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风非风说     
中风又称脑卒中,属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多数为急危重症,临床极为常见,但因历史时期不同,对本病的认识各不相同,只有正确认识中风的病因病机,才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文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中风的认识进行了归纳,分为四个阶段:(一)秦汉唐以前,以《内经》、《金匮要略》、《千金要方》等著作多以外风论述,认为中风多以外风所致,对中风认识处于朦胧阶段;(二)宋金元时期,以"四大医家"为主开始重视内因的研究,是正确认识中风的转折阶段;(三)明清时期,王履区分外风所致为"真中";内伤积损所致为"类中",为现在的脑血管病,否定了外风之说,到张景岳确立中风非风说,是本病进入成熟阶段;(四)近现代借助实验室、影像学,对脑及脑血管进行直观研究,对其病因病机本质已进入日益清晰阶段。  相似文献   

2.
罗天益治疗中风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锐  王琳  李成文 《河南中医》2005,25(10):24-25
《卫生宝鉴》系金元著名医家罗天益所著,于传统医学颇多发挥.其论治中风,继承汉唐遗风从外风立论,顺应金元改革创新思潮,师从李杲重视内风,临证注重外风与内风并举,区分脏、腑.现将其治疗中风经验与用药特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秋霞 《北京中医药》2002,21(4):242-243
侯氏黑散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有效方剂。由于原文叙证简略,并且涉及此方者仅一条,客观上限制了经方侯氏黑散的临床运用。笔者通过对侯氏黑散方义的分析、风药治风立论的剖析以及现代药理作用的阐述来探讨侯氏黑散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部分机理。希望引起同道加强对经方侯氏黑散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0)软件,探讨《中华医典》中收载的所有治疗中风的古方用药规律,包括药性规律、常用药物、药对及新方组合等,以期为中风病的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收集并筛选《中华医典》光盘中历代治疗中风的内服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运用软件的数据挖掘方法,寻找高频药物、药类、药对等,探讨治疗中风病药物配伍规律,以方测证,从中总结古方治疗中风之病因病机。结果:根据方剂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筛选出符合方剂617首,涉及中药320味,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在治疗中风的常用药物中,以风药为主,其中排名前10的高频药物为防风、川芎、甘草、肉桂、当归、天麻、附子、麻黄、天南星、羌活;药对以川芎与防风最为常见;关联规则显示"它药-防风"的关联规律,并得出13首治疗中风的新方。结论:根据分析得出古代医家在治疗中风时,重视对风药的配伍使用,并以辨证论治为指导,辅以开窍、活血、化痰之法,可以为临床治疗中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金元以后五脏中风研究逐渐淡化,至今罕有研究的现象,追溯《千金方》、《太平圣惠方》中的相关内容,剖析唐宋时期五脏中风证治特色。认为,与康宋以前相比,该时期的五脏中风在病证上,逐渐由一般证候向具体病证转化;在治疗上,《千金方》寒温并用,创内风论治之先河;《太平圣惠方》突出各脏中风特点,区分五脏用药,拓展内风治法。指出唐宋时期五脏中风证治方面取得的成就对今日中医临床仍有启迪。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中风从毒论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疾患 ,病理上称为脑梗死。历代中医文献对中风病机的论述 ,不外乎风、火、痰、瘀、虚。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治疗 ,一般以平肝潜阳、熄风化痰、益气活血为法。而我院神经内科主任李如奎老师 ,积其数十年临床经验 ,提出了内生毒邪是急性缺血性中风的重要致病因素的观点 ,主张从毒论治 ,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中风的疗效 ,为中医药治疗中风提供了新的思路。1 传统中医对中风及毒邪的认识中风的记载 ,首见于《内经》 ,有仆击、薄厥、偏枯等描述。自此以后 ,历代医家对中风的病因病机多有论述 ,唐宋以前主要以“外…  相似文献   

7.
传统中医认为中风属于内科四大病之一,《内经》对有关的症状及病因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并未提到有关的治疗方法。《金匮要略》首次提出中风的概念和急症的治疗方法,并指出风中经和风中络的不同。现代对中风的病因和治疗仍有争论,但大多数现代医生遵循从内风理论发展而来的治疗原则,而且认为内风尚有不同的临床类型,如热证、痰证和气虚。  相似文献   

8.
《素问·风论》云:“风中五脏六腑之俞……各人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人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浓泄。外在胜理,则为泄风”。因风邪侵犯部位、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征候不同,放风病又有不同的病名,治疗亦异。由于《内经》将风病提纲挈领地罗列出来,既未详述证侯,更末谈及治法和用药,致后学者费解,现将笔者结合临床体会述一隅之见,供同道参考。一、脑风与首风证治脑风与首风发病部位均在头部,但病有新久,…  相似文献   

9.
刘海英  张伦忠 《河北中医》2011,33(10):1491-1492
1通腑法治疗中风的源流 中医用通腑法治疗中风源远流长。早在东汉末年《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就有"风引汤,除热瘫痈"的记载,风引汤中大黄为主药之一,而此处大黄旨在通腑。华佗《中藏经》中载有"人病中风偏枯,其脉数,  相似文献   

10.
从清代医家林佩琴的《类证治裁》着手,归纳整理中风相关内容,进行数据可视化处理以及文献分析挖掘,强调诊疗中风时要重视疾病发病的地域性、季节性,并且要关注情志致病。从用药规律可以看出主张标本兼治,行气祛风;配伍规律侧重健脾利水以化痰,理气化痰以祛风,从而总结其发病机制以及诊疗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按现在年发病率 2 17/ 10万计算 ,全国估计有 6 0 0万左右中风病人 ,其中缺血性中风占全部脑中风的 4 3%~ 6 5 % ,有报道高达 80 % [1] 。中医药在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中 ,发挥了一定作用 ,对本病的临床报道很多 ,现就近几年中医药对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关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大多仍倾向于“风火痰瘀虚” ,但各家的立论有所不同。1 1 风中风之“风” ,古今即有内外风之别 ,唐宋以前以外风立论 ,如《内经》、《金匮要略》有“内虚邪中”之外风说 ,唐宋以后以内风立论 ,如张景岳有“非风”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吴门治验录》治疗中风的经验,分析总结了其临证辨治的特点:重视中虚致病,细审病机之因,详究施治法活,注重后期调护;治疗以补虚养营为基,养血活络熄风,治肝肾祛风湿,重视内外之风,用药动静相宜,察病证审法度。  相似文献   

13.
“中风”始见于《金匮要略》即现代医学之脑血管病。中医中药治疗本病有很多方法,运用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则为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临床应用,存在几点误区,特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李锐朋 《四川中医》2010,(12):44-45
孟河医派不仅重视"内风",亦不偏废"外风引动内风"学说。诊治中风不仅注重"内风",尤其重视"内虚"和"痰",治疗上熄风药、补益药和化痰药同用治疗中风。  相似文献   

15.
东晋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家胡洽,在中医临床治疗方面极具特色,其撰写的《胡洽方》一书,内容丰富,涉及伤寒、温病、霍乱等外感疾病,风毒、脚气、中风、痢疾、水肿等杂病的治方、食疗。同时胡洽还精于药物炮制。《胡洽方》内容不仅包括内、外、妇科等各种病证的辨治,而且还记载了许多胡洽的学术经验,对现代中医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吾师王明福先生,是北京市密云县中医医院党委书记,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王明福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老中医王明福先生1971年开始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1999年9月被评为主任医师,多年来潜心临床研究中风、消渴等疾病,在中西医结合诊治中风、消渴等疾病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先后发表了《老年中风治验》、《辨治中风中脏腑高热的认识和体会》、《脑脉通口服液治疗中风病风痰阻络证66例临床观察》、《消渴并发中风的辨治体会》、镇肝熄风汤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37例疗效观察》等多篇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17.
脑血栓形成属于中医中风的范畴.早在汉代,《金匮》将中风分为中经、中络、中腑、中脏四种.以后医家将中风分为偏枯、风痱、风懿、风懿四种,或真中风、类中风两种.脑血栓形成应为中经、中络、偏枯、风痱等类中风之类.历代医家对中风的病机都有不尽相同的认识:刘河间主张是内因五志化火所致;李东垣提出是正气内虚所致;  相似文献   

18.
《内经》对对中风“偏枯”的论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成贺  王衍海 《陕西中医》2001,22(2):124-125
对《内经》中风“偏枯”的认识进行了探讨。在发病机制上,《内经》对中风有中外风立论的一面,同时强调过食肥甘,心胃内虚,本气不足,及情志失调,也是中风发病的重要因素。论述对中风治疗“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中风危重证的“豁痰开窍启闭法”,“益气回阳固脱法”的意义及方药运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论述了小续命汤治疗中风偏瘫的历代历史沿革,从南北朝陈延之的《经方小品》,到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一直到唐宋,小续命汤治疗中风的疗效确切,自宋始,小续命汤治疗中风的地位开始下降,金元之后,众多医家开始对外风入侵的理论提出了质疑,着重以"内风"立论,疗效不及以前,清代中风已是十不救一,近代以及当代医者用该复方加减治疗中风及中风后遗症等多有成效,并且随着对小续命汤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适应症也逐渐被开发出来,使得这个古老的复方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相似文献   

20.
张秋霞 《北京中医》2002,21(4):242-243
侯氏黑散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 ,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有效方剂。由于原文叙证简略 ,并且涉及此方者仅一条 ,客观上限制了经方侯氏黑散的临床运用。笔者通过对侯氏黑散方义的分析、风药治风立论的剖析以及现代药理作用的阐述来探讨侯氏黑散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部分机理。希望引起同道加强对经方侯氏黑散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