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肝胆相照"是中国古代表示关系密切的一个成语。中医理论认为肝与胆密不可分,在脏腑、六气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生理联系密切,病理相互渗透,相互传遍。历代医家均对肝胆相照,即肝与胆的密切关系进行细致研究,提出理论依据。根据"肝胆相照"理论,可对各种与肝胆有关的疑难杂症、顽症,尤其是一些常规治疗效果较差的疾病做出新层面研究。通过脏腑辨证、经络辨证、五运六气辨证,拓展思路,可以发现,肝与胆的关系错综纷繁,互为因果;涉及的病症复杂多变,传变迅速;理清其中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轻重、缓急,或肝病治胆,或胆病治肝,或肝胆同治,有的放矢,才能提高疗效。根据"肝胆相照"理论,也可对治疗肝胆疾病药物在归经、配伍方面进行探究,或可发现常见药物的新的功效以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胆为肝之腑.肝胆相依互为表里,有勇有谋,有藏有泻,有升有降,阳木降而阴木升,若《易》之泰卦《三三上坤,三下乾》,阴升而阳降,阴阳相应,肝胆相互协调而主乎疏泄,为升降之枢,功上通下达,内外出入,  相似文献   

3.
孙涛  米佳  杨世忠 《吉林中医药》2008,28(3):182-182
从中医理论上讲,肝胆互为表里,生理关系密切.肝主疏泄,胆主通降.胆汁能正常排泄,依靠肝的疏泄功能,肝脏功能失常,就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反之,胆汁排泄不畅也影响肝的疏泄.因此肝病常影响至胆,胆病也常波及肝而致肝胆同病.本文收集我院2006年3-9月住院的肝病患者,对其胆囊的变化做了总结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胆石症是胆道系统结石类疾病的总称,是临床常见疾病。于庆生教授运用从肝治胆理论治疗胆石症取得较好疗效。于庆生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教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是安徽省“江淮名医”“安徽省名中医”,在胆石症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从肝治胆理论治疗胆石症基于传统中医药理论和西医学理论支撑。于庆生教授认为,肝胆经脉互相络属,来源于肝、贮藏于胆腑的胆汁需要肝的疏泄作用,此与西医学对肝胆关系的认识是不谋而合的,在解剖关系、血液供应和回流、淋巴引流、神经分布、生理功能联系上均有密切的联系。胆石症的治疗分为静止期和活动期。静止期相当于胆道或胆囊慢性炎症期,治疗以养肝、柔肝、疏肝、软肝为主。养肝柔肝是肝阴虚、肝血不足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养肝阴之不足,肝脏宜以柔为补。疏肝是一种使肝气疏泄条达、疏调肝气的治法,主要是疏肝郁之气。软肝是一种活血化瘀的治法,是软化血瘀之肝。活动期相当于胆道或胆囊急性炎症期,治疗以清肝、泻肝为主要治则,是针对肝火偏旺、肝胆实火上炎、湿热下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清肝胆之热、泻肝胆实火、利肝胆湿热。对于庆生教授运用从肝治胆理论治疗胆石症进行临床经验总结,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胆为肝之腑,肝胆相依互为表里,有勇有谋,有藏有泻,有升有降,阳木降而阴木升,若<易>之泰卦(三三上坤,三下乾),阴升而阳降,阴阳相应,肝胆相互协调而主乎疏泄,为升降之枢,功上通下达,内外出入,旁调中州,对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心身健康起着重大的枢持和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胆瘅"是《素问.奇病论》明文记载的一种直接由神志活动引起的疾病,病位在"奇恒之府"——胆。对"胆瘅"病机和《素问.痿论》"筋痿"病机的比较研究证明,"胆瘅"一病,其病位虽然在胆,其病因却在肝。"胆瘅"的病机分析表明,"谋虑"和"决断"不是两种独立的神志活动,而是同一神志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因此,《素问.灵台秘典论》说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不是指两者在调控神志方面的功能相互独立,而是肝胆共同完成神志调控作用。注家对"胆瘅"病机的解释多有牵强含混,重要原因即把"谋虑"和"决断"误当作两种独立的神志活动,从而割裂了肝和胆的这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7.
实时B型超声波研究中医“肝合胆”理论初探施南华,胡胜龙(江西省吉水县中医院吉水331600)(江西省吉水县人民医院吉水331600)关键词肝胆,B超,声像图,分析研究中医“肝合胆”理论,是指胆依附在肝上,两者通过经脉之络属形成表里关系,肝与胆不仅在生...  相似文献   

8.
慢性腹泻治肝疗胆拾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腹泻之由肝胆病证而致者临床并非鲜见。考肝胆之生发条达功能,既可助脾胃之运化,也能调肠腑之气机,无论是生理、病理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故肝胆有疾,每可殃及脾胃肠腑而有泄泻之恙。笔者通过利胆清湿热,疏肝达气机、健肝消积瘀,煦木温气阳,柔肝滋阴血等治肝疗胆之法,分别对由肝胆疾病而致之慢性腹泻,可谓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侯辰阳 《光明中医》2013,(11):2375-2376
从中医学角度探讨成语"肝胆相照"的科学内涵.通过中医学藏象、经络学说,翻阅古籍、结合临床,从解剖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经络循行四个方面,剖析藏象肝胆之间的关系.中医学藏象经络系统中的肝和胆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作为中华文明组成部分的中医学,很好的诠释了成语"肝胆相照"蕴含的深刻科学原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锦  陈秀琴 《陕西中医》2012,33(2):203-204
目的:探讨肝胆与脾胃的关系及肝脾同治。方法:叙述肝胆与脾胃的解剖位置、生理功能、病理影响以及临床治疗。结论:肝胆与脾胃在生理解剖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功能上是相互为用、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在临床治疗上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1.
浅析心胆神合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天福 《河南中医》2004,24(10):8-9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需要胆的决断才能正常行使其功能,二者呈相生关系,相互为用,故临证心病及胆,胆病及心致心胆同病,可采用子母同治法,既可阻断疾病的传变,又可以加强对本脏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彩阶B超对胆系疾病辨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现代医学影像检测方法与胆系疾病中医辨证的关系。方法:用彩阶B超检查了216例胆系疾病患者,并做脂餐试验。结果:肝胆湿热型84例(38.89%),胆囊径较大,张力较高,胆汁透声差;肝郁脾虚型39例(18.06%),胆囊横径小,张力差,细长形,收缩率低;瘀血停着型13例(6.02%),胆囊体积偏小,囊壁明显增厚或不规整,收缩率多明显降低;肝气郁结型71例(32.87%)与肝阴不足型9例(4.  相似文献   

13.
笔者运用自拟紫黄黛矾散 (胶囊 )治疗胆系疾病 ,取得一定疗效。现探讨如下。1 胆系疾病的病因病机胆系疾病的主要症状是右上腹疼痛并身目发黄。此症属于祖国医学黄疸、胁痛、胃痛范畴。《内经》云 :“胆为中清之府”,“胆附于肝”,“肝之余气 (胆汁 )结于胆 ,聚而成精汁”。说明肝胆同气 ,具有通降下行之特性 ,胆汁下泄循经入肠为顺。现代医学认为 ,胆汁由肝细胞分泌入微小胆管 ,汇入胆小管 ,再入左右肝管入肝 ,经肝总管、胆囊管贮存胆囊中。当消化食物时 ,胆汁分泌明显增加 ,胆囊收缩 ,胆汁排入十二指肠中以助消化。笔者认为 ,这正是“肝…  相似文献   

14.
笔者学习张锡纯医案“胆倒”、“胆火上冲”运用正胆汤和镇逆汤治呕吐的启发,运用“自拟正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表现为胃脘部烧灼痛,嘈杂、呕吐、反食、嗳气、泛酸等症;或表现为咽痛、咳嗽而属于胆汁反流原因引起者,取得较好疗效。其理论来源为:1、胆胃功能相关。胆助脾胃消化食物,而胃失通降亦使“胆随胃降”机能丧失,从而出现胆汁反流之症。2、肝胆相表里。其生理、病理关系非常密切。3、肝胆脾胃相互影响。肝胆的疏泄宣发,有利于脾胃之气的升清降浊。  相似文献   

15.
许尤琪 《陕西中医》1991,12(9):409-410
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胆胃在生理上的相关性,认为:二者在解剖上同属中焦,通过十二指肠相互联系;在经络循行上足少阳胆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交会;在气机方面升降相因、相互协调;在消化活动中能协同参与消化吸收;在精神神志方面均受植物神经的控制与调节。  相似文献   

16.
胆系疾病 ,通常指胆囊炎、胆管炎、胆囊结石、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囊息肉等 ,前四种临床发病率极高 ,后两者也逐年上升 ,将利澹胶囊结合西药治疗胆系疾病临床观察作出总结。  相似文献   

17.
翟宏伟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8):1439-1439
胆为六腑之一,功能传化物,实而不能满,藏精汁,然藏中又有泻,属六府之腑而兼有脏,具有不偏不倚的特性,充当着脏与腑两者的功能。古人将胆视为"奇恒之腑"。中医学的胆包括解剖学的胆囊、胆管、胆道有形之器官,还包括胆系机能和与胆相关的胆系藏象、经脉之特性,属肝络胆,内外相连,由内而表现于外,肝胆脏腑参与人体的整体功能。临床中应从"藏象"所载含意,结合胆为贮精汁、助消化、主决断、节制胆汁、胆汁进出有序、秉性刚直果断的胆气之生理内容,直观而广意的理会运用。为学习和提高,笔者结合吾父数十年临证经验,对胆腑病症的治疗叙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胆漏是肝胆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胆汁溢入腹腔,积聚在膈下或肝下间隙,引起以腹痛为主的胆是汁性腹膜炎。初期为胆汁化学刺激,随后可继发感染为细菌性腹膜炎,进一  相似文献   

19.
《内经》中的胆与神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大为 《江苏中医药》2008,40(11):23-25
<素问·灵兰秘典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是<内经>对胆的功能的仅有的明确描述.对<内经>有关胆和胆病的记载的分析证明:<内经>认为胆的唯一功能,即在于主决断.这个神志方面的功能和胆作为"奇恒之府""藏而不泻"的特性直接有关.胆藏胆汁而不泻,是该功能的物质基础.肝主谋虑而胆主决断,意指肝胆共同完成神志方面的调控作用.二者功能上的相关性和藏象学说的"肝和胆"无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包虫并发肝支气管胆瘘形成的原因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颀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9年6月收治了囊性肝包虫病合并胆瘘病例44例的临床资料,均行外膜内完整摘除术与肝切除术,观察并分析术中所见胆瘘不同的解剖特点,观察手术疗效。结果:本组患者采用的两种治疗方法均获治愈,囊腔引流管拔除时间为8~60天。平均15天。结论:外膜内完整外囊摘除与肝切除术作为治疗肝包虫并发肝支气管胆瘘的两种常用根治术式,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