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热敏灸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艾灸仅强调施灸过程中的腧穴产生局部热感和皮肤红晕,并不强调艾灸治疗过程中产生感传活动。近年来创立了热敏化腧穴悬灸新疗法,使针灸学的发展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通过与常规灸、西药、中药、针刺的疗效比较,显示了热敏灸疗法疗效确切并具有广泛的适应证。今后研究当继续深入探索腧穴热敏化的分布规律,扩展热敏灸的适应证,完善其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2.
针对课题组30年热敏灸理论体系构建的思路、方法、过程与结果。以临床灸疗热敏现象为切入点,探索灸疗热敏现象的出现规律,挖掘古典文献依据,紧扣临床疗效,提出了"腧学敏化""灸之要,气至而有效""辨敏施灸"三大灸疗新概念,构建了全新的热敏灸理论体系,展示了热敏灸开辟人体功能体表热敏调控的新天地。本文试图说明坚持继承与创新,发扬针灸特色与优势,提高临床疗效是针灸临床工作者永恒的科研主题。同时也试图说明中医临床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是:源于临床-基于经典-继承创新-提高疗效-升华理论-回归临床。  相似文献   

3.
关于灸材和灸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热灸疗法国内外的早期运用、灸材的选择作系统的评述,认为灸疗发挥效应的主要因素取决于施灸温度和施灸面积,而灸材不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灸疗模式对热敏灸小镇常见慢性病的干预效果。方法:以KOA、LDH、FD为研究对象,以可以高效激发艾灸得气的灸具为施灸手段,根据施灸过程中有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与分为小镇自灸组和指导艾灸组,对比两种施灸模式的干预效果。结果:两种艾灸模式对KOA、LDH、FD均有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指导艾灸组干预KOA、LDH、FD疗效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与的施灸模式可以提高热敏灸小镇慢性病的干预效果,值得在基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王强梅  高明  李少雄  王波  徐刚  温军玲 《中国针灸》2023,(11):1269-1274
目的:利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观察艾条温和灸与红外线温和灸引起的外关穴皮肤血流灌注量变化,比较两种灸法施灸过程中与撤灸后的微循环效应,探讨灸法的量效关系。方法:纳入24名健康受试者,于左侧外关穴分别进行艾条温和灸与红外线温和灸,在穴区皮肤温度达到(44±1)℃开始计时,保持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进行两种灸法干预。采用插值法将20 min施灸过程分解为5、10、15、20 min 4个时程依次进行,每位健康受试者均完成8次试验,不同时程的试验间隔24 h以上。采用TES1306型热电偶测温仪监测两种灸法干预10 min时程左侧外关穴皮肤表面温度。采用PSIN-01087型激光散斑血流仪监测每次试验灸前1 min,施灸5、10、15、20 min,撤灸后连续20 min左侧外关穴皮肤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BPU)。结果:两种灸法施灸过程中左侧外关穴皮肤表面温度均在(44±1)℃范围,两种灸法穴位皮肤表面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灸法施灸5、10、15、20 min 4个时点的左侧外关穴MBPU均较灸前升高(P<0.05,P<0.01);与灸10、15、20...  相似文献   

6.
重视热敏灸感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hen RX  Chen MR  Kang MF  Chi ZH  Zhang B 《针刺研究》2010,35(4):311-314
本文从热敏灸感的现象入手,论述了热敏灸感的出现规律、与"气至"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提出热敏灸感的出现具有普遍性,与疾病高度相关,其出现部位呈现出动态的特征,随病情变化而变化,与部位固定的经穴并不完全重合;敏灸感与针刺产生的"得气感"与"气至"等经气活动一样,是人体经气激发与运行的表现,是人体内源性调节功能被激活的标志,因此热敏灸感的产生能显著提高艾灸疗效;热敏灸感可以指导临床灸疗准确取穴与科学定量及提高灸疗疗效。因此,重视热敏灸感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热敏灸是选择热敏穴位悬灸,激发透热、扩热、传热,通过经气传导,达到远部热、深部热、患部热,从而显著提高疗效的一种新灸法。热敏灸源于经典、基于临床、继承创新,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技术。陈日新带领的研究团队从穴位热敏现象入手,围绕影响灸效的3个因素:灸位、灸量和灸感,采用循证医学理念与方法,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确立辨敏施灸、敏消量足的技术标准,显著提高了灸疗疗效。为了实现热敏灸临床规模转化,研究团队依托江西热敏灸医院,联合国内外的临床研究力量,组建热敏灸联盟,协同合作,支撑和引领我国针灸卫生服务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相似文献   

8.
热敏灸感是人体在疾病状态下施灸某一穴位时,被灸者产生远部和深部的热感,甚至热至病所,而非局部与表面的热感。陈日新教授在临床实践中系统研究了热敏灸感现象及其临床规律,阐明了不同的热敏灸感携带着机体不同的生理病理信息,可以反映病情,在临床施灸过程中应重视热敏信息的采集;根据具体的热敏灸感类型、热感强度可以指导临床灸疗选穴与准确定位;根据热敏灸感的产生与消失,可以指导灸疗确立个体化充足灸量,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作为充足灸疗时间,突破了灸疗临床以每穴固定施灸时间的观念,为临床充分发挥灸疗疗效提供了量学标准;提出判断灸疗适应证的标准,即凡是出现热敏灸感的病症就是灸疗的最佳适应证。深入全面认识热敏灸感的产生、变化规律,有利于指导灸疗的规范操作与灸疗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本操作规范为世界中医药学会热敏灸专业委员会编写的热敏灸技术操作标准,本标准指出热敏灸技术的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施灸前准备、操作方法与流程、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
灸疗的作用机理概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灸疗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其治疗效果已为无数临床实践所证实。而对其机理的认识 ,仍是一个未解的迷。目前国际上对灸疗作用机理有四种看法 :①温热刺激效应 ;②非特异性自体蛋白疗法系统 ;③非特异性应激反应 ;④芳香疗法。国内的研究人员在中医传统理论指导下 ,以经络系统为基础 ,结合现代实验研究 ,认为灸疗作用机理与以下 5个方面有关 ,综述如下。1 局部刺激作用 灸疗是一种在人体基本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治疗方法 ,其机理首先与局部火的刺激有关。有人通过研究发现 ,施灸点皮肤外温度上升高达 13 0℃左右 ,…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热敏灸组在颈肩部热敏化高发区寻找热敏穴实施灸疗;针刺组则以足太阳、督脉、足少阳经穴为主.疗程均为10d.结果 热敏灸组显愈率高于针刺,其有效以上者6个月后随访复发率低于针刺组.结论 热敏灸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12.
热敏灸是陈日新教授及其团队经过几十载的临床研究总结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悬灸。临床上采用热敏灸疗法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且操作易成本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性疾病,近年来临床上热敏灸治疗PHN的案例屡见不鲜。通过总结和归纳近年来热敏灸(单纯热敏灸、热敏灸联合针刺、热敏灸联合刺络放血、热敏灸联合穴位注射及热敏灸联合中药)治疗PHN的临床研究,发现热敏灸疗较单纯药物(西药和中药)和针刺、刺络放血、穴位注射等外治法疗效确切,而且热敏灸联合上述疗法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热敏灸疗法是以腧穴敏化理论为依据,辨敏施灸为要点,注重透热、扩热、传热等经气感传特征,促进经气运行从而达到气至病所的灸疗方法[1]。这种方法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起效迅速,且远期疗效较优。现将应用热敏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26例的临床观察结果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原发性痛经患者26例均来自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年龄最小15岁,最大35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发一款热敏膝关节隔物灸具,促进热敏灸的应用。方法 基于热敏灸理论,以敏化腧穴、消敏定量、适宜灸温为技术指导,研发热敏膝关节隔物灸具。结果 热敏膝关节隔物灸具对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与热敏悬灸组相当。结论 热敏膝关节隔物灸具在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上可以代替热敏悬灸,解决了热敏灸人工施灸耗时费力、专业性技术要求较高、运用局限、 操作复杂、安全性欠佳等不足,可促进热敏灸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5.
灸疗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为人们的身体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灸疗法发展迅速,而灸具作为施灸时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的发展也历经了几千年。可以说,灸具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本文则简要的叙述了灸具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对临床治疗疾病过程中使用麦粒灸疗法出现热敏灸感病案进行报道,以供同道及学者研究热敏麦粒灸提供临床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新冠疫情以来,人民未病先防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悬起灸因其无创无痛、简单易学、可自行操作的特点,受到广大国民的喜爱。悬起灸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具有补阳散寒、温运气血、祛湿利水、防病保健的作用,适应证广泛,但其灸疗效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故本文从灸材、辨病施灸、选穴等方面,探讨悬起灸疗效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悬起灸疗法的综合应用提供参考,以便临床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阐述灸位、灸量在提高灸疗疗效中的关键作用。方法:从《内经》对腧穴内涵的原始定义及临床热敏灸感的现象入手,论述热敏灸感的出现规律、与灸位、灸量的关系。结果:(1)腧穴的原始内涵是指个体化的、动态的、敏化态的疾病在体表的反映部位;(2)产生热敏灸感的部位是热敏态穴位,是灸疗的最佳选穴,也是施灸的准确部位;(3)以热敏灸感消失所需时间可作为指导悬灸科学定量(即达到个体化的充足灸量)的临床可操作的实用指征。结论:探感定位、科学定量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报道热敏灸疗法治疗妊娠恶阻重症并获得满意疗效的验案。发现灸感是影响灸效的关键因素,灸量是体现灸效的直接因素,二者与灸疗效果及疾病预后具有高度相关性。为今后妊娠恶阻病的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洪亚群  唐克乐 《光明中医》2016,(17):2470-2471
三伏灸,属于"天灸"的一种,是传统中医学中一种非常具有特色的治疗手段。近年来,临床上通过在三伏天对病人进行相应穴位的中药贴敷等手段使三伏灸疗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和防病保健的效果。现主要从三伏灸疗法的理论依据、临床应用(施灸时间、施灸部位、施灸药物、施灸范围)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希望对三伏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