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炎后肝硬化常见并发症,也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1998年2月~2000年4月,采用善得定(Sandostatin)联合洛赛克治疗31例肝炎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取得一定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肝炎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8例,经胃镜或钡餐造影证实均有不同程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门脉高压性胃病.随机分为三组.联合治疗组31例,男21例,女10例,年龄40岁±15岁,child肝功能分级A级6例,B级17例,C级8例,门脉宽度14 mm±3 mm.善得定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42岁±12岁,child肝功能分级A级3例,B级10例,C级5例,门脉宽度14 mm±2mm;垂体后叶素(VP)组19例,男15例,女4例,年龄42岁±13岁,child肝功能分级A级3例,B级11例,C级5例,门脉宽度14 mm±2 mm.三组病例一般状况、食管静脉曲张度及肝功能child分级、门脉高压强度无明显差异,可比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探讨心得安、西沙必利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我们选择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止血后患者 5 4例。治疗组用心得安、西沙必利联合预防 ,对照组单用心得安。结果 :两组 2 4h食管PH检测食管酸暴露时间 (PH <4的总时间 % ) ,1、2年再出血率、生存率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心得安、西沙必利联用预防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复发优于单用心得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56例分为曲张出血组和非曲张出血组,分别比较年龄、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BPC)、门静脉直径、脾厚度及斜径、Child-Pugh分级及胃镜下的曲张程度分级。结果 曲张出血组PT延长、血红蛋白降低、Child—Pugh分级、胃镜下的曲张程度分级与非曲张出血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01、0.009、0.019、0.035。结论 PT、血红蛋白、Child-Pugh分级及胃镜下的曲张程度分级可作为区别曲张出血与非曲张出血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门脉高压性胃病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指由门静脉高压所伴发的胃粘膜的特殊病变,内镜下为各种充血性红斑,组织学上表现为粘膜下血管扭曲、扩张而炎症细胞浸润不明显。现将我院15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胃镜检查报道如下,并就PHC特点及其相关因素(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和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治疗及食道静脉曲张结扎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加倍与常规剂量奥曲肽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加倍与常规剂量奥曲肽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人 4 3例次 (男性 2 8例次 ,女性 15例次 ) ,年龄 5 6a±s 14a。分常规剂量 (10 0μg ,iv ,继以 2 5 μg·h- 1静脉滴注维持 )组 33例次 ,加倍剂量 (10 0 μg ,iv ,继以 5 0 μg·h- 1静脉滴注维持 )组 10例次。结果 :加倍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的止血率分别为 90 % (9/ 10 ) ,76 % (2 5 / 33) ,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其中 5例次应用常规剂量无效者改用加倍剂量后出血得到控制。肝功能分级与奥曲肽的止血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奥曲肽是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有效药物。常规剂量无效者改用加倍剂量仍可获得较好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笔者所在医院2003-12~2007-05经急诊内镜下套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31~64岁。病因为肝炎后肝硬化16例,酒精性肝硬化1例,肝癌2例。肝功能child分级为A级3例,B级11例,C级5例。根据中华消化内镜学会2000-03制定的食管胃底静脉内镜下分级标准分级:轻度1例,中度7例,重度11例。  相似文献   

7.
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及硬化等联合治疗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观察内镜下套扎(EVL)后追加硬化剂注射(EV S)即EVL EV S联合序贯治疗与单纯EVL及EV S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12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各为46例、38例、36例分别接受EVL、EV S、EVL EV S治疗。对三组治疗后急诊止血率、静脉曲张消失率、再发出血率、静脉曲张复发率、总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三组急诊止血率、静脉曲张消失率均在90%以上,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再发出血率、静脉曲张复发率三组比较,EVL组明显高于EV S及EVL EV S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三组中EV S组明显高于EVL及EVL EV S组(P<0.05)。结论EVL EV S疗效优于单纯EV S、EVL,是目前治疗EVB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比较食管静脉曲张硬化(EVS)治疗术、套扎术(EVL)及联合治疗术三者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对516例肝硬化并食管静脉曲张出血(EVB)患者分别采用EVS、EVL治疗及二者联合治疗。其中EVS治疗251例,EVL治疗189例,EVS与EVL联合治疗76例。通过食管曲张静脉(EV)消失率、EV复发率以及再出血率等指标衡量、比较三者的疗效。结果3组EV消失率分别为58.57%、52.38%、80.26%;EV复发率分别为18.83%、21.21%、7.4%,EV消失前再出血率分别为4.38%、4.76%、2.6%,EV消失后再出血率分别为9.74%、10.1%、3.75%,联合治疗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单纯EVS或EVL组(P<0.05)。肝功能状况与疗效关系密切,Child—Pugh为C级者各项指标均低于A级和B级者(P<0.05)。合并肝癌疗效明显低于未合并肝癌者(P<0.01)。结论EVS和EVL为治疗EVB疗效可靠的首选方法,二者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李冠荣 《淮海医药》2003,21(1):76-76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严重的症候。急性出血的死亡率约占 10 % ,6 0岁以上的患者出血死亡率高于中青年人 ,约占 30 %~ 5 0 %。 1997年 1月~ 2 0 0 0年 1月笔者应用普萘洛尔防治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5 0例并与同期 5 0例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作对照 ,观察普萘洛尔防治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共 10 0例 ;其中已出血的 6 0例 ,未出血的 4 0例 ;随机分为两组即防治组 (应用普萘洛尔组去除不能耐受普萘洛尔或有反指征者 )与对照组 (应用安慰剂 )。 10 0例患者中均有 B超、X…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与肝纤维化标志物及Child pugh分级的关系。方法:检测5 6例肝硬化患者的血清ALP、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IV胶原(IV C)及层黏蛋白(LN)。结果:随着临床肝硬化程度的加重,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逐渐增高,ALP呈下降趋势。血清ALP与PCⅢ、IV C及HA呈显著正相关(r=0 .2 993,P <0 .0 2 5 ;r=0 .5 5 90 ,P <0 .0 0 0 5 ;r=0 .4 4 81,P <0 .0 0 0 5 ) ,在Child pugh分级B级患者中与LN也呈明显正相关(r=0 .775 1,P <0 .0 0 0 5 )。结论:血清ALP升高与Child pugh及肝纤维化有明显关系,联合检测ALP与肝纤维化标志物对判断肝硬化患者病情及预后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急性创伤性血胸凝血功能异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性血胸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特点及与出血量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1将126例急性创伤性血胸患者分为小量、中量、大量3组,测定患者入院当时、24 h、及72 h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BPC)值,并与43例健康对照组比较。2入院、24 h、72 h将各组血胸的凝血指标异常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各型血胸中入院时PT、APTT、FIB、BPC均有异常,随着胸腔出血量增大,PT、APTT均升高,FIB、BPC降低。2入院24 h各组血胸的凝血指标异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3入院72 h大量血胸组患者的凝血指标异常发生率和中、小量血胸组相比有明显差异。结论小量血胸患者的凝血功能无异常改变,中、大量血胸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且与血胸量程度相关,大量血胸组患者的入院72 h凝血指标异常发生率显著提高,可为急性创伤性血胸的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泮托拉唑联合生长抑素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在延安市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所有患者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和止血药物,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泮托拉唑联合生长抑素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PPI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止血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48 h再出血2例,再出血率5.00%;对照组7例,再出血率17.50%,两组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不同时间段改善患者Blatchford评分,增加Blatchford评分为0的患者比例优于对照组,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泮托拉唑联合生长抑素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优于单纯给予PPI治疗,且止血时间短,输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安全性较好,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评估食管出血危险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肝硬化后食管静脉曲张患者50例,均行多层螺旋CT和胃镜检查,并以胃镜检查结果为标准评价多层螺旋CT在评估食管出血危险性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CT血管成像评分与胃镜静脉曲张程度、胃镜红色征的严重程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r=0.762、0.687,均P<0.01),CT血管成像评分诊断胃镜红色征的RC 3的敏感性为76.92%,特异性为92.50%。结论多层螺旋CT与胃镜检查结果对食管静脉曲张严重程度的分级呈显著相关性,可以用来预测食管出血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4.
邹勇  淦勤 《中国当代医药》2013,(36):159-159,161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胃底食管静脉曲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出血100例患者与肝硬化合并胃底食管静脉曲张未出血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诱发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主干内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红色征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胃底食管静脉曲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主要涉及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主干内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红色征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效预防性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肝硬化因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急诊内镜下硬化剂(1%聚桂醇)治疗出血停止后患者45例,分为愿意接受套扎治疗23例(治疗组)和不愿意接受套扎治疗22例(对照组),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B、C分别观察疗效(本组资料仅有B级、C级的患者).结果 治疗组1年内B级患者无1例发生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C级患者则有2例发生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并死亡1例;2年内B级患者有2例发生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C级患者则有4例发生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并死亡2例.对照组1年内B级患者发生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6例死亡2例,C级患者发生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0例次,死亡4例;2年内B级患者有8例发生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死亡仍是2例,C级患者发生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12例次,死亡6例.结论 套扎治疗最大限度地预防肝硬化食管静脉破裂再出血或延缓了再次出血的时间,是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诊胃镜下结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活动性出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活动性出血患者,全部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活动性出血患者均采用我院急诊胃镜下结扎治疗,术后三周左右对患者进行胃镜复查,观察急诊胃镜下结扎治疗的效果.结果 108患者在接受结扎手术之后出血症状均控制住,在内镜下可见食管腔内的视野清晰.有12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活动性出血患者尚不能确定出血的部位,有3例患者于一天之内休克死亡.结论 对于初次内镜下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应首选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  相似文献   

17.
张慧 《现代医药卫生》2009,(10):1445-1447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对晚期肝病患者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评估价值。方法:本组病例包括128例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住院病人,根据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病史分为已出血组(n=58)和未出血组(n=70),于0个月时测定相关指标.计算MELD值,同时分别随访3个月和6个月的再出血情况。结果:出血组的INR、血清肌酐、总胆红素以及得出的MEID值显著高于未出血组(P〈0.01)。在随访的3个月和6个月,出血组发生出血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出血组,分别为27.6%vs14.3%,39.7%vs20%。出血组和未出血组随着MELD评分等级的升高,新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人数比例增加,尤以高MELD评分组(≥25分)出血率最高。结论:MELD评分系统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的临床特点,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广州市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与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收治的共302例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GOV)患者为调查对象,男210例,女92例,年龄(51.52±7.97)岁。按是否发生破裂出血分为研究组(EVB,118例)和对照组(GOV非出血组,184例),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TPP)、是否有肝性脑病、是否有肝肾综合征和Child-Pugh分级构成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总胆红素、白蛋白(ALB)、脾静脉主干内径、门静脉主干内径、脾厚度、有无腹水、有无红色征、有无门静脉血栓、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构成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红色征(OR=5.606,95%CI 1.615~20.650)、食管静脉曲张程度(OR=3.337,95%CI 1.057~15.079)、门静脉主干内径(OR=1.703,95%CI 1.008~4.340)、脾厚度(OR=1.564,95%CI 1.022~3.563)、PT(OR=1.043,95%CI 1.004~1.082)是EVB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PLT(OR=0.737,95%CI 0.291~0.833)、ALB(OR=0.663,95%CI 0.172~0.878)是EVB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 红色征、食管静脉曲张程度、门静脉内径、脾厚度、PT是发生EVB的危险因素,提高PLT、ALB水平可减少EVB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奥曲肽联合普萘洛尔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5月在安康市中心医院诊治的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后出血患者2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口服普萘洛尔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奥曲肽注射液治疗,治疗观察周期为7 d。观察两组的止血时间和输血量,监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变化。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比较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和1年生存率。结果 治疗组的止血时间与输血量分别为(21.56±3.12)h和(243.59±45.33)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80.24±5.33)h和(529.45±92.45)mL(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ALT与AST水平都明显降低(P<0.05),同时治疗后治疗组的ALT与AST水平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至2015年5月,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与1年生存率分别为(47.44±6.44)个月与97.0%,而对照组分别为(34.98±5.29)个月与89.0%,治疗组比对照组要更优(P<0.05)。结论 奥曲肽联合普萘洛尔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后出血能发挥更好的止血效果,可促进肝功能的恢复,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