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徐鹤  赵灿灿  谢宗玉 《安徽医学》2019,40(6):718-719
<正>患者,男性,53岁。体检时行B超检查发现左肾实性占位4 d,无发热,无腰部酸痛不适,无尿急、尿频、尿痛及明显肉眼血尿。2 MRI检查MRI平扫左肾盂内可见1个类圆形病灶,大小约4. 0 cm×4. 0 cm×3. 8 cm,边界清,病灶在T_2WI相对于肾皮质呈稍高信号,见图1。在DWI(b值为800 s/mm~2)上,病灶显示为高信号,见图2。在T_1WI双回波图像上,病变与肾皮质呈等信号表现,见图3。在动态增强磁共振上,动脉期病灶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静脉期病灶呈均匀强化,延迟期病灶仍强化。见图4~6。  相似文献   

2.
1病历报告患者,男,48岁,右上腹胀痛1个月于1997年3月10日入院。1个月前开始发热,食欲下降,乏力,体重下降。查体:慢性消耗性病容,肝助下2cm,剑突下4cm,质软,表面光滑,轻触痛。超声显示:肝右叶可见10.0cm×8.7cm×7.5cm强回声包块,边界清晰,其内可见部分低回声呈蜂窝状,提示:肝内实质不均质性占位(其内可见出血)。MRI示:肝右叶见一椭圆形异常信号四块影,约11.0cm×8.0cm×13.0cm,边界清楚,内部信号混杂,T1加权像呈低、等高混杂信号,T2像呈高低混杂信号,加强后扫描肿块呈不均匀强化。实验室检查:CEA10ng…  相似文献   

3.
目的MRI、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4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76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影像学表现,比较CT、MRI诊断准确率。结果CT.、MRI检查.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总准确率为84.21%.、94.74%,两者总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41例颅内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CT可见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等至稍高密度影,无占位效应。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或轻中度强化。MRI扫描11例T_(1)WI、T_(1)WI上均呈高信号,24例T_(1)WI呈网状混杂信号,T_(1)WI上呈网状混杂信号。6例T_(1)WI上呈等或低信号,强化不均匀。35例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CT增强扫描强化明显。MRI可见圆形或哑铃型长T_(1)WI长T_(1)WI信号,信号均匀,肿瘤边界清晰,呈明显均一强化,无血管留空和钙化。结论MRI、CT检查均可有效显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但MRI检查诊断准确率较高,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4.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59岁,因"间断头痛、头晕5年余,加重半年,同时伴呕吐、间歇性抽搐",于2011年5月29日入院.查体:神志不清,步态不稳,右侧肢体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心肺及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头颅MRI示:左侧颞额叶巨大肿块,最大层面6.0 cm×5.5 cm×6.8 cm,边界清楚,占位效应明显,周围无水肿,病灶跨过中线凸入右侧,左侧侧脑室受压变窄,中线右偏,病灶信号不均匀,T1WI呈高信号,可见分层,上部信号较高,见图1,T2WI呈等、高混杂信号,见图2,增强并脂肪抑制序列示病灶上部呈低信号,未见强化,下方实质性部分不均匀轻度强化,局部见囊状无强化低信号区,见图3.MRI拟诊:左颞额部占位,畸胎瘤可能性大.手术后病检:成熟性畸胎瘤.  相似文献   

5.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9岁。主诉:发现子宫占位性病变2月。查经阴道子宫附件彩超:子宫前壁可见61 mm×45 mm低回声团,边界清楚,内部回声不均;宫颈后唇可见大小38 mm×29 mm低回声,边界清,内回声均匀。CDFI:未见异常血流信号显示。考虑肌瘤可能。妇科检查:子宫前位,增大如孕2+月,形态失常,  相似文献   

6.
患者,57岁,孕6产3,绝经9年。因阴道不规则流血2月余入院。妇科检查:外阴正常,少量暗红色血液来自宫腔,宫颈光滑,子宫大小正常、无压痛,未触及明显包块,双附件未触及异常。阴道超声示宫内膜线性;子宫前壁探及5.0 cm×2.3 cm实性高回声团块,突向浆膜层,彩色多普勒示可引出星点状血流信号。超声诊断子宫前壁实性高回声团块(性质待查)。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示子宫右前壁可见一大小约1.8 cm×1.2 cm异常信号病灶,等T1、稍长T2信号,边界清晰,增强扫描病灶边界明显强化,病灶中央轻中度强化,强化程度低于周边正常子宫实质。MRI诊断考虑良性子宫肌瘤。  相似文献   

7.
邹正霖  严洁  汪代杰 《西部医学》2009,21(3):524-524
病例 男,64岁,因无痛性血尿4个月在院外就诊。CT检查:膀胱右后壁占位约2.5cm×2.1cm,边界清楚,表面钙化;超声检查:于膀胱右后壁探及-2.7cm×2.1cm的增强回声团,形态不规则,边界清,内部回声不均匀,提示膀胱占位,建议膀胱镜检查。膀胱镜检查:膀胱右侧壁可见直径2厘米占位,表面坏死出血,钙化形成。病理检查:移行性细胞癌Ⅰ级。临床诊断:膀胱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MRI在筛查卵巢病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经病理和手术证实的39例卵巢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超声、MRI检查资料。结果 术前14例行超声检查,25例行MRI扫描检查;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5.71%,MRI诊断准确率为88.00%;超声、MRI扫描检查准确率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显示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患者卵巢可见呈椭圆形囊实混合型包块,内部无回声或有点状回声,有血流信号,盆腔内有积液;左右侧输卵管浆液性囊腺癌可见单右侧卵巢有实质性包块,内有强回声,血流信号较弱。MRI影像资料显示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患者卵巢可见呈椭圆形囊实混合型包块,边界模糊,呈混杂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可见囊壁厚薄不均及实性部分强化明显;左右侧输卵管浆液性囊腺癌患者单侧卵巢可见椭圆形或圆形实质性包块,T1WI呈低信号或低、等信号,D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可见囊壁、囊内片状阴影及实性部分强化明显。结论 超声、MRI卵巢病变准确率较高,但仍有待提高;二者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均可较清晰显示病变特点,对卵巢病变的筛查及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46岁。2016年9月体检。胸透示:右肺上野示一绿豆大小高密度影,建议CT进一步检查。肺CT示:右肺结节灶,建议定期复查。另外又发现:T7椎体右侧可见小圆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晰,约为17.30×11.13mm,边缘钙化,其内密度均匀。气管及支气管通畅,纵隔无明显移位,其内未见明显肿大的淋巴结。结论:T7椎体右侧占位,考虑良性病灶,建议MRI检查。MRI:T7/8水平椎体右侧可见类圆形结节影,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边界清楚,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旨在探讨核磁共振(MRI)与CT检查对颅内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眉山市人民医院就诊治疗的78例原发性颅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相关临床影像学资料,比较MRI与CT检查对颅脑肿瘤的诊断符合率,并总结颅脑肿瘤在不同影像学检查中的图像特征。结果 MRI检查对颅内肿瘤检出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CT(P0.05);CT检查中,26例髓母细胞瘤均表现为略高密度的圆形肿块,增强后病灶表现为均匀强化,MRI示T_1WI低信号,T_2WI高信号,增强示病灶均匀强化;7例室管膜肿瘤CT可表现为较高密度肿块影,增强后病灶呈现均匀强化,MRI中显示2例除出现肿瘤转移且信号较高,余5例显示为四脑室内长T_1长T_2信号异常;8例蛛网膜囊肿CT表现为边界清楚地的类圆形肿块影,可见轻度水肿,MRI示T_1W1低信号和T_2W1高信号;10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的低或等混杂密度影,9例病灶内部可见坏死区,增强示病灶不均匀强化,MRI示病灶实体部位呈现TIWI低信号,T_2WI高信号,增强表现为不规则的花环状强化;脑膜瘤可示卵圆形或分叶状均一高或等密度肿块,其中16例伴有点状不规则或全部钙化,增强示明显均匀强化,MRI示T_1WI、T_2WI均与脑皮质等信号,病灶内及周围可见血管流空信号,增强可见病灶显示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MRI对颅内肿瘤的检出及诊断符合率均显著高于CT检查,且MRI对于病灶的性质诊断更为准确,更有利于指导临床医生对颅内多种肿瘤进行相鉴别。  相似文献   

11.
患者1,男,69岁.2004年10月体检时B超发现肝左叶一大小约55mm×43mm的实性占位病变,边界清,呈低回声.于2004年11月行肝左叶切除术,病理组织检查结果为原发性肝癌.术后两个月超声检查见肝右叶近膈顶处一个17.6mm×13.2mm的低回声.CDFI:低回声周边及内部未见血流信号.超声诊断:肝右叶局限性病变,不排除增生结节.进行超声造影及CT检查,均考虑为增生结节.一年随访超声观察病变无明显变化.至2006年1月彩超检查见肝右叶一大小约23.7mm×27.3mm低回声,边界清,周边无暗晕.肝右叶近膈顶区见一个35.6mm×31mm的低回声,边界不清,周边见不均质高回声区,内回声不均匀.CDFI:肝右叶和近膈顶区的低回声内部及周边均可见稀疏的血流信号;肝左叶的低回声内测得血流信号,血流速度约15.7cm/s.超声诊断:肝内实质性占位病变,提示恶性肿块可能性大.在外院超声造影等检查结果为肝癌.并进行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肝癌治疗术.  相似文献   

12.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2岁,因发现左侧大腿根部内侧肿块半月余入院.体格检查:左侧大腿根部内侧可触及一大小约5cm×6cm肿块,质地较硬,边界清楚,活动度可,局部皮肤无红肿、发热、破溃.MRI检查示:左侧大腿根部内侧肌间隙见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影,T1WI序列以高信号为主,内见类圆形混杂低信号影及条索状低信号分隔(图1);T1WI压脂序列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压脂序列(图2)及DWI序列病灶以低信号为主,内见类圆形混杂高信号影及条索状高信号分隔;T1WI压脂增强扫描部分病灶及分隔呈轻-中度强化(图3).  相似文献   

13.
夏军  夏黎明  周义成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7):1435-1435
患者男 ,2 3岁 ,1周前体检时发现左下腹肿块来同济医院就诊。体格检查 :心肺未见明显异常 ,下腹部可触及一大小约为 5 0cm× 5 5cm的肿物 ,质软 ,呈囊性感 ,表面光滑 ,可活动 ,无触痛。磁共振成像 (MRI)检查 :T1加权像(T1WI)上显示盆腔内类圆形高信号病灶 ,形态规则 ,边界清楚 ,大小约为 5 5cm× 5 5cm左右 (图 1) ;T2WI上见膀胱及左侧精囊高信号灶呈迂曲囊状 ,右侧精囊尚可见 (图 2 ) ;冠状位T2加权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fluidattenuatedinversionrecovery ,T2Flair)上显示在膀胱为低信号时多发病灶仍呈高信号 ,这提示病灶内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探究颅脑超声与MRI检查应用于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2014年9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90例颅内出血的新生儿患者。分析其影像学征象,对比经颅脑超声和MRI检查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颅脑超声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87.78%、82.22%)与MRI检查(90.00%、85.56%)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超声可见一侧或双侧脑室内可见强回声光团,表现为脉络丛增宽,回声增强,边缘不完整,形态不规则与脉络丛分界较清楚;脑实质内出现局灶性团块状强回声。MRI可见T_1WI表现为血肿周边高信号,中心等信号,血肿周围的水肿呈低信号;血肿在T_2WI上呈低信号;T_1WI和T_2WI上均为高信号;血肿充分吸收,T_1和T_2表现为斑点样不均匀略低信号影。结论采用颅脑超声检查和MRI检查均可有效地显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影像学特点,两种检查对不同类型的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及磁共振成像增强(DCE)在早期瘢痕妊娠(CS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间收治的98例拟诊为CS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声检查。比较DWI联合MRI增强、超声诊断CSP的效能,绘制ROC曲线分析两者诊断效能差异。结果①超声诊断CSP灵敏度低于DWI联合MRI增强(P0.05),超声诊断CSP准确率低于DWI联合MRI增强(P0.05);②囊状孕囊:T_1WI序列上孕囊呈圆形或类圆形低信号影,边界不清;T_2WI序列上孕囊呈囊状高信号,边界清晰;增强MRI显示孕囊壁可见环形薄壁强化和囊内不同程度的强化影,DWI序列呈低信号,内部信号均匀,有7例DWI表现为高信号灶。包块型孕囊:T_1WI序列呈等信号中夹杂局限性高信号;T_2WI序列呈等、高混杂信号,DWI序列呈混杂信号;③ROC曲线显示超声、MRI诊断CSP AUC分为为0.795、0.885,MRI更高(P0.05)。结论 MRI经DWI及MRI增强在早期CSP中的诊断效能高于超声,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14岁,因“发现左侧腰部肿物10余天”入院.专科检查:左侧腰部局部膨隆,皮肤颜色无异常,可触及一大小约9*7cm的包块,质地韧,活动度欠佳,边界清楚,无压痛.术前B超提示:左侧腰部囊实性块.术前MRI示:左侧腰部竖脊肌及背阔肌组织内可见一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9*10*8cm,T2WI长信号,病灶内可见液液平面,其内见类圆形及结节状短T2信号灶(图1),增强扫描后病灶内短T2低信号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隐约见血管流空影,病灶边界清楚,可见完整包膜呈明显强化,病灶向前上方推压左肾,临近皮下脂肪间隙尚清晰可见(图2).正反相位未见明显变化(图3、4).  相似文献   

17.
病人,男,22岁。体验时B超发现左肾上腺区囊性包块3 d。自觉无特殊不适,既往无外伤、手术史。查体:B超示左肾上腺区可见大小约52 mm×43 mm囊性暗区,内透声欠佳,CDFI显示其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左肾上腺区MRI示左侧肾上腺区可见一椭圆形病灶,直径约为5 cm,边界清楚,T1WI呈低信号,T2WI呈明亮高信号,信号尚均匀,囊壁较薄、光滑,压迫胃底后缘,抵及左肾上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腮腺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表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腮腺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临床、MRI影像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腮腺血管外皮细胞瘤均单侧发病,3例位于右侧腮腺,2例位于左侧腮腺;3例形态规则呈类圆形,2例形态不规则;4例边界清楚,另外1例边界模糊;病变最大径约23- 51mm,平均34mm。MRI表现:平扫3例病变信号较均匀,其中2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1例T1WI、T2WI均呈等信号;其余2例信号不均匀,1例伴钙化,1例伴出血坏死及囊变;1例病变周围可见增粗流空血管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实质部分呈明显持续性强化,2例强化均匀,3例强化不均匀。结论 MRI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呈明显均匀/不均匀持续强化是腮腺血管外皮细胞瘤较典型的影像表现,同时MRI检查能较好地显示肿瘤的范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涎腺导管癌(SDC)的MRI表现,提高对该少见肿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DC初诊患者的MRI表现,16例均行MR平扫和增强检查。观察肿瘤部位、大小、形态、边缘、MR信号及强化特征。结果 16例患者肿瘤均为单发,3例位于浅叶,9例位于深叶,4例病灶跨深、浅叶。病灶最大径为1.4~7.0cm,平均(2.9±0.3)cm。病灶呈类圆形3例,椭圆形4例,不规则分叶状9例。病灶边界清晰6例,边界不清10例,其中6例病灶周围脂肪间隙模糊,侵犯腮腺皮肤、咽旁间隙各2例。信号均匀5例,不均匀11例;病灶MR T_1WI呈等信号7例,低信号9例;T_2WI呈稍高信号4例,低信号12例。增强扫描11例病灶呈明显强化,5例中度强化。10例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论腮腺深叶或跨深、浅叶、边界不清、T_2WI低信号、明显强化及易坏死的占位灶可以提示SDC的诊断,MR检查可以准确显示肿瘤累及的范围,为临床制定治疗策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髓母细胞瘤的MRI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髓母细胞瘤患者的MRI检查资料。结果肿瘤均位于幕下小脑,影像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病变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占位效应明显而水肿轻;增强扫描肿瘤较均匀,显著强化。结论髓母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检查有利于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