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目的 为评价亚低温在重度颅脑损伤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 5 6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亚低温治疗者 2 2例与随机抽取的 2 6例常温治疗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亚低温治疗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提高存活率、降低颅内压等指标方面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 亚低温可有效降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降低颅内压 ,是重度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亚低温脑保护对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84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亚低温组,对照组42例给予控制血压、脱水、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亚低温组42例除了常规治疗外,加用33℃~35℃亚低温治疗,进行对比分析,并且前瞻性分析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42例患者,恢复良好率57.1%(24/42),病死率19%(8/42)。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未发生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并具有安全、显著降低病死率及癫痫发生率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用脱水、降颅压、营养脑细胞、抗感染、营养支持、预防并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疗法。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评价预后。结果 56例病人治疗结束后,存活44例,存活率78.6%,死亡12例,死亡率为21.4%。根据伤后3个月评价预后,亚低温治疗组28例患者中,恢复良好15例,中残6例,重残及植物生存3例,死亡4例。对照组28例患者,恢复良好7例,中残7例,重残及植物生存6例,死亡8例。亚低温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亚低温能稳定脑循环,减少脑血管痉挛,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应用容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5.
《中国民康医学》2017,(1)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4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亚低温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亚低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颅内压、自由基(SOD)浓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亚低温组1级患者22例(59.46%),对照组10例(27.02%),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明显(P<0.05);亚低温组5级患者10例(27.02%),对照组17例(45.95%),两组患者相比较,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24、48、72 h比较,差异均明显(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入院后6 h的SO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12、24、48 h相比,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在肺部感染、肾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应激性溃疡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53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7例常规治疗,治疗组2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亚低温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能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率(P〈0.01),并能显著降低患者电解质紊乱、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P〈0.01)。结论:亚低温辅助颅脑损伤的综合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损害,促进神收 经功能恢复,其确切疗效及安全性已被逐渐认识。我科于2000-05至2002-06间,对2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18例,女7例。年龄18~65岁,平均34岁。1.2 致伤原因 车祸伤18例,打击伤4例,坠落伤3例。着力部位:枕部18例,额颞部7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59例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29例,于伤后24h内行亚低温治疗,控制直肠温度在33~35℃,持续1~5d,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血气和电解质。对照组30例,控制直肠温度在36.5~37.5℃,其它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病人伤后3个月根据GOS评估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亚低温组的病人颅内压显著性降低,恢复良好率显著性提高,死亡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亚低温具有脑保护作用,临床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有效且较安全,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重度颅脑损伤的亚低温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53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7例常规治疗,治疗组2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亚低温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能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率(P<0.01),并能显著降低患者电解质紊乱、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P<0.01)。结论:亚低温辅助颅脑损伤的综合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重型颅脑损伤是指GCS≤8分且昏迷时间>6 h的颅脑损伤[1].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在50%以上.亚低温能有效控制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降低机体代谢率及脑组织耗氧量,对脑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我科2005年10月~2006年8月对2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亚低温治疗,均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高压氧治疗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高压氧治疗颅脑外伤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将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中随机抽取70例,然后平均分为高压氧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比记录其治疗效果,曾患有严重心、脑、肺、肾、肝疾病及严重创伤或重大手术史患者,使用过抗癫痫药物及镇静药物患者,不在抽取之中。结果:相对于对照组,以高压氧对患者进行治疗的研究组的临床效果明显更好,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效果显著,可明显减少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共78例病人(GCS昏迷≤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40例,均于伤后24小时内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3~35℃,持续1-7天,平均65.3±28.2小时。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血气、血电解质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对照组38例,直肠温度控制在36.5~37.5℃,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病人均于伤后三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的高颅内压显著下降(P<0.05);生命体征、血气、血糖、血电解质、动脉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差异;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降低,恢复良好率提高,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对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重型颅脑外伤患者62例,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32例,伤后24h内采用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35℃,持续2~7d,平均74h,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血电解质、血气分析等。对照组30例,传统的物理及化学方法降温使直肠体温控制在37.8℃~38.5℃,余治疗方法同亚低温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预后。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后T淋巴细胞转化功能、NK细胞活性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结果亚低温组较对照组患者,伤后早期颅内压有明显下降,血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未出现明显紊乱,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下降,优良率提高,预后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较,亚低温组的T淋巴细胞转化率、NK细胞活性及CD4~+CD8~+T淋巴细胞均升高。结论亚低温治疗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安全有效,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低温对颅脑伤患者免疫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包新月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1)
【】 目的: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后不同时期气管切开病人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的时机选择。方法:选取2009 年 1 月~2014年 1 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108 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将24 h 内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分为早切组,将24 h 后的分为晚切组,两组各54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肺部感染、低氧血症、皮下气肿)。结果:(1)临床疗效:早切组的治愈率为87.0%,远高于晚切组7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切组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10.54± 1.21)d,少于晚切组的为(19.71± 2.38)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良反应:早切组肺部感染率为9.3%,低于晚切组的22.2%;早切组的低氧血症出现率为5.6%,低于晚切组的11.1%;早切组的皮下气肿出现率为9.3%,低于晚切组的18.9%,三者统计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切组的临床疗效优于晚切组,不良反应低于晚切组,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早期行气管切口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质量的观察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白班、夜班值班护士人数不同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为神经外科制定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质量的对策提供有效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白班与夜班分别收治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对研究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白班与夜班护士只有数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学历、工龄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GCS评分、ISS伤情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家属满意度、医嘱处理满意率、护理记录及时完善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入院抢救时间、入院抢救费用;脑疝、癫痫、压疮、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值班护士人数充足,明显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急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亚低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共 6 8例病人 (GCS昏迷≤ 8分 )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 34例 ,均于伤后 2 4h内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 33~35 .5℃ ,持续 1~ 7天 ,平均 (6 5 .3± 2 8.2 )h。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 (ICP)、血气、血电解质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对照组 34例 ,直肠温度控制在 36 .5~ 37.5℃ ,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病人均于伤后 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的高颅内压显著下降 (P <0 .0 5 ) ;生命体征、血气及血电解质、动脉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差异 ;无严重并发症 ,病死率降低 ,恢复良好率提高 ,预后显著改善。结论 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 ,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可降低病死率 ,提高生存质量 ,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9):804-806
目的探讨丙泊酚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商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00例,其中,术中使用丙泊酚行麻醉诱导与维持患者103例(观察组),使用咪达唑仑行麻醉诱导,异氟烷行麻醉维持患者97例(对照组),对2组患者麻醉诱导前、术中、术后的脑组织氧分压(Pbt O2)、颅内压(ICP)及麻醉诱导前和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S100β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进行比较。结果麻醉诱导前2组患者Pbt 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观察组患者Pbt O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麻醉诱导前2组患者IC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观察组患者IC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诱导前2组患者血清IL-6、IL-1、S100β蛋白及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L-6、IL-1、S100β蛋白及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泊酚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压氧治疗中青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中青年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的临床疗效,以及探讨HBO治疗的不同时机对STBI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0年9月,124例STBI患者,HBO组(68例)与常规治疗组(56例),以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为疗效评定标准,比较两组疗效.同时对HBO组不同治疗时机治疗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HBO组恢复良好率和中度残疾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重度残疾率和植物生存或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均P <0.05.不同时间组间疗效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受伤后10d内开始HBO治疗预后良好率升高,20d后开始HBO治疗重残发生率增加.结论 HBO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残疾率,是一种有效、安全、简便的治疗方法,越早开始HBO治疗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9.
曾文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21)
目的 探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方法.方法 对我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间收治的120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其临床观察要点和护理经验.结果 通过细致的治疗、观察和护理,我院共治愈重度颅脑外伤患者56例,好转32例,总体生存率为88.4%;无并发症患者为96例,占85.7%.治疗前GOS评分均为3~8分,一段时间后,有56例患者GOS评分达正常标准15分,21例患者达13 ~14分,11例患者达9~12分,平均得分为12.45分,经配对t检验,治疗、观察和护理前后患者的GOS得分的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t=16.429,p=0.000).结论 在实施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密切观察监控、全程细节护理,对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存活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磷酸肌酸钠辅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用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手术的辅助治疗作用,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选择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手术40例患者,随机分为:磷酸肌酸钠组(n=20)和对照组(n=20),磷酸肌酸钠组给予对照组相同的治疗基础上于术中输注磷酸肌酸钠2 g,记录输注前、输注后、硬脑膜切开、输注后2 h和手术结束时5个时点(T1~T5)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排出量(CO)、每搏指数(SI)、肺血管阻力(PVR)、颅内压(ICP) 及脑氧分压(PbrO2)。测量术前及术后血S100β蛋白含量,记录术后恶心、寒战等不良反应病例,并于术后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术中,两组各时点MAP和HR差异无显著性。CO和SI在T2~T5时,磷酸肌酸钠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4.019,P<0.05),磷酸肌酸钠组PVR则明显低于对照组(t=3.517,P<0.05)。T5时磷酸肌酸钠组ICP低于对照组,同时前者PbrO2则高于后者(P<0.05)。血S100β蛋白含量术后24 h与基础值差值比较,磷酸肌酸钠组上升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预后,磷酸肌酸钠组良好9例、中残4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3例和死亡2例,对照组良好2例、中残4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2例和死亡6例(U=116.0,P<0.05),磷酸肌酸钠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应用磷酸肌酸钠可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脑组织微循环及能量代谢,促进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