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长时间的胸外按压后,危重患者的心脏就像是失去弹性的皮球,无法充分的回弹而严重影响复苏效果。如果能有一种器械把这只瘪陷的皮球充盈起来,心脏排血不就多了吗?"这是中国腹部心肺复苏学创始人王立祥过去时常会思考的问题。也正是在这样的设想中,腹部提压心肺复苏装置"及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应运而生。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通过下压与上提腹部,患者腹腔压力发生变化,带动膈肌被动下上移动,引起胸腔压力改  相似文献   

2.
目的:讨论影响心肺复苏(CPR)成功的主要因素。方法:对128例心肺复苏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在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实施下复苏成功率有显著提高。结论:胸外心脏按压的开始时间越早,复苏成功率就越高;应用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对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复苏成功率可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正经腹部实施的心肺复苏法在患者胸路不通时另辟腹路,让胸外按压的禁忌成为了过去。起腹心动、起腹呼吸,在建立有效循环的同时,体外腹式呼吸也满足了心脏骤停患者呼吸支持的需求,开启了心与肺复苏并举的新篇章提起心肺复苏,很多人并不陌生,但您知道胸外按压该如何操作吗?若说到腹部心肺复苏,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萨勃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的临床疗效.萨勃心肺复苏机是一种全自动的、同步胸外心脏按压、间歇正压通气呼吸器.心脏骤停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病症,胸外心脏按压是保证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以往徒手胸外心脏按压是我科心肺复苏最为常用的急救技术,然而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按压位置、深度、频率等都直接影响着心肺复苏的成功与否.2009年我科引进了美国密执安公司生产的1007型萨勃心肺复苏机,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2年2月152例心肺复苏患者(全部为院内抢救)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萨勃机(62例)和标准心肺复苏术(90例)进行复苏,除颤、药物应用等基本相同.其中超长心肺复苏患者20例,使用萨勃机心肺复苏仪12例,标准心肺复苏8例,排除就诊时间影响因素后,比较两种方法对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萨勃心肺复苏机心肺复苏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标准心肺复苏技术,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 应用萨勃机辅助心肺复苏,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持续胸外按压和即刻气管插管在心跳呼吸骤停采用心肺复苏(CPR)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400例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急诊收治的心跳呼吸暂停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照患者采取的急救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其中,对照组采取的是即刻气管插管之后行胸外按压的急救方式,观察组采取的是早期持续胸外按压,然后行气管插管,之后两组按照CPR常规处理措施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PR初期持续胸外按压在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临床急救中的应用价值要高于即刻气管插管的方法,能够提高患者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中应用腹部提压装置对患者生命指标及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人民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60例经过院前救治的心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30例行徒手心肺复苏治疗者作为对照组,30例应用腹部提压装置行心肺复苏治疗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24 h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存活出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急救时间均明显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0.5h后,两组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氢离子浓度指数(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均明显较对照组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腹部提压与徒手心肺复苏在院前心搏骤停急救中均...  相似文献   

7.
王缉干  王力川 《中医药导报》2020,26(5):63-64,68
通过挖掘中医经典医籍关于心肺复苏的记载,分析古代心肺复苏的特点并汲取其精华,为进一步完善现代心肺复苏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想象空间。《金匮要略》记载的心肺复苏步骤与现代心肺复苏术操作步骤基本吻合,并首次提到腹部提压;《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在胸外按压的基础上完善人工正压通气;《肘后备急方》记载了急救使用皂荚鼻腔给药和石菖蒲舌下含服;中医典籍还提及尽早复苏和脑复苏,采用针、灸、中药等方法以开窍醒神,促进脑细胞及早恢复。  相似文献   

8.
心肺复苏机用于超长心肺复苏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机在超长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治疗组运用心肺复苏机对急诊心搏骤停患者行机械心肺复苏,即胸外按压和呼吸支持均使用心肺复苏机;对照组采用标准心肺复苏术,即人工胸外按压加呼吸机支持呼吸,且胸外按压实行两人交替进行。在2组抢救措施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比较2组病例心肺复苏术后血氧饱和度、收缩压、心肺复苏有效率、复苏成功率以及出院率五项指标。结果治疗组的收缩压及按压有效率、复苏成功率以及出院率四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采用心肺复苏机可有效提高循环支持效率,增加超长心肺复苏的有效率以及出院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了医院对化工企业工人进行徒手心肺复苏(CPR)知识与技能培训的效果,并找出培训中的难点.方法:我院对泸天化公司生产现场一线工人1800人进行CPR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并评价培训前、培训后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情况.结果:培训前1800名工人普遍缺乏基本的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与培训前比较,培训后工人的理论知识得分和操作技能合格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开放气道、按压与吹气之比、按压姿势比较难以掌握和实施.结论:对化工企业工人进行规范有序和定期巩固的培训是增强其急救意识、提高CPR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有效方式,对普及急救医学知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心脏骤停(CA)是急诊科常见的危重急症,随着现代心肺复苏(CPR)技术和急诊医务人员医疗水平的提高,CA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复苏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不断提高.但CA后,机体发生强烈的应激反应,神经、内分泌、血管活性物质都发生了剧烈改变,组织器官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机体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进而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称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R-MODS),是复苏患者ROSC后死亡的主要原因[1-2].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中山市人民医院2017年4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40例心肺复苏患者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时期心肺复苏患者88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心肺复苏观察率,并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肾上腺素用量、电除颤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心脏按压开始时间、年龄、性别,对影响心肺复苏观察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肾上腺素使用量、电除颤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心脏按压开始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中,显示心脏按压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电除颤开始时间、肾上腺素用量为患者心肺复苏的保护因素。观察组自主心跳恢复时间及建立通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影响心肺复苏的因素众多,早期实施电除颤、气管插管、心脏按压,常规使用肾上腺素,能够提升患者心肺复苏率。  相似文献   

12.
正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指心脏射血突然终止,器官严重缺氧缺血,最终导致生命终止或严重的脑功能障碍甚至衰竭,CA后10 s可出现意识障碍,约5 min可出现脑细胞死亡,是急诊及重症监护室常见的严重事件之一~([1])。随着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技术和执行能力的提高,院外胸外按压及人工呼吸的普及、AED的推广,院内高级循环呼吸支持设备的应用增加,如主动脉球囊反搏、  相似文献   

13.
心脏骤停(CA)是急诊科常见的危重急症,心脏骤停后各器官组织血供和氧供完全终止,大脑、心脏等重要脏器遭受严重的缺血缺氧性打击,因此初期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往往存在复苏后心肌功能不良所致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缺血缺氧性心肌损伤[1].在复苏后处理阶段能否有效维持心脏的循环功能,是能否最终心肺复苏(CPR)成功的关键.因此寻找早期能对心肺复苏后心肌及自主循环起保护作用的药物受到临床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14.
心肺复苏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肺复苏(CPR)是对心搏骤停患者所采取的急救措施,心搏骤停后正确及时的实施心肺复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也是护理人员配合抢救治疗中必须掌握的技术之一[1].本文对近年来有关心肺复苏的护理进展情况做一简单综述,以促进临床护理人员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心肺复苏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面向社区医院心肺复苏术推广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惠州市林田实业有限公司金山湖门诊部医务人员120例进行研究,对所有参与研究的医务人员进行关于心肺复苏术急救知识的培训,一共分为4期,每个阶段为期2 d,每期参与人数为30人,由心肺复苏术急救经验丰富的主任、副主任医师负责培训,并且到目标单位进行理论授课和实地操作。对比培训前和培训后心肺复苏术知识的掌握程度。结果:和培训前对比,培训后职工对心肺复苏术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提高,培训后,正确说出生命链的环节掌握率为50%,心肺复苏(CPR)常见并发症掌握率为75%,CPR姿势掌握率为75%,CPR胸外按压的深度和频率掌握率为66.67%,CPR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比例掌握率为50%,CPR周期掌握率为75%,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选择掌握率为75%,明显高于培训前,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医院医务人员对心肺复苏术的知识和技能较为缺乏,因此面向社区医院心肺复苏术的推广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系统的培训有效地提高社区居民对心肺复苏术的认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的急救水平。  相似文献   

16.
<正>心脏聚停(CA)是急诊科常见的危重急症,随着心肺复苏(CPR)技术的普及,复苏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正不断提高,但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R—MODS)却是复苏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因此寻找早期能对心肺复苏后多器官起保护作用的药物受到临床的极大关注。参附注射液是根据明代方贤所著《奇效良方》中的参附汤改制而成的中药注射剂,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危急重症抢救,其对复苏后多器官的保护作用愈来愈受到重视。现将近年来  相似文献   

17.
<正>心搏骤停(CA)是指心脏突然丧失有效的排血功能,而致循环和呼吸停顿的临床状态,病死率高,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是心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现将48例心搏骤停成功复苏患者资料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8例患者是我院2004年5月—2010年8月住院患者,均符合心搏骤停诊断标准,并经心电图证实为心室颤动、心脏停搏、无脉性心电活动,无脉性心室速。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参附注射液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效应,揭示其在临床CPR过程中的适宜用量。方法:将入选的120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肾上腺素组(A组)、肾上腺素加低剂量参附注射液组(B组)、肾上腺素加高剂量参附注射液组(C组),3组均行标准心肺复苏并予常规西药、肾上腺素及不同剂量参附注射液进行干预,观察组间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2天存活率、心肺复苏成功后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cTnT的差异。结果:B、C组在自主循环恢复率及2天存活率方面较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B、C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均动脉压、cTnT方面B、C组较A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C组较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可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且在平均动脉压、cTnT方面呈现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参麦注射液对豚鼠缺氧型心搏骤停心肺复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SM)对缺氧型心搏骤停(CA)豚鼠模型心肺复苏(CPR)成功后自主循环的影响.方法将豚鼠随机分为SM组和生理盐水(NS)组,腹腔注射SM、NS30min后,采用夹闭气管窒息法复制CA豚鼠模型,监测夹管前后豚鼠的心电图变化,并记录开始CPR至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和自主循环维持时间.结果两组CPR成功率相近;SM组循环恢复时间短于NS组,循环维持时间长于NS组.结论 SM可缩短缺氧型CA豚鼠型CPR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延长CPR成功后的循环持续时间,但对豚鼠CPR成功率无明显影响,说明SM对促进CA的自主循环恢复和提高恢复后自主循环的稳定性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人类对心肺复苏(CPR)方法的改进是随着对死亡发生机制的不断认识而发展的。古人因心脏停搏患者存在体温下降现象,而采取保温和加温复苏法;因死亡患者的状态与睡眠近似,而运用如针刺人中、嗅易挥发乙醚等唤醒和刺激复苏法,反映了古人对心脏停搏发生机制“形而上”的朴素认识。近代人认识到心脏停搏患者存在呼吸停止、循环停止和心室颤动三大机制,先后发明了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和体外电除颤复苏法,也构成了现代复苏术的三大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