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ANA)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促神经再生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自体移植组,桥接2,4,8,12周组,每组6只,分别观测患侧L4脊髓及胫前肌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ANA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2周患侧脊髓内BDNF表达增高,4周时达高峰,持续到8周,然后逐渐降低,12周时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与自体移植组相比无差异。而患侧胫前肌最初4周内逐渐降低,然后逐渐升高,12周时达到正常水平,与自体移植组相比无差异。BDNF mRNA的表达基本与蛋白表达一致。结论ANA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也许可替代自体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长距离缺损,此作用可能与上调脊髓BDNF蛋白及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羊膜包裹的自体神经-变性骨骼肌复合移植物桥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可行性。方法:Wistar大鼠54只,分别以羊膜包裹的“神经-肌”并联桥(A组)、自体神经 (B组)和变性骨骼肌桥(C组),桥接10 mm右侧坐骨神经缺损。术后行Fast Blue逆行示踪,神经丝(NF)免疫组织化学和胫前肌湿重、再生纤维数目、直径及髓鞘厚度等检测。结果: A和B组脊髓和背根节荧光标记细胞均多于C组; C组再生神经丝排列稀疏、紊乱,而A和B组稠密、整齐;胫前肌湿重、单位面积再生有髓纤维数目、直径和髓鞘厚度在A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C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羊膜包裹的自体神经-肌复合移植物能很好地桥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自体神经-变性骨骼肌并联复合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成年Wistar大鼠54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3组。各组动物均切除一段坐骨神经形成10mm缺损,A组(n=18)行缺损远端神经原位束间分离后,切取10mm一束,与经过热变性处理的自体骨骼肌条“并联”形成复合桥桥接缺损坐骨神经;B组(n=18)行自体神经桥接;C组(n=18)行单纯变性骨骼肌桥接。术后24周,对各组胫前肌湿重恢复率,桥体再生神经纤维数目、直径和髓鞘厚度进行图像测量分析。结果:胫前肌湿重恢复率、桥体单位面积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密度)、纤维直径和髓鞘厚度统计学分析显示:A、B两组与C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再生效果优于C组;A、B组的胫前肌恢复率和单位面积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目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损伤神经远端束间分离自体神经与变性骨骼肌“并联”复合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效果接近自体神经,优于变性骨骼肌桥,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应用脊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程度评价大鼠坐骨神经缺损修复情况。方法取大鼠30只,随机分成正常组、自体神经组和硅胶管组,每组10只。自体神经组将剪断的10 mm神经缝合于原处,硅胶管组用10 mm医用硅胶管桥接神经缺损,正常组不手术。饲养4个月,于脊髓腰膨大处取材,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各组脊髓前角内均有BDNF表达,表现为点状红色荧光,均匀弥漫分布,胶质细胞内及周围均有分布,未染出神经元。光密度正常组>自体神经组>硅胶管组。结论应用脊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程度可以评价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情况。  相似文献   

5.
徐爱华  王维  商秀丽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2,41(12):1091-1094,1098
目的观察外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Alzheimer大鼠脑内突触素表达的影响及对大鼠行为学的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平均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冈田酸(OA)组、BDNF组、K252a组和LY294002组。按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定位,于海马CA3区注射点,在每侧海马假手术组大鼠注射2μL生理盐水,OA组注射2μL OA(0.2μmol/L),BDNF组注射2μL OA+2μL BDNF(50 ng/mL),K252a组注射2μL OA+2μL BDNF+2μL K252a(4μmol/L),LY294002组注射2μL OA+2μL BDNF+2μL LY294002(4μmol/L)。通过水迷宫试验检测大鼠行为学改变,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脑内突触素、pThr231的表达。结果定向航行实验显示,OA组及K252a组大鼠逃避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LY294002组及BDNF组明显延长(P<0.01),BDNF组及LY294002组大鼠逃避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也明显延长(P<0.01),正常对照组与假手术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空间探索实验结果显示,OA组及K252a组大鼠跨越平台次数较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LY294002组及BDNF组明显减少(P<0.0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OA组、LY294002组、K252a组pThr231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及BDNF组明显增多(P<0.01),BDNF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OA组和K252a组突触素表达较正常对照组、BDNF组及LY294002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 OA海马内注射可引起tau蛋白过磷酸化,从而导致突触结构功能障碍,引起大鼠空间认知障碍。外源性BDNF可通过激活TrkB受体补充缺乏的神经营养因子,减少tau过磷酸化,增加突触可塑性,促进突触形成,改善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大鼠坐骨神经缺损不同延迟时间后修复的再生效果.方法 大鼠右侧坐骨神经缺损分别预变性0、3、7、14和21 d后,用对侧坐骨神经桥接,术后6周分别行快蓝(Fast blue)逆行荧光示踪、胫前肌湿重称量、再生轴突数目、直径及髓鞘厚度等检测.结果 预变性7 d组的再生轴突数目多、直径大、髓鞘厚,明显优于其他组;3 d组与0 d组无明显差别,14 d和21 d组相对较差.结论 不同延迟时间后修复神经缺损可以对神经再生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以7 d时再生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电针环跳穴、委中穴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差异。方法:将健康清洁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委中组、环跳组,每组各8只。钳夹法制备急性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委中组、环跳组在模型制备成功后分别电针委中穴、环跳穴,每日1次,每次20 min,连续干预14 d。电针治疗前后均检测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与神经传导速度(MNCV),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坐骨神经病理变化,透射电镜法观察钳夹处坐骨神经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法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各组SFI、MNCV值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委中组、环跳组SFI、MNCV值均明显升高(P0.01);且与委中组相比,环跳组SFI、MNCV值升高更明显(P0.05、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髓鞘厚度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环跳组和委中组髓鞘厚度明显增加(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BDNF蛋白阳性表达上调(P0.01);与模型组相比,环跳组、委中组均可增加BDNF蛋白的上调(P0.01);且环跳组比委中组上调幅度增加更明显(P0.01)。结论:电针委中穴、环跳穴均可提高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及神经传导速度,促进受损神经结构修复,且电针环跳穴提升幅度更大,这可能是电针环跳穴疗效优于委中穴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内源性BDNF促进受损神经系统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内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受损神经系统再生的影响.方法 单侧坐骨神经切断实验:将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切断,并于术毕分为两组,每组8只,一组使用BDNF抗体,另一组则为使用正常羊血清(NSS)的对照组,第8 d时都行脊髓背柱横断术.将每只大鼠两侧L5的脊髓脊根节(DRG)作纵向切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计数大鼠L5 DRG内的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阳性细胞.双侧坐骨神经切断实验:将大鼠双侧坐骨神经切断,然后在第8 d行脊髓全横断手术(tSCI),术后分作两组,使用NSS的对照组和使用BDNF抗体组,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追踪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来评价内源性BDNF对脊髓损伤后的修复作用.结果 单侧坐骨神经切断实验的BDNF抗体组左侧L5 DRG内的GAP-43阳性细胞数少于对照组左侧(P<0.01).双侧坐骨神经切断实验的BDNF抗体组在tSCI处的HRP阳性神经纤维数较对照组减少(P<0.01). 结论内源性BDNF对受损神经系统的再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脱细胞异种神经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证明应用其复合BMSCs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采用化学萃取法制备兔的脱细胞神经,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将BMSCs种植到神经支架构建神经移植体,体外培养后观察细胞形态;用构建的异种神经移植体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术后8周,检测胫前肌湿重比率,对再生神经进行组织形态学分析;并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内NGF的表达。结果:脱细胞异种神经较完整地保留了天然立体的施万细胞基底膜管结构,完全地移除了神经内的施万细胞、轴突和髓鞘成分;在体外培养中支持种植的BMSCs黏附和生长。神经移植术后,与单纯异种脱细胞神经移植组相比,复合BMSCs的异种神经移植体移植能使胫前肌湿重比率增加、有髓神经纤维数目、髓鞘厚度和轴突直径增加;增加再生神经内NGF的表达。结论:异种脱细胞神经移植体具备天然的立体结构,移除了施万细胞、髓鞘等抗原成分;神经支架无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复合BMSCs的异种神经移植体可显著地促进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内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脊髓前角内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表达的调节。方法大鼠坐骨神经压榨损伤后,腹腔注射BDNF抗体中和内源性BDNF,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动物存活7d或14d,用Western blot与RT-PCR观察GAP-43在脊髓腰骶膨大部前角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注射BDNF抗体后坐骨神经损伤侧脊髓前角内GAP-43蛋白与其mRNA的表达明显下降,上述改变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内源性BDNF可能参与脊髓前角内GAP-43表达的调节。  相似文献   

11.
GDNF基因修饰的雪旺细胞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应用携带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质粒(pLXSN-GDNF)对体外培养的雪旺细胞进行基因修饰,并结合细胞外基质凝胶及生物可降解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管构建神经移植复合体,用于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修复,同时对其促轴突再生及神经元保护作用予以检测评价.方法 40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n=10) 细胞外基质凝胶-PLGA管桥接组;B组(n=10)雪旺细胞-细胞外基质凝胶-PLGA管桥接组;C组(n=10) GDNF基因修饰的雪旺细胞-细胞外基质凝胶-PLGA管桥接组;D组(n=10)自体神经桥接组.损伤各组12周时应用神经电生理及甲苯胺蓝染色和透射电镜观测神经再生情况,辣根过氧化物酶神经逆行示踪技术用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再生评价.结果 12周时再生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检测、甲苯胺蓝染色轴突形态计量学分析、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以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再生评价结果提示:C组优于A、B组,而与D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雪旺细胞的转基因处理可能弥补单纯细胞移植神经营养因子含量的不足,而可能达到与自体神经移植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细胞BDNF表达变化及外源性NGF与BDNF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分为药物组、对照组,每只大鼠又分为损伤例组(L组)和健侧组(R组)两个亚组。用原位杂交、免疫级化技术检测BDNF的表达水平,现察各组在1d、7d、14d、21d及28d时的变化。用计算机图像自动处理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药物组损伤侧脊髓前角细胞中BDNF表达水平除1d,7d组外其余均多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健侧脊髓前角细胞中BDNF表达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坐骨神经损伤后损伤侧脊髓前角细胞中BDNF表达水平在最初的3周内逐渐下降,然后开始恢复,但至第4周尚未恢复到开始时的水平;而两组健侧BDNF表达水平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外源性NGF能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后损伤侧脊髓前角细胞中BDNF表达水平的增加;而对健侧BDNF表达水平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慧君  万培玲  王颖 《海南医学》2012,23(13):20-22
目的探究坐骨神经阻滞能否影响大鼠后足切割后脊髓背角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升高。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150~250g,随机分为两组,各16只。坐骨神经阻滞组大鼠先行坐骨神经阻滞后后足切割手术,全麻组在全麻下行后足切割手术。两组均于术后1h、6h、1d、3d各取4只大鼠处死,检测腰段脊髓背角中BDNF的水平。结果后足切割后1h、6h、1d,全麻组大鼠切割侧腰段脊髓背角中BDNF水平显著高于对侧(P<0.05),坐骨神经阻滞组大鼠切割侧腰段脊髓背角中BDNF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两组大鼠切割后1h、6h、1d切割侧腰段脊髓背角中BDNF水平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坐骨神经阻滞能显著抑制大鼠后足切割引起的腰段脊髓背角中BDNF的表达升高。  相似文献   

14.
PLGA导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多孔PLGA[poly(1actide-CO-glycolide)]导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12只,分为自体神经移植组和PLGA导管组。两组动物分别人工造成右侧10mm的坐骨神经缺损后,PLGA导管组采用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和聚羟基乙酸(polyglycolic acid,PGA)按75:25的比例制成多孔PLGA管修复坐骨神经缺损。自体神经移植组采用坐骨神经进行桥接。术后4、8、12周,分别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检测,术后12周行快蓝(Fast Blue)逆行示踪观察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和脊髓神经元数目及行胫前肌湿质量测量;半薄和超薄切片观察再生纤维数目、直径及髓鞘厚度。结果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比较,术后4周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8周和12周有显著性差异(P〈0.05),自体神经组优于PLGA管组。PLGA组DRG及脊髓中快蓝标记的神经元数目及胫前肌湿质量均不及自体神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位面积再生有髓纤维数目、直径和髓鞘厚度在PLGA管组与自体神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用PLGA导管对坐骨神经缺损有一定的修复效果,但不及自体神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坐骨神经阻滞能否影响大鼠后足切割后脊髓背角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升高.方法 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150~250 g,随机分为两组,各16只.坐骨神经阻滞组大鼠先行坐骨神经阻滞后后足切割手术,全麻组在全麻下行后足切割手术.两组均于术后1h、6h、1d、3d各取4只大鼠处死,检测腰段脊髓背角中BDNF的水平.结果 后足切割后1h、6h、1d,全麻组大鼠切割侧腰段脊髓背角中BDNF水平显著高于对侧(P<0.05),坐骨神经阻滞组大鼠切割侧腰段脊髓背角中BDNF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两组大鼠切割后1h、6h、1d切割侧腰段脊髓背角中BDNF水平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坐骨神经阻滞能显著抑制大鼠后足切割引起的腰段脊髓背角中BDNF的表达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重组腺病毒载体AxCA-BDNF转染大鼠损伤坐骨神经后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神经生长和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将90只成年Wistar大鼠分成3组,AxCA-BDNF转染组(硅胶管内置AxCA-BDNF原液)、BDNF组(硅胶管内置BDNF溶液)和对照组(硅胶管内置空白病毒稀释液),每组30只,另取5只Wistar大鼠作为正常组.应用组织学图像分析技术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新生神经纤维进行计数,对新生神经髓鞘厚度进行测量分析;应用足印分析和电生理检查技术,从功能角度判定BDNF基因转移的生物效应.结果 在3、7、14 d及1个月4个时相点,光镜、电镜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图像分析证实,AxCA-BDNF转染组和BDNF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的数量、新生神经纤维数目及其髓鞘厚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HRP逆行示踪也证实神经联接的再形成优于对照组(P<0.01);在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神经传导速度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等神经功能恢复指标上,AxCA-BDNF转染组和BDNF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应用腺病毒介导的BDNF基因转移,不仅能促进损伤神经纤维再生,也能保护损伤的脊髓神经元,大鼠的神经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地塞米松对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27只成年Wis-tar 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神经损伤组:大鼠右侧股外侧切口,钳夹右侧坐骨神经造成神经损伤;地塞米松组:于神经损伤后局部肌肉间隙内注射地塞米松0.5 mg/(kg·d);生理盐水组:在神经损伤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手术后不同时间段分别取各组动物L4~L6节段脊髓,制做石蜡切片,观察脊髓运动神经元形态及数量的变化.结果 神经损伤组可见同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变小,尼氏体数目减少,模糊不清.地塞米松组神经损伤后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尼氏体的形态明显改善,数量增加.结论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局部应用地塞米松可改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形态结构,恢复蛋白质合成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FK1706是否能够促进外周神经移植术后大鼠神经轴突再生。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行左侧坐骨神经离断、自体桡神经移植术。术后随机分为两组,A组术后当天开始患肢局部肌肉注射FK1706(0.32 mg/kg),持续8周。B组作为对照组不施加干预,仅常规喂养。术后8周,行大鼠左坐骨神经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及截面积测定、神经电生理检测、左腓肠肌肌湿重测定。结果:A组近端有髓神经纤维数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远端有髓神经纤维数、远端纤维截面积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厚度(mt)及直径比(d/D)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复合运动动作电位(CMAP)、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及腓肠肌肌湿重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鼠坐骨神经移植术后应用FK1706具有神经营养作用,可加快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靶肌肉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按随机数表分为正常组20只和模型组(用硅胶管桥接坐骨神经6 mm缺损)40只,后者又随机分为bFGF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左胫前肌及腓肠肌各注射0.1ml的100 U bFGF和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30 d.术后10周,进行足迹分析、电生理、霍乱毒素-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神经标记(CB-HRP)和存活前角神经元计数、肌肉和神经组织学检查及图像分析等.[结果]bFGF组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恢复率,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潜伏期、波幅和神经传导速度,再生神经干中的有髓神经纤维密度、髓鞘厚度、轴突直径及许旺细胞数,被CB-HRP标记和存活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靶肌肉注射bFGF能明显促进损伤后坐骨神经结构的再生、成熟,提高神经功能恢复,是临床应用bFGF的另一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20.
建立大鼠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模型适宜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建立大鼠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动物模型的适宜方法。方法:选取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两组,无菌条件下,分别切断左后肢坐骨神经和左后肢胫神经。术后观察动物的生活状态,并于术后1、2、4、8周分别测定手术侧与健侧腓肠肌的肌湿重、肌纤维横截面。结果:术后动物全部存活,但切断坐骨神经组有3只动物手术侧肢体远端出现皮肤溃疡。切断坐骨神经或胫神经2周后,大鼠肌湿重、肌纤维横截面积的测定值,手术侧与健侧相比较即出现显著性差异,术后4周内肌萎缩进程较快,随后趋缓。结论:建立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动物模型,两种方法比较,切断坐骨神经对动物损害较大,建议采用切断胫神经这种方法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