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评价宝石CT能谱成像的单能量图像与碘基肺灌注图诊断肺栓塞和肺灌注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56例临床怀疑肺栓塞且CT肺血管成像(CTPA)显示肺叶和肺段动脉腔内有明确充盈缺损患者,对以上病例行宝石能谱CT扫描,获得单能量CTPA图像及碘基肺灌注图。结果56例CTPA阳性患者共显示302处血管内充盈缺损,其中叶级肺动脉65处,段级237处。56例CTPA阳性患者在碘基肺灌注图共显示203处灌注缺损区,CTPA各肺段动脉栓子显示率与碘基肺灌注图相应肺段灌注缺损区显示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碘基肺灌注图所示正常肺实质的碘基物质含量与灌注缺损肺段碘基物质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宝石CT能谱成像的CTPA单能量图像显示肺栓塞与碘基肺灌注图显示肺灌注缺损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为PE和由此引起的肺实质功能变化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肺栓塞的CT肺动脉造影(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影像学特点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患者行CTPA检查,并对确诊存在肺栓塞的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析,测定每例患者的Mastora肺动脉栓塞指数及栓塞肺组织灌注缺损指数,比较不同证候患者Mastora肺动脉栓塞指数及栓塞肺组织缺损分数的差异。结果:(1)碘基物质图可显示栓塞肺组织的灌注减低程度,具有与CTPA相当的诊断肺栓塞能力,二者相互结合可提高肺栓塞诊断的准确性;(2)气虚痰瘀阻络证和气虚痰热瘀阻证肺栓塞患者的栓塞肺动脉数量较少,栓塞肺组织灌注减低程度较轻。气虚血瘀证患者栓塞肺动脉数量较多,栓塞肺组织灌注程度较重。阳气暴脱证患者栓塞肺动脉数量最多,栓塞肺组织灌注程度最重,临床症状以右心功能不全为主,病情危急。结论:碘基物质图与CTPA在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上具有高度一致性;肺栓塞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的肺动脉栓塞指数和灌注缺损指数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在我院使用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检查的26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DEPI)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在肺叶基础上,DEPI与CTPA检出血管栓塞的符合率为96.30%;在肺段的基础上,DEPI与CTPA检出血管栓塞的符合率为90.57%。当段、亚段肺动脉栓塞充盈缺损完全时,DEPI表现为肺段或亚段分布灌注缺损,当部分充盈缺损时,DEPI以灌注降低为主,少数表现为无灌注缺损;利用DEPI诊断PE的敏感性96.30%(52/54),特异性100%。结论 DEPI表现与CTPA肺动脉栓塞程度、部位有关,两者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肺动脉栓塞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双能量CT肺血管成像联合灌注成像技术(Lung PBV)在肺栓塞(P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65例临床疑诊肺栓塞并行双源CT Lung PBV检查的患者。两位高年资医师分析所有患者的Lung PBV图像,按肺段记录灌注减低和(或)灌注缺损的部位。两周后,这两位医师再随机分析所有患者的CT肺动脉造影(CTPA)图像,按肺段记录栓子所在部位及栓塞程度。结果 CTPA确诊PE者70例,Lung PBV正确诊断65例,以CTPA为标准,Lung PBV诊断肺栓塞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9%、70.6%、72.2%和92.3%,Lung PBV诊断PE的正确指数为80.65%。以解剖部位为基础,Lung PBV对肺叶、肺段及亚段PE诊断正确率分别为73.0%、72.3%和82.0%;当肺叶、肺段及亚段肺动脉为完全阻塞时,Lung PBV表现为与肺段一致的灌注缺损为主,不完全阻塞时,Lung PBV主要表现为栓塞肺段的灌注减低。结论 Lung PBV能够较准确的发现PE所致的肺血流灌注异常,但与栓塞部位及栓塞程度有关,对亚段肺动脉栓塞的诊断正确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采用640层宽体CT肺血管减影成像(DSCTPA)碘灌注分布图对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3月至2022年5月就诊于朝阳市中心医院临床怀疑肺栓塞的患者共64例,所有患者均先进行CT平扫,后立即行CT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检查,并将所得的平扫图像和CTPA图像加载到Sure-Subtraction Lung软件进行后处理,得到两组视图模式图像:Tissue模式:碘分布融合肺动脉血管像(CTPA+碘图),Vessels模式:减影后肺动脉血管图像(CTPA+血管像)。由2名医师采用双盲法对2组模式图像和CTPA图像进行诊断分析。肺动脉血管按肺动脉主干、叶、段、亚段及以下进行分类,分别记录各患者栓子的位置与数目。研究图像显示方法诊断肺栓塞的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和漏诊率。结果 64例患者中,经CTPA检查后诊断有30例患者存在肺动脉栓塞,按标准测得的栓子共计223个,其中栓塞位于主干28个,叶肺动脉76个,段肺动脉83个,亚段及以下36个。CTPA图像、CTPA+碘图、CTPA+血管像3组显示肺动脉栓塞栓子总数的灵敏度为83.9%/91.9%/87....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栓塞(PE)患者应用GE宝石能谱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8月~2018年12月我院临床疑似PE并行能谱CT检查的患者120例,以CT肺动脉造影(CTPA)确诊的PE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处理获取CTPA图像及肺组织碘基物质图像。根据CTPA图像观察栓子分布情况并进行类型,于碘基图中测定栓塞区与与对侧正常区相比碘含量值。结果 120例临床可疑PE患者,经能谱CTPA证实为阳性57例,共发现289个栓子,其中完全型栓子172个,不完全型117个(包括中心型17个、偏心型86个、附壁型14个)。完全型栓子、中心型及偏心型栓子栓塞区碘基值均明显低于对照区(P<0.05);附壁型栓子碘基值在栓塞区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完全型栓子灌注减低区检出率明显高于不完全型栓子(P<0.05)。结论宝石能谱CT能够显示肺组织血流灌注异常改变,对PE诊断及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双源双能CT在周围型肺阻塞(P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2015.01~2018.01间收治94的疑似PE患者纳为研究对象,其均行flash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扫描图像在后处理工作站中进行LungPBV及LungVessels处理,观察CTPA、CTPA+LungPBV、CTPA+LungVessels对全部栓子的检出效果,并计算LungPBV、LungVessels与CTPA在周围型PE诊断中的一致性。结果分析94例研究对象CTPA、LunPBV、LungVessels图像,并结合其临床症状共确诊32例患者为周围型PE,检出率为34.04%,分析32例周围型PE患者1920支血管,发现172支栓塞肺动脉,其中55支为段动脉、89支为亚段动脉,28支为亚段以下动脉;单纯CTPA共检出152支(88.37%)栓塞肺动脉,CTPA+LungPBV共检出162支(94.19%),CTPA+LungVessels共检出167支(97.09%);LungPBV检查与CTPA在诊断PE中的一致性为84.74%;LungVessels检查与CTPA在诊断PE中的一致性为80.23%。结论LungPBV能有效显示肺组织血流灌注情况,LungVessels可通过碘含量有效显示肺动脉栓子,LungPBV与Lung Vessels软件结合CTPA均能有效提高周围型肺栓塞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层探测器能谱CT在冠脉正常者静息态心肌灌注成像的作用。 方法 对15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行双层探测器能谱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及静息态心肌灌注成像检查,对28例冠脉正常者进行静息态心肌灌注成像的测量。根据美国心脏协会 17段心脏节段分析方法,分别在碘密度图、有效原子序数图像上测量心肌各节段(心尖除外)的碘密度值及有效原子序数值,同时记录主动脉根部的碘密度值及有效原子序数值,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 左室中部层面各节段的碘密度值及有效原子序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基底部层面及心尖部层面心肌各节段的碘密度值及有效原子序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双层探测器能谱CT可以定量分析心肌各节段的碘浓度和有效原子序数,冠脉正常者左心室中部层面各节段的灌注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能CT肺灌注影像表现(DEPI)与CT肺动脉造影(CTPA)这两种方法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和实际应用性.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4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13例,应用双源CT先行CT肺动脉造影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再行双能扫描模式,行肺灌注影像扫描,将CT肺动脉造影上所示及亚段肺血管内充盈缺损形态及类型与CT肺灌注图像的肺灌注缺损形态与类型相对比研究.结果 该研究共计28个肺叶,62个段肺内栓子存在.在左右肺动脉栓塞中,双能CT肺灌注影像表现在部分栓塞和完全栓塞中检出率100.00%;在叶肺动脉栓塞中,检出率分别为90.00%和100.00%;在段肺动脉栓塞中,检出率分别为90.24%和95.24%;亚段肺栓塞中,检出率分别为69.23%和81.82%.可见当部分充盈缺损时,肺灌注图像以不均匀灌注缺损为主,相反CT肺动脉造影未见异常,而4个肺段区显示灌注缺损.结论 双能CT肺灌注影像表现与CT肺动脉造影上部位、肺动脉栓塞程度有关,两者相联合使用可有效提高急性肺栓塞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采用双源计算机体层摄影(DS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诊断肺动脉栓塞(PE),探讨栓塞部位及形态与双能量肺灌注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临床怀疑PE,行DSCT 双能量肺灌注成像患者120 例。①分析PE部位及分型;②分析PE 部位及分型与双能量肺灌注灌注缺损类型的比较;③分析纵隔窗肺动脉增强图像与肺灌注图像诊断PE的吻合性,以及肺灌注图像与肺窗图像诊断PE 肺内灌注改变的吻合性。结果①从PE 发生部位分析,右侧PE 的比例高于左侧肺动脉,肺叶动脉较左、右肺动脉干多,双下肺动脉较双上肺动脉多;从形态上分析,以中心型和完全闭塞型居多,附壁型次之,不规则型及马鞍型较少;②在不同类型的肺动脉干PE中,完全型易发生于全肺或肺叶灌注缺损,附壁型或中心型常出现肺叶或段灌注缺损;若PE 发生在肺叶或肺段,则完全型多出现肺叶或段灌注缺损,而附壁型或中心型多出现肺段或亚段灌注缺损或无灌注缺损;若PE发生在亚段,则多见亚段灌注缺损或无灌注缺损;③纵隔窗肺动脉增强图像与肺灌注图像诊断PE 的吻合性好,肺灌注图像与肺窗图像诊断PE肺内灌注改变的吻合性差。结论肺灌注成像与PE 部位及形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DSCT 双能量肺灌注成像能协助诊断PE。  相似文献   

11.
Zhang L  Lü L  Wu HW  Zhang H  Zhang JW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5):3201-3204
目的 观察急性肺栓塞(PE)患者抗凝治疗前后肺动脉充盈缺损形态和肺实质灌注的变化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上海仁济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3例急性血栓栓塞症(VTE)患者应用宝石CT(GE Discovery 750 HD CT)动态观察动脉血栓形成部位、范围、形态,通过冠状位、矢状位、轴位观察灌注缺损,并和肺动脉期成像对照.原始数据采用能量成像系统和CT增强软件处理.结果 23例VTE患者中,14例经宝石CT证实PE,抗凝治疗前,相应肺实质灌注缺损区域的碘含量值(-1.09±2.95)mg/ml,灌注正常区碘含量值(1.67±0.93)mg/ml,两者的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2,P<0.05).抗凝治疗3个月后CT复查原肺实质灌注缺损区域的碘含量值(1.21±0.34)mg/ml,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t=1.34,P<0.05);PE患者段或亚段分布的灌注缺损区的碘含量值与肺栓塞临床可能性评分值呈负相关(r =0.78,P<0.05),肺实质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与肺栓塞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结论 宝石CT能量成像技术可以分析分离的造影剂碘物质在肺实质的分布,有助于定量评价肺动脉栓塞后肺实质血流灌注的变化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肺灌注断层显像与平面显像在肺栓塞诊断中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判定肺灌注断层显像(SPECT肺灌注显像)对肺血栓栓塞症(PE)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27例明确诊断为PE的患者在进行肺平面通气显像的同时,进行了SPECT肺灌注显像和肺平面灌注显像,并与CT肺动脉造影(CTPA)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227例PE患者中,平面肺灌注显像阳性者203例,检出率为89.4%。SPECT肺灌注显像阳性者223例,检出率为98.2%。平面肺灌注显像与SPECT肺灌注显像对PE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221例有CTPA诊断结果的患者中,CTPA显示受累肺段为976个,平面肺灌注显像显示796个肺段阳性,两者符合率为81.6%;SPECT肺灌注显像显示937个肺段阳性,SPECT肺灌注显像与CTPA的符合率为96%;两符合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PECT肺灌注显像能明显提高对PE的诊断价值,可取代肺平面灌注显像,成为诊断PE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沈起钧  单嫣娜  彭志毅  陈文辉  杨斌 《浙江医学》2013,(24):2176-2179,I0018
目的探讨双源CT肺灌注血池容积技术对于肺分支小血管栓塞的量化及诊断价值。方法对55例临床诊断为肺栓塞患者进行CT肺动脉造影(CTPA)及肺灌注血池容积(PBV)成像,所得图像以肺段为评价单位,分别对CTPA血管内栓子数量、位置、栓塞程度、PBV灌注减低区范围、平均CT值及碘含量值进行比较,分析其统计学差异。结果55例患者除3例有不同程度支气管炎、肺气肿、肺间质纤维化或胸腔积液,双肺表现为弥漫性灌注降低,未纳入统计,其余共有832个肺段和肺段动脉纳入分析。其中197个肺段内有栓子存在。以肺段为评价单位,PBV共检出179个肺段有灌注减低,与CTPA检出197个栓子的符合率为90。8%。肺栓塞与无肺栓塞病变区域的CT值及PBV碘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完全性肺栓塞与不完全肺栓塞上述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8.9%(16/179)肺段远端肺实质内出现与栓塞程度不符的灌注减低,3.9%(7/179)肺段出现CTPA初期漏诊的情况。结论双源CT肺灌注血池容积技术避免了CTPA假阴性的可能,明显提高肺分支小血管栓塞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急性肺栓塞双能CT肺灌注影像表现与CT肺动脉造影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肺栓塞患者双能CT扫描肺灌注缺损类型与CT肺动脉造影(CTPA)中肺动脉充盈缺损类型的关系.方法 22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应用双源CT先行CTPA,然后用双能扫描模式行肺灌注扫描,将CTPA上所示段及亚段肺血管内充盈缺损形态与CT肺灌注图像的肺灌注缺损相对照.结果 当段、亚段肺动脉肺栓塞充盈缺损为完全型时,相应的肺灌注图像主要是肺段或亚段分布的灌注缺损,分别占83%、62%.而当充盈缺损为部分或中央型充盈缺损时,肺灌注图像以部分型灌注缺损或无灌注缺损为主,3个肺段区肺灌注图像显示灌注缺损,而CTPA未见异常.结论 CT肺灌注缺损与CTPA上肺动脉充盈缺损不能一一对应,两者联合起来将会为急性肺栓塞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在肺动脉栓塞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0例肺动脉栓塞(PE)进行多层螺旋CTPA检查并分析其表现。结果:20例中,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叶肺动脉显示率100%,段肺动脉显示率90%,亚段肺动脉显示率63.5%。左右肺动脉栓塞4支,叶肺动脉栓塞25支,段肺动脉栓塞72支,亚段肺动脉栓塞41支。PE的直接征象为肺动脉充盈缺损,其中肺动脉完全阻塞3例,中心性充盈缺损7例,偏心性充盈缺损14例,附壁充盈缺损6例;间接征象有肺梗死灶2例,肺纹理稀疏5例,胸腔积液8例。结论:多层螺旋CTPA是一种无创、可靠和有效检查方法,并能明确诊断肺动脉栓塞。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肺灌注断层显像对肺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6例确诊为PE的患者进行肺灌注断层和平面显像,次日行肺通气显像,显像结果和CT肺动脉造影(CTPA)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76例PE患者中,肺灌注断层显像阳性72例,检出率为94.7%;肺灌注平面显像阳性64例,检出率为84.2%,两种方法PE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76例患者中,CTPA显示受累肺段为329个,肺灌注断层显像示314个肺段阳性,肺灌注断层显像与CTPA的符合率为95.4%;肺灌注平面显像示261个肺段阳性,两者符合率为79.3%,两符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肺灌注断层显像能显著提高对PE的诊断率,可作为诊断PE的常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DEPI)对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25例怀疑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行双源CT进行双能量扫描,所得数据采用Dua1Energy软件处理得到肺灌注图像,同时得到肺动脉cTA图像,将肺组织灌注状态按肺叶、肺段、肺亚段与cTA上所示肺动脉栓塞进行记录,对比分析肺灌注与肺动脉栓塞之间的关系。结果CTA共检出21个肺叶、47个肺段、37个亚段内有血栓存在。DEPI检出肺叶灌注稀疏或缺失20个,符合率为95.2%;肺段灌注稀疏或缺失42个,符合率为89.4%:亚段灌注稀疏或缺失33个,符合率89.2%。当肺段、亚段动脉栓塞完全栓塞时,相应DEPI的灌注缺失主要是以肺段或亚段分布:当肺动脉部分栓塞时,DEPI以灌注稀疏为主,少数表现为无灌注缺失;7个肺段区显示灌注缺失,而CTPA未见到血栓。结论DEPI能够显示肺动脉栓塞导致肺血流改变的肺灌注异常,与CTPA联合起来有助于提高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单嫣娜  沈起钧  杨斌  陈文辉 《浙江医学》2016,38(17):1410-1414
目的探讨双源CT肺灌注血池容积(PBV)成像对于外周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肺栓塞的57例患者分别行CT肺动脉造影(CTPA)、肺段PBV成像及肺核素灌注显像(SPECT),所得图像以肺段为评价单位,计算肺段PBV成像灌注兴趣区的平均CT值,CTPA所得的栓塞肺段数、位置,SPECT灌注评分;所得肺段PBV成像结果分别与CTPA及SPECT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对肺段PBV成像平均CT值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存在肺栓塞的肺段PBV成像平均CT值(16.70±3.34)Hu,低于无肺栓塞肺段(28.8±4.62)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3,P<0.01)。PBV成像平均CT值与CTPA所得的栓塞肺段数呈正相关(r=0.44,P<0.01),PBV成像平均CT值与SPECT肺栓塞灌注评分呈正相关(r=0.72,P<0.01)。ROC曲线分析提示PBV成像定量分析对肺栓塞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AUC)为0.932。当PBV成像平均CT值<23.9Hu临界值时,诊断肺栓塞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5%、86.9%、66.1%、98.6%。结论双源CT肺PBV成像可提高外周性肺栓塞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对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临床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10例患者的CTPA图像的表现.结果:10例PE共累及58处肺动脉及分支,其中左肺动脉主干7,处,右肺动脉主干8处,肺叶动脉15处,肺段动脉28处.结论:多层螺旋CTPA具有准确、快速、无创伤等优点,可立体、直观地观察到血栓的大小、分布及范围,并可观察肺内间接改变,是PE的临床诊断及观察疗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诊断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6例PE患者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的影像学表现;以轴位图像为基础,结合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综合分析。其中6例患者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叶及叶以上肺动脉的显示率达100%,对段及亚段肺动脉栓塞检出率明显高于DSA,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诊断PE优于其它检查,且简便、安全、无创、准确、可靠;可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