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35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MSCT影像特征,探讨MSCT对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的MSCT检查资料,术前均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评价肿瘤的MSCT平扫和增强特征,包括肿瘤的数目、发生部位、大小及增强程度和方式。[结果]35例患者中28例为单发病灶,7例呈多发,多发病例中5例(14.29%)为双侧多发,2例为单侧多发。单发病灶集中在腮腺后下极,多发病灶分布较广泛。24个病灶(41.4%)出现囊变,10个有较大的囊变。平扫呈不均匀的等密度结节,增强肿瘤实质性部分动脉期显著强化,静脉期呈轻度强化,较动脉期明显减低。[结论]腮腺腺淋巴瘤MSCT增强表现为特征性的动脉期强化,静脉期退出,可伴有显著的囊变。MSCT对腮腺腺淋巴瘤术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肾上腺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提高其CT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腹部CT平扫、增强动脉期、增强静脉期扫描.结果 8例皆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原发性2例,继发性6例.8例肾上腺淋巴瘤共14个病灶,其中双侧6例,单侧2例.均表现为肾上腺实性肿块,肿瘤长径3.6~ 14.4cm,中位数6.5cm.平扫呈等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肿瘤轻度强化,静脉期中度强化,未见钙化、囊变.结论 肾上腺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CT对确定诊断及病变累及范围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31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瘤MSCT扫描影像特征,探讨MSCT在腮腺基底细胞瘤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搜集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瘤的MSCT检查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评价肿瘤平扫和增强特征,包括增强程度和方式。结果:基底细胞瘤平扫呈不均匀的等密度结节,可见比较明显的囊变区;增强动、静脉期均显著强化,动脉期CT值增加幅度与混合瘤有显著差别,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腺淋巴瘤比较没有显著差别(P〉0.05),静脉期CT值增加幅度与腺淋巴瘤、混合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腮腺基底细胞瘤具备良性肿瘤的特征,CT增强特征为动脉期和静脉期呈较显著的持续性强化,伴有显著的囊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旨在探讨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肾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肾癌患者58例,收集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等,分析58例肾癌患者CT平扫及CT三期增强扫描的图像表现,并以手术或病理学活检结果为标准,比较CT平扫与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肾癌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结果 CT平扫准确诊断患者例数为43例,准确诊断率为74.13%,明显低于三期动态增强扫描98.27%(57/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 4.2 1 0,P0.0 0 1);C T平扫中5 8例肾癌患者平均CT值(32.17±8.54)HU,平均病灶直径(4.95±4.30)cm;多数病灶呈等密度状态密度较均匀,主要表现为病灶旁肾周间隙内出现"毛刺"、"线状"结构。三期动态增强扫描中,动脉期平均CT值(85.11±30.44)HU,实质期平均CT值(62.10±21.64)HU,多数患者病灶外观呈个类圆形,6例患者呈不规则形;动脉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中-高度强化,其中49患者增强后可见清晰边界,多数患者可见假包膜、"短刺"征,中心区出血、坏死、囊变及钙化未出现明显强化;实质期强化程度逐渐减弱,病灶区域呈现"快进快退"特征,静脉期扫描强化程度减弱明显。结论 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肾癌准确诊断率高,可清晰显示病灶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150例肝癌在螺旋CT双期扫描中的表现,探讨螺旋CT在该病诊断中的价值和限度。方法:150例均作平扫和增强双期动态扫描、静脉团注造影剂后10~25秒行肝动脉期增强扫描,30~40秒行门静脉期增强扫描,以显示肝癌的供血特征。探讨其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150例平扫仅发现部分肝实质低密度,CT值29~34HU,部分病例脾脏〉5个肋单元。动脉期病灶强化形态有均匀高密度和不均匀高密度、不规则强化。门静脉期病灶强化表现为均匀低密度、等密度、略高密度和不均匀高密度。结论:螺旋CT动脉期增强扫描可提高肝癌的检出,双期增强扫描能充分反映肝癌的血供特点,有助于肝癌的诊断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探讨CT诊断在肝脓肿中的临床应用。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脓肿22例,均行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所有病例CT平扫病灶均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片状低密度影,部分病灶可见多房,呈蜂窝状。增强扫描多数病例动脉期脓肿壁及分隔明显强化,液化坏死区无强化,部分病例动脉期病灶周围肝实质明显强化,壁及分隔强化不明显。结论: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是肝脓肿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双期增强扫描对煤工尘肺进行性大块纤维化(PMF)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5位煤工尘肺患者的8 6个PM F行CT平扫及血管期、实质期双期增强扫描,根据平扫PMF影像表现分为均质组、钙化组、坏死组、空洞组、钙化并坏死组5组,测量其增强前后各期扫描的CT值,计算并分析血管期、实质期强化绝对值(强化后CT值-平扫CT值),总结PMF CT影像表现及双期增强扫描强化特点。结果 PMF影像表现以团块状大阴影为主,密度较高(73.7±9.49 Hu),容易钙化,增强扫描均质组、钙化组及所有病例PMF血管期、实质期强化绝对值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血管期强化幅度为(5.27±4.24 H u),实质期强化幅度为(12.04±5.91 H u)均质组血管期强化幅度为(5.81±4.29),实质期强化幅度为(12.36±5.33Hu);钙化组血管期强化幅度为(4.92±4.28H u),实质期强化幅度为(11.50±6.59Hu)。结论 CT双期增强扫描对PMF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常见肝转移癌的多排螺旋CT表现。方法:收集了40例经病理证实为肝转移癌的CT及临床资料。其原发灶包括:胃癌11例、结肠癌19例、直肠癌7例、胰腺癌3例。所有病例均行常规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平扫:34例为多发的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结节影,5例为单发的低密度结节影,1例为囊性病变为主的囊实性肿块。增强扫描:29例(72.5%)表现为门静脉期病灶呈明显的环状强化,即典型的“牛眼征”;6例(15%)病灶呈动脉期环状或均匀强化;5例(12.5%)动脉期、门脉期病灶均无强化。结论:常见肝转移癌以消化道来源为主,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门脉期病灶呈明显的环状强化是肝转移癌的特征性CT表现,多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有助于肝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膜后恶性间质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恶性腹膜后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8例均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均是单发肿块,肿块直径平均12cm;直径〉10cm者6例,比例为75%。CT平扫肿块呈囊实性密度影,周围为软组织密度影,中央为不同程度低密度影(坏死或囊变),增强后呈轻中度不均匀性强化,增强后实性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继续强化,囊变、坏死无明显强化。8例病理诊断恶性腹膜后间质瘤高度恶性6例,低度恶性1例,潜在恶性l例。结论腹膜后恶性间质瘤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临床诊治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0.
谢玉蓉  唐浩  陈卫国 《疑难病杂志》2011,10(10):756-758,805
目的探讨肝脏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肝脏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分析肝脏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所有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三期扫描。结果 4例表现较大的实性软组织肿块,呈浸润性生长,平扫均表现为以等密度为主,其间夹杂片带状低密度坏死区,增强扫描3例表现为动脉期病灶内呈轻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逐渐下降;1例表现为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增高,延迟期强化度减低;4例均可见腹部淋巴结转移。结论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为乏血管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内部坏死广泛,其影像诊断困难。  相似文献   

11.
肾淋巴瘤双期动态增强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T双期增强检查对肾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 8例肾淋巴瘤的CT表现及特征 ,其中6例经CT检查并手术证实 ,2例经穿刺病理证实 ,所有病例均先行CT平扫 ,平均层厚为 10mm ,PITCH为 1,后做双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病灶形态 ,大小及界限 :4例呈局灶改变 ,其中单发结节 3例 ,多发结节型 1例 ,1例内可见多个散在钙盐状钙化影 ,表现弥漫浸润型 4例 ;8例病灶界限均为不清。周围累及情况 :肾门区淋巴结肿大 6例 ,肾上腺受累 5例 ,合并肾上腺肿块 1例 ,同侧腰大肌受侵 3例。病灶密度及强化方式 :病灶平扫显示弥漫浸润型为均匀稍高密度 4例 ,平均CT值为 (4 5 .8± 10 .1)HU ;结节型均为稍低密度 ,动态增强皮髓交界期病变轻度强化 ,平均CT值为 (5 5 .3± 9.1)HU ;实质期为轻中度强化 ,强化均匀 ,强化程度较皮髓交界期明显 ,平均CT值为(6 6 .7± 12 .1)HU。结论 双期动态增强有利于与其他恶性肿瘤鉴别 ,双期更易于显示肾动、静脉包绕、推移及变细征象 ,故双期动态增强CT对肾淋巴瘤的诊断、肾皮髓受侵程度 (分期 )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组10例SPTP均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肿瘤呈囊实性,大部分体积较大,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强化高于动脉期,但其强化程度仍低于胰腺正常组织,肿瘤的假包膜完整,强化明显,密度高于或与胰腺组织相似。结论:SPTP在静脉期强化高于动脉期,为该病特征性的CT表现,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SPTP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转移瘤的CT影像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50例肝转移瘤的CT影像资料和病理资料,所有病例都经手术和(或)穿刺病理证实,均进行了腹部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结果 CT平扫见42例病灶为多发的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结节影,8例病灶为单发的低密度结节影.增强CT扫描见35例(70%)病灶表现为门静脉期明显的环形强化,即典型的“牛眼征”;8例(16%)病灶CT表现为动脉期环形强化或均匀强化;7例(14%)病灶CT表现为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无强化.以上肝转移瘤的CT表现均以其病理特点为基础的,并与癌灶的大体观相一致.结论 肝转移瘤的原发灶以消化道为主,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其特征性CT表现是门静脉期病灶明显的环形强化,故CT增强扫描对肝转移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MRI及DSA表现及其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CT、MRI及DSA影像表现,其中2例行CT及MRI平扫及增强检查,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1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和DSA检查。结果:单发病灶者2例,多发病灶者5例,肿瘤CT平扫均表现为肝内边界清楚的低密度肿块,病灶中央可见不规则形坏死区,3例病灶周围多发子灶,2例病灶周围血管受压推移;MRI上肿瘤表现为长T1稍长T2信号;7例增强扫描后病灶实质部分动脉期轻至中度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中心坏死区无明显强化。结论: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一定的影像特点,特征表现为肝内边界较清晰的类圆形肿块影,病灶较大时周围常有子病灶,病灶中央常见液化坏死,强化方式为渐进性强化。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峥 《实用全科医学》2004,2(2):135-136
目的 检验螺旋CT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59例HCC患者的CT图像,采用高质量平扫加增强扫描模式,层厚10mm,病灶处3mm薄层扫描。结果 绝大多数原发性肝细胞癌呈典型表现,即平扫表现为低或等密度,动脉期高密度,静脉期为低密度或高密度,延迟期为低密度。结论 CT扫描尤其是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腹膜后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腹膜后神经鞘瘤患者48例,收集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等,分析48例腹膜后神经鞘瘤患者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的图像表现,并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标准,比较CT平扫与CT三期增强扫描对腹膜后神经鞘瘤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结果 CT平扫对腹膜后神经鞘瘤的检出率及准确诊断率分别为79.16%(38/48)、72.91%(35/48),CT三期增强对腹膜后神经鞘瘤的检出率及准确诊断率分别为97.91%(47/48)、95.83%(46/48),CT三期增强扫描对腹膜后神经鞘瘤的检出率及准确诊断明显高于CT平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平扫病灶外形呈现圆形或类圆形,部分呈现结节状,病灶以低密度为主,其间可见小囊状低密度影,其中12例(28.00%)患者可见邻近椎间孔扩大,骨质压迫吸收,完全实性者瘤体密度较均;完全囊性者为囊壁较薄,内外壁均光整;囊实性者图像可见实性成分出现大片低密度。增强扫描肿瘤实体部分静脉期平均CT值(52.5±8.25)HU,动脉期平均CT值(52.5±8.25)HU,增强扫描中多数患者可见肿块边缘强化较均匀,内部强化呈云絮状、蜂窝状强化,静脉期进一步轻度渐进性强化,矢状位重建可见病灶上下缘低密度影与肿块相连,形成典型的神经出入征像。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腹膜后神经鞘瘤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高,可清晰显示病灶大小、内部结构及与邻近脏器解剖等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肾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5年5月我院4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癌的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的影像资料,并与临床病理对照。结果 CT诊断肾癌分期总准确率为89.58%(43/48);动脉期扫描CT值明显高于平扫及实质期,平扫、实质期扫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扫描显示43例病灶突出肾轮廓外,5例局限于肾轮廓内。平扫密度较为复杂,2例出血表现为高密度影,5例伴随囊变、出血,4例钙化。动脉期均有不同程度中度强化和明显强化,40例动脉期增强后可见清晰边界,28例可见假包膜,17例可见"短刺"征;肾实质期扫描,强化程度明显减弱,静脉期强化程度进步一减弱。结论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诊断肾癌及分期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LCT和MRI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9例GIST的CT和MRI平扫和增强影像学表现,其中2例行普通CT检查,7例行MLCT检查。9例患者都有MRI资料。结果:9例肿瘤中发生于胃6例,小肠3例。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肿块长径2.1~15cm。CT表现为平扫肿块密度均匀或欠均匀,多数有坏死、囊变。MLCT2例增强者瘤体中等或明显强化,双期扫描静脉期强化高于动脉期。MRI表现为平扫病灶T1WI低或稍低信号,信号不甚均匀,T2WI呈混杂信号,以高或稍高信号为主。MR增强扫描6例肿瘤动脉期明显或中度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下降;2例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静脉期中等程度强化;1例动静脉期强化均不明显。所有病例均未见肠梗阻。结论:GIST的ML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在GIST诊断及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MRI影像特征。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16例)或诊断性治疗(7例)最终诊断为颅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23例,MRI平扫+增强17例,直接增强6例,CT平扫6例,CT平扫+增强3例,回顾性分析病灶的影像表现。结果23例单发15例,多发8例,共检出40个病灶,31个病灶位于中线两旁的深部脑组织内,9个病灶位于脑实质表面,其中3例累及相邻硬膜及颅骨:28个病灶呈团块状,边缘可见分叶;病灶周围水肿中到重度,占位效应较明显:囊变3例。平扫CT病灶全都表现为稍高密度,3例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强化:MRI平扫病灶T1WI呈等、低信号,T2WI以低信号多见,增强时实质部分明显均匀强化,3例囊变部分无强化。3例累及颅骨的骨结构破坏是轻度的,颅骨外形尚存,像被虫蛀仍保留外形的“蛀木”,而颅骨两旁有明显的软组织肿块。结论颅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郝新民  王菁 《现代实用医学》2014,(1):84-86,F0003
目的 分析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CT及MRI影像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淋巴瘤15例CT及MRI资料.结果 病灶单发9例,多发6例,幕上13例,幕下2例;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影像学病灶形态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较清楚,瘤周水肿较轻,CT平扫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影,密度较均匀,增强扫描均见肿瘤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I平扫T1WI多为等长T1,等长T2信号,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匀,灶周水肿轻,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结论 原发性脑淋巴瘤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与其他颅内病变有时较难鉴别,认真分析其特点,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