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位性低血压属于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现象。研究表明,65岁以上老年人约有20%在平卧后直立时出现血压降低,75岁以上老年人高达30%[1]。体位性低血压对于患者造成的危害有晕倒、跌倒、伴发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出现意外等[2-3]。作者医院对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实施了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是指个体在体位发生改变,如卧位变为直立后10分钟内心率快速增加≥30次/分或心率最大值≥120次/分,并排除心血管、神经系统及代谢系统疾病[1].同时伴有一系列慢性症状,如头晕或眩晕、头痛、心悸、胸痛、长出气、意识模糊及晕厥等[2].POTS是儿童一过性晕厥的常见原因,在一些研究中发现其发病率是直立性低血压的5 ~ 10倍,女性多受累[3].国内报道其发病率在女性和男性之间的比率约为1.5:1,超过半数患儿的病程多在半年之内,可能与家长对儿童的关注程度较高,并且及时诊治有关[4,5].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分析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脉压增大,餐后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病情况,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脉压增宽,餐后及体位性低血压的效果。方法:对2013年7月至2015年1月住我院心内科的老年高血压患者300例。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的血压测量方法、诊断标准,确定脉压增宽,餐后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及发病情况,对脉压增宽、餐后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进行常规护理(对照组)和预见性护理(观察组)对比研究。结果:300例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脉压增宽186例(62%),餐后低血压55例(18.3%),体位性低血压59例(19.7%)。75岁和75岁发生率脉压增宽,餐后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分别为24.5%、35.7%、39.8%和33.7%、40.1%、26.2%。发生低血压出现相关症状为脉压增宽40.35%、餐后低血压35.2%、体位性低血压65.7%。体位性低血压发生时出现相关症状与无症状发生率差异不明显;餐后及体位性低血压观察组发生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有意义。脉压增宽观察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减小例数比对照组多(P0.05)统计学分析显示预见性护理比常规护理效果有差异(P0.05)。结论:本组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率脉压增宽,餐后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与既往老年高血压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相符。75岁老年高血压患者尤容易发生,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脉压增宽观察组减小例数比对照组多,但差异无显著,对餐后及体位性低血压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浅谈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的病因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红艳 《中外医疗》2009,28(17):171-171
体位性低血压是老年人和儿童的常见病,据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者约占15%,其中75岁以上的老年人可高达30%~50%。老年人由于心脏和血管系统逐渐硬化,大血管弹性纤维也会减少,交感神经增强,可使老年人收缩期血压升高。长期偏高的血压,不仅损害压力感受器(位于颈动脉处)的敏感度,还会影响血管和心室的顺应性。当体位突然发生变化或服降压药以后,在血压突然下降的同时,缺血的危险性也大大增加。此外,老年人耐受血容量不足的能量较差,可能与其心室舒张期充盈障碍有关。因此,任何急性病导致的失水过多,或口服液体不足,或服用降压药及利尿药以后,以及平时活动少和长期卧床的病人,站立后都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相似文献   

5.
透析中低血压(IDH)是指血液透析(HD)治疗过程中发生的症状性低血压,其发生率在20%~50%,尤其容易发生在老年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不全和心脏病患者[1].低温透析在常规血透中被证明是减少低血压发生的一种正当干涉,且简单、有用、经济.特别对于透析时易发生低血压、年龄超过55岁、低体表面积以及有心脏疾病的患者,低温透析显得更有利[2].我院血透中心对透析中低血压患者应用低温透析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约90%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老年人高血压临床特点主要表现在:半数以上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即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血压波动较大;易发生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老年体位性低血压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相关因素分析,为规范该病中医证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通过对中日友好医院和东直门医院的门诊及住院老年体位性低血压患者进行现场调查及相关检查,观察该病的中医症候特点,寻找中医辨证规律,分析其与年龄、高血压、动态血压及各种合并疾病等的相关性。结果:老年体位性低血压发病隐匿,以坐立位时头晕、乏力、活动能力下降等症候最为常见;主要证型为气阴两虚(73.0%)、脾肾阳虚(12.7%)、阴阳两虚(7.1%),其中气阴两虚又多兼血瘀、痰湿。患病率随增龄而增加,60~69岁26例(20.6%),70~79岁35例(27.8%),80~90岁54例(42.9%),>90岁11例(8.7%)。合并3种及以上基础疾病多见,最常见合并高血压(82例,65.1%)和脑梗(80例,63.5%)。78例完成动态血压监测,非勺型血压占绝大多数(72例,92.3%)。结论:气阴两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是老年体位性低血压的主要证型,老年体位性低血压与年龄、高血压、脑梗塞、动态血压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清友  杜军保 《中华医学杂志》2009,89(28):2011-2012
体位性心动过速的概念早在1940年就有人应用,但直到1993年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的概念才由Schondorf和Low正式提出,并且成为近几年来继血管迷走性晕厥后的功能性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热点[1].有研究表明在美国至少50万人患有直立不耐受(OI),而且其中有25%的患者可因这些症状导致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大约有75%~80%的POTS患者为女性,发病年龄15~50岁[2].  相似文献   

9.
<正>体位性低血压发病率高,任何年龄组均可发病,以老年人多见,75岁以上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可达30%~50%,而在住院老年人中甚至有高达67%的发病率~([1]),其与心脑血管病的死亡密切相关,增加高龄老人患者摔伤、骨折及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的发生~([2])。目前单纯西医治疗方法效果较差,且不良反应较大,中药治疗体位性低血压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大量临床试验表明生脉、黄芪具有提升血压,改善大脑  相似文献   

10.
马秀辉 《大家健康》2016,(12):224-225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与体位性高血压情况,并提出护理风险防范措施,以确保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身体、生活质量。方法:此次实验研究对象,是该院在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收治住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总计360例。对360例患者进行了立位、卧位的心率以及血压测量工作,并且以患者的年龄段进行组别划分,即80岁以上、60~80岁之间两个年龄段,分析两个年龄段的体位性低血压(OH)、体位性高血压(OHT)、非体位性高血压以及非体位性低血压-非OHT及OH。结果:超过80岁以上的患者,其疾病合并情况(脑卒中、冠心病以及血脂异常等)明显高于80岁以内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P<0.05。结论: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来说,其常常出现体位性低血压、高血压以及诸多疾病合并情况,为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必须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11.
咨询窗     
[问]我68岁,近3年来出现蹲的时间稍长时,站起来突然感觉头晕眼花,两眼发黑,站立不稳,平卧休息片刻才缓解。请问是怎么回事? 济南 司×× [答]根据所述,您的病可能是体位性低血压。其原因主要与体位突然改变,脑  相似文献   

12.
低血压是血液透析中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20%~40%[1].低血压可导致超滤困难,使透析不能顺利进行,透析不充分,还可诱发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原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对近年来发生在我科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进行分析,以提出预见性护理措施,减少护理意外,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004年5月~2005年5月,我科收治老年患者1219例,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症状患者162例,发生率约13%。162例中男93例,女69例,年龄71~80岁54例,81~90岁102例,91~95岁6例,平均年龄83岁。冠心病、高血压病65例,2型糖尿病34例(其中伴高血压23例),慢性支气管炎伴肺部感染18例,风湿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17例,老年痴呆症14例,溃疡病伴上消化道出血11例,慢性肾炎高血压3例。162例体位性低血压发生在入院后第2~15天。其中发生于卧床站立时58例,上床…  相似文献   

14.
云电 《现代医学》2015,(2):162-165
目的:探讨体位性低血压对超高龄人群左心室结构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我科收治的86例年龄≥80岁住院患者,按照立卧位血压测定结果分为体位性低血压组与非体位性低血压组,对比两组患者心脏形态结构、心脏功能。结果:体位性低血压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质量指数等心脏形态结构指标均显著高于非体位性低血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位性低血压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等心脏功能指标均显著低于非体位性低血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高龄人群存在较大比例的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与心室结构功能的损伤密切相关,可能加重超高龄住院患者左心室结构功能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直立不耐受(orthostatic intolerance,OI)是指因直立而发生的一系列不良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胸闷、心悸、面色改变、冷汗、黑矇、肌无力,以致意识丧失、晕厥等,平卧后症状可以缓解[1].根据循环参数的改变直立不耐受主要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直立性低血压、直立性调节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2,3].  相似文献   

16.
复发性多软骨炎(Relopsing polychondntis RP) 由Jaksch(1923) 首次报道,为一种累及全身多处软骨的发作性和进行性炎症,临床可表现为耳、鼻、喉、气管、支气管及关节软骨的软骨炎,并可累及眼、内耳等[1].其发病率约为3.5/1 000 000,男女发病比例无差异,平均发病年龄47 岁;耳廓软骨炎、鼻软骨炎及眼炎是其较为常见和突出的表现;约50 %患者最终可出现呼吸道病变[2].至1998 年全世界约报道550 例[3].RP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是一种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基础上由多种诱发因素刺激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4].  相似文献   

17.
体位性低血压(Postural hypotension,PH)也称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直立时血压较平时下降的一组综合征.患者出现头晕、乏力、视物模糊、面色苍白、平衡失调等.平均动脉压下降到脑血流自我调节的限度以下,则会出现眩晕或全身癫痫样发作[1].  相似文献   

18.
沈英梅 《当代医学》2012,(34):116-117
目的探讨导致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旨在为老年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与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7年5月~2012年6月内科发生体位低血压的老年住院患者5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瞬间,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脉搏明显加快,不适症状持续时间均小于5min病例可达59.32%,明显高于其他持续时间段病例.结论老年住院患者发生体位性低血压与患者长期卧床、血容量变化、神经调节功能低下以及用药等因素密切相关,根据患者的病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可有效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 intradialytic hypotension, IDH)是血液透析最常见急性并发症之一,尽管血液净化技术得到很大发展,但IDH发生率依然很高,约为20%~50%[1] ,国内有学者报道其发生率高达50%~70%[2].  相似文献   

20.
成人连续3次测得血压低于90/60mmHg(12/8kPa),即为低血压。低血压可分为原发性低血压和继发性低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又可分为无症状性低血压和症状性低血压。无症状性低血压一般无临床意义,症状性低血压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压低于正常值且头晕目眩、疲乏无力、腰膝酸软、失眠烦躁、食欲不振、面色萎黄,遇体位变化时,眼前短时间黑矇甚至倾倒,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笔者近5年来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症状性低血压46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6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病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34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48岁,其中15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