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总结和评价普瑞博思在胃肠钡餐检查中的应用效果。资料与方法:203例患者在胃肠钡餐检查中服用普瑞博思,其中195例是全胃肠道钡餐检查,采用常规服药法;8例在上消化道 中采取机动服药法。结果:在195例全胃肠钡餐检查中,服普瑞博思后30~60分钟检查,钡剂抵达回盲部165例,占84.6%。90分钟检查钡剂通过回盲瓣达右半结肠。胃内排空192例占98.4%,其中2例钡剂充盈诸结肠段,占1.03%。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CT小肠与结肠联合造影(CTE+C)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结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随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回盲部病变患者的CT图像,均先后行常规腹部CT平扫和CTE+C检查,比较2种方法的病变检出率,并分析回盲部病变的CTE+C图像特点。结果:回盲部病变检出率常规CT为44.0%(22/50),CTE+C为86.0%(4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E+C检查43例阳性患者,包括肿瘤性病变9例(回盲部腺癌3例,阑尾黏液瘤2例,淋巴瘤2例,回肠间质瘤1例,盲肠脂肪瘤1例),炎症性病变18例(盲肠、回肠炎11例,肠结核3例,溃疡性结肠炎2例,克罗恩病2例),其他良性病变16例(回盲部憩室11例,阑尾粪石4例,肠套叠1例);CTE+C检查7例阴性患者为肠黏膜炎症。结论:CTE+C较常规CT能够明显提高回盲部病变的检出率,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回盲部是许多常见病的好发部位,因早期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常致误诊及漏诊,给临床诊治带来一定困难,我院自1987~1997年共收治右半结肠肿瘤108例,其中回盲部肿瘤误诊为阑尾炎23例,本文重点分析了误诊原因,提出了早期诊断的措施及术中注意要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分析水交换结肠镜与注气结肠镜在患者结肠镜检查中的差异。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镜中心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非麻醉结肠镜检查的患者427例,采取单盲随机法将患者分为A组(水交换结肠镜法,226例)和B组(注气结肠镜法,201例)。比较两组患者肠镜到达回盲瓣率(达盲率)、到达回盲瓣时间(达盲时间)、腺瘤检出率及疼痛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A组及B组患者的最终达盲率分别为96.9%和95.0%,进镜时间分别为14.88 min和14.44 min,腺瘤检出率分别为34.5%和30.8%,腹痛程度评分分别为3.15分和4.44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完成结肠镜检查的总时间分别为21.99 min和21.44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水交换结肠镜比注空气组结肠镜到达回盲部的时间相对更长,但水交换肠镜达盲率更高,并且可以有效减轻患者在检查中的腹痛程度,提高腺瘤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回盲部腺棘细胞癌先正元患者女,44岁。右下腹隐痛,自己触及一拳头大小包块50天。病后食差,消瘦,大便正常。体检右下腹可触及一直径约10cm包块,中度压痛。实验室和肝脏B超检查无异常。附图结肠双对比检查,回盲部充盈压迫相见回盲瓣增大呈分叶状,附近结肠扩...  相似文献   

6.
大肠(包括直肠、结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第4和第8位。外科手术至今仍然是大肠癌治疗的主要手段。本文复习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大肠癌手术治疗的文献及结合个人体会作一介绍。 一、手术方式的选择 (一)结肠癌 常用术式有右半结肠切除,横结肠切除,左半结肠切除等。右结肠癌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时,若癌瘤靠近回盲部,则应同时切除末段回肠10~20 cm。根据浙江医科大学及我们临床实践,在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便秘行钡剂灌肠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首次灌肠钡剂需灌注至回盲部使全结肠充盈显影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学龄前儿童钡剂灌肠检查资料,根据年龄,分为4组,观察结肠直肠器质性病变在各年龄组的分布。再根据首次灌肠钡剂是否灌注至回盲部分为A组、B组。A组首次灌肠钡剂灌注至回盲部,全结肠充盈显影。B组首次灌肠钡剂灌注至结肠肝曲附近,未灌注至回盲部。比较2组检查的差别。结果:结肠、直肠器质性病变7例,其中3岁组4例先天性巨结肠,4岁组1例结肠炎,5岁组和6~7岁组各1例直肠息肉。A、B组满足影像学诊断要求的概率比较和24 h随访钡剂潴留达结肠各段分布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437,P=0.118;χ2=0.251,P=0.969)。A、B组各年龄段钡剂灌注总量比较,B组均较A组少(均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便秘结肠直肠器质性病变少见,其中以较小年龄组先天性巨结肠为主。B组不影响检查结果,且减少钡剂的灌注量,缩短了检查时间,减少了电离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回盲部附近的疾病的鉴别诊断,不仅包括回盲瓣本身和邻近结肠的疾病,还包括通过回盲瓣脱垂或肠套迭的小肠未端的肿瘤。因回肠未端肿瘤的脱垂或肠套迭可能是间歇性的,诊断可能困难。确定肿瘤起于小肠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总结五例起于回盲部附近的,回肠肿瘤的X 线检查经验。在讨论中提出,回盲瓣增大或异常突起的原因很多,从正常变异到回盲瓣癌。鉴别诊断中,上下唇是否对称,粘膜是否正常比回盲瓣大小更重要。  相似文献   

9.
1病例简介男,49岁,因“反复腹痛腹胀1年余,确诊淋巴瘤1年,再发加重10 d”入院。患者1年前在外院行胃镜检查,取黏膜碎组织活检并免疫组化示:黏膜相关性节外边缘性淋巴瘤(MALT淋巴瘤)。4个月前因舌根新生物来我院手术切除,切除物送病理检查,免疫组化示:套细胞性淋巴瘤。入院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右下腹回盲部可见不均质回声区,纵断呈“套筒”征(图1A),长约7.5 cm,横断呈“同心圆”征(图1B),大小约4.5 cm×3.0 cm,肠管壁明显增厚,呈弥漫性低回声(图1C),最厚处前后径约2.5 cm,周围可见多个低回声结节,最大约1.5 cm×1.1 cm。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低回声内可见点状及条状血流信号。超声提示:右下腹不均质肿块,考虑回盲部淋巴瘤伴肠套叠。术中见:小肠及盲肠系膜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大淋巴结,回盲部与腹壁粘连,且可见大小约7 cm×5 cm×4 cm肿块,末端回肠套入盲肠约6 cm,致肠腔狭窄。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及腹腔粘连松解术。术后主要诊断:回盲部肿瘤伴肠套叠。病理检查示:回盲部非霍奇金淋巴瘤,浸润肠壁肌层,累及整条阑尾,淋巴结受累14枚(图1D)。免疫组化示:回盲部套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10.
按设计中型肠镜工作长度仅100~110cm,大肠全长为150cm左右,因此只用于检查左侧结肠。我们在使用长型纤维结肠镜中发现,拉直肠镜时从肛门至脾曲一般为40cm左右,至肝曲为60cm左右,而至盲肠的距离只有70~90cm,因此,中型肠镜送达回盲部是可能的。为了探求用中型肠镜检查全结肠的方法,我们自1978年5月至1981年4月,3年间用日本Olympus厂生产的CF-MB型中型肠镜做全结肠检查337例次,除因客观原因中止检查的62例次(见附表)不计,在275例次中,送达回盲部完成全结肠检查的成功率达90.2%,其中57例次送至回肠末段。未达盲肠的  相似文献   

11.
鲁安明  汪东文  邓宏武 《武警医学》2000,11(10):592-593
回盲部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因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容易与回盲部多种疾病相混淆,因而早期诊断困难,误诊率高。我科1988年2月~1997年12月收治回盲部恶性肿瘤48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男36例,女12例。年龄16~72岁,其中40岁以上者36例,占75%。12 临床表现 腹痛47例,占979%,腹部包块31例(648%),贫血消瘦26例(541%),发热16例(333%),血便14例(292%),肠梗阻11例(229%)。13 手术方式 右半结肠切除、回肠横结肠吻合34例,回盲部切除3例,肿瘤旷置、回肠横结肠吻合5例,单纯肠造瘘2例,腹部探查加活检4例。术后病理诊断:腺癌3…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肠黑变病的诊断方法。方法:本组病例使用的内镜为Fujinon-200型及Olympus-VI型电子结肠镜,均由专业内镜医生检查,常规进镜至回盲部,部分病例进镜至末端回30 cm左右,再退镜详细观察大肠黏膜。结果:39例患者镜像均以黏膜色泽改变为主,肠黏膜呈棕色、褐色或黑褐色,其间可见灰白色网状、条状纹,似豹皮样弥漫性分布于大肠黏膜上,部分色素呈颗粒状,血管纹理模糊甚至消失,内镜下视野暗淡。其中累及全结肠者15例,右半结肠者12例,累及直肠者2例,局限于左半结肠者10例,合并有腺瘤性息肉者2例。表现轻度黑变者21例;中度黑变者11例;重度黑变者7例。结论:大肠黑变病是一种良性的可逆性疾病,其发生可能与便秘、药物或其他原因有关,也可能与细胞凋亡有关。由于常伴发结肠肿瘤,故对大肠黑变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预后的研究十分重要,要大力开展结肠镜普查,一旦发现大肠黑变病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了解结肠黑变病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检查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MDCT肠道检查患者112例,其中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回盲部病变27例。口服大剂量甘露醇稀释液后,行16排螺旋CT三期扫描,得到原始图像薄层重组后行MPR成像显示回盲部,MPR对回盲部病变显示欠清晰者,再行CPR成像显示回盲部病变。由2名放射科医生回顾性读片比较横断位联合MPR、CPR前后的对病变定位的准确性。结果横断位联合MPR、CPR定位判断准确性(26/27,96.3%)高于单纯横断位(20/27,74.1%),并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31)。MPR、CPR能清晰、完整地显示回盲部病变的内外结构与邻近器官的关系,提高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准确性。结论 MDCT是对回盲部病变一种简便可行的检查方法,MPR、CPR重组可以提高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方法 ,结肠急诊手术均采用结肠造瘘 ,分期手术。但由于近年来抗生素不断更新 ,技术不断改进 ,对结肠急诊手术采用一次性切除吻合术。本组急诊手术 36例 ,均未出现肠瘘 ,切口感染 ,全部愈合。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6例中男 2 4例 ,女 12例 ,年龄 2 8~ 5 8岁。克隆病 2例 ,憩室炎 6例 ,结肠外伤破裂 5例 ,腹腔异物致乙状结肠瘘 1例。结肠息肉恶变、癌性梗阻 19例 ,乙状结肠扭转 3例。1 2 手术方法 本组肠段切除 14例 ,左半结肠切除 12例 ,右半结肠切除 6例 ,回盲部切除 4例。手术操作要点 :(1)结肠部分切除后 ,认真清除肠内…  相似文献   

15.
回盲部结核影像检查方法主要依靠钡餐或钡灌肠,而其他检查手段如B型超声、CT尽管有一定限度[1],但在临床上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0年9月~2007年7月间经临床确诊的34例回盲部结核的CT资料,以评价CT检查在回盲部结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1资料与方法本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肠道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MSCT表现进行分析,讨论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CD患者的MSCT图像,男性36例,女性32例,其中44例患者MSCT检查图像入选。结果 44例患者的MSCT图像中,均可见肠壁增厚、肠腔狭窄,病变单发者10例、多发者34例;累及小肠者35例、累及回盲部者32例、累及结肠者20例;同时累及小肠、回盲部及结肠者14例;只累及小肠和回盲部的11例,只累及小肠和结肠的有1例,只累及回盲部和结肠的有2例。肠壁强化呈分层或单层、且为中度或明显强化者26例,肠壁单层强化且强化程度较轻或未见明显强化者18例,多数肠壁可见溃疡形成,5例并发瘘或脓肿,7例并发肠梗阻,呈"木梳征"者24例,肠壁周围纤维脂肪密度增高者21例,部分患者腹腔及腹膜后可见肿大淋巴结,其中所测最大淋巴结长径约为1.36cm。结论 MSCT可清楚显示CD病变处肠腔、肠壁及肠腔外并发症的病变情况,对该病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内窥镜技术的不断发展,结肠至肛门及口腔至十二指肠段疾病的诊断,已不再局限于X线钡餐检查了,但相隔其间肠道的病变目前仍以钡餐检查作为主要手段,尤其回盲部疾病。而胃肠道X线检查方法繁多,包括注钡充盈象,排钡后粘膜象和气钡双重对比象,同时采用稀钡,高KV摄影等法,其目的皆在于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回盲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罕见 ,我院遇到 1例 ,经手术病理证实 ,报告如下。患者 女 ,72岁 ,右下腹部包块伴间断性疼痛半年余。查体 :右下腹部压痛 ,可触及一约 5cm× 6cm大小肿块 ,质硬 ,活动度差。全身表浅淋巴结无肿大。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正常 ,大便潜血 ( ++)。X线表现 :钡剂灌肠造影见回盲部及部分升结肠内侧约 4cm× 7cm偏心型狭窄 ,结肠袋消失 ,粘膜破坏 ,肠壁僵硬 ,其外侧壁结肠袋尚存在 ,壁柔软 ;上下界与正常肠壁分界清晰 ,其远端升结肠扩张 ;末端回肠向外移位 ,肠壁柔软 (附图 )。手术所见 :回盲部内侧壁肿块直…  相似文献   

19.
回盲部癌的影像学诊断:(附2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20例回盲部癌的双对比结肠造影及CT 检查对照观察,发现对回盲部癌的诊断,上述两法各有所长。双对比造影经济,能较全面地显示病变部位,范围,病变区之粘膜改变及肠管的功能变化,是首选的检查方法.但其不能显示病变肠壁的厚度、病变肠壁内及肠外的改变。有时不能区分粪块与肿块。CT 则可清楚显示肠壁厚度,能使较小的病理性增厚得以显示,并能判断肿瘤的生长方式,区分肠内外病变,对肿瘤的术前估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陈晓光  王寰  唐红卫 《武警医学》2013,24(8):723-724
 患者,男,45岁,因“间断腹胀、腹痛5年”于2012-02-26来我院门诊就诊。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腹痛,症状轻微,呈间断性,常于劳累及饮酒后诱发。2007-01于当地医院行肠镜检查,操作时间2.5 h仍未能达到回盲部。后多次在外院行肠镜检查,都未能达回盲部,使其心理负担加重。外院腹部CT检查示:间位结肠(图1、图2)。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2012-02-28在我院行肠镜检查,示横结肠弯曲度大,进镜困难;经有效钩拉及按压,成功达回盲部,于升结肠处发现1枚1.5 cm×1.5 cm息肉(图3、图4),并行内镜下电切治疗。病理诊断:绒毛状管状腺瘤。6个月后复查无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