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点渗血发生率的效果。方法 2013年6月-2013年12月,我科以"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率"为主题,开展为期半年的品管圈活动,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点渗血发生的原因,探讨解决对策并实施,进行效果评价。结果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传统护理组和品管圈护理组平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运用品管圈质量管理方法能够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点渗血率,提高科室护理人员参与质量管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堵塞发生率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7—12月在该院血液净化中心使用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围绕降低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堵塞发生率开展品管圈活动,采取自发自愿原则组建品管圈小组,遵循品管圈活动的程序,比较实施品管圈前后的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堵塞发生率.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堵塞发生率从13.56%降至5.0%(χ2=21.68,P=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圈员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沟通协调能力等平均提升1.54分.结论 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动静脉内瘘堵塞的发生率,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提高血液透析的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于瑞士奶酪模型在降低动静脉内瘘穿刺渗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基于瑞士奶酪模型的根因分析法对2018年1~6月对403例次动静脉内瘘渗血情况作为对照组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实施.于2018年7~12月对158例次发生渗血情况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动静脉内瘘穿刺渗血发生率.结果:基于瑞士奶酪模型的根因分析法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后,动静脉内瘘渗血平均发生率由8.2%下降至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基于瑞士奶酪模型的根因分析法,能够有效降低动静脉内瘘渗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钝针穿刺法与锐针穿刺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渗血、感染发生情况,对今后的透析穿刺方式提出可循指导。方法:将我院血透室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治疗的131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使用钝针扣眼穿刺(48例),对照组患者应用锐针穿刺(83例),比较2组患者的内瘘渗血率、感染率。结果:观察组渗血发生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3.9%)(P0.05),观察组感染率(6.32%)高于对照组(6.1%)(P0.05))。结论:钝针穿刺法进行血液透析的渗血发生率低。但由于每次穿刺点相同,穿刺间隔时间短,多次重复刺激隧道组织、粘贴胶布固定,导致隧道周围皮肤发红、瘙痒甚至出现皮炎,于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寻找改进方法规避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长期维持血透老年患者不同类型血管通路效果和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4月-2015年10月收治长期为持续血透患者120例资料,根据类型选用合适的血管通路,建立动静脉内瘘,其中,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99例(肘窝、鼻咽窝、前臂远端动静脉内瘘),腕部动静脉内瘘6例,长期静脉置管15例,统计临床结果.结果:不同类型血管通路患者瘘成熟时间、一次成功率无差别,P>0.05;长期静脉留置管患者的血栓形成率、感染发生率高于其他血管通路患者,P<0.05.肘窝动静脉内瘘患者的心功能不全发生率、手肿胀发生率高于其他血管通路患者,P<0.05.结论:腕部动静脉内瘘、肘窝动静脉内瘘是长期维持血透患者的首选血管通路,能预防并发症,提高血透效果,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6.
目的降低腹部Ⅱ类切口感染发生率,确保患者安全。方法选定“降低腹部Ⅱ类切口感染发生率”为主题,开展品管圈活动。结果改善后,腹部Ⅱ类切口感染发生率由14.29%降至5.95%;形成了包括3 L静脉营养专用输液架使用方式等8项标准化作业书。结论品管圈活动开展降低了腹部Ⅱ类切口感染发生率,规范了操作流程,节约了患者费用,提高了圈员解决问题能力,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相似文献   

7.
丁晓仙  朱丽 《现代保健》2010,(32):53-54
目的探讨密闭式回血法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将2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00例采用密闭式回血法,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开放式回血法。观察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皮下出血、血肿,动静脉内瘘感染及闭塞发生率。结果穿刺点渗血、皮下出血、血肿、动静脉内瘘感染、闭塞发生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中应用密闭式回血法,较常规开放式回血法优化了操作过程,减少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品管圈对于预防穿刺点渗血的实际价值。方法:选取70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结合临床随机表法将其平均地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血透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应用品管圈护理,对比两组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率是5.7%,满意度是97.1%,对照组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率是25.7%,满意度是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血透患者中运用品管圈能够使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并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可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品管圈质量改进方法在降低留置尿管渗尿发生率中的作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运用品质管理手法管理留置导尿患者。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患者留置尿管渗尿发生率从活动前的21.9%降至活动后的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圈员的积极性、责任心、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凝聚力、个人潜能、自信心、品管手法均较改进前明显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留置尿管渗尿发生率,还提高了圈员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护理,一直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血管通路的护理质量管理至关重要。本次研究是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图的绘制和使用,是否能减少内瘘血管瘤的形成,以及渗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使用随机抽样,选取在该院一年内治疗的80例动静脉内痿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分析样本,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40名患者进行内瘘穿刺图的绘制和使用,对照组40名行常规穿刺,观察和结合所有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结果:实验组患者血管瘤形成0人,渗血1人,对照组血管瘤形成5人,渗血6人。结论: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图的绘制和使用可以有效减少血管瘤的形成以及渗血的发生率,可以被临床护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降低终末期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成熟不良率。方法成立品管圈圈组,通过现状调查、原因解析明确问题真因,从制定动静脉内瘘院前指导规范,建立多学科协作模式;实施“VAP”评估模式,制定围手术期标准化管理流程;构建“互联网 +”智能宣教模式,优化院外延伸服务三方面进行改进。结果终末期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成熟不良率由10.6%降低至3.3%。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终末期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成熟不良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扣眼法穿刺与锐针穿刺技术在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02-08月在我科尿毒症终末期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透患者40例,采用选择已形成皮下固定隧道的动静脉内瘘患者20例为观察组,采用常规锐针穿刺血液透析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各观察20次内瘘穿刺情况。结果:钝针穿刺组在疼痛评分、穿刺点出血、拔针后止血时间方面均明显低于常规锐针穿刺组。结论:钝针穿刺法能明显减轻穿刺带来的疼痛感,穿刺点渗血情况减少,拔针后按压止血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降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对心血管内科高龄患者静脉输液外渗情况进行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确定主要因素,制定相应的措施并组织实施,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结果通过6个月的品管圈实践,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由原来的10.6%降低至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90,P=0.001)。结论品管圈活动有效地降低了心血管内科高龄患者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提高了护理人员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团队凝聚力,有利于护理团队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钝针扣眼穿刺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对内瘘的保护效果。方法本文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3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017年1-10月期间收治的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研究,根据穿刺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区域法或绳梯法穿刺,观察组患者采用钝针扣眼穿刺,观察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和渗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为99.03%(3 179/3 21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8.54%(2 842/3 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渗血发生率为0.28%(9/3 21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4.39%(462/3 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钝针扣眼穿刺可以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渗血发生率,有助于延长内瘘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保护动静脉内瘘延长使用寿命.方法:对46例血透者进行内瘘的保护与宣教.结果:46例患者中有44例得到保护未发生并发症及内瘘闭塞.结论:动静脉内瘘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内瘘通畅与否直接影响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动静脉内瘘术后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效果。方法106例动静脉内瘘术后血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对照组采用普通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血液透析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内瘘自护知识掌握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6.30%,高于对照组的82.69%(P<0.05)。观察组的血液透析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7.41%,低于对照组的19.23%(P<0.05)。观察组的内瘘自护知识掌握率、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动静脉内瘘术后血液透析患者优质护理可提高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的内瘘自护知识掌握程度及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动静脉内瘘手术385例次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手术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分别行前臂动静脉内瘘,鼻烟窝部内瘘,人工血管搭桥动静脉内瘘,移植血管动静脉内瘘手术治疗338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结果326例病人手术后1次成功,术后2周以上使用动静脉内瘘均能达到血透要求血流量。结论动静脉内瘘首选非惯用手前臂桡动脉和头静脉吻合,其并发症最常见是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品管圈小组活动,降低手术室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率。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以"降低手术室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为主题利用全面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法、头脑风暴法、亲和图、查检表、甘特图、特性要因图(鱼骨图)、柏拉图等基本工具进行现状及原因分析,拟定对策、组织实施,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结果与品管圈活动开展前相比,2014年手术室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较2013年下降69.5%;圈员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沟通协调能力、自信心、团队凝聚力、积极性6个方面均出现了正向的增长。结论通过品管圈小组活动,不仅将职业暴露对手术室医护人员的身心伤害降至最低,还提高了圈员的质量管理能力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红光照射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3月在医院住院治疗及门诊血透的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268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的治疗方式,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红光照射干预,干预8周后,比较两组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感染率,统计感染病原菌分布,动静脉内瘘闭塞发生率和动脉瘤样扩张率,两组患者并发症及生活质量评分和满意情况。结果试验组动静脉内瘘感染率2.99%,对照组动静脉内瘘感染率20.15%,试验组中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和移植动静脉内瘘患者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共培养分离病原菌36株,混合感染5例;试验组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和动脉瘤扩张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血栓和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99%和2.99%低于对照组10.45%和11.19%(P0.05)。试验组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社会能力、角色功能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13.61±2.93)、(9.81±2.14)、(8.93±1.64)、(8.85±1.92)及(41.13±2.45)分均高于对照组(P0.001),试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将红光照射应用于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可有效降低动静脉内瘘的感染率、动静脉内瘘闭塞发生率、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体检中心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应用和效果。方法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围绕降低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展开品管圈活动,采取自发自愿原则组建品管圈,具体内容包括活动主题确定、拟定活动计划、把握现状与设定目标、解析问题、拟定与实施对策等,比较实行品管圈前后的针刺伤发生率。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体检中心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从10.5%降至2.9%,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沟通协调等平均提升1.0分。结论品管圈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降低针刺伤发生率,保障了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