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进展性卒中的临床特点、病因。方法:将发病24h内入院治疗的60例进展性卒中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血压、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梗死部位、脑血管彩超(TcD),颈部动脉彩超结果分析。结果:进展性卒中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加重以24h内最常见。高血压和糖尿病是进展性卒中的重要病因;纤维蛋白原、梗死部位及血管狭窄程度是进展性卒中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结论:针对可引起进展性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可有效抑制进展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进展性脑卒中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进展性卒中的临床特点、病因及意义。方法:将发病24h内人院治疗的450例脑梗死进行分组,分成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分析进展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将其梗死部位、发热、血压、白细胞、血脂、C反应蛋白、血糖、纤维蛋白原、脑彩超、颈部彩超结果与非进展组进行比较。结果:进展性卒中神经功能缺失症加重以24h内最常见,以肢体瘫痪加重为主,高血压、糖尿病、纤维蛋白增高、梗死部位、发热、感染及血管狭窄程度是进展性卒中发生的重要原因。结论:针对可引起进展性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有效减少其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进展性卒中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将发病48h内入院治疗的17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观察进展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将其血压、血糖、血酯、纤维蛋白原、梗死部位与非进展组进行比较.结果 进展性卒中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多在48h内加重,高血压和糖尿病是进展性卒中的主要病因,纤维蛋白原增高,高脂血症、合并房颤,梗死部位不同也是脑卒中进展的重要病因.结论 针对可引起卒中进展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可有效控制其发生.  相似文献   

4.
李玲 《吉林医学》2014,(21):4660-4662
目的:通过分析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进展性卒中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住院的62例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从梗死部位分析,大面积脑梗死、侧脑室体旁及分水岭区梗死易出现进展性卒中;保持一定水平的血压有利于大脑的灌注;从血糖水平分析,进展性卒中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高于非进展性卒中。结论:不同病灶部位能预测脑梗死的进展,高血压是脑卒中的独立病因,低血压是造成进展性卒中发展的独立的高危因素,血糖是进展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累及侧脑室旁放射冠后部的梗死与进展性运动障碍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磁共振证实的新发孤立单侧侧脑室旁放射冠梗死患者68例,其中27例入院1周内完成头颈部MRI血管成像,根据卒中发生后1周内动态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情况将68例患者分为两组.组1:有进展性运动障碍(32例);组2:无进展性运动障碍(36例).结果 两组主要病因复杂,以大脑中动脉系分水岭梗死为主.组1中病灶累及侧脑室旁放射冠后部的比例高于组2 (84.4%vs19.4%,P<0.05).组1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高于组2.病灶累及侧脑室旁放射冠后部是预测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进展性孤立单侧侧脑室旁放射冠脑梗死患者的病因主要为大脑中动脉系分水岭梗死,其初始症状较无进展的孤立单侧侧脑室旁放射冠梗死重,前者短期残障程度较高,累及侧脑室旁后部的梗死可作为进展性卒中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64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将64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与同期64例非进展性卒中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64例PIS患者24h发热32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0例)(P〈0.01),有糖尿病史28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4例)(P〈0.01),有高血压病史46例,高于对照组(36例)(P〈0.05)。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2例)和对照组患者(43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有斑块伴有狭窄〉60%者,治疗组20例,对照组16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影像学检查显示分水岭梗死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类型。结论:发热、糖尿病、高血压、颈内动脉大血管斑块形成成并狭窄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循环进展性脑卒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6 例前循环进展性卒中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分析颈动脉彩超结果与进展性卒中的关系.结果: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和不稳定斑快是前循环进展性卒中发生的重要原因.结论:对脑卒中患者或TIA 患者早期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早期积极干预可有效抑制进展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张琪  车琳  陈晓光 《黑龙江医学》2010,34(3):187-18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28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评估,比较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和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特点。结果28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67例(23.8%)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而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55例患者中,有25例(45.4%)发展为进展性卒中;重度颈动脉狭窄48例中,有24例(50.0%)发展为进展性卒中;在病理表现为溃疡斑的43例中,有23例(53.4%)发展为进展性卒中;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或伴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仅9%发生进展性卒中。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溃疡斑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狭窄程度及溃疡斑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头颅磁共振(MRI)不同病灶部位的影像学特征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作用,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入选患者均经MRI明确病灶部位,根据病情将其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和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比较各种亚型在进展性和非进展性脑梗死中的分布情况,同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入选患者中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86例(66.2%),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44例(33.8%);两组患者中不同影像学亚型分布情况:非进展性脑梗死组中前循环皮质梗死率19.8%,基底节梗死率38.4%,放射冠梗死率18.6%,后循环梗死率23.3%;而进展性脑梗死组中前循环皮质梗死率为50%,基底节梗死率18.2%,放射冠梗死率11.4%,后循环梗死率20.5%,两组构成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针对不同部位脑梗死病灶亚型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其中前循环皮质、放射冠及后循环梗死均与进展性脑梗死有相关性(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好发于前循环皮质区,梗死部位与脑梗死进展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MRI-F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FHVS)与大脑前循环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大脑前循环梗死患者104例,其中进展性梗死组48例,未进展性梗死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实验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比较两组出现FHVS的发生率,研究FHVS出现在前循环梗死中的临床意义。结果:进展性梗死组与稳定性梗死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糖尿病、吸烟、同型半胱氨酸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进展性梗死组FHVS出现率更高(P<0.05)。结论:FLAIR高信号血管征可作为循环梗死可能进展加重的参考征象,需积极血管内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1.
老年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压动态变化及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金华 《医学综述》2014,(13):2447-2449
目的探讨老年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压动态变化特点与疾病进展、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承德市兴隆县人民医院内科收治的147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及入院第1日、第7日动态血压变化的特点,并根据其病情进展与否分为进展组52例和非进展组95例,与同期147例健康体检者动态血压变化做比较,进展组及非进展组患者入院第30日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神经功能评价,并分析其血压变化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进展组夜间平均收缩压(nM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夜间血压下降率、日间平均血压(dMBP)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非进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及24 h平均血压(24h MBP)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24 h MBP、dSBP、dDBP、nSBP、nDBP、nMBP均与Rankin量表评分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动态血压监测老年急性脑梗死了解其血压变化及昼夜节律,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其疾病进展和损伤情况,评估其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盛敏  孙永华 《河北医学》2005,11(7):621-623
目的:探讨老年人无症状脑卒中高危因素、病因、临床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60~89岁的老年人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梗死和出血两型,逐次分析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发病规律。结果:60例患者中脑梗死56例,脑出血4例,梗死型和出血型的病因均以高血压、高血糖、高血液粘稠度、高龄、高血脂症为最多,其它病因包括吸烟、酗酒、心旁纤颤等。结论:高血压、高血糖是老年无症状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对老年人无症状脑卒中积极有效地进行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症、吸烟、酗酒、心房纤颤等的干预,可以最大程度预防无症状性脑卒中,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 -反应蛋白 (CRP)浓度和白细胞数在急性脑卒中患者血中的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 1 1 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脑出血组 (2 9例 )和脑梗死组 (82例 ) ,入院 48h内进行CRP浓度和白细胞数测定。CRP浓度测定采用透射比浊法。结果 :急性脑出血组与脑梗死组比较 ,CRP浓度及白细胞数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P <0 0 1 ) ;二组病死率比较 ,差异也有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血CRP浓度和白细胞数升高对急性脑卒中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初步诊断及预后的判断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发病<6 h)血液β-actin的表达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设立为急性脑梗死组,并且按不同发病时段,分为脑梗死2 h组、脑梗死4 h组、脑梗死6 h组、脑梗死24 h组及脑梗死72 h组,每组16例;并且与非脑梗死组进行对照比较。非脑梗死组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脑出血组及健康人群组,每组1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液β-actin的表达状态,并与临床病情结合进行分析。结果:①急性脑梗死组的血液β-actin含量为(4.24±2.74)ng/mL,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的(2.25±1.6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脑梗死2 h组血液β-actin含量与非脑梗死人群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通过ROC曲线确定血液生物标志物β-actin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截断值为2.10 ng/mL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一定的特异度;③急性脑梗死组血液β-actin水平与梗死面积大小以及NIHSS评分呈一定相关性。结论:急性脑梗死超早期血液β-actin的表达升高可能是一种实用的血清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脑血管造影血流动力学改变对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2例发病24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急诊脑血管造影术,部分患者进行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术,分别采用NIHSS及CSS对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0.5h、6h、24h及48h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患者临床病情变化。结果:28例(87.5%)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术后0.5h明显改善,NIHSS及CS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11.13±7.11分及23.12±4.36分降为5.32±4.31分及10.12±3.22分;18例(56.25%)单纯进行脑血管造影者术前及术后6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基本一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2例患者术后0.5h、6h两种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下降,术后24h评分明显回升,但仍明显低于术前。结论:脑血管造影术能明显改善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合理的高压注射血流冲击有可能成为早期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24h动态血压监测研究前后循环梗死患者的血压特点。方法:将150例合并高血压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前循环梗死组(69例)和后循环梗死组(81例),对其进行24h持续血压监测,对比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和血压变异性的特点。结果:对两组患者血压基础水平的比较发现前循环梗死组血压高于后循环梗死组血压,但除平均收缩压(SBP)、夜间收缩压(nSBP)外其他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血压变异性指标的对比发现后循环梗死组的血压变异性高于前循环梗死组,收缩压变异(SSD)、白昼收缩压变异(dSSD)、白昼舒张压变异(dDSD)、夜间收缩压变异(nS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变异性增高可能是后循环脑梗死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刘亚军  郭义霖 《河北医学》2011,17(12):1570-1573
目的:探讨高氧液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抗氧化损伤的作用.方法:将58例急性脑梗塞病人随机分为高氧液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4h、48h抽取静脉血5mL,采用比色发检测各组各时间点血浆的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同时通过NDS评定治疗期内两组的临床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凝血及纤溶指标对判断急性脑梗死疾病的进展与预后的意义.方法:收集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检测血浆中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溶酶原的含量,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疾病的进展及预后进行评估和分组,观察不同预后与不同进展各组患者血浆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溶酶原的含量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中纤溶酶原的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急性脑梗死疾病进展组相比,非进展组患者的Hcy、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含量较低,纤溶酶原含量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的Hcy、纤维蛋白原及纤溶酶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D-二聚体含量较预后不良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Hcy及凝血纤溶相关指标的含量可有效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预后和进展,D-二聚体含量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炫速双源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观察缺血再灌注对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健康杂种家犬12只,通过介入手段建立犬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模型,均在栓塞前以及栓塞后1、2、3、4、5、6 h,进行CT平扫检查、炫速双源CT脑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测定梗死区和对侧正常对照区的血流灌注值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流容积(cerebral blood flow volume, rCBV),灌注达到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等,并获得相应脑灌注CT成像,做完CT检查后24 h后处死动物,取其脑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 12只犬均成功建立脑梗死模型,CTP检查示11只梗死区CBF、CBV较对侧减少,TTP、MTT较对侧延长,1只无明显的变化。1 h组及2 h组ΔCBF、ΔCBV下降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1-6h组ΔTTP数值具有统计学意义;24 h后实验动物均未死亡,通过术后病理检查发现家犬脑组织出现梗死灶,直径约2.3~8.3 mm。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快速、准确反映犬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物模型缺血半暗带的部位、范围,可以准确判断栓塞血管部位,对早期诊断缺血性卒中和抓住动脉溶栓时机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