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小艳  张占娥 《妇幼护理》2022,2(11):2656-2658
目的 研究在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同时有Ⅱ型呼吸衰竭伴发的患者中,开展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综合护理 干预的效果。方法 择取 2021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 100 例作为研 究对象。利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50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综合护理干预。 分析对比两组的血气分析指标、生活质量以及耐受性。结果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动脉血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均显著高于对 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耐受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 量表中的呼吸症状评分、疾病影响评分以及活动受限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接受无创 正压通气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可改善疾病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提高患者的 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协同理论指导下全方位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无创呼吸机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协同理论指导下全方位护理实施前(2015年1~4月)和实施后(2015年5~8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无创呼吸机治疗患者各53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模式的护理干预,实验组接受协同理论指导下的全方位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干预后的舒适度评分和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呼吸频率、心率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协同理论指导下全方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无创呼吸机治疗患者实施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舒适度和治疗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临床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的综合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急性加重期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5例。2组均采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与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比2组护理干预前后血气分析、肺功能指标以及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护理干预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P0.05),动脉血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干预后肺功能指标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4.44%,低于对照组22.22%(P0.05);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加重期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患者接受综合护理措施,可有效保证治疗效果,加快康复速度,适于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专职护理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专职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后两组呼吸功能改善情况、血气指标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憋喘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及肺部罗音持续时间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及动脉血氧分压(PaO_2)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_1/FVC)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给予专职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呼吸功能,改善血气指标,缩短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ICU转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6例ICU转出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按照常规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护理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成立延续护理小组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血气分析指标及遵医行为。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血气分析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遵医行为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ICU转出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实施延续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并能明显改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态评分系统(APACHEⅡ)在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护理风险及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RICU)的AECOPD合并呼吸衰竭住院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患者APACHEⅡ评分结果实施小组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病死率现状、住院时间、护理质量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据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分析护理风险并实施小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护理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病死率,缩短了临床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患者平均住院日,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营养支持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4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营养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2例),2组均给予抗感染、舒张支气管以及改善心、肺功能等综合治疗,营养治疗组同时给予静脉营养治疗2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肺功能及动脉血气指标的变化。结果:营养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2.3%,对照组68.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营养治疗组治疗后用力肺活量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动脉血气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 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合理护理方式与效果。方法选取本院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2例,2组患者均给予祛痰平喘、抗感染以及Bi PAP呼吸机等常规治疗措施,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动脉血气指标、肺功能以及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与临床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p(O2)、p(CO2)与Sa O2等动脉血气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与临床满意率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以Bi PAP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措施,不但可良好改善呼吸功能,而且对抑制并发症与改善临床满意度也具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路径式护理配合呼吸机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8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路径式护理配合呼吸机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有效率为95.92%,高于对照组81.63%(P0.05);观察组人机协调时间、呼吸机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用力呼吸肺活量(FVC)、第1秒末用力呼气容积(FEV_1)/FV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6分钟步行试验(6MWT)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中呼吸症状、活动能力、疾病影响以及SGRQ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12%,低于对照组22.45%(P0.05)。结论:路径式护理配合呼吸机护理应用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可改善患者肺功能水平,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行无创呼吸机治疗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02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行无创呼吸机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依从率、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能有效提升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对无创呼吸机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治疗效果,促进血气分析指标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0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精细化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和呼吸困难指数变化,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肺功能指标、呼吸困难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呼吸困难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细化护理能够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减少并发症发生,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组制团队管理模式在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1日~2019年3月31日收治的106例COPD合并Ⅱ型呼衰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小组制团队管理模式护理;比较干预前、干预2周后两组心理状态[采用医院焦虑、抑郁评分量表(HADS)]、疾病认知水平、生活质量[采用呼吸困难量表(mMRC)、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量表(CAT)],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HADS-A、HADS-D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COPD认知水平得分及肺康复治疗知晓率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mMRC、CAT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住院期间,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将小组制团队管理模式应用于行无创通气治疗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护理中,可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高疾病认知水平及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临床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4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进行气管插管有创通气,观察组进行无创正压通气。观察患者通气前后30 min以及通气后48 h血气指标的改善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结果通气30 min后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通气48 h后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对照组通气48 h后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应用无创正压通气具有无创性且不良反应较少,故在临床应用上更加安全、灵活,更加容易让患者与家属所接受,而且降低了插管率,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有利于改善患者呼吸状况及其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2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编号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系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呼吸困难改善程度、6 min步行试验、Borg指数、自我效能评分及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干预后呼吸困难程度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Borg指数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Borg指数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6 min步行距离、自我效能及生存质量评分均有所增加,且观察组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呼吸困难程度,提高运动能力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团队整体护理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收治的80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团队整体护理模式。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护理舒适度、生活质量[采用西雅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问卷(SOLQ)]、并发症和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理舒适度、SOLQ评分及临床护理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团队整体护理模式应用于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具有较好的护理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护理舒适度和生活质量,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于洁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16):2208-2210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辅助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3月至2015年7月入院的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加施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相关生命体征与血气学分析、治疗效果与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相关生命体征与血气学分析与对照组组间比较,PaO2与SaO2水平显著性低于对照组,HR与PaCO2水平显著性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评价显著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在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辅助治疗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对比分析,了解NIPPV对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作用,评价NIPPV在治疗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Ⅱ型呼吸衰竭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对比分析NIPPV对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AECOPD所致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效应。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63.8±12.5)岁,其中职业性肺疾病10例(尘肺8例,石棉肺2例),脊柱后凸畸形或严重胸膜肥厚粘连5例,支气管扩张3例;AECOPD组33例,男26例,女7例,年龄(69.0±8.5)岁。结果:与NIPPV治疗前比较,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应用NIPPV治疗后第5天和出院前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显著下降(P<0.05);pH值在出院前显著改善(P<0.05);动脉血氧分压(PaO2)在应用NIPPV治疗后及出院时各时间点均显著升高(P<0.05)。在AECOPD组同NIPPV治疗前比,应用NIPPV治疗后各时间点和出院前PaCO2均显著下降(P<0.05),pH值显著改善(P<0.05);同NIPPV治疗前比,应用NIPPV治疗第2天、第3天、第5天和出院前PaO2显著升高(P<0.05)。结论:NIPPV对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和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NIPPV治疗AECOPD所致Ⅱ型呼吸衰竭与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比,pH值和二氧化碳潴留改善得更快,而氧合在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改善得更快。NIPPV可用于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Ⅱ型呼吸衰竭的抢救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强化护理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合并Ⅱ型呼衰无创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COPD合并Ⅱ型呼衰患者116例,均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根据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强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相关指标、通气治疗耐受情况、呼吸纠正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患者通气治疗耐受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患者呼吸纠正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强化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COPD合并Ⅱ型呼衰患者行无创机械通气时的耐受性,显著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各项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情况、耐受性、依从性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Sa O2)、动脉血氧饱和度(Pa O2)及p H水平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Pa CO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耐受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临床依从性及治疗耐受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接收的88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的医护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经综合护理模式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各项动脉血气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医护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针对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模式,可有效提升患者医护干预效果同时,进一步改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综合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