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体位的护理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2  
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主要是手术。由于此病发生机制的特殊性,故围术期的护理体位对手术成功起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祁玲 《全科护理》2012,10(23):2144-2144
对15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人进行玻璃体切割术,同时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即术前做好心理护理、病情评估、体位护理、术眼准备,术后做好体位护理、饮食护理、病情观察,并做好出院指导。结果术后视力提高11例,保持术前视力2例,术后视力下降1例,眼球萎缩1例。认为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人围术期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钟捷  刘三梅 《华西医学》2010,25(1):112-114
目的:观察波及黄斑区的孔源性视网膜离术后各时期黄斑区相干光断层扫描图像特征及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眼轴长度与手术后视网膜下液吸收的关系,分析其与视力恢复过程的相关性。方法:对53例(53眼)波及黄斑区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经巩膜外加压术后视网膜复位的患者分别于术后1周、1月、3月、6月进行相干光断层扫描检查,观察黄斑区形态变化及黄斑区视网膜下液残留情况,并将检查结果与患者病程、眼轴长度以及手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术后1周,所有病例均残留程度不等的视网膜下液,随着时间的延长,积液不断吸收。与之相对应,患者视力逐渐提高。术后3月,黄斑区视网膜下积液全部吸收累计33例,其中眼轴长度大于26 mm患者视网膜下液吸收速度较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43例患者黄斑区视网膜下积液全部吸收,仍有7例神经上皮浅脱离,3例局限性神经上皮脱离。术后6月时患者最佳矫正视力〈0.05者7眼,0.05~0.3者17眼,≥0.3者29眼。结论:光学相断层扫描能从微观角度清晰地显示视网膜复位后黄斑区形态结构的变化。巩膜外加压术后视网膜复位的患者黄斑区仍残留少量的视网膜下积液,视网膜下积液的逐步吸收能较好地解释术后视力的恢复过程。眼轴长度大于26mm患者视网膜下液吸收速度较慢。  相似文献   

4.
孔源性视网膜脱落(RRD)是指视网膜裂孔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之间分离的一种疾病,如不及时治疗,最终会导致眼球萎缩和失明。患者有固定眼前黑影。视野缺损,视力下降等表现。治疗RRD的主要方法是手术。做好RRD患者的围手术护理,是保证手术的顺利开展。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60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体位训练和术后的病情观察、体位和饮食护理、生活护理以及出院指导。认为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单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方法 对48例单眼RRD手术患者进行调查,记录患者的术眼最佳矫正视力、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及心理状态.并对患者焦虑、抑郁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出院后备阶段患者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及心理状态不相同,各阶段影响患者心理状态的原因也有所不同.结论 单眼RRD手术患者出院后不同时期特点不同,应给予持续的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伴有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伴有脉络膜脱离的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心理护理、体位护理、用药护理等护理方法与手术效果的关系。结果:本组出院时眼压和视力均有明显提高,视网膜完全复位15例,1例未复位。结论:合理的护理及手术方法与患者的康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符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6):6345-6346
2005-01~2007-01我科对91例视网膜脱离患者依其性质、范围、裂孔的大小、形态、玻璃体萎缩程度等因素采取了不同的手术方式。患者术后护理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均为单眼发病。其中男61例,女30例,年龄15~60岁,平均37.1岁。术前视力在指数/20 cm~1.0。1.2方法1.2.1患者的体位指导患者从手术室回到病房后,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术后体位以裂孔处于最高位为原则。告知患者及家属采取俯卧位的重要性,一方面为了更有效的发挥地油或气体的顶压作用,另一方面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卧位的时间根据填充的材料来决定。顶压视网膜的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PPV)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3月该院收治的126例(126眼)RR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PPV治疗,根据术后视力改善情况将126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102例)和预后欠佳组(24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并分析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126例患者首次复位率为94.44%;7例患者伴有术后并发症,经过对症处理后,均取得良好的解剖复位。预后良好组病程短于预后欠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术前视力≥0.4、视网膜脱离象限数≤2个、气体填充占比均高于预后欠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预后欠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患眼数、眼轴长度、术前眼压、屈光状态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视力<0.4(OR=3.284,95%CI:1.011~10.662)、填充方式为硅油填充(OR=4.253,9...  相似文献   

10.
乔云 《全科护理》2014,(24):2232-2233
[目的]探讨23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护理措施。[方法]对48例48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人施行23G玻璃体切割术,认真做好心理护理、术前准备、基础护理、体位护理、防治并发症及出院指导,并对护理过程进行总结。[结果]48例48眼术后视网膜平伏,屈光间质清,视力不同程度提高。2例视网膜脱离复发,再次手术后成功。[结论]全面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提高了治疗效果,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善君  张军军  严密  张明 《华西医学》2003,18(2):205-206
目的 :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 96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96只眼视网膜复位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时裂孔大小、数量、位置以及与手术方法、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PVR)、再脱离持续时间、屈光状态的关系。用卡方检验对比分析 2次手术前裂孔大小构成比和裂孔部位 ;配对秩和检验分析PVR分级 ;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分析裂孔大小、数量及再脱离持续时间与PVR的关系。结果 :视网膜再脱离与第一次手术前裂孔大小构成比的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 (X2 =1 4 1 0 4 ,P<0 0 0 5 ) ,视网膜再脱离时 <1PD裂孔比例增多 ,而 1~ 3PD裂孔比例减少 (X2 =1 3 6 72 ,P <0 0 0 1 ,X2 =1 0 6 30 ,P <0 0 0 1 )。第 2次手术前PVR级别较第 1次加重 (T =6 7885 ,P <0 0 0 1 )。第 2次手术前裂孔大小、数量、位置与PVR无相关性 (rsA=0 0 6 9,PA=0 6 0 5 ,rsB=0 1 37,PB=0 30 2 ,A :大小 ,B :数量 )。PVR级别与再脱离持续时间呈正相关 (rs=0 4 4 6 ,P =0 0 0 0 )。结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原因有新裂孔形成、原裂孔未封闭、遗漏裂孔、PVR形成或发展、术式选择不当  相似文献   

12.
体位护理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护理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随着检查技术和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治愈率得到明显提高,护理中注意不同的裂孔部位、不同的手术方式要采用不同的体位护理, 对预后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将患者术前、术后的体位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位护理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对48例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术前护理及术后护理,特别是针对不同术式患者采取特殊体位的护理。结果采取良好的护理措施,配合医师手术,有利于提高视网膜脱离患者治愈率。结论孔源性网脱围手术期护理尤其是体位护理是促进视网膜脱离患者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2007年1月~2009年8月,我们对392例戒毒患者进行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并针对患者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出现的社会心理问题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策,使各种管理和帮助吸毒者的措施更加有效果。现将临床护理工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对20例高度近视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患者实施术前护理、术中护理和术后护理.结果术后随访3~20个月(平均10.6个月),视网膜均恢复良好,术后裸眼视力:光感~指数者4眼,0.01~0.05 8眼,0.06~0.10 6眼,0.20 2眼,自述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认为做好围术期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改善患者视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球形视网膜脱离(bulbar retinal detachment)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RRD)中并不少见,由于其放液后眼球软化、裂孔定位不精确等问题,成为常规视网膜手术中的难点[1]。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65例(65眼)球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成两组,探讨球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式选择。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我科于2007-04收治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妊娠1例,护理体会如下。 1病历摘要 女,30岁。试管婴儿助孕成功后妊娠15周,入院前无明显诱因感觉右眼黑影遮盖上方视线。查视力:右眼3.0,左眼5.0;眼压:右眼11 mm Hg,左眼11 mm Hg;散瞳后眼底检查见:3:00-9:00时钟位下方脱离,视网膜色灰白,整个下方视网膜隆起,7:30时钟位隆起最高,6:00-7:00时钟位可见一类圆形视网膜裂孔,约0.5 PD大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误诊的原因、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4年12月至2014年12月许昌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被误诊的裂孔性视网膜脱离31例(31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经过半年随访,术后视网膜裂孔封闭,复位26眼,再脱离5眼。术后矫正视力:≥0.3者8眼,视力0.3者15眼,视力无恢复者8眼。视网膜下积液吸收情况:3 d内吸收者18眼,1周内吸收者4眼,3~4周吸收者4眼,积液未吸收5眼。误诊原因:检查不全面,所有误诊患者既未做散瞳检查,也未做过眼科B超或三面镜检查等;检查不细心,考虑不周全,误诊为其他眼科疾病。临床特点:中老年农村患者多见;此类患者病程长,视网膜脱离范围大;裂孔多位于下方;术后视力恢复不理想。结论眼底疾病要做散瞳、三面镜等全面检查,有条件者可做眼部B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检查,可以防止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9.
【例1】女,28岁。因左眼视物变形18个月,视物不清15天收入院。18个月前于当地医院诊断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浆病),给予扩血管、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病情时有反复。15天前发现左眼视物不清。有近视病史13年。查体:右眼视力0.5,-2.75DS=1.0,右眼0.02,不能矫正。左眼底散瞳可见视盘边界清晰,颜色正常,2∶00~10∶00处视网膜脱离,以下方为重,可见机化增值膜。颞下象限有一格子样变性区,内部有5个小裂孔,黄斑区脱离,囊样变性。诊断为左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例2】男,31岁。因右眼视物变形、视物变小5个月入院。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中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误诊、漏诊的原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 32例误漏诊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进行分析。结果  32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 ,漏诊为玻璃体混浊 15例 ;误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6例 ;漏诊为老年性白内障 5例 ;漏诊为外伤性前房出血 3例 ;漏诊为外伤性虹睫炎 3例。 32例均行视网膜复位手术 ,总有效率为 93.75 %。结论 没有充分散大瞳孔以及检查眼底不仔细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误诊、漏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