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导引养生功以静养神以动养形畅通脏腑协调阴阳类万物以祛病循古法以臻遐龄导引,乃是呼吸、意念与肢体运动相结合的祛病健身功法。远至上古,伏羲观象于天,观法于地,始作八卦,类万物、示阴阳,始有导引。《黄帝内经》又引导引御病祛疾之能,陈  相似文献   

2.
许力行 《气功》2011,(9):788-789
太极图中间为什么不用一条直线分两方。而要用反S形呢?这是因为反S形象征着太极图是不停地在维持着阴阳的动态平衡。因此,我们养生一定要注意协调阴阳。阴阳平衡就是阴阳双方的消长、转化,既不过分,也不偏衰,呈现着一种协调的状态。其实质是阳气与阴精的平衡,也就是人体各种功能与物质的协调。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所以我们养生的宗旨就是维系生命的阴阳平衡。  相似文献   

3.
4.
中医"治未病"观点所具有的超前学术思想,以及其神形共养的独特思维模式在养生保健方面所具有的潜在优势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广泛理解和认同.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的方法很多,而"神形共养"则是中医学推崇的一种最高的养生方式.文章从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守神全形的养神观以及清静养神的方法论等三面,阐明形神共养、养神为先的养生观,以及守神而全形的养生法,以期使传统的养生理论为当今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现代生物学科中的阴阳属性与阴阳变易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阴阳概念是禹治水时观察地理现象而得。阴阳学说是中医核心理论之一 ,也是方法论。从宇观的星辰气运到宏观的人体 ,从细胞到微观分子 ,都具有阴阳性质 ,并存在阴阳变易的运动 ,所以人体的生理、病理等的阴阳现象亦是普遍存在的。笔者分析古今中外与阴阳相关的文献 ,举出了大量的例子 ,说明现代生物学科中已报道了大量的分子事件具有相反相成的阴阳现象。随着研究的深入 ,将会发现所有的生命现象都有阴阳属性与阴阳变易。  相似文献   

6.
太极图中间为什么不用一条直线分两方,而要用反S形呢?这是因为反S形象征着太极图是不停地在维持着阴阳的动态平衡.因此,我们养生一定要注意协调阴阳.阴阳平衡就是阴阳双方的消长、转化,既不过分,也不偏衰,呈现着一种协调的状态.其实质是阳气与阴精的平衡,也就是人体各种功能与物质的协调.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所以我们养生的宗旨就是维系生命的阴阳平衡.  相似文献   

7.
阳主升,阴主降,这是阴阳的本性,阳降阴升,阴阳二气交感化物的必要条件,这并不与阳升阴降相悖,这是阴阳互藏的结果。人体和自然界中这两种阴阳运动同时存在,维持着阴阳平衡。  相似文献   

8.
任路  宋丽萍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2):2115-2116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 ,是用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在中医学中普遍用于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预防 ,是中医学最基本的学说之一。  相似文献   

9.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黄帝内经》告诉人们,只要人们按照“法于阴阳”的总原则去做,就能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之阴阳概念,有医学阴阳与哲学阴阳的区别,而医学阴阳又有人体医学阴阳与环境医学阴阳之分。医学阴阳与哲学阴阳的内涵存在本质差异,二者应予区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辨识阴阳在临床中的重要性。方法:选取对阴阳辨证娴熟的清代医家郑寿全、黄宫绣、石芾南之论,对其论述进行梳理分析。结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太史医案初编》《医原》所载医论、医案中处处体现着辨识阴阳在临床中的纲领性作用。结论:中医治病只有法于阴阳,才能高屋建瓴,洞察病源。  相似文献   

12.
再识阴阳     
刘晓平  张丽娟 《光明中医》2014,29(11):2429-2430
初学中医时接触到"阴阳",总感觉似懂非懂,后来学习内、外、妇、儿各科,运用脏腑辨证,学来顺畅,用来方便。"阴阳"似乎离我越来越远,可是临床久了,遇到的疑难杂症越来越多,往往无证可套、无方可用。重温经典,再说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中医运用阴阳来解释人体。阴阳相对、阴阳转化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多维的,阴平阳秘不能等同于阴阳平衡,而是各司其职协调运动;人体分而为阴阳,合而为一气。正确理解了阴阳,临证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执简驭繁,审阴阳、知法度,斟酌用药,力求达到阴平阳秘,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阴阳燥湿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阴阳各具潮湿、干燥之性,燥邪当属阳邪之列,进而言阴阳偏盛偏衰,可致燥湿之病,阳盛则热而生燥,阴盛则湿多兼寒,阳虚则湿,甚则寒,阴虚则燥,甚则热。其治阳盛则清热为先,润燥即在其中,阴虚则润燥为先,其甚则滋阴盛火并行;阴盛则祛寒兼燥湿,阳虚则视其在脾在肾,在脾宜温燥,在肾宜温润。药性的刚柔燥润,与四气五味结合,对药物性能、功效的认识就更全面了。阴阳燥湿论宜与阴阳寒热论相结合,以构成中医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4.
整理选取《遵生八笺》《灵剑子》《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寿人经》等古籍文献,依据中医养生理论,针对五脏不同的生理特点,整理编制出一套以五脏为核心、简便廉验的脏腑导引养生功.经实践检验,脏腑导引养生功对听力、食欲、睡眠质量等身体机能改善,对心理自愈能力、记忆力、社交能力等方面均有一定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5.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可代表互相独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事物内部的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正如《类经·阴阳类》中曰:“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五脏阴阳与阴阳学说之关系,必须对五脏阴阳的基本概念有一个较正确的认识。关于五脏阴阳的概念,目前中医界尚有不同看法,如说“五脏之阴为物质,五脏之阳为功能”,把本来具有不同作用的两类物质说成是一回事,这对初学者易造成概念上的混淆,也有碍对脏象本质的探讨。对五脏阴阳概念的认识,首先要确认五脏阴阳是五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五脏之阴是物质,五脏之阳也是物质,是具有不同作用的两类物质。五脏的形态结构是五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而五脏  相似文献   

17.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原始的对立统一理论,是古人用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1]。古人认为阴阳是宇宙间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或现象又可以表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自古以来阴阳学说不仅在天文、历法、地理、人事等各个领域起着广泛的指导作用,而且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它是中医学的理论工具和方法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因此,我们认为阴阳有哲学和医学的两层含义。在中国文明的历史长卷中,有两部、光辉灿烂的文献…  相似文献   

18.
医患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对医疗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己成为全国医疗机构乃至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因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代表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表现.本文就平安医院创建医患矛盾纠纷协调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9.
人体的生命是由于阴阳运动、阴阳气化所产生,凡是向阳光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温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反过来背阳光的、晦暗的、下降的、寒凉的,都是阴。对于人体,头为阳,脚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如果阴阳能够平衡,那么人的气血充足,精力充沛,五脏安康,人的气色就会非常好。  相似文献   

20.
牟大鹏  曾飞 《中医杂志》2012,53(9):802-803
阴阳学说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日、周年运行而创建的,中医理论之阴阳,本源于天文及日月之运行.阴阳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处于此消彼长不断的动态变化中,二者始终不是处于平衡状态.阴阳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是“和”的状态,而不是平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