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中风的康复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研究课题。针灸医学与康复医学因在适应证上有相同的疾病谱,治疗的切入时机也相同,在治疗方法和学科理论上更有极强的互补性[1]。近年来,两者的结合疗法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中风的临床治疗中,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就有关问题及研究综述如下。1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的方法1.1针灸结合康复疗法与单一疗法的比较1.1.1针灸结合康复与单一针灸对比严伟等[2]在对照组单纯采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偏瘫痉挛。康复训练运用以控制痉挛的基础训练为主的神经促通技术…  相似文献   

2.
早期介入中医康复疗法治疗急性中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1]。其临床表现与现代医学的脑卒中相似,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临床上常将中风分为急性期、康复期、后遗症期3期。近年来,对于中医康复介入治疗中风的时间尚存在一定差异,大多观点强调其在中风后遗症期的重要作用,现就早期(2周内)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中医理疗的早期介入1.1针灸的早期介入针灸治疗中风疗效肯定,但是对于治疗时机存在很大争议,甚至形成根本分歧[2]。传统观念认为,针灸多在中风后遗…  相似文献   

3.
<正>针灸治疗脑卒中(中风)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明显、经济实惠、相对安全、不良反应小等特点~([1])。梁润英等~([2])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研究郑州市中风后遗症患者社区康复现状,结果对中风后遗症患者所使用的康复方法中,针灸的使用率最高。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现代针灸临床治疗中风后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医学在中风偏瘫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了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来我院诊治的84例中风偏瘫患者实施研究,按照就诊顺序把8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给予对照组单纯康复治疗,治疗组针灸结合康复医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使用单纯康复医学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是71%,使用针灸联合康复医学治疗的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是95%,两组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中风偏瘫患者实施针灸联合康复医学治疗可将患者偏瘫症状有效改善,对改善患者生命质量有重要意义,应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腹针治疗中风气虚血瘀型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病人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腹针合康复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康复运动疗法。均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其Fugl-Meyer评分、Barthel氏指数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氏指数评分均有提高(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疗法对气虚血瘀型中风有效,在于腹部穴位调节的全息效应,使其可以调节脏腑功能和气血流通,进而有助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针灸联合康复锻炼在中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12月我院收治中风偏瘫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于病程第20天开始进行针灸及康复锻炼;观察组30例,于病程第3d开始进行针灸及康复锻炼,分析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28/30)与60%(18/30),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针灸联合康复锻炼在中风偏瘫患者中可有效改善病情,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7.
正失语症(aphasia)是大脑局灶性病变导致的获得性语言障碍,会导致病人语言理解和语言形成能力受损。中风后至少有26%~38%病人会发生失语症[1]。研究报道,中风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年龄≥65岁)中[2]。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重,失语症中老年人比例越来越高。失语症者经常面对家庭关系紧张、婚姻困难、心理以及经济问题[3]。目前,国内外治疗失语症常用的手段主要有传统的言语语言治疗(speech and language therapy,SLT)、旋律语调疗法、神经调控技术和传统针灸治疗等。随着祖国传统技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众多临床研究已证实了传统针灸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中风恢复期病人中医证候、肌痉挛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针灸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条件的中风恢复期病人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康复治疗,观察组给予温针灸足三里、关元等穴位配合康复治疗,每日1次,每周5 d,连续4周。采用中医证候积分、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FM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得分(ADL)分别评定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上肢肌肉痉挛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变化,评定两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评分、CSS评分等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血瘀证及气虚证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改良Ashworth及C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MA评分、ADL得分及疗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中风恢复期病人具有较好的疗效,能有效改善病人中医证候,减轻肌痉挛,降低神经功能缺损,增强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60例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60例均是中风发病时间达到30~45天,在这30~45天未接受系统针灸治疗,且偏瘫肢体尚未恢复运动功能或运动能力十分低下)随机分为温针灸观察组(n=30例)、针刺对照组(n=30例)。对照组在常规药物干预基础上实施临床康复训练及常规针刺主治中风偏瘫的穴位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穴的基础上再加上温灸进行治疗,均治疗6周。记录患者偏瘫侧肢体开始出现运动功能的起效时长,并用Fu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定患者运动功能进步情况进行评分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偏瘫肢体开始恢复运动功能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提前(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差值差异明显,观察组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观察组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康复训练加针刺与康复训练加温针灸都能有效改善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但温针灸加康复训练提高得更明显,并且温针灸能迅速缩减恢复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起效时长。  相似文献   

10.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数中风患者都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中医在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为了解目前中风后遗症的中医治疗现状,文章对近年来运用中医中药、针灸、推拿及中医综合方法治疗本病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正>中风是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及高病死率的脑部疾病,在我国,其致残率可达此类病人的65%[1]。目前关于中风的研究报道非常多,痉挛性偏瘫是常见中风恢复期后遗综合征,也是导致中风恢复期持续时间较长,影响康复进展的主要原因,是中风后比较难以逆转的病理改变[2]。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主要特点为:运动模式粗大且异常,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平衡功能异常及协调性差等等。痉挛性偏瘫病人异常姿势为:上肢呈挎蓝样屈曲,肩部下沉,患臂内旋,上肢所涉  相似文献   

12.
<正>脑卒中是我国老年人的常见病,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据报道约有65%脑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不同类型运动感觉功能障碍[1-2]。如何提高患者瘫痪下肢的步行能力一直是康复治疗中较为复杂的难题[3]。据统计,约有1/3~1/2脑卒中患者出院后3月内仍不能独立行走[4],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目标就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提高生存质  相似文献   

13.
<正>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多发病之一,许多患者经过常规治疗后遗留严重的功能障碍,痉挛性瘫痪是脑卒中后常见的问题,它限制了患者的肢体运动,甚至会导致关节僵硬、变形,进而影响患者整体运动功能,延迟了康复治疗的进程[1]。针对痉挛性瘫痪,目前临床更多的是关注四肢的张力缓解,对于躯干痉挛的治疗则往往得不到重视,而躯干肌的痉挛会严重导致患者异常的运动模式以及代偿姿势。如今世界各地的康复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临床上对于躯干肌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医康复治疗中风下肢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40例中风下肢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所有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下对其实施中医康复治疗,观察期临床疗效。结果中医康复治疗前后40例中风下肢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功能综合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康复治疗可显著提高中风下肢偏瘫运动功能,为其自理能力的恢复提供有力保障,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肾虚与中风后抑郁发病的关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后抑郁是以心境低落、兴趣下降等为特征的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1]。中风后抑郁对病人功能恢复有消极影响,降低康复治疗的效果,使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增加病死率。近年来关于中风后抑郁的研究较多,中风后抑郁的发生机制涉及神经解剖学、递质学、内分泌学和社会心理学等方面。在  相似文献   

16.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运动康复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虚拟现实(VR)康复对由脑血管疾病所致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利用VR康复、传统康复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康复治疗. 结果在康复治疗4 w、康复治疗12 w后,实验组在肢体运动Furg-Meyer量表评分、Furg-Meyer躯体平衡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VR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由脑血管疾病造成的躯体、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中风恢复期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患者60例,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传统针刺组)和治疗组(分期针刺组)。后期应用运动功能评定(FMA)、步行能力分级(FAC)等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均有改善,但从治疗后FMA、FAC等量表比较,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方面,分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效果优于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肺康复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认为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治疗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全球COPD控制策略(GOLD)中已将肺康复治疗,特别是下肢运动训练列为中重度COPD患者治疗的主要措施之一[2]。目前国内对肺康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正>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大脑功能重组和大脑可塑性理论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出现了多种以脑可塑性理论为基础的康复方法,如强制性运动疗法[1]、运动想象疗法[2]、任务导向性训练等[3]。这些方法较传统的康复治疗有显著的优越性[4-5],但高人工消耗以及操作的复杂性依然难以规避[6-7]。为尝试解决上述问题,机器人辅助技术的研发应运而生。美国机器人协会定义机器人是:"一种可编程和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病是当今世界上流行最广泛的疾病之一 ,又是冠心病 ,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危险因素。据调查 ,近 10年间我国高血压病人数增加了 2 5 %,患者已逾1亿 ,并有继续增加的趋势[1] 。目前认为综合康复治疗高血压是除药物治疗以外的主要措施[2 ] 。而运动治疗则是康复治疗的主体[3] 。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 ,试图简述高血压病运动治疗的相关机制 ,适应症以及运动处方。1 高血压病运动治疗的相关机制运动训练的降压效果已经肯定 ,已无太大的争议。研究结果显示[4~ 7] :有氧运动使收缩压降低 2 %或 4~ 13mmHg ,使安静舒张压降低 1%或 3~ 18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