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脏增强CT与MRI在诊断肝癌准确率方面的差异。方法对收治58例肝癌患者采用肝脏增强CT和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的准确率。结果 MRI对肝内病灶检出数量及肝内病灶阳性检出率91.38%均明显高于增强CT检查72.4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大小肿瘤的诊断结果发现MRI对不同肿瘤大小患者的诊断准确率93.10%,明显高于增强CT检查77.59%,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发现MRI尤其对直径≤3cm的肿瘤患者诊断准确率92.11%,明显高于增强CT检查71.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种检查方法对直径3cm的肿瘤患者诊断准确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MRI对肝癌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肝脏增强CT,尤其是针对直径≤3cm的肝癌患者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CT与MRI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急性脑梗死治疗的60例均行CT以及MRI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在急性脑梗死检出情况。结果 MRI与CT检查诊断准确率依次是96. 67%、70. 00%(P 0. 05)。MRI与CT检查病灶直径平均值依次是(9. 28±2. 06) cm、(7. 34±1. 39) cm(P 0. 05)。MRI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以及缺血性脑梗死方面诊断准确率均高于CT检查(P 0. 05)。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以及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呈现高信号,T1加权成像为稍低的信号,而CT检查仅显示部分脑沟稍模糊。结论 急性脑梗死早期MRI检查诊断准确性高于CT检查,通过MRI检查能够掌握病灶位置、形态和面积。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4月-2016年6月收治的50例肝癌患者,全部患者均给予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检查,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在对肝癌患者进行诊断时,肝脏增强CT和肝脏MRI检查的影像学结果存在差异,40例患者为显著强化的高信号动脉相为富血供肿瘤的癌灶;10例患者为却乏血供型肝癌,其中3例患者在动脉期轻度强化表现为等信号,7例患者无强化.在肝癌诊断准确率方面,肝脏MRI显著高于肝脏增强CT(P<0.05).结论 在对肝癌患者进行诊断时,和肝脏增强CT检查相比,肝脏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菲立磁增强MRI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31例经CT或MRI检查确定或怀疑有肝脏病变者进一步行菲立磁增强MRI检查 ,分别测量增强前后肝脏、病变及背景噪声的T2 WI信号强度 ,计算增强前后肝脏及病变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 (CNR)。分析平扫及增强后扫描检测的病灶数目。结果 菲立磁增强后肝脏的SNR明显降低 (Ρ <0 .0 1) ;恶性病灶的SNR变化不明显 (Ρ >0 .0 5 ) ;病灶 -肝脏CNR明显增高 (Ρ <0 .0 1)。增强后病变的检出数量增加 ( χ2 =8.5 7,Ρ <0 .0 1)。结论 菲立磁能显著提高肝脏恶性肿瘤的检出率 ,而且对肝脏小病灶的鉴别诊断提供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螺旋CT扫描在肝动脉造影CT(CTHA)和经动脉门脉造影CT(CTAP)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 2 1例肝癌病人CTAP和CTHA图像 ,并与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进行对照。结果 三期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为 72 .4% (5 5 /76) ;CTAP病灶检出率为 96.1% (73 /76) ;CTHA病灶检出率为 88.2 % (67/76) ;CTAP和CTHA联合应用病灶检出率为 98.7% (75 /76) ,可检出 0 .5cm的微小癌灶。CTAP和CTHA均可出现非病理性表现 ,CTAP灌注异常出现率为 2 2 .3 % ,CTHA非病理性强化灶出现率为 3 0 .2 %。结论 螺旋CT动脉造影能显著减少造影剂用量 ,提高图像质量 ,CTAP和CTHA联合应用肝癌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CT三期增强扫描。CTAP和CTHA结合分析可减少假阳性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菲立磁增强MRI检查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2 4例经CT和MRI检查确定或怀疑有肝脏病变者 ,进行菲立磁增强MRI检查 ,包括原发性肝癌 6例 ,肝转移瘤 7例 ,肝血管瘤 3例 ,肝硬化 5例 ,肝囊肿 1例和肝局灶增生结节 2例。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分别测量增强前、后肝脏病变及背景噪声的信号强度 ,计算病灶 -肝脏背景信号强度对比值。结果 菲立磁增强后 ,①所有病例肝脏背景信号均明显减低 (Ρ <0 .0 1) ;② 4例原发性肝癌 ,3例肝转移瘤 ,2例肝硬化病人发现了更多的病灶 ;③病灶 -肝脏背景信号强度对比值测量中发现 ,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对比值明显升高 (Ρ <0 .0 1) ,肝血管瘤对比值降低(Ρ <0 .0 5 ) ,而肝硬化结节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菲立磁增强MRI检查对肝局灶性病变的检出及定性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64层螺旋CT和B超检查在肝癌及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120例由肝细胞穿刺活检术后确诊为肝癌及肝癌局灶性结节增生的患者,并对所有肝癌患者分别进行64层螺旋CT和B超检查,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程度、病灶范围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64层螺旋CT和B超检查都能很准确的检查出早期肝脏组织的良性病变,但是在肝癌的鉴别上,64层螺旋CT准确率远远高于B超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肝癌局部病灶直径≤1.2 cm时,B超检查准确率大大下降,而64层螺旋CT仍然保持着很高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患者的64层螺旋CT的开始及消失和维持时间远远低于肝癌局灶性结节增生、肝炎性假瘤和肝血管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能更加准确的诊断肝癌患者,且可以及时的发现极其细小的良恶性肝癌病灶;64层螺旋CT能够清晰的分辨出不同类型的肝脏组织的局灶性结节增生,对鉴别不同性质的肝脏组织肿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小肝癌(SHCC)的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与DSA影像表现及检出率,探讨两者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7例SHCC的MRI及DSA影像资料,并进行对比研究,67例均行MRI及DSA检查,两种检查的时间间隔为2~10d.结果:67例SHCC共86个病灶,其中富血供型病灶65个,乏血供型病灶21个,27个病灶有包膜.MRI共检出SHCC病灶76个,其中富血供型58个,乏血供型18个;DSA共检出SHCC病灶73个,其中富血供型65个,乏血供型8个;MRI+ DSA共检出SHCC病灶84个.对于富血供型SHCC病灶,DSA的检出率(100%)优于MRI(89.23%);而对于乏血供型SHCC病灶,MRI的检出率(85.71%)优于DSA(38.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SHCC总病灶数的检出率,MRI(88.37%)与DSA(84.88%)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与MRI+ DSA、DSA与MRI+-DSA检出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 DSA的检出率(97.67%)优于单一MRI或DSA检查.结论:MRI与DSA对SHCC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两者各有优缺点,两者结合有利于提高SHCC的检出率,DSA还可指导进行后续的介入治疗,对于小肝癌的早期发现及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I和MSCT对脊柱结核病灶检出时间的影响。方法对76例脊柱结核患者行MRI和MSCT检查,并比较两种不同影像学方式的检查所需总时间、病灶检出时间及阳性征象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MRI对脊柱结核检查所需总时间和病灶检出时间较MSCT均明显延长(均P 0. 05)。MRI对脊柱结核脊髓侵犯检出率较MSCT明显升高(均P 0. 05),而对脊柱结核骨质钙化、坏死检出率较MSCT明显降低(均P 0. 05);而两者对脊柱结核椎管狭窄、椎旁脓肿及骨质破坏等阳性征象检出率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均P 0. 05)。结论 MRI与MSCT在诊断脊柱结核各有优势,两种检查方式可优势互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在腹部创伤性肝脏破裂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7年1月—2017年12月郑州人民医院治疗疑似肝破裂患者64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23例;年龄16~64岁,平均45. 0岁。受伤至就诊时间1~19h,平均5h。均行增强CT和超声检查,将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手术探查确诊肝破裂患者57例;超声诊断肝破裂灵敏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2. 98%和92. 19%,明显高于CT检查(分别为78. 95%和76. 56%,P <0. 05);超声和CT诊断肝破裂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CT肝破裂分型与手术分型Kappa值为0. 437(P=0. 000);超声肝破裂分型与手术分型Kappa值为0. 765(P=0. 000);超声肝破裂分型正确率82. 81%,明显高于CT分型(57. 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2)。结论超声检测在腹部创伤性肝脏破裂诊断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其检查快捷、简单、准确率高,同时其损伤程度分级诊断较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CT平扫、增强扫描与MRI平扫、DWI的表现。方法 :选取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乙肝肝硬化背景下的小肝癌65例共74个肿瘤病灶,比较CT平扫、CT增强扫描、MRI平扫、DWI对小肝癌总的检出率、不同直径小肝癌的检出率及包膜显示率。结果:CT平扫对病灶检出率为64.86%;CT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对病灶检出率分别为85.14%、68.92%、72.97%;MRI平扫对病灶检出率为86.49%;DWI为93.24%。各种方法对小肝癌病灶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T平扫、CT增强扫描、MRI平扫、DWI对包膜的显示率分别为40.54%、59.46%、71.62%、9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T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对直径≤1 cm的小肝癌检出率均低于对直径1~3 cm小肝癌的检出率(均P0.05)。结论:DWI对小肝癌的检出率和包膜显示率最高,且CT增强扫描更易检出直径1~3 cm的病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增强CT和MRI轮辐征在鉴别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和其他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10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的增强CT及MRI图像,其中FNH 37例(40个病灶),其他肝脏局灶性病变173例(219个病灶).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检查方式、增强期相FNH轮辐征的检出率,计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CT及MR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3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对患者行CT及MR检查,患者手术后将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CT和MR检查的准确率,以及对钙化、神经根受压、硬膜囊受压、脊髓变形、椎间盘积气、椎间盘变性等相关征象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CT诊断阳性例数98例,MR诊断阳性例数109例,CT诊断准确率86. 73%明显低于MRI的诊断准确率96. 46%,CT的钙化、椎间盘积气检查准确率89. 04%、92. 50%明显高于MRI的检查准确率50. 68%、45. 00%,而MR的神经根受压、硬膜囊受压、脊髓变形、椎间盘变性检查准确率94. 83%、91. 55%、100. 00%、93. 44%明显高于CT的检查准确率68. 97%、76. 06%、43. 33%、42. 62%,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CT和MR用于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各有优势,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M RI与C 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方法选取218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的CT检查和MRI检查,比较分析CT检查和MRI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和成像功能中的临床价值。结果218例患者C T检查总检出率为56.88%,M RI检查总检出率为95.87%,两组比较分析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795,P =0.008);24h以内组共有患者85例,患者 CT 检查检出率为37.65%,MRI检查检出率为94.12%,两组比较分析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357, P =0.006);24~72 h组共有患者70例,患者C T检查检出率为48.57%,MRI检查检出率为97.14%,两组比较分析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315,P =0.026);>72h共有患者63例,患者CT检查和MRI检查检出率两组比较分析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提示梗死24h以内组和24~72h组MRI脑梗死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的检出率,而7h组患者CT和MRI检出梗死率无明显差异。患者MRI检查脑梗死病灶数量明显高于CT 检查( P <0.01);患者 MRI检查脑梗死微小病灶的能力明显强于CT 检查( P <0.05)。结论 M RI比C T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中具备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对肝细胞癌检出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MDCT)行肝脏增强后多期扫描 ,评价对肝细胞癌 (HCC)的检出。方法 回顾性分析明确诊断为HCC的患者 40例 ,共 61个HCC病灶 ;其中男 3 4例 ,女 6例 ;年龄3 3~ 76岁 ,平均 49岁。采用MarconiMX80 0 0CT扫描机行增强后多期扫描 ,动脉早期的延迟时间为 2 0s ,动脉晚期延迟时间为 3 4s左右 ,门脉期为 80s ,统计各期的病灶检出数 ,并对瘤径≥ 1cm的病灶行肿瘤及其邻近肝实质的密度值测量 ,计算其差值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 61个病灶中 ,瘤径≥ 1cm的病灶 47个 ,在增强后的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及门脉期 ,肿瘤与肝脏密度差值各期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秩和检验 :χ2 =12 .0 7,P <0 .0 5)。在病灶检出率方面 ,61个病灶动脉早期检出率为 3 2 % ,动脉晚期检出率为 87% ,双动脉期检出率为 94% ,门脉期检出率为 82 %。经统计学分析 ,动脉早、晚期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动脉晚期加门脉期与动脉早期加门脉期之间对病灶检出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双动脉期加门脉期与动脉晚期加门脉期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结论 采用MDCT行肝脏扫描 ,优化了动脉期的扫描方案 ,使全肝扫描落在真正的动脉期内 ,提高了HCC病灶检出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T和MRI对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效果的评价价值.方法 选取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行介入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并于治疗后3个月行DSA、CT及MRI检查.疗效评估结果及效能.结果 DSA共检出目标病灶66枚,CT联合MRI对Ⅱ型碘化油沉积残留的检出率高于MRI,且对目标病灶的检出率较MRI更高...  相似文献   

17.
超顺磁性氧化铁诊断肝脏小病灶的临床应用价值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超顺磁性氧化铁(商品名为菲立磁,Feridex)对肝脏小病灶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滴注后的最佳扫描时间。方法:17例经B超或CT检查发现肝脏内小病灶患者,经常规MR平扫和增强扫描1-3d后,经静脉滴注菲立 (0.05ml/kg),并于0.5,3.6h后进行扫描。主观目测菲立磁增强后肝脏小病灶的显示情况,定量分析菲立磁增强后肝脏信号下降情况。结果;菲立磁增强后扫描可显著肝脏内直径小于1cm的病灶21个,明显多于常规MR检查(8个)。菲立磁应用后小肝癌和容易与肝癌混淆的局灶性结节增生和再生结节信号变化明显不同。菲立磁增强后扫描,肝脏T2WI,T1WI信号均较增强前下降(P<0.01),滴注菲立磁后0.5,3,6h扫描,T2WI各时间点的脏脏信号下降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菲立磁能显著提高肝脏小病灶的检出率,而且对肝脏小病灶的鉴别诊断可提供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慢性肝病合并小肝癌患者在多期动态增强CT及MRI扫描中强化程度的差异以及MRI双动脉期扫描的必要性。方法观察137例经病理证实的直径小于20mm的小肝癌病例。所有病例均行多期动态增强CT及MRI检查。比较病灶在CT及MRI动脉期强化程度和平衡期对比剂流出程度的差异,以及病灶在MRI动脉早期与动脉晚期强化程度的差异。相对于正常肝实质密度或信号,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评为1分,轻度强化为2分,无强化为3分;平衡期病灶密度或信号无减低(即无对比剂流出效应)为4分,轻度减低为5分,明显减低为6分。结果增强MRI动脉期小肝癌强化程度高于CT动脉期,CT平衡期小肝癌的对比剂流出效应优于MRI平衡期,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增强MRI双动脉期扫描中,动脉晚期小肝癌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早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半数小肝癌(65/137,47.45%)在MRI平衡期出现边缘环状强化,明显高于CT平衡期(4/137,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2.079,P0.05)。结论小肝癌在增强MRI动脉期强化效果优于CT,在MRI平衡期对比剂流出效应弱于CT,但MRI平衡期病灶的边缘环状强化可以辅助诊断。MRI双动脉期扫描,尤其是动脉晚期有助于提高小肝癌的检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3.0 T MR肝脏三维容积快速扫描(liver acceleration volume acquisition,LAVA)技术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05 例经实验室检查,手术病理或介入证实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MRI资料回顾性分析.分别进行常规自旋回波序列(T2WI、T1WI),LAVA序列增强多期扫描及T1WI常规增强扫描,观察常规增强序列及LAVA 序列病灶显示数目及MRI征象,统计检出率及定性率.结果 经手术病理或介入证实共有病灶154个,常规增强扫描检出137个 (88.9% ),LAVA序列增强多期扫描检出154个 (100% );常规增强扫描定性130个(84.4%),LAVA序列增强多期扫描定性144个(93.5%).结论 磁共振LAVA序列多期动态增强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多排螺旋CT与MRI对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病灶的检出能力.方法 83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共91个小肝癌病灶,分为小肝癌(1 ~3 cm)和微小肝癌(≤1 cm)两组,其中小肝癌63个,微小肝癌28个,均行CT(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与MRI[T2Wl、扩散加权成像(DWI)、梯度回波同相(IN-PHASE)、梯度回波反相(OUT-PHASE)、容积快速三维成像(LAVA)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平衡期]两种检查.比较CT与MRI对两者的检出率.结果 (1)63个小肝癌,检出率最高的序列是LAVA动脉期和CT动脉期,检出率最低的序列是CT平扫,CT和MRI共12个期相和序列对小肝癌的检出率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3);28个微小肝癌,检出率最高的是LAVA动脉期,最低的是LAVA平衡期,12个期相和序列对微小肝癌的检出率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7).(2)CT各期(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及MRI IN-PHASE、LAVA平扫、LAVA平衡期对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0、0.004、0.002、0.004和0.028、0.006、0.000),而MR-T2WI、DWI、OUT-PHASE、LAVA动脉期及LAVA门静脉期对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49、0.303、0.107、0.251、0.168).(3)CT和MRI对小肝癌、CT和MRI对微小肝癌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0、P=0.125).(4)CT与MRI对小肝癌的检出率均高于微小肝癌,CT对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4),MRI对两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23).结论 MRI-LAVA动脉期对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检出率最高;MRI相对于CT更有利于微小肝癌病灶的检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