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SMA)-腹主动脉(AA)夹角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8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58例ISMAD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采用1∶4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照组纳入同期232例非ISMAD患者。对比两组患者间SMA-AA夹角。根据SMA-AA夹角分布,分为<50°组(n=18)、50~70°组(n=28)、>70°组(n=12),统计组间比值比(OR)。结果 ISMAD组、对照组患者间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SMAD组、对照组SMA-AA夹角分别为(58.6±16.5)°、(48.1±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MA-AA夹角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0°比50~70°:OR=2.324,P=0.011;<50°比>70°:OR=4.233,P=0.001)。SMA-AA夹角判断ISMAD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656(P<0.001),灵敏度为81.03%,特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MR血管成像(MRA)测量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夹角(AMA),并评估其与体重指数(BMI)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行腹部MRI检查的605例非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患者,按照性别及BMI各分成4个级别(Ⅰ级:BMI<18.5kg/m2;Ⅱ级:BMI18.5~24.9kg/m2;Ⅲ级:BMI25~29.9kg/m2;Ⅳ级:BMI≥30kg/m2)。于三维对比增强MRA(3D-CE-MRA)序列最大密度投影(MIP)矢状面重组图像上测量AMA,分析不同性别患者AMA与BMI、BMI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男女组AMA与BMI均呈显著正相关(r=0.51、0.54,P<0.01),AMA与BMI分级均呈中等相关(r=0.40、0.43,P<0.01)。随BMI增加,AMA增大。结论通过3D-CE-MRA测量的AMA和BMI显著相关,可以为MRA诊断SMAS提供参考值标准。  相似文献   

3.
肠系膜上动脉夹角的CT解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 测量正常人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AA)夹角以及在左肾静脉和十二指肠中点水平SMA至AA距离的正常值范围。方法 利用 16排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测量 41例正常检查者卧位状态下SMA与AA之间的角度和距离。结果 41例正常SMA夹角的平均值为 47. 4°±18. 3°,其中≤15°者 3例,占 7. 3%,≥70°者 10例,占 24. 4%。在左肾静脉和十二指肠中点水平,SMA至AA的距离分别为(1. 3±0. 4)cm和(1. 4±0. 4)cm。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准确测量SMA夹角并显示SMA与左肾静脉和十二指肠的解剖关系,对十二指肠淤积症和胡桃夹现象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MSCTA研究活体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的正常解剖。方法:收集行腹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中SMA正常者140例。采用MPR、VR、MIP,观察分析SMA空间解剖结构,包括其走行、分布;测量SMA与腹主动脉(abdominal aorta,AA)夹角,左肾静脉(left renal vein,LRV)与十二指肠水平部平面的SMA与AA间距,LRV穿越SMA与AA之间的管径及LRV在左肾门的最大管径。结果:SMA起始段走行呈转折型(A型)80例,径直型(B型)60例;SMA与AA夹角为56.6°±24.1°;LRV水平SMA与AA的距离为(13.51±6.48)mm;十二指肠水平部平面SMA与AA间距为(13.09±6.17)mm;LRV穿越SMA与AA之间的管径为(5.60±1.91)mm;LRV在左侧肾门最大管径为(9.97±1.47)mm;SMA与AA之间的夹角、间距均与SMA走行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无关(P>0.05);LRV穿越SMA与AA之间的管径,与SMA、AA之间的夹角有关(P<0.05),而LRV在左肾门的最大管径与SMA走行无关(P>0.05)。SMA分支较多,平均12支,大部分在1115支之间。结论:MSCTA是一种分辨力高、准确、快速、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方法,多种后处理成像能清晰显示活体SMA的正常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5.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MSCT血管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MAD)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临床漏诊、经CTA诊断为SMAD后经手术或DSA证实的16例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SC-TA检查,并采用MPR、CPR、MIP和VR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总结SMAD的CTA特征表现,分析临床漏诊的原因.结果:SMAD主要CT表现:16例患者均可见SMA为双腔结构,可见内膜片,其中7例患者假腔内可见新月形充盈缺损.CT横轴面和三维重组图像能清楚显示11例患者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范围和程度.SMAD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急性或慢性腹痛、以中上腹为主,无特异性,临床医师未认识到MSCTA诊断SMAD的价值是导致漏诊或误诊的原因.结论:MSCTA能提供评估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可靠信息,临床医师和影像医师应该认识其价值,重视对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观察.  相似文献   

6.
王磊  李欣  王春祥  赵滨 《放射学实践》2007,22(11):1225-1227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测量正常儿童肠系膜上动脉(SMA)夹角的相关解剖数据,为临床诊断胡桃夹综合征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利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测量32例无相关血管疾患的儿童卧位状态下,SMA与腹主动脉(AA)夹角度数,左肾静脉(LRV)上、下缘水平SMA与AA的直线距离(m,n),主动脉左侧LRV最大内径(a)和SMA与AA间的LRV内径(b)及两者的比值.结果:SMA与AA的夹角为(68.4±22.6)°,m为(6.5±2.7)mm,n为(9.5±2.8)mm,a为(4.7±1.5)mm,b为(2.6±0.73)mm,a与b的比值,》2者14例,》3者2例.结论:多层螺旋CT可准确测量SMA夹角等相关解剖数据,从而有助于临床诊断胡桃夹综合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测量肠系膜上动脉(SMA)近段与腹主动脉(AA)夹角、左肾静脉(LRV)上缘与SMA开口部下缘距离及其两者对左肾静脉形态的影响。方法使用40排多层螺旋CT,回顾性分析157例腹部CT增强及4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SMA近段与腹主动脉夹角的大小,左肾静脉(LRV)上缘与SMA开口部下缘的距离及明确两者对左肾静脉形态的影响。结果 157例腹部CT增强检查中,肠系膜上动脉近段与腹主动脉夹角为(53±17)°,4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为(31±4)°;健康人左肾静脉上缘与SMA开口部下缘距离为(0.64±0.36)cm,4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为(0.33±0.10)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系膜上动脉近段与腹主动脉夹角的大小及左肾静脉与SMA开口部下缘间的距离影响左肾静脉压力,当夹角<35°及距离<0.30 cm时左肾静脉受压,更易出现胡桃夹现象。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准确测量SMA近段与AA夹角并显示SMA与左肾静脉解剖关系,对胡桃夹现象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志明  关键  严超贵  李子平   《放射学实践》2013,28(8):853-856
目的:探讨MSCT多种成像技术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9例SISMAD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4例经DSA证实,15例由临床随访证实,所有病例均行MSCT检查及薄层重建、VR、MPR和CTA等后处理。DSA术前完成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未行DSA者3~6个月内随访复查CT。按Yun分型进行MSCT诊断,探讨各型SISMAD的影像特征,并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本组19例SISMAD按Yun分型法进行MSCT诊断,Ⅰ型7例(真假腔均通畅,可见假腔的入口和出口);Ⅱ型12例(真腔通畅,假腔无血流),其中Ⅱa型4例(假腔无出口),Ⅱb型8例(假腔内血栓形成,伴真腔狭窄);Ⅲ型0例(夹层并肠系膜上动脉闭塞)。MSCT的薄层、MPR、CTA及探针分析清晰地显示了SISMAD的内膜破裂及夹层内血栓情况;同时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11例,内脏动脉瘤2例,髂总动脉瘤样扩张3例。SISMAD临床上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以不明原因的突发性腹痛为起病特点;动脉硬化及高血压是SISMAD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MSCT可准确诊断SISMAD并对其分型、发现内脏动脉或大动脉的相关病变,对其稳定性的评估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王礼同  李澄  蔡玉建   《放射学实践》2013,28(7):779-783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CTA征象及其对SISMAD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SISMAD患者横轴面及后处理CT图像,观察破裂口、真假双腔、剥离内膜片、累及范围、分支是否受累、假腔内有无血栓形成、夹层动脉是否瘤样扩张或真腔狭窄、肠管有无缺血、有无肠系膜水肿等,并根据Sakamoto分型方法对SISMAD进行分型。结果:所有病例的CTA图像清晰,能清楚地显示SISMAD破裂口、真假双腔、剥离内膜片及累及范围等。SakamotoⅠ型12例,假腔近端及远端各有1处破裂口,假腔内充盈对比剂,3例假腔内部分血栓形成,真假腔之间为线样剥离内膜片;SakamotoⅡ型2例,假腔仅有一处近端破裂口,1例假腔内血栓形成,对比剂仅在破裂口处呈杵状充盈;SakamotoⅢ型3例,内膜溃疡样破裂口,对比剂呈结节状充盈,由真腔突入假腔,假腔内血栓形成,真腔偏心性狭窄;SakamotoⅣ型3例,假腔内完全由血栓占据,真腔狭窄。MPR、CPR显示真假双腔及剥离内膜片各16例、夹层动脉瘤样扩张13例、假腔内血栓形成10例;MIP、VR显示真假双腔及剥离内膜片各12例,夹层动脉瘤样扩张11例,真腔狭窄9例。结论:CTA能直观地显示SISMAD,可作为诊断及随访本病的无创、快速、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动脉(SMA)形态与胡桃夹综合征之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54例肾脏增强扫描患者按SMA形态(A型和B型)分成两组,测量SMA近段与远段的夹角和SMA与从的夹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型SMA与腹主动脉(AA)的夹角有统计学差异,同时B型SMA更易发生胡桃夹综合征.结论 MSCT可以很好地评价SMA与胡桃夹综合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正>男,46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腹部疼痛10h,进食后加重,不伴恶心呕吐,无腹胀腹泻。体格检查:腹部平坦,无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全腹部压痛反跳痛,上腹部明显,肝脾未触及,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弱,双侧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白细胞4.9×10-9/L,红细胞5.2×10-12/L,血小板129×10-9/L,淋巴细胞48.8%,中性粒细胞46.1%。血淀粉酶80U/L,尿常规阴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诊断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AM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例急性肠缺血患者行MSCT血管成像,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图像,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心血管影像医师评估夹层的部位和范围.结果:SISAMD与主动脉夹层CT血管成像(CTA)表现相同,CTA清晰显示撕裂内膜5例,破裂口均位于肠系膜上动脉(SMA)近心端.根据Yun分型:Ⅰ型1例,Ⅱa型3例,Ⅱb型2例,Ⅲ型1例.SMA直径增粗2例,SMA周围脂肪间隙模糊2例,局部回肠壁增厚、水肿2例,升结肠扩张、积液1例,腹腔及盆腔内少量积液2例.结论:MSCTA能清晰显示病变特征和累及范围,是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49岁。因腹痛,恶心,呕吐1天,加重2h来院就诊。高血压病史15年。超声检查:上腹部纵切面见肠系膜上动脉起始段内絮状中等回声充填,管腔明显狭窄(图1)。CDFI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起始段血流束纤细,流速加快,频谱测量流速约422cm/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SCT血管成像评估肠系膜上动脉夹层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45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27)和预后不良组(n=18),分别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有无高血压、夹层最大径、是否合并腔内血肿,比较影响其预后的多种因素。结果 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的年龄、有无高血压、夹层最大径、是否合并腔内血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有无高血压、夹层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合并腔内血肿的回归系数是1.768,P值为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OR值为5.859,说明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合并腔内血肿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是不合并血肿者的5.859倍。结论 合并腔内血肿是影响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采用双腔腹囊导管经皮穿刺腔内扩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首先成功地用于外围动脉。这一技术其后用于纠正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及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的肾动脉狭窄的治疗等。本文作者对一例动脉硬化性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的65岁女性患者施行腔内扩张术治疗腹绞痛获得成功。患者腹绞痛4年余,膳后及卧位加重,夜间需服止痛药。腹主动脉造影显示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和下动脉开口部分别为中和重度狭窄。作者于局麻下经右肘动脉送8号引导导管,顶端达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处,通过此导管送入3.5号顶端有腊肠样腹囊段的双腔扩张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多层螺旋CT平扫与CT血管成像(CTA)征象在诊断及分型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SISMAD病人的影像资料,观察CT平扫中肠系膜上动脉管径、密度、邻近结构及CTA中肠系膜上动脉的管腔影像,并根据Yoo分型法进行分型。 结果 SISMAD的CT平扫主要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管腔内密度增高(20/21例,95%),可伴有管径增粗(19/21例,90.5%),大部分伴有周围脂肪密度增高(15/21例,71.4%),仅1例(4.8%)出现肠壁增厚及肠腔积液。根据Yoo分型法对CTA表现进行分型,Ⅰ型3例(均为Ⅰ-S亚型)、Ⅱ型6例(包括Ⅱ-S亚型3例)、Ⅲ型5例(包括Ⅲ-S亚型1例)、Ⅳ型7例(包括Ⅳ-S亚型2例)。11例显示真假两腔,10例假腔内为血栓充填,1例假腔呈瘤样扩张,7例可见溃疡,9例真腔狭窄率>80%,6例累及分支血管。1例受累空肠动脉供血肠管管壁增厚并呈高灌注表现。 结论 CT平扫对SISMAD的诊断具有重要提示意义,根据Yoo分型法对CTA表现进行分型更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由于栓子堵塞肠系膜上动脉(SMA)引起肠坏死的一种急性病变,属于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一种类型,是一种少见的普外科急腹症,约占后者的50%,可致患者短时间内肠壁急性缺血坏死、穿孔,中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情极为凶险,病死率为60%~  相似文献   

18.
肠系膜上动脉分支栓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明胶海绵栓塞肠系膜上动脉 (SMA)分支后肠壁缺血改变程度 ,探讨最佳可栓塞动脉级别、最大可耐受栓塞范围以及栓塞剂颗粒的大小。方法  2 0只犬随机分为 4组 ,采用 3F微导管以明胶海绵 (GEF)作为栓塞材料超选择栓塞肠系膜上动脉分支。A、B两组分别采用直径 5 0 0~ 1 0 0 0μm ,1mm× 2mm的GEF颗粒在SMA二级分支末梢段水平栓塞。C、D两组分别采用 1mm× 2mm的GEF颗粒在 2、3支毗邻的SMA二级分支末梢段水平栓塞。术后 2d处死动物 ,取栓塞动脉供血相应肠段及系膜 ,测量其长度 ,并行大体观察和病理学检查。结果 栓塞技术成功率 1 0 0 %。A组肠壁呈重度缺血坏死性改变。B组肠壁各层未见缺血性改变。C组肠壁各层呈现轻度缺血性改变。D组肠壁缺血呈移行改变。A、B两组栓塞范围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B组与C组、C组与D组间栓塞范围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GEF作为栓塞剂 ,其大小应控制在 1mm× 2mm左右 ,栓塞部位最好选择在末级动脉弓前一级分支末梢 ,最大栓塞范围为相互毗邻的 2支末级动脉弓前一级分支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近端肠系膜上动脉(SMA)损伤22例,其中穿透伤20例,钝性伤2例,病死率68%。典型症状呈低血容量休克和腹部膨隆。剖腹探查常见有三种情况,(1)系膜根部或小网膜囊内喷涌性出血;(2)结肠系膜上区搏动性血肿;(3)中肠呈缺血状(黑肠症)。手术入路应根据SMA伤的平面和合并伤的种类、位置及是否需要阻断近端腹主动脉而定。一般可直接解剖小网膜或结肠系膜与小肠系膜根部暴露损伤部位。本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脑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肠系膜上动脉CDFI超声成像,分析肠系膜上动脉与脑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30例正常老年人和30例脑血管供血不足的老年人的SMA血流情况进行观测,同时行脑动脉DSA造影进行对比分析.观察:①肠系膜上动脉硬化狭窄病变范围与脑动脉硬化狭窄的关系;②脑梗死患者中肠系膜上动脉狭窄者分布的特点.结果 有脑血管供血不足的老年人的SMA的血流量和血管直径比正常老年人相应参数明显减小,收缩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搏动指数(P1)和阻力指数(RI)明显增大(P<0.05);脑动脉损害越严重,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越严重.结论 老年人脑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病变之间有紧密相关性,脑动脉损害越严重,肠系膜上动脉损害越严重,应重视脑血管供血不足的老年人并发肠缺血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