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MSM人群艾滋病患者和健康自愿者背部膀胱经第一侧线双侧背俞穴的红外温度,总结AIDS患者背俞穴红外敏感经穴,论证背俞穴反映病症的科学性,为艾滋病的穴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感染HIV病毒的MSM人群AIDS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健康自愿者为对照组,采集受试者背部红外热成像数据。选取膀胱经第一侧线双侧背俞穴红外温度为研究数据,通过对不同健康状态下患者红外热成像数据进行背俞穴穴位定点红外特征进行比较,对比背俞穴红外特异性与艾滋病患者临床特异性表现的内在相关性,探讨艾滋病患者背俞穴反映其病症的相关特征。结果:①全部40个测温点中,双侧L3~S2之间的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6个测温点红外温度表现为疾病组对照组,其他测温点均为疾病组对照组;②均值独立样本t检验据有统计学意义的测温点共18个:双侧心俞、督俞、肝俞、中膂俞、白环俞和右侧的风门、厥阴俞、膈俞,疾病组对照组,P0.05;双侧大肠俞、关元俞,右侧小肠俞,疾病组对照组,P0.05;③脏腑背俞穴:疾病组厥阴俞R、心俞、肝俞温度降低,大肠俞、小肠俞R温度升高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背俞穴中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中膂俞、白环俞红外温度呈现出规律的差异性表现,说明红外温度变化可以作为判断男性HIV感染者病情的客观指标,体现了经络腧穴反映病症的科学性;②AIDS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背俞穴红外温度的差异,对HIV患者进行穴位非侵入疗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技术和红外热像技术,初步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背俞穴血流灌注量和体表温度的变化特点,为运用穴位进行中医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160名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和红外热像仪对2型糖尿病患者同步监测背俞穴及其旁开1 cm对照点的血流灌注量和体表温度,连续记录30 min,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背俞穴血流灌注量和体表温度,建立数据库并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肺俞、脾俞、肾俞和胃脘下俞血流灌注量和体表温度与旁开对照点比较,均高于对照点且有统计学差异(P 0.05或P 0.01)。结论背俞穴血流灌注量和体表温度的改变与2型糖尿病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诊断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麻黄、黄芩穴位贴敷肺俞穴对健康受试者颈胸部及背部穴位体表温度影响的差异,了解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制。方法 招募10名健康受试者,每名受试者均进行3次贴敷,第一次贴敷麻黄粉0.5 g,为麻黄组;第二次贴敷黄芩粉0.5 g,为黄芩组;第三次贴敷麻黄+黄芩粉各0.5 g,为混合组。将准备好的药贴贴在受试者肺俞穴上,贴敷时间为3 h,每次贴敷间隔3天。贴敷前后应用红外热像仪对受试者双侧肺俞、双侧魄户、身柱、廉泉、天突和膻中进行热像图和体表温度信息采集。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混杂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身高、体重指数以及贴敷后的体温、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对不同穴位的体表温度变化的影响。结果 红外热像图直观分析显示,黄芩组和混合组贴敷后受试者背部红外热像图红色面积扩大。红外热像图定量分析显示,贴敷前组间比较,左侧肺俞和左侧魄户穴位体表温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芩组贴敷后左侧肺俞、天突及膻中体表温度下降(P<0.05);混合组贴敷后双侧肺俞、双侧魄户、身柱、廉泉、天突和膻中体表温度均下降(P<0.05或P<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  相似文献   

4.
背部腧穴的分布与脏腑关系探析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沈雪勇倪秀冬在背部腧穴中,五脏背俞穴的分布与内脏的关系最为明显。肺俞、心俞、脾俞、肾俞五个背俞穴所处位置的或上或下,与相关内脏的所在部位是对应的,如肺在五脏中位置最高,故肺俞穴在五脏背俞穴中亦位居...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不同经穴红外热像图改变,研究病理状态下,不同腧穴的功能态属性,探讨腧穴的特异性。方法:采用高性能非致冷焦平面红外热像仪M7800 Thermal Imager(LumaSense美国)检测了54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与54例正常人中极穴、巨阙穴、足三里、劳宫穴、曲泉穴红外热像图,并用分析软件得到相关温度值,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极穴、左右曲泉穴温度值较正常人相应腧穴显著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巨阙穴温度值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双侧足三里、劳宫穴温度值与正常人相应同侧腧穴比较,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巨阙穴、足三里、劳宫穴温度值与正常人相比未见明显改变,而与其病症相关腧穴—中极穴、曲泉穴温度值较正常人显著升高,提示相同经络不同腧穴及不同经络上的腧穴对脏腑疾病的反映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付均如  翟金莹 《针刺研究》1998,23(4):287-288
笔者运用走罐疗法治愈多种急、慢性疾病。用疾法走罐以足太阳膀胱经大杼穴至膈俞穴治疗外感发热;用缓法走罐从风池穴至大椎穴平面治疗落枕,于肩胛部手太阳小肠经循行路线范围配合心俞穴至肾俞穴范围治疗肩周炎;用疾法走罐于双侧隔俞穴至三焦俞穴范围配合三棱针局部挑刺治疗带状疱疹;用缓法走罐自双侧肺俞至肾俞配合三棱针背俞穴挑刺治疗黄褐斑,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应用麻黄粉贴敷肺俞穴对背部及气管-支气管解剖部位所对应的体表穴位的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 纳入10位健康受试者,男、女各5人,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应用麻黄粉贴敷双侧肺俞穴180 min。贴敷前和贴敷180 min后应用可视化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监测受试者双侧肺俞、双侧魄户、身柱、廉泉、天突、膻中、双侧神封和双侧膺窗的血流灌注成像变化,贴敷60 min和120 min监测除肺俞穴外的所有穴位。比较同一穴位随贴敷时间变化血流灌注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同一时间不同穴位间血流灌注量。结果 受试者贴敷前后体温、心率、血压和食指末梢血氧饱和度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散斑血流成像图直观显示:贴敷前气管-支气管解剖结构所对应的体表穴位较之背部腧穴血流灌注量更大。贴敷180 min后,背部腧穴和颈部腧穴激光散斑血流灌注成像图变化不明显,胸部腧穴血流灌注量较贴敷前减少。右侧肺俞穴贴敷180 min后血流灌注量较贴敷前上升84.35 PU (P<0.05),其余穴位贴敷前后血流灌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贴敷前,膻中穴、神封穴(右)、膺窗穴(右)血流灌注量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经络学角度探讨肺与大肠及其经脉在病理状态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传统的切诊方法,对9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肘膝关节以下的十二经脉及背俞穴进行循经切按,记录异常反应,发现病变经脉及有异常反应的背俞穴。结果:异常经脉以肺经为首,其次为大肠经、脾经,继之为肝经、胃经和三焦经;背俞穴的异常反应主要出现在肺俞,其次为大肠俞、脾俞。结论:根据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经络腧穴切诊的诊察结果,初步说明肺及其经脉和相表里的大肠及其经脉在病理状态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针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用穴及配伍规律。方法 收集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现代文献,建立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处方数据库,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找寻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用穴规律以及配伍规律特点。结果 ①共纳入文献115篇,涉及51个穴位,其中在临床上最常用的腧穴有肺俞、足三里、肾俞、定喘、膻中等;②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穴位选择主要以临近肺脏的背腰部、胸腹部为主,常用的经脉也主要以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阳明胃经为主,特定穴的使用包括背俞穴、交会穴、五输穴、募穴、八会穴等;③在关联规则方面,“肺俞-足三里”以支持度54.78%排在第一,“肺俞-肾俞”“肺俞-定喘”分别排在二、三位;④聚类分析获得4个大类主要腧穴聚类群。结论 本研究发现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选穴多以局部选穴、辩证选穴为主,多选取膀胱经上的背俞穴,配伍方法以前后配穴法、上下配穴法为主,推荐以肺俞、肾俞、脾俞、足三里、定喘为主要选穴,结合辩证论治选取丰隆、大椎、风门、中府、列缺等穴位进行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方法:针刺膈俞、脾俞、胃俞、肾俞、肺俞、肝俞穴。结果:总有效率97.1%。结论:针刺背俞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养生保健穴位按摩法(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腰背部穴位按摩法 腰背部常用穴,主要分布在督脉及膀胱经上。五脏六腑在背部皆有相应的俞穴,如肝有肝俞穴、胆有胆俞穴、肺有肺俞穴、肾有肾俞穴,脾有脾俞穴,胃有胃俞穴,心有心俞穴,小肠有小肠俞穴等,统称背俞穴(图6),按摩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通过PeriCam PSI血流灌注成像仪和红外热像仪,初步探讨慢阻肺患者肺俞穴血流灌注量和体表温度的变化特点,为穴位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80例慢阻肺患者,采用PeriCam PSI血流灌注成像仪和红外热像仪对慢阻肺患者同步监测肺俞穴及其旁开1 cm对照点的血流灌注量和体表温度并连续记录,观察慢阻肺患者肺俞穴体表温度和血流灌注量,并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慢阻肺患者肺俞穴血流灌注量和体表温度高于对照点,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其中左肺俞血流灌注量高于右肺俞,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肺俞穴体表温度和血流灌注量的改变与慢阻肺疾病有关,可为慢阻肺患者进行中医诊断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脏腑虚损COPD患者及健康正常对照组不同俞穴(肺俞、脾俞、肾俞)及督脉的体表温度,发现COPD患者俞穴体表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可能的影响因素,为COPD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纳入COPD稳定期患者148例,其中肺气虚证患者39例,肺脾两虚证者46例,肺肾(肺脾肾)虚证者63例,健康对照组患者49例,采用DT-9875红外热像仪测定各组患者的肺、脾、肾俞及督脉的体表温度,比较各组之间不同俞穴及督脉体表温度差异,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找出COPD患者各俞穴体表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①将COPD患者肺、脾、肾俞穴体表温度及督脉平均温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发现COPD组肺、脾、肾俞及督脉平均温度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②将COPD组患者按照中医脏腑虚损分组后比较不同脏腑虚损COP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肺、脾、肾俞及督脉体表温度差异,结果发现肺气虚组、肺脾两虚组、肺肾(肺脾肾)虚组肺、脾、肾俞及督脉平均温度均显著低于健康正常组,而各脏腑虚损组之间未发现显著差异性,但肺俞及督脉皮肤温度有随 着脏腑虚损程度加重而逐渐降低的趋势。③肺俞部位皮肤温度与患者的吸烟指数、近1年急性加重次数、mMRC评分、CAT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呈显著负相关性;与肺功能中FEV1%、FVC%、FEV1/FVC呈正相关性;脾俞部位皮肤温度与患者的吸烟指数、mMRC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呈负相关性,与肺功能中FEV1%、FVC%、FEV1/FVC呈正相关性;肾俞部位皮肤温度与mMRC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呈负相关性,与肺功能中FEV1%、FVC%、FEV1/FVC呈正相关性;督脉平均温度与吸烟指数、mMRC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呈负相关性,与肺功能FEV1%、 FVC%、FEV1/FVC呈正相关性。结论:COPD患者肺、脾、肾俞穴及督脉体表温度较健康正常人均显著降低,且温度变化与肺功能、吸烟、症状评分具有相关性,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疾病的严重程度,同时为中医治疗(外治法)稳定期COPD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慢性胆囊炎患者与健康受试者胆的俞募穴及下合穴的红外温度,探究特定穴是否能够反映脏腑病症。方法:收集慢性胆囊炎患者30例作为试验组,健康受试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红外热成像仪自带系统对受试者左右双侧胆的募穴(日月)、背俞穴(胆俞)、下合穴(阳陵泉)进行测温,分别进行组内自身左右两侧温度及组间温度的比较。结果:1对照组的日月、胆俞及阳陵泉穴,自身左右温度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试验组的日月穴自身左右温度存在明显差异(P0.05),胆俞及阳陵泉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试验组左右两侧的日月、胆俞及阳陵泉穴的温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胆囊炎患者胆的俞募穴及下合穴的红外温度与胆囊疾病相关,其特定穴具有反映脏腑病症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背俞穴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共12穴,即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背俞穴在临床上的应用很广泛,且  相似文献   

16.
王寅森  陈灵巧  林良才 《新中医》2024,56(6):105-111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成人寻常型银屑病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平台、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002年1月—2022年1月针灸治疗成人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临床文献数据库,分析其选穴特点,运用SPSS Statistic26.0及SPSS Modeler14.0等数据挖掘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1篇临床研究文献,收集穴位处方112张,涉及腧穴73个,治疗方式排名前3位的是针刺、火针、刺络拔罐,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腧穴为肺俞、膈俞、曲池、血海、肝俞,特定穴以背俞穴使用频次最高,使用频次排名前3位的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及手阳明大肠经。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两连线关联群是肺俞-脾俞,三连线关联群是曲池-三阴交-血海,四连线关联群是肺俞-肾俞-脾俞-肝俞。对使用频次≥5的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可将腧穴分为3类。第一类为阿是穴。第二类可分为2组,百会、外关、委中为一组,心俞、肺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为一组。第三类可分为2组,阴陵泉为一组,其余穴位为一组(包括曲池、三阴交、血海等...  相似文献   

17.
Liang C  Zhang TF  Yang K 《中国针灸》2010,30(11):886-890
目的:探讨治疗慢性持续期哮喘更好的方法。方法:将36例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17例)和西药组(19例)。热敏灸组选取肺俞与膈俞两穴之间的热敏穴,采用腧穴热敏灸治疗;西药组采用舒利迭吸入剂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采用临床症状评分和肺通气功能检查评定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热敏灸组有效率为88.2%(15/17),明显优于西药组的47.4%(9/19)(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和肺通气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热敏灸组与西药组比较改善更加显著(均P0.05)。结论:对于慢性持续期支气管哮喘,腧穴热敏灸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和提高患者肺通气功能,是一种较舒利迭吸入剂治疗更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无先兆性偏头痛(MO)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力敏腧穴体表分布情况,分析MO患者力敏腧穴分布规律及红外温度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60例MO患者和6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对120例研究对象进行体表力敏腧穴探查并记录,分析总结MO患者力敏腧穴分布与经脉、神经节段的位置关系;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TTM)观察总结MO患者力敏腧穴红外特征。结果:MO组体表力敏腧穴出现率为88.3%(53/60),健康组为6.67%(4/60,P<0.01)。MO组力敏腧穴主要分布于胆经、肝经以及三焦经,率谷、风池、太冲穴区敏化率较高。MO组力敏腧穴多分布于三叉神经、C2、C7神经节段。力敏腧穴红外温度及部位特征表现为:MO患侧>MO健侧>健康受试者,MO患者颞部、目额部、后头部、前臂外侧、足背部力敏腧穴存在明显不规则热源分布。结论:MO患者力敏腧穴与传统经脉、神经节段位置密切相关,红外温度升高、体表不规则红外热源分布是其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蒋可  孟祥睿 《中医杂志》2023,(11):1135-1139+1170
目的 观察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行麦粒灸辅助治疗的获益。方法 将2019年1月1日—2021年1月30日接受治疗的62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每日2次,每次1吸,吸后屏气约10 s)联合温阳利气配穴针刺(选取双侧足三里穴、肺俞穴、太溪穴、定喘穴、支沟穴、间使穴及大椎穴、膻中穴,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麦粒灸(选取双侧肾俞、脾俞、肺俞及大椎穴,每周治疗2次,间隔3日)治疗。两组均治疗3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评估疗效,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M (IgM)、免疫球蛋白G (IgG)水平]、哮喘控制情况[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及肺通气功能[用力肺活量(FVC)和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55%)高于对照组(74.19%)(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AC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IgM、IgG、FVC和FEV1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治疗后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  相似文献   

20.
胡桂兴  陈美珠 《光明中医》2010,25(3):517-518
目的探讨背俞穴刮痧治疗睡眠障碍的疗效和护理。方法将牛角刮痧板在人体表皮经络的心俞穴、肝俞穴、脾俞穴、肾俞穴双侧穴位,交替刮痧。结果背俞穴刮痧治疗睡眠障碍效果肯定,经秩和检验:轻度组与重度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5/3=0.0167,即出现轻度睡眠障碍的症状时,及时接受背俞穴刮痧治疗,效果好。结论通过刮痧疗法,能达到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安神定志、促进睡眠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