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组代谢综合征,长期高血糖是导致糖尿病发生慢性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大量临床循证医学的证据已证明,长期强化血糖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其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病变(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死)、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以及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和死亡均显著低于常规血糖控制组。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的胰岛分泌功能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馒头餐-胰岛素释放试验对115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有微血管并发症56例,无微血管并发症59例,以及正常对照组25例进行血糖、胰岛素测定,计算血糖、胰岛素曲线面积、胰岛素敏感性指数、胰岛素分泌指数,并进行了比较。结果 糖尿病两组各时相血糖值及血糖面积均非常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有微血管病变组各时相血糖值及血糖面积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P均<0.001)。糖尿病有微血管病变且各时相胰岛素值及胰岛素面积均显著低于无微血管病变组(P均<0.01),糖尿病有微血管病变组胰岛素分泌指数显著低于无微血管病变组(P<0.001)。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微血管变与糖尿病病程呈显著正相关,与胰岛素分泌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存在严重的持续性高血糖。糖尿病病程的延长,严重的胰岛分泌功能障碍为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降钙素(caldtonin,C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d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ARP)、胰淀素(amylin)及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同属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家族成员。本仪就降钙素及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中的临床应用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是目前已知体内最强的舒血管多肽,参与许多重要功能的调节.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主要累及肾脏和眼,CGRP强大的扩张血管、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保护内皮细胞、抑制内皮素收缩血管的作用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过程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的发生并在两者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通过研究CGRP在微血管病变中的变化趋势,可以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试从以下三方面:(1)糖尿病与心血管事件;(2)糖尿病高血糖的治疗药物与心脏伤害;(3)糖尿病伴心脏病者对高血糖的治疗药物选择。谈谈相关方面的历史和现在。1 糖尿病与心脏病变目前认为主要包括: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性心脏病、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糖尿病性心肌病(DC)。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线粒体氧化损伤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各型糖尿病均以慢性高血糖、进展性血管病变为特征。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及各种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原因。与糖尿病相关的进展性动脉粥样硬化则会影响心、脑及四肢远端的血供,使糖尿病患者有更高的心肌梗死、脑卒中及肢端坏死的风险。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高血糖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有显著相关性,而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则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原因。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表现为高糖引起的血流异常、血管通透性增高,这反映了扩血管物质(如一氧化氮)活性降低,而缩血管物质(如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活性增高,使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因子[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增多。糖尿病早期大血管异常表现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选择性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丧失)。  相似文献   

7.
肌氨肽苷联用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肌氨肽苷联用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8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研究组(42例),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给予甲钴胺和肌氨肽苷联合治疗,对照组仅用甲钴胺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症状、体征以及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改善,糖化血红蛋白明显降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明显升高.结论 肌氨肽苷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T2DM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突出表现的异质性疾病的集合体.T2DM的经典并发症为与高血糖有特异性相关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R、DN、DPN).前瞻性、随机分组、对照研究—DCCT、UKPDS和kumamot研究结果证明,严格控制血糖可显著改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预后.一些大血管病变,如中风、冠心病、外周血管病变虽然与高血糖之间存在着非特异相关性的关系,但这些疾病在T2DM患者中的发生风险却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多个前瞻性、随机分组、对照研究的研究结果均未显示出严格控制血糖对大血管病变的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代谢性疾病的流行,以胰岛素抵抗、肥胖和血糖代谢异常为特征的2型糖尿病的发生显著增加。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约5000万~6000万人,仍有不断增加的趋势。长期慢性高血糖会引起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常见的微血管病变,是当前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Ⅱ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了Ⅱ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和Ⅱ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两组病人的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generelatedpeptide,CGRP)和内皮素(endothelin,ET-1)的水平,结果显示:Ⅱ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的病人,其血浆中CGRP明显下降,ET-1水平的改变虽有一定的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糖尿病病人血浆中CGRP的下降很可能是致糖尿病机网膜血管病变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糖化血红蛋白(HbAlC)〈7.0%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在HbAlC达标患者中的相互影响机制。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8月在黑龙江省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40~66岁。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A组,n=30,男14例,女16例,年龄(50±11)岁],糖尿病肾病组[B组,n=38,男20例,女18例,年龄(52±10)岁]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C组,n=32,男18例,女14例,年龄(53±13)岁]。另以同期于黑龙江省医院进行体检的25名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Con组,n=25,男12例,女13例,年龄(48±9)岁]。人院前糖尿病患者均使用药物治疗。所有参试者均测定空腹血糖浓度(FPG)、总胆固醇(TC)、甘油i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餐后2h血糖浓度(2hPG)、24h尿微量白蛋白(24h尿ALB)和HbAlc。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连续监测血糖3d,计算平均血糖(MBG)、平均血糖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和曲线下面积(AU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血清中VEGF和PDGF—BB水平。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DGF.BB、VEGF相关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B组PDGF—BB水平高于A组和Con组[分别为(53±12)、(31±6)、(26±4)μg/ml,F=9.56,P〈0.05];C组VEGF水平高于A组和Con组[分别为(217±57)、(105±12)、(74±10)μg/ml,F=8.13,P〈0.05]。(2)动态血糖监测指标B组与A组比较,SDBG、LAGF、MAGE、MODD、AUC明显升高(t=2.57、3.46、5.75、3.59、4.28,均P〈0.05),C组与A组比较,SDBG、LAGF、MAGE、MODD、AUC明显升高(t=3.29、3.77、5.38、4.54、3.16,均P〈0.05),而MBG在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DGF-BB、VEGF及血糖波动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以PDGF-BB、VEGF为因变量,以血糖波动指标SDBG、LAGF、MAGE、MODD、AUC及2hPG为自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能影响PDGF-BB、VEGF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MAGE、SDBG和2hPG对PDGF-BB、VEGF影响最大。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与血糖波动具有明显相关性,血糖波动可导致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水平增高,从而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微血管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微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了822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血压、血脂、全天7点血糖、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尿白蛋白排泄率、餐前血糖曲线下面积和餐后血糖曲线下面积,采用稳态模式评价胰岛素抵抗。根据微血管病变数量分为无微血管病变组、1种微血管病变组、2种微血管病变组和3种微血管病变组。依据微血管病变数量、不同时间血糖曲线下面积进行分析。结果随着微血管病变数目增多,空腹血糖、尿白蛋白排泄率、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和餐前血糖曲线下面积呈升高趋势(P〈0.05)。累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舒张压和早餐后血糖曲线下面积是影响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可能与早餐后血糖波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肥胖2型糖尿病(T2DM)肾病患者的动态血糖特点。方法80例肥胖T2DM患者根据24h尿白蛋白排泄率(24hUAER)分为糖尿病肾病(DN)组和单纯2型糖尿病(T2DM)组,每组40例;另选健康体检者15名组成正常对照(NC)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三组72h血糖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N组血糖波动系数(BGFC)、日内血糖波动最大幅度、2hPG均明显大于T2DM组及NC组(P均〈0.05),DN组BGFC与24hUAER正相关(r=0.356、P〈0.05)。结论血糖波动与肥胖2型糖尿病肾病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81例,按患者的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早期肾病组41例和临床肾病组40例。同时行眼底镜检查分为背景性视网膜病变组58例和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23例。正常对照组30例。均检测其血清hsCRP、oxLDL、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lc)、尿微量白蛋白(MAU)、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水平等,并进行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血清oxLDL和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临床肾病组显著高于早期肾病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显著高于背景性视网膜病变组。hsCRP与oxLDL水平正相关(r=0.4023,0.0005)。结论高水平的oxLDL和hsCRP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实验性低血糖和血糖波动对糖尿病大鼠血清内皮索-1(ET-1)的影响。方法将正常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NC)组和低血糖(NL)组,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对照(DC)组、单纯低血糖(DL)组和低血糖后高血糖(DLH)组。用胰岛素诱导低血糖。DLH组于低血糖后给予50%葡萄糖灌胃诱发高血糖。所有实验大鼠于胰岛索或生理盐水注射前后1.5、4.5、6.5h测定血糖和ET-1。结果低血糖各组血清ET-1水平明显升高(DLH组〉DL组〉NL组);NI。组ET-1水平在血糖最低点时最高(116.83±11.68)pg/ml;DL组和DLH组ET-1水平在血糖最低点时均无升高,峰值呈延迟现象;DLH组血糖再度升高时ET-1水平开始升高,峰值高于DL组[(239.3±22.22)pg/mlvs(161.12±55.94)pg/ml,P〈0.053。结论低血糖对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损伤更明显;血糖剧烈波动对血管内皮损伤比持续低血糖更严重。  相似文献   

16.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评价人胰高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与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分别联合二甲双胍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63例初诊T2D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组(利拉鲁肽组,31例)和NPH联合二甲双胍组(NPH组,32例),治疗12周.研究对象在接受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CGMS),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糖波动情况、血脂及体质指数(BMI)等的变化.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12周治疗后,两组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血糖(MBG)均较基线明显下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拉鲁肽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波动最大幅度(L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平均餐后血糖漂移幅度(MPPGE)、夜间(20:00至次日6:00)血糖≤3.0 mmol/L时间百分比(TPG≤3.0 mmol/L)、BMI、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低于NPH组(t=2.773、3.250、2.870、2.721、4.955、2.686、2.152、2.310、2.342、2.048,P均<0.05),利拉鲁肽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NPH组(x2=4.14,P<0.05).研究表明利拉鲁肽与NPH联合二甲双胍均能有效控制初诊T2DM患者血糖,而利拉鲁肽能够明显减少血糖波动,低血糖发生率更低,同时降低体重、收缩压、血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持续高糖和间断高糖对牛视网膜血管周细胞(BRPs)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分别在低糖、持续及间断高糖下培养BRPs7天;应用MTT比色法观察各组BRPs增殖情况;应用TUNEL法检测BRPs凋亡率;应用流式细胞术观察BRPs细胞周期的情况。结果(1)持续及间断高糖均可抑制BRPs增殖,诱导其凋亡,与对照组比较,P〈0.01,其中35mmol/L持续高糖组的吸光度为0.274,凋亡率为48.73%;(2)持续及间断高糖可使BRPs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S期细胞比例减少,G2/M细胞比例无明显改变;(3)间断高糖组中波动幅度及频度大者对BRPs的作用更明显。结论高糖毒性和高糖波动性共同参与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且高糖绝对水平的作用超过高糖的不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将271例T2DM患者分为无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105例,合并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组166例,分析PEDF基因启动子区rs12150053T/C及rs12948385G/A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两个SNPs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rs12948385位点基因型频率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EDF启动子区多态性位点可能是我国北方汉族人群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丸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将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鼠——OLETF鼠分为阳性对照组、六味地黄丸组;非糖尿病对照鼠——LETO鼠为阴性对照组。给药32周后,对各组大鼠观察胰岛,检测胰岛β细胞、胰岛中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六味地黄丸组大鼠均血糖升高(P〈0.05)、胰岛口细胞减少(P〈0.05)、NF-κB表达增加(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六味地黄丸组大鼠胰岛β细胞增加(P〈0.05),NF-κB表达减少(P〈0.05)。[结论]六味地黄丸可能是通过抑制胰岛中NF-κB的表达保护口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高血压左室肥厚(LVH)患者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浓度,期望进一步揭示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健康成年人30名为正常对照组,严格按照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选取1、2级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90例,其中非左室肥厚组30例,左室肥厚组60例,测量血压、左室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及采取肘静脉血3ml,分离血浆,测量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浓度。所得数据用x±s表示,采用t检验和直线相关检验。结果①高血压组血浆内皮素的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左室肥厚组高于非左室肥厚组(P〈0.05),左室肥厚组左室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与血浆内皮素的浓度呈正相关。②高血压组患者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浓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左室肥厚组低于非左室肥厚组(P〈0.01),左室肥厚组左室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与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浓度呈负相关。③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比值在正常对照组接近于1,在高血压组大于1,其中左室肥厚组大于非左室肥厚组。结论血浆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浓度比例失衡参与了高血压及左室肥厚的发生,二者在高血压及左室肥厚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通过检测血浆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浓度可能对高血压的诊断及临床治疗评价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