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正近月,得到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朱兵教授厚爱,受领了朱教授亲笔签名亲手赠送的新著《系统针灸学─复兴"体表医学"》(以下简称《系统针灸学》),读来爱不释手,其涉猎之广博,图文之并茂,内容之广泛,内涵之丰富,思考之深刻,正如其书与其人之厚重,引发了无限的思索与感触,这是一本独具匠心而又独树一帜的针灸学著作。正如作者相信的那样:"读懂并理解这本书,可以成为学贯中西的针灸医  相似文献   

2.
承淡安先生是近现代针灸学界最主要代表性人物之一,剖析其著作对针灸学术内涵的界定及其逻辑关系,按时序系统呈现不同时期对针灸学科体系构建的过程。以针灸临床疗效为起点,参考西方医学模式,吸收日本近代针灸研究成果,回归传统针灸经典理论,承淡安先生构建了现代针灸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3.
针灸标准的发展与《针灸学》教材内容的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针灸学》教材内容的现状 《针灸学》教材,目前的现状是多层次并存。从出版社来分,主要有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等等;从版本分析,从1984年的五版教材向六版、七版教材的不断升级;从教材层次分析,有中等教育、高职高专、本科、七年制教材等等;从教材分类来看,有规划教材、创新教材、精编教材、实训教材、案例式教材、特色教材、双语教材等等;从使用对象来看,有供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西医院校使用对象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作为学科的针灸学,其独立的知识体系在魏晋时期就已形成,其教育规训与管理机构在南北朝时也已开始趋于规范,并一直沿袭至清代;民国时期是针灸学科主动构建的时期,其间知识体系、规训组织与制度均有较大变革,具备了现代学科的特质;如今针灸学科已经完全符合了现代学科的条件。针灸学科史的研究需要内外史融合的视角,注重与学术史、教育史研究的差异。另外,本文提出了针灸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科学价值与技术哲学、国际认同、分支学科4个当下针灸学科史研究的重要论题。  相似文献   

5.
李鼎教授所著《针灸学释难》增订版 ,1 998年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初刊于 1 986年 ,全书共 81篇 ,出版之后 ,颇受欢迎。此次增订 ,在初版的基础上删去 1篇 ,新增 43篇 ,凡 1 2 3篇。各题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拓展 ,学术价值明显提高 ,影响也更大 ,新近在日本又出版了日文版。昔者 ,黄帝坐明堂与歧伯、雷公相问难 ,而成“明堂”之学。“明堂”之学垂千年于今 ,典籍纷繁 ,颇难究诘。今李鼎教授积数十年针灸文献研究之心得 ,刻意研精 ,深入而浅出之 ,释难解惑 ,群疑冰释 ,犹如为后学推开了针灸“明堂”之窗 ,使人们可以通过这个窗口 …  相似文献   

6.
高武,明代著名针灸家,所著《针灸聚英》对针灸学贡献甚大。就其对经络、腧穴、刺灸、以及子午流注的贡献作肤浅论述。  相似文献   

7.
宋政府对针灸学高度重视、再加上当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这一时期针灸学有了很大的发展.〈针灸资生经〉就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一部著作,该书一方面将宋代以前的灸疗理论继承了下来;另一方面,还对腧穴进行了考订、加入了许多医案、吸收民间及他人的经验.现将〈针灸资生经〉对针灸学发展的贡献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承淡安先生是澄江针灸学派的创始人,该学派对当代的针灸教育影响深远,其针灸教育思想以及教学特点等在其著作中有大量体现。本文围绕其《中国针灸学》的成书基础、体例以及内容,分析历史因素的影响作用。主要从四个方面,即针灸教育的作用、针灸教育的过程、针灸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关系、针灸教材编写,探讨承淡安先生的针灸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9.
《针灸甲乙经》为魏晋时期著名的医家皇甫谧所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也称《黄帝甲乙经》(《隋书·经籍志》)、《黄帝三部针灸经》(《新唐书,艺文志》等),现一般通称《针灸甲乙经》。各书所载卷数不一,今本多取其自序所述的十二卷。今本《针灸甲乙经》全书12卷,128篇,其内容系撷取《素问》、《铖经》(即《灵枢》和《明堂孔穴灸治要》这三部书的有关部分的精华,予以整理重编。卷一至卷六,依次叙述人体的生理功能,包括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精神魂魄、  相似文献   

10.
卓廉士 《中国针灸》2021,(5):575-576,581
《中国针灸思想史论》从诠释法和历史视角两方面入手,对传统针灸理论的一部分既有概念及其内涵进行了重新诠释,赋予其新的意义;同时,通过梳理针灸学术的历史,总结海内外不断涌现的针灸新技术,提出针灸理论需要与时俱进,为探索建立现代针灸理论新体系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1.
刘奇  曾芳  余曙光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1):852-853
《杨敬斋针灸全书》为明代万历年间刊行的针灸专著。该书内容丰富,对针灸理论传承、临床指导均具有重要意义。但其成书年代、版本源流、作者等问题现代鲜有研究,本文就上述内容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2.
分析中国针灸学国际化中的本土化进程对中国传统针灸学构成的严峻挑战,以及应对挑战的办法.认为对于针灸国际化过程中出现的挑战缺乏深刻认识,主要是由于针灸队伍知识结构的欠缺造成的,而针灸学教材的革新是有效调整知识结构的基础;针灸学教材改革的方向应当是分离出符合科学本质的现代针灸学版本,并与传统针灸学版本并行施教.发展符合科学...  相似文献   

13.
针灸医学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如扁鹊救尸厥、华佗治头风等,已传为千秋佳话。其中针灸治病处方经验大多散见于古医籍之中,如《内经》、《甲乙经》、《千金方》、《伤寒论》、《针灸大成》、《针灸聚英》等。现今临床治疗各科疾病有效的针灸处方更是层出不穷。然而,如何对古今针灸成方进行系统的整理,总结出针灸处方配穴的规律,从而使理、法、方、穴、术融汇贯通,建立科学的针灸处方学,尚属目前针灸医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而针灸处方学的专著更是寥寥无几,由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刊印发行的《中国针灸处方大  相似文献   

14.
朱秀美  李成建 《中国针灸》2002,22(11):18-26
文献计量学调查表明,2000-2001年《中国针灸》引用中文期刊文献共计1394条,引自255种期刊,其中引次在6次以上的期刊有36种,依次为:(1)中国针灸(336);(2)上海针灸杂志(143);(3)针灸临床杂志(85);(4)针刺研究(79);(5)中医杂志(41);(6)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37)……等等。《中国针灸》引次最多,达336次,占24.10%,是我国针灸学首选核心期刊。  相似文献   

15.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针灸处方学》(以下简称《处方学》)是一本好书,值得针灸工作者认真一读。处方用穴作为针灸临床治病要素之一,古今医家多有论及,但几乎历代所有处方及其论述都散杂于针灸通论性著作或其他医籍之中,专论处方者阙如,使后学颇感不便。《处方学》付梓则填补了这一空白,为系统整理和研究针灸处方创造了有利条件。《处方学》好在不仅是第一本针灸处方专著,还在于它发展了针灸处方学理论,把古今  相似文献   

16.
正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针灸学家石学敏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中国针灸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针灸》杂志主编刘炜宏教授担任编写组组长,组织中国针灸学会各个二级分会参加研究工作。经过1年多的工作,在广泛收集资料、认真细致调研、反复征求意见、专家精心审修的基础上,编撰了《2011-2012针灸学学科发展报告》,已于2012年4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详细梳理了2006-2011年针灸学科科研、临床、教学和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进展,总结了  相似文献   

17.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经络、腧穴、刺灸方法及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的规律,它既具有非常系统的医学理论,又涉及广泛的临床实践。针灸学历来是中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随着国家中医师资格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改革,针灸知识被提到更重要的地位,对针灸学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校于2008年将本课程确立为重点课程进行建  相似文献   

18.
《亚太传统医药》2006,(1):57-57
<正>公元256年,晋代医学家皇甫谧,克服疾病缠身的重重困难,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历代针灸学的经验,写出了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皇甫谧出身在富僚家庭,到他这一代已破落,家贫如洗。从小父母早亡,寄养在婶婶家中,但她仍没有改变富贵家庭出身的破落子弟样子。一向好吃懒做,不耐艰苦,成天游手好闲,直到20岁还是目不识丁,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后来经过婶婶的开导和老师的教育后,才发奋读书。  相似文献   

19.
《医史逸珍》,单健民等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32开本,约12万字。单健民先生,父伯图,皆江苏名医。受其父熏陶,先生自幼酷爱医学,勤于书卷。在临证之余,喜读经典医籍,兼及经史子集,稗官野史,涉猎极广,因此有此书之作。“逸”,散失也、亡佚的意思:“珍”:宝贝、珍宝,值  相似文献   

20.
李艳梅 《针刺研究》2004,29(1):69-71
《圣济总录》是北宋时期一部官修著作 ,其内容丰富 ,第 1 91~ 1 94卷专论针灸部分 ,对骨度、骨空、经脉、腧穴、刺灸、灸刺禁论及误伤禁穴救治法等进行了归纳 ,尤其《骨空穴法》把腧穴按十四经脉循行顺序进行排列是史无前例的。本文就此方面内容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