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23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治疗疗效,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对23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及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随访1~12年,18例行单纯放射治疗患者中有1例复发.行手术治疗的3例中有1例复发.2例行化疗均复发或未控制.所有复发病例再程放射治疗后消失.结论 放射治疗是治疗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有效方法.单纯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化疗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3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治疗疗效,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对23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及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随访1-12年,18例行单纯放射治疗患者中有1例复发。行手术治疗的3例中有1例复发。2例行化疗均复发或未控。所有复发病例再程放射治疗后消失。结论 放射治疗是治疗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有效方法。单纯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化疗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3.
放射治疗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eosinophiliclymphoidgrannuloma ,ELG)又称金氏病或木村病 (Kimura’sdisease ,KD) ,是发生于皮下组织和淋巴结的肉芽肿性病变 ,较少见。该病为慢性发展的良性疾病 ,主要发生在头颈部。我院 1981年 5月— 1996年 11月共收治作放疗的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 8例 ,本文旨在评价放射治疗在该病治疗中的价值。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8例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 ,其中男 7例 ,女 1例。年龄 15~ 4 0岁 ,平均 2 4 .3岁 ,中位年龄 2 3岁。病程 2个月~ 10年 ,平均 34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肿块、局部搔痒、轻微疼痛和…  相似文献   

4.
张艳秋  李巍 《基层医学论坛》2016,(10):1316-1318
目的:研究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肉芽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5例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均以无痛性皮下肿块为首诊症状,均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例伴皮肤瘙痒,均行肿块切除病理确诊。结论正确和全面认识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肉芽肿,依据活检确诊,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糖皮质激素治疗、低剂量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发全身各部位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 对本科近1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5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其中颅骨8例,下颌骨2例,椎体及下肢5例,临床行病灶全切,随访6~12个月,1例多发颅骨嗜酸性肉芽肿术后3个月出现新病灶,其余病例未见复发.结论 全身各部位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同时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是临床选择治疗方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张英军  侯如蓉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32-133,135
目的分析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对2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20例患者中男性多见,平均发病年龄39岁;临床上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结节性肿块,以腮腺区最为多见(41.4%)。所有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均增高。病理学上表现为淋巴组织增生并形成淋巴滤泡,生发中心极性存在,血管周围及滤泡问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行单纯手术治疗的3例患者中有2例复发。结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具有特殊临床和病理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单纯手术容易复发,手术联合放疗的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放射治疗7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疗效。方法:采用单纯放疗,总剂量DT20~50Gy,分次剂量DT1.5~2.5Gy。结果:6例于治疗结束前肿瘤完全消失,1例于治疗后1年完全消失,随访3~9年,均无瘤生存。结论:单纯放疗是治愈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有效方法和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嗜酸性肉芽肿放射治疗后复发的因素,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87~2006年间收治的32例嗜酸性肉芽肿患者,其中手术切除合并放射治疗12例,单纯放疗20例,通过对3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及随访结果的研究,分析影响嗜酸性肉芽肿放疗后复发的因素.结果:初次治疗达到完全缓解的22例,占68.75%;部分缓解5例,占15.63%;无变化4例,占12.5%;进展1例.截止到随访日期,32例患者中放射治疗后复发13例.放疗大于20 Gy的患者与小于20 Gy的患者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疼痛和初治疗效是嗜酸性肉芽肿放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并未发现嗜酸性肉芽肿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放疗剂量的提高并不能更好的抑制复发,对于初次放疗的患者应尽量争取达到完全缓解.初治疗效是否影响嗜酸性肉芽肿的复发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少见病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认识,从而减少临床漏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1年5~月连续收住2例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完整临床诊治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青少年男性,病程半年~3年,肿物位于头颈部(病例1在双侧颈部及下颌区,病例2在右腮腺区)无疼痛、发热,皮肤溃破等症状。入院后查血常规均示:嗜酸性粒细胞有不同程度增高。在影像学检查明确肿物范围、性质及与周围组织毗邻关系后,2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行肿物切除及活检术,术后病检符合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并转入放疗科接收进一步放射治疗后,随访至今均未见病变复发。结论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属于临床少见病,极易与头颈部其他疾病相混淆而导致漏诊或误诊,作为临床医生只有掌握本病临床特点并结合相关辅助检查才可以诊断。  相似文献   

10.
木村病(kimura's disease,KD),又名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hyperplastic 1ymphogranuloma,ELG)[1],由于该病发病率低,属少见病,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本科2014年2月收治1例木村病患者,入院后行放射治疗,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5岁.因木村病术后放疗后十年,左耳后、右颊部肿块进行性增大半年,于2014年2月12日人院.患者十年前右面颊部、右上臂内侧出现肿块,进行性增大,在外院行肿块切除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为木村病,术后行放射治疗,具体计划不详,放疗后肿块完全消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