差异。大动脉僵硬度受血压及年龄
的影响,高血压组具有较高的颈股动脉PWV和中心动脉AIx,脉压扩增比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单因素分析见中心脉压相对
其它血压指标与动脉僵硬度和血管损害标志物的相关性更强;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颈股动脉PWV和中心动脉AIx受中心脉
压的独立影响而外周平均动脉压及脉压未进入回归方程。结论中心动脉脉压相对其它血压指标可能是中心动脉僵硬度更直
接的指示器和更好的血管老化的标志,未来的临床试验中可能更多地将中心动脉压作为治疗的靶目标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在不同时间服左旋氨氯地平降压治疗疗效,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未服用降压药物或停用其他降压药物治疗7天以上的86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随机分为早上服药组(n=42例)和晚上服药组(n=44例),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mg/d,每日观察诊室血压。所有患者药物治疗前后行动态血压监测,共治疗12周。结果经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后2组患者诊室血压明显降低(P〈O.05),且下降程度相近,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血压显示2组治疗后均能降低24h血压,降压程度相近,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上服药组白天血压达标(SBP〈135mmHg)者占46.2%,夜间血压达标(SBP〈125mmHg)者占31.7%。晚上服药组白天血压这标(SBP〈135mmHg)者占42.5%,夜间血压达标(SBP〈125mmHg)者占51.3%。结论左旋氨氯地平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有较好的降压效果,特别是对夜间血压升高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在晚上服药可以提高夜间血压达标率,更好纠正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以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7.
解读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年指南将正常血压定为<16.0/10.6 kPa(120/80 mmHg)。心血管危险因素及靶器官损害指标增加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腹型肥胖(腰围)、C反应蛋白、微量白蛋白尿以及颈动脉壁内膜中层增厚(IMT≥0.9 mm)。指南确定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目标是18. 6/12. 0 kPa(140/90 mmHg)以下,有糖尿病或肾病的高血压患者17.3/10.6 kPa(130/80 mmHg)以下,调整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降压目标值为20.0/12.0 kPa(150/90 mmHg)以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心脏、大血管等靶器官损害间的关系.方法 监测4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全天平均脉压差(PP),以PP 60 mmHg为界分为两组.多普勒超声检查左室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与心房收缩期充盈峰值流速比值(E/A值)、左室质量指数(LVMI)、相对室壁厚度(RWT)、颈动脉各段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各段阻力指数(RI).观察不同脉压差对心脏和大血管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者PP≥60 mmHg组与PP<60 mmHg组比较,E/A值下降(P<0.05),IMT增高(P<0.05),RI明显增高(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P与IMT左侧颈内动脉及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及RI双侧颈总动脉呈明显相关(r分别为0.346、0.341、0.557、0.518,P均<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差增大,与心脏、大血管等靶器官损害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相关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节律变化及炎症因子特点。方法 根据多导睡眠图结果,选取我院诊断为OSAHS相关性高血压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分析两组的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血压昼夜节律及炎症因子的特点。结果 观察组全天平均收缩压、全天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两组白天平均收缩压比较,P>0.05。观察组的夜间血压下降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的非杓型血压比例明显增加(P<0.01)。观察组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OSAHS相关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水平较原发性高血压升高,非杓型血压比例显著升高,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炎症因子水平升高且更容易发生血管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和2型糖尿病患24小时动态脉压及其他动态血压参数和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分3组,高血压病组(EH);高血压病并2型糖尿病组(EH+DM);正常对照组。分别对3组患行动态血压监测,作颈动脉血管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IMT≥1.3mm判断为颈动脉硬化。结果:EH组及EH+DM组收缩压及脉压均显高于对照组;EH+DM组24小时脉压、白天脉压及夜间脉压和IMT均明显高于EH组(P<0.05);男性IMT大于女性(P=0.02);脉压、收缩压与IMT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夜间脉压和年龄与IMT有显相关性。结论:高血压病和2型糖尿患,收缩压、脉压和年龄与IMT密切相关,但仅夜间脉压和年龄与IMT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前期不同血压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丹  梁晓萍  韩泉水  董少红 《广东医学》2008,29(7):1179-1180
目的观察高血压前期不同血压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236例按照血压水平分为4组:正常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SBP/DBP)<120/80mmHg,高血压前期组:SBP/DBP121~139/80~89mmHg,高血压组:SBP/DBP≥140/90mmHg。其中高血压前期组按照收缩压水平再分为高血压前期1组(SBP121~129mmHg),高血压前期2组(SBP130~139mmHg),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结果高血压组和高血压前期2组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IMT值均高于正常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血压前期1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虽高于正常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压前期组人群已出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的亚临床损害,其中在血压130~139/80~89mmHg时这种损害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h平均脉压(PP)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35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检测。根据脉压≤40mmHg(1mmHg=0.133kPa),40~60mmHg,≥60mmHg,将135例患者分为3组。结果①随着脉压的升高,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呈明显增厚,且24h平均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均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显著相关。②随着脉压的升高,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结论脉压的升高在颈动脉结构的改变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入选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70例(30例单纯高血压患者、40例高血压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和32例健康对照组。采用循环酶法测定入选者血浆Hcy浓度及其颈动脉IMT。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对Hcy浓度与颈动脉IMT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1、老年高血压各组血浆Hcy浓度高于对照组,且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血浆Hcy浓度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 < 0.01)。2、老年高血压各组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左颈内动脉、右颈内动脉IMT高于对照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右颈内动脉IMT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 < 0.05)。3、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血浆Hcy浓度与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IMT正相关(r=0.585、0.404, P < 0.05)。结论 1、血浆Hcy 浓度在老年高血压组升高,且合并2 型糖尿病组比单纯高血压组更高。2、颈动脉IMT在老年高血压组增厚,合并2 型糖尿病组右颈内动脉IMT比单纯高血压组增厚更为显著。3、血浆Hcy 浓度与颈动脉IMT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蒙绪卿  刘涛 《中国热带医学》2009,9(11):2132-2133
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负荷对老年高血压病程度的评价作用及与靶器分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对≥60岁的正常血压和高血压人群监测动态血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l medial thickness,IMT)和颈动脉斑块,分别测量正常血压组(A组)、高压1级组(B组)、高血压2级组(C组)、高血压3级组(D组)血压负荷并进行对照,分析各级的血压负荷与IMT差别;对比颈动脉粥样硬化组(E组)和颈动脉正常组(F组)的血压负荷。结果与A组相比,B、C、D组即各高血压组血压负荷增加,IMT也增加;E组与F组比较。收缩血压负荷和夜间血压负荷显著增加,而舒张血压负荷增加不明显。结论动态血压负荷与老年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相关,其中关系最密切的是收缩血压负荷和夜间血压负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测量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探讨血压昼夜节律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WV的影响.方法 对113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同时进行了动态血压监测和PWV测定.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113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杓型组,<10%为非杓型组.全部病例均记录性别、年龄、心率、测定PWV值、空腹血糖(FB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 非杓型组24小时收缩压(24hSBp)、24小时舒张压(24hDBp)、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PWV值均比杓型组明显增高.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WV与24hSBp、24hDBp、夜间SBp、夜间DBp均显著相关(P<0.05).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增加PWV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心脏、大血管等靶器官损害间的关系。方法监测4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全天平均脉压差(PP),以PP 60 mmHg为界分为两组。多普勒超声检查左室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与心房收缩期充盈峰值流速比值(E/A值)、左室质量指数(LVM I)、相对室壁厚度(RWT)、颈动脉各段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各段阻力指数(R I)。观察不同脉压差对心脏和大血管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PP≥60 mmHg组与PP<60 mmHg组比较,E/A值下降(P<0.05),IMT增高(P<0.05),R I明显增高(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P与IMT左侧颈内动脉及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及R I双侧颈总动脉呈明显相关(r分别为0.346、0.341、0.557、0.518,P均<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差增大,与心脏、大血管等靶器官损害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动态血压变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梁群  朱小红 《安徽医学》2009,30(4):382-383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4h血压变化状况。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50例原发性高血压(EH)组和5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DM)组患者的24h血压,比较24h收缩压(24hSBP)、24h舒张压(24h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血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结果24hDBP、dSBP、dDBP、白天血压负荷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SBP、nSBP、收缩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h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升高、血压负荷值升高,血压昼夜节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和超声极速成像技术分别检测左心房壁心肌应变率参数和颈动脉弹性参数,评价H型高血压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左心房及颈动脉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西安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36例,根据指南标准分为单纯高血压组53例及H型高血压组83例,选择同期健康受试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所有受试者常规超声心动图及多普勒超声检查参数。应用2D-STI计算左心房壁心肌应变率参数[左心房收缩期平均纵向峰值应变率(mean peak longitudinal strain rate of left atrium in systolic phase,mSRs),左心房舒张晚期平均峰值纵向应变率(mean peak longitudinal strain rate of left atrium in late-diastolic phase,mSRa),左心房舒张早期平均峰值纵向应变率(mean peak longitudinal strain rate of left atrium in early-diastolic phase,mSRe)]。超声极速成像技术检测颈动脉弹性相关参数[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收缩早期脉搏波传导速度(beginning of the systole PWV,BS-PWV),收缩晚期脉搏波传导速度(end of the systole PWV,ES-PWV)]。Pearson相关性分析左心房壁心肌应变率参数与颈动脉弹性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 单纯高血压组和H型高血压组BMI、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及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单纯高血压组和H型高血压组的左心房前后径(left atrial diameters,LAD),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与二尖瓣环根部运动速度峰值比(E/e')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单纯高血压组LAD低于H型高血压组(P<0.05)。单纯高血压组和H型高血压组mSRs、mSRe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且H型高血压组mSRs、mSRe低于单纯高血压组(P<0.05)。单纯高血压组和H型高血压组IMT、BS-PWV及ES-PWV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H型高血压组的IMT、BS-PWV及ES-PWV均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0.05)。结论 相比健康人群,糖尿病肾病患者左心房和颈动脉功能明显发生损害,其中合并H型高血压的患者功能损害更加明显,且与颈动脉硬化及左心房功能损害具有相关性,提示H型高血压能加剧糖尿病肾病患者左心房及颈动脉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30):26-28+3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证患者24 h 血压变异性、心功能、血管重构状况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9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接诊的40 例原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证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40 名体检人群作对照组。检测两组24 h 平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白昼和夜间SBP 和DBP 等24 h 动态血压及其血压变异性、日间和夜间平均心率、24 h 平均心率及血管总面积(TVA)、颈动脉的管腔面积(LA)、颈动脉内径(ID)、斑块面积(PA)、面积狭窄率(S)、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IMT 与内径ID 比值(IMT/ID)等血管重构指标。结果 研究组24 h 平均SBP 和DBP、平均脉压、白昼SBP 和DBP、夜间SBP 和DBP 等24 h 动态血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24 h 平均SBP 和DBP 变异、平均脉压变异、白昼SBP和DBP 变异、夜间SBP 和DBP 变异等24 h 血压变异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日间、夜间平均心率、24 h 平均心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VA、LA、ID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A、S、IMT、IMT/ID 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变异性、心功能、血管重构多个临床指标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肝阳上亢证存在一定相关性,对病情的诊断、靶向治疗可提供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贵军 《中国厂矿医学》2011,24(6):482-482,52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方法选取60例住院患者,按诊断标准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和单纯高血压组,对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h平均脉压、白天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结果 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脉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4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建议尽早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降压和降血糖,纠正异常的昼夜血压节律,对于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防止靶器官的损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