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川崎病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2004年3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68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本组病例中典型川崎病56例(82.4%);不典型川崎病12例(17.6%)。(2)四季均有发病,3、4、5月份为发病高峰。(3)典型川崎病临床均有发热、口腔黏膜弥漫充血、眼球结合膜充血、皮疹、肛周充血脱皮等,但一些症状和体征出现较晚。不典型川崎病不完全符合标准,需要借助超声心动图示冠状动脉病变及实验室检查如白细胞、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等来明确诊断。(4)丙种球蛋白加阿司匹林治疗有显著疗效(本组为98.5%)。结论对不明原因持续发热的小儿,要将川崎病纳入常规鉴别诊断中,并早期动态地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实验室检查,才能减少漏诊和误诊;一旦临床考虑川崎病,立即给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疗,应用愈早,效果愈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总结婴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儿科收治的10例婴儿川崎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儿临床均未达到典型川崎病诊断标准,7例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3例误诊为病毒性脑炎,5例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36 h后仍发热.结论 婴儿川崎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应及早行冠状动脉超声检查明确诊断,半数对丙种球蛋白治疗不敏感.  相似文献   

3.
不典型川崎病26例误诊分析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误诊原因和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6例临床表现未达川崎病诊断标准的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26例患儿按川崎病治疗得以治愈或好转。结论:不典型川崎病早期易误诊,接典型川崎病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1年7月我院32例最终诊断为川崎病的住院患儿,总结其临床表现和特点。不典型川崎病在临床上容易被误诊或延迟诊断。不典型川崎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需要临床医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发热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刘丁  杨方 《临床荟萃》2018,33(3):236
目的 分析本中心50例典型川崎病和16例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7年7月在本中心收治的50例典型川崎病和16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分析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特点;分析两组患儿基本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分析两组患儿在活动期冠状动脉病变(CAL)情况。结果 ①典型川崎病组和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确诊时发热的天数、年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完全川崎病组的临床症状如皮疹、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唇充血和草莓舌、手足硬性水肿和脱皮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典型川崎病组(P<0.05);③两组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④不完全川崎病组中冠状动脉扩张率显示高于典型川崎病组(40.0% vs 81.3%)(P<0.05)。结论 不完全川崎病易发生于年龄小的男童,且不完全川崎病的冠脉扩张率明显高于典型川崎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完全性川崎病与微小病毒B19(HPVB19)感染相关性.方法 应用巢式PCR法对166例典型川崎病(KD)(观察组)及61例不完全性川崎病(对照组)进行B19-DNA检测.对观察组与对照组HPVB19-DNA检测阳性的与阴性的两组中应用心脏彩超检测冠状动脉内径值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典型川崎病)B19-DNA阳性检出率为27.4%(45/166),对照组(不完全性川崎病)B19-DNA阳性检出率检为47.5%(29/61),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别(P<0.01).观察组(典型川崎病)与对照组(不完全性川崎病)HPVB19-DNA检测阳性的两组中,心脏彩超冠状动脉内径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微小病毒B19 与不完全性川崎病(KD) 相关,并且微小病毒B19感染造成冠状动脉病变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7.
对2002年1月~2007年8月住院的不典型川崎病45例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分析讨论。结果45例患儿均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3~4条诊断指标。对持续发热5天以上,具有包括发热在内的3或4条诊断指标,结合外周血WBC、CRP、血沉增高或者冠状动脉扩张,可诊断不典型川崎病,及早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误诊5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川崎病病因不明,因易并发冠状动脉病变,近年来受到临床医生的普遍重视。我院1995-01~2006-12收治完整川崎病患儿88例,其中50例患儿首次就诊误诊为其他疾病,误诊率56.8%。现将误诊情况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31例,女19例,男女比例为1.6∶1。年龄6月龄~12岁,1岁以内6例,1~3岁18例,3~5岁24例,7~12岁2例。1.2诊断标准川崎病诊断标准按照1984年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修订诊断标准[1]。本组中主要症状和体征6项标准满足2项50例(100%),满足3项45例(90%),满足4项6例(12%)。1.3辅助检查资料白细胞增多42例(84%),血红蛋白减少39例(78%),…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7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冠状动脉损害分为冠状动脉损害(CAL)组27例和无冠状动脉损害(NCAL)组100例。对与冠状动脉损害发生可能有关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CAL组与NCAL组患儿性别、热程、血清白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儿性别、热程、血清白蛋白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男性患儿、发热时间延长、血清白蛋白降低是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鞠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6):1444-1445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对2006-01-01-2010-06-30我院收治的49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典型川崎病49例中合并冠脉损害者12例,其中冠脉扩张11例,冠脉瘤1例。其中11例随诊1~3个月内恢复正常,1例目前仍未恢复。结论不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掌握不典型川崎病的特殊临床表现,常规心超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张旭亚  孟凡威  徐丽 《新医学》2008,39(12):809-810
目的:探讨以骨关节痛为首发症状的儿童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的误诊原因,总结经验.方法:对9例首诊误诊的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误诊原因.结果与结论:9例患儿首诊时均有骨、关节疼痛,浅表淋巴结肿大8例,发热(37.5~39℃)7例,腰痛1例,口腔黏膜及牙龈充血1例,游走性关节痛1例,牙龈出血1例.首诊被误诊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4例,败血症2例,腰椎结核1例,川崎病1例,风湿热1例.误诊时间3~14 d,中位时间5 d.误诊原因与9例患儿的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医师对AL的警惕性不高,思维狭窄,过分相信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误诊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川崎病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我科曾被误诊的32例川崎病小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认为川崎病的误诊主要是因为临床医师对川崎病认识不足,诊断思路过于狭窄,不能全面综合进行分析及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不够详细等原因所致。结论:临床医师只要对川崎病加强认识,诊断时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全面综合分析,结合一些传染病预防接种、传染病流行史等因素,可以提高诊治水平,减少误诊误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儿童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以及冠脉损害(CAL)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KD患儿72例,按照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典型组和不典型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记录两组患儿的实验室检验指标并对CAL的高危因素进行探讨。结果 56例为典型KD患儿,其中合并CAL的患儿8例,CAL发生率14.29%;16例为非典型KD患儿,其中合并CAL的患儿7例,CAL发生率43.75%;非典型KD患儿CAL发生率明显高于典型SD患儿(P0.05);典型KD患儿的临床表现如草莓舌、淋巴结肿大、口唇皲裂和肛周脱屑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典型KD患儿(P0.05);此外,合并CAL患儿的实验室指标如白细胞、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均明显高于不合并CAL患儿(P0.05)。结论不典型KD的CAL发生率较高,临床表现不显著且好发于1岁的儿童,而白细胞、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明显升高可能是川崎病患儿发生CAL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小儿川崎病的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了2004—2007年收治的川崎病患儿。结果本病的误诊率较高,主要原因为本病早期症状及体征不典型,加之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不足所致。结论临床中遇到持续发热5d以上的病例,要提高对川崎病的警惕性,积极寻找相关的指标,并结合相关检查尽快确诊。  相似文献   

15.
非典型川崎病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表现的急性小儿发热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临床非典型病例也逐渐增多,因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早期易误诊误治。我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川崎病128例,其中42例临床表现不典型,占33%。现对4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探讨--附7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田青  吴日勉  包忠宪  肖钢明  乐新 《新医学》2004,35(10):615-616
目的:探索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诊断指标.方法:对72例川崎病患儿的症状、体征出现时间及发生率,重要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川崎病早期均有发热症状,其次为口唇及口腔改变、皮疹、眼结膜充血、肛周皮肤脱屑,其发生率依次为100%(72/72)、92%(66/72)、78%(56/72)、60%(43/72)、65%(47/72).90%以上的患儿中性粒细胞、血小板、ESR、C-反应蛋白升高,57%(41/72)的患者早期出现肺部X线改变.结论:川崎病早期绝大多数有发热症状;多数患者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进行性升高,ESR、C-反应蛋白高;有肺部X线改变但无咳嗽症状,有助于早期诊断.肛周皮肤脱屑具有早期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临床上部分发热患儿的表现与川崎病相似,但并不完全符合川崎病的诊断标准,称为不典型川崎病~([1]),该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漏误诊。本组旨在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对不典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不典型川崎病患儿106例,男67例,女,39例,年龄17个月~12岁,平均  相似文献   

18.
儿童不完全川崎病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红  洪晓琪 《华西医学》2008,23(2):266-267
目的:探讨儿童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7年1月,34例临床表现未达川崎病全部诊断标准的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34例患儿发热均超过5天,在川崎病其他5项临床诊断特征中,仅具有3项者20例(58.8%),仅具有2项者14例(41.2%)。初次诊断误诊10例(29.4%),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均获治愈或好转。结论:不完全川崎病早期易误诊,尽早诊断、正确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川崎病临床诊断及其治疗.方法 对2003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50例川崎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男33例,女17例,~1岁7例,~3岁25例,3-5岁9例,>5岁9例.50例患儿中较为常见的表现依次是发热,口唇红、皲裂、杨梅舌88%,指、趾端脱皮及肛周脱皮80%,眼结膜充血74%,皮疹58%,颈淋巴结肿大54%,手足硬肿44%,心脏彩超检查50例,异常39例.典型川崎病42例,不典型8例.结论 川崎病诊断标准5项指标不是同时出现,应动态观察,对不典型川崎病应常规做心脏超声检查.及早应用丙种球蛋白,对有效地控制冠脉损伤及预防冠状动脉瘤形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小儿不完全川崎病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波  邹外一  王峰  郑瑞丰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3):2282-2283
目的: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对16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仪器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16例不完全川崎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结膜充血和口唇潮红、皲裂,而颈淋巴结肿大、皮疹、手足硬肿出现率相对较低。血液检查除血小板明显升高外,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常明显升高,多有轻度贫血、白蛋白降低,肝酶及心肌酶升高也较为常见,同典型川崎病实验室检查相符,冠状动脉损伤多为轻度扩张,未见有重度扩张的病例,治疗转归方面没有比典型川崎病有更严重的倾向。结论:结膜充血,口唇潮红,肛周潮红脱屑,冠状动脉改变,脏器损伤,血小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明显升高,轻度贫血,白蛋白降低,肝酶及心肌酶升高,以上表现可作为不完全川崎病早期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以减少对该病的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