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估CBW型支具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进行CBW型支具矫正,男14例,女24例,年龄10~17岁,平均14·2岁,胸腰双主弯18例,单胸弯7例,单腰式胸腰弯13例,原发弯Cobb角15°~45°,平均为26·6°,15°~35°22例,>35°者16例,Ris-ser征0°16例,Ⅰ°9例,Ⅱ°7例,Ⅲ°6例。每3~6个月定期复查,测量cobb角顶椎旋转度及Risser征。结果:全部病例随访3~39个月,平均18个月,16%的病例出现脊柱侧凸进展,腰胸双主弯进展率低,Risser征越小初诊支具矫正越大,侧凸进展率高,原发Cobb角15°~35°者矫正率大于Cobb角>35°组,进展率低于Cobb角>35°组。结论:Risser征可作为预测青少年特发脊柱侧凸支具矫正成功率的一个指标,Cobb角越小,疗效越好,CBW型支具能有效地控制AIS畸形度的进展,应提倡早期规范治疗,尽量避免过早施行终末期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CPR)技术评价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冠状面和矢状面,提出特发性脊柱侧凸柔韧度评价的新方法,确立侧凸脊柱卧位的冠状面和矢状面特征.方法 45例10~18岁特发性脊柱侧凸青少年女孩进行了术前多层螺旋CT脊柱扫描.采用曲面重建技术分别对脊柱进行了冠状面和矢状面的重建,测量了主弯、代偿弯的Cobb角等各项数值,并与患者X线影像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侧凸曲面重建后,冠状面主弯曲面重建(CPR)图像的Cobb角较主弯X线站立位像Cobb角平均小10.17°,冠状面代偿弯CPR的Cobb角较代偿弯X线站立位像Cobb角平均小6.97°.对于侧凸冠状面柔韧度的评价,Fulcrum像方法提供了最大的术前矫正程度.对于主胸弯组和主腰/胸腰弯组的对比没有发现,10~14岁年龄组和15~18岁年龄组间仅术后Cobb角有差别.对于手术矫形率和柔韧度,主胸弯组和主腰/胸腰弯组Bending像两组的柔韧度有差异.不同年龄组比较发现手术矫形率、主弯柔韧度和代偿弯的柔韧度两组比较,10~14岁柔韧度较大.矢状面上,主胸弯组和主腰/胸腰弯组CPR胸后凸(T5~T12)角和CPR上胸弯(T1~T5)角两组之间比较,主胸弯的胸后凸角度较小.按年龄分组中,CPR胸后凸(T5~T12)Cobb角两组之间有差异,10~14岁组的胸后凸Cobb角度较小.相关分析示CPR主弯的柔韧度、Bending像的柔韧度和手术矫形率相关.结论 AIS主弯的卧位CPR柔韧度、Bending像柔韧度和侧凸的手术矫形率呈正相关.10~14岁AIS患者矢状面胸后凸较15~18岁患者减小,主胸弯AIS患者矢状面的胸后凸和上胸弯较主腰/胸腰弯AIS患者减小.脊柱侧凸CT下曲面重建对侧凸类型的诊断和侧凸三维的分析很有帮助,可以在1次扫描后获得对侧凸三维等多方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探讨支具治疗用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为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提供借鉴。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给予支具方法进行治疗,对比患者在治疗前后Cobb角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1年后不同类型脊柱侧凸治疗疗效情况。结果治疗1年后所有患者经过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复查显示,Cobb角在10~19°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20~29°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30~40°的治疗有效率为37.5%,Cobb角度在10~19°的患者治疗疗效最好,Cobb角度在30~40°的患者治疗疗效较差;治疗1年后,胸和腰双凸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单胸凸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双胸凸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42.86%、胸腰段或腰凸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胸和腰双凸与单胸凸患者治疗疗效较佳;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不同类型脊柱侧凸类型、年龄和性别是影响患者治疗疗效的因素。结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使用支具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尤其在治疗轻、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治疗效果显著,极大的减少了手术治疗伤害,是非手术治疗中有效和可靠的手段之一,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至2009年4月,连续收治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21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3例;年龄10-19岁,平均14.9岁;所有患者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术后胸腰支具保护3个月;术前术后行脊柱X线片测量冠状位胸弯与腰弯Cobb角,并测量C7中点垂线与骶骨中垂线(CSVL)的平均距离(C7-CSVL),术前按Lenke法进行分型,Nash-Moe法对椎体旋转程度进行分级.结果:患者术前胸弯Cobb角平均52.4°,术后为12.3°,矫正率为76.5%,末次随访14.6°,矫正率为72.1%,平均丢失2.3°;术前腰弯Cobb角平均43.7°,术后为10.8°,矫正率为75.3%,末次随访12.1%,矫正率72.3%,平均丢失1.3°;C7-CSVL由术前平均6.3 cm矫正为1.8 cm.术后随访24-48个月,平均32个月,未发现假关节形成,无明显畸形丢失.结论:使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可获得良好的矫正率,且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R脊柱全景技术在脊柱侧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行脊柱全景摄影的265例脊柱侧弯患者的影像表现,判定其侧弯类型、侧弯程度,测量其Cobb角、Risser征、椎体旋转程度。结果265例患者中先天性脊柱侧弯16例,特发性脊柱侧弯198例,退变性脊柱侧弯41例,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2例,强制性脊柱炎8例,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弯中半椎体13例,蝴蝶椎1例,融椎畸形2例。向右侧弯85例,向左侧弯70例,S形侧弯110例。Cobb角<10°32例,Cobb角在10°~40°之间146例,Cobb角40°87例。Risser征0~Ⅱ度65例,Risser征Ⅲ~Ⅴ度139例。结论脊柱全景摄影技术可以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全脊柱影像,有助于临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数字式遥控胃肠机全脊柱重组成像在脊柱侧凸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20例脊柱侧凸患者全脊柱重组。结果单胸弯11例,双胸弯6例,单腰弯1例,联合胸腰弯2例;Cobb角在26°-75°之间,平均为41.3°。结论数字式遥控胃肠机全脊柱重组成像在术前评估,术后随访、复查中,对于了解脊柱的整体情况及测量的准确性方面临床价值很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固定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2年7月至2005年12月,对48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脊柱侧凸矫形术,术中采用徒手技术置入椎弓根螺钉行侧凸矫形,术后佩戴胸腰支具3个月。结果随访6~30个月,平均15个月。切口均获得Ⅰ期愈合。患者术前Cobb角平均为63.6°,术后Cobb角为20.5°,畸形矫正率为66.4%,随访中角度丢失平均为2.8°,身高平均增加约5cm。所有病例术中术后均无脊髓神经根损伤表现,均获得满意的脊柱融合。结论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提供强大的三维矫正力,效果可靠、并发症少,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比较不同手术入路(远端融合椎均位于下端椎)对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段/腰段侧凸矫形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段/腰段侧凸患者接受前路(单棒矫形固定融合,组A)或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融合,组B)矫形固定融合手术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X线片,对侧凸Cobb角、侧凸矫形率、椎间角的变化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 组A共18例患者,组B共21例患者.胸腰弯/腰弯冠状面侧凸累及椎体节段数分别为5.0和5.4个(P=0.134),融合椎体数分别为4.7和5.4个(P=0.008).组A与组B术前、术后胸腰弯/腰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49.2°和10.3°,43.8°和5.0°,术后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均P=0.000),矫形率分别为78.5%和87.8%(P=0.020).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21.7°和7.7°,矫形平均丢失8.3°和2.7°(P=0.001).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椎间角组A分别为3.1°、5.6°和7.3°,组B分别为2.3°、4.2°和4.4°,术后椎间角较术前增大,组A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9),组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组A与组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1);随访时椎间角较术后增大,与术后相比,二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12,P=0.855),但组A较组B椎间角大(P=0.026).随访时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发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5).结论 对于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段/腰段侧凸,在远端融合椎止于下端椎时,采用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融合手术侧凸冠状面矫形率、矫形丢失、椎间角的变化优于前路手术,但融合节段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选择适当的支具佩戴对特发性脊柱侧凸青少年患者的临床效果及预后。 方法 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黄岩医院骨科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的18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2组,每组9人,研究组佩戴适当的支具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电刺激疗法,9个月后进行随访,分析整理Risser征级别和Cobb角对矫正结果的影响,通过对比2组的治疗总有效和生活质量满意度评分,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生活质量差异进行评价。 结果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为66.67%(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11.11%)和3例(33.33%)并发症发生,并发症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isser征级越低,初诊矫正率、侧凸进展率越高,顶锥旋转矫正率并未表现出规律,不同Risser征级下初诊矫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侧凸进展率和顶锥旋转矫正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在功能/活动度、疼痛、精神健康和治疗满意度上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佩戴合适的支具可有效地降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侧凸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轻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正>重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是较为罕见的骨科畸形,手术治疗风险极大。现报告1例重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手术治疗情况。患者,女,16岁,发现脊柱畸形7年。查体:胸椎明显向右侧凸,腰椎向左侧凸,剃刀背畸形显著,全身皮肤感觉未见异常,下肢肌力正常。右肩比左肩高约5 cm。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未见椎体畸形,胸段Cobb角为94°,腰段Cobb角为68°。脊柱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