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动态血压监测 (ABPM)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对高血压的诊断和指导治疗有重大价值[1] 。QTd可间接反映心室复极的不一致性 ,对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 ,具有简便、快捷、有效的特点[2 ] 。本文对住院的 89例高血压病患者测量其QTd ,观察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QTd的关系。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住院的 89例高血压病患者 ,均按WHO诊断标准确诊 ,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瓣膜病及电解质紊乱。年龄 4 2~ 80岁 ,平均年龄 59.39± 8.85岁 ,病程平均 14.15± 8.56年。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为血压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年轻单纯性中心型肥胖者QT离散度(QTd、QTcd)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18~35岁单纯性中心型肥胖38例及年龄与肥胖者相匹配的正常体重34例,分别测量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QTd、QTcd值;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有否斑块。结果肥胖者的血压增高、BMI、WHR、QTd、QTcd增大,与正常体重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T离散度>50 ms者发生IMT异常的危险度高于QT离散度<50 ms者(OR=7.0,P<0.05)。结论年轻人单纯性中心型肥胖者QT离散度大于正常参考值,颈动脉内中膜异常;QT离散度>50 ms时其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增加;QT离散度可作为预测心血管病变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探讨QT离散度与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关系。对76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QT离散度和左室重量指数的测量,并与健康成人组对比,以了解心肌肥厚与QT离散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血压周期紊乱易发生左室肥厚 ,QT离散度 (QTd)代表心室复极的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 ,可表明节段性心肌复极异常。本文通过 6 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分析 ,以探讨高血压左室肥厚与血压昼夜节律及QTd的关系 ,并了解QTd对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 :选择 1998年~ 1999年来我院疗养体检的高血压患者 6 4例 ,均符合 1978年WHO高血压病诊断标准。其中男 38例 ,女 2 6例 ,最小年龄 6 2岁 ,最大年龄 86岁 ,平均 6 7.0 8± 7.6 4岁。Ⅰ期 34例 ,Ⅱ期 2 8例 ,Ⅲ期 2例。LVH标准超声检测左室重量指数男≥ 132 …  相似文献   

5.
6.
李明军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9):4085-408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与QT离散度关系。方法:对100例AMI急性期心电图及其60例的恢复期心电图QT离散度(QTd)进行测定。结果:QTd为(50.40±20.25)ms和(24.83±12.69)ms,QTcd为(57.48±25.14)ms和(27.31±13.84)ms,AMI急性期的心电图QTd和QTcd均值均高于恢复期;按心电图心梗导联数目多少把100例AMI分为1~、4~、8~等三组,其早期心电图QTd值分别为(44.74±17.04)ms、(53.08±21.38)ms、(58.00±21.01)ms,运用方差分析,三组间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别(F=2.7383,P>0.05);根据心电图心梗定位把100例AMI分为:前壁梗死、后壁梗死、复合壁梗死等三组,其早期心电图QTd值分为(52.50±22.34)ms、(45.31±16.65)ms、(54.17±17.30)ms,运用方差分析,三组间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别(F=1.5355,P>0.05)。结论:心电图QT离散度在AMI早期显著增大,心肌梗死部位和范围不是AMI早期QT离散度改变的主要因素,AMI早期心电图QT离散度增大反应了心室肌复极不均匀,临床上作为患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并在AMI急性期监测QT离散度的动态变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石新国  董静 《农垦医学》2000,22(3):160-161
为更好的了解QTd与室性心律失常和CHD与NCHD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 ,进行了QTd值的观察和比较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96例 ,均系常规及动态心电图检查 ,证实为室性心律失常 ,其中男性 54例 ,女性 42例 ,CHD组 (均符合WHO诊断标准 ) 36例 ,NCHD 60例 (包括无心脏病患者 )。2 方法2 .1 将 96例病人按CHD与NCHD分组 ,同时按Lown氏分级法 ,分Ⅱ级以上组与Ⅱ级以下组 (Ⅱ级以上组含Ⅱ级 )。2 .2 测量最大及最短QT间期 (同一贴图上进行 ) ,按QTd =QTmax -QTmim ,求出QTd ,≥ 50…  相似文献   

8.
QT离散度(QTd)是指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最长QT与最短QT间期的差值。JT离散度(JTd)是指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最长JT与最短JT间期的差值。它们均能反映心室肌复极化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并可作为心脏病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指标,亦可作为心肌缺血的指标。本文研究高血压左室肥厚(LVH)与QTd、JTd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左心室肥厚是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报因子,可引起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QT离散度(QTd)升高与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猝死等事件有关。本文通过高血压患者的QTd、左室后壁厚度探讨其内在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左室构型与QT离散度(QTd)的关系。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和体表心电图对1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分析。根据超声心动图所测指标对高血压左室肥厚进行分型、分级,同时利用体表心电图计算出QTd和QTcd。结果:左室构型为向心性重构型、向心性肥厚型及离心性肥厚型组与正常组及正常构型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左室中、重度肥厚组与正常及轻度肥厚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左室构型的变化引起QTd的增加,且随构型改变的加重,心肌肥厚程度加重,QTd和QTcd增加更显著,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心原性猝死的机率增大,临床治疗高血压应注重逆转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QT离散度在活动平板负荷试验中测定的意义。方法选择活动平板负荷试验检查结果呈阳性者40例,测定其运动前及运动中的QT离散度(QTd)、校正QT离散度(QTcd),并与正常组对照比较。结果阳性组与对照组患者运动前QTd、QTc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患者运动前与运动中QTd、QT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运动前与运动中QTd、QTc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与对照组患者运动中QTd、QT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动平板试验阳性组运动中QTd、QTcd明显增大,预示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高。  相似文献   

12.
廖树森 《微创医学》2006,1(3):163-16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范围与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变化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已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64例患者,按冠脉狭窄程度分为中度狭窄组(造影示病变狭窄>50%~70%)18例、重度狭窄组(病变狭窄>70%)20例;按冠脉血管狭窄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16例、2支以上病变组22例。将造影示狭窄<50%,临床已排除冠心病的26例作为对照组。结果重度狭窄对QTd及QTcd影响明显(P<0.005),而中度狭窄对QTd及QTcd则无明显影响(P>0.05);2支以上血管病变对QTd及QTcd影响明显(P<0.05),单支血管病变对QTd及QTcd则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QTd及QTcd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血管病变范围有关,心肌缺血及损伤程度越重,其QTd及QTcd延长越明显,是评价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损伤的一个有意义指标。  相似文献   

13.
何劲贤  吴少波 《广西医学》2003,25(8):1374-1376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 (DCM) QT离散度 (QTd)与室性心动过速 (VT)的关系。方法 :测量 6 5例 DCM患者同步12导联心电图。结果 :在 DCM患者 VT组 (2 9例 ) QTd为 (78.0 8± 2 7.2 6 ) ms,无 VT组 (36例 )为 (4 8.2 4± 2 2 .2 5 ) ms,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持续性 VT(SVT)组 (11例 )为 (86 .2 2± 2 1.5 2 ) ms,非持续性 VT(NSVT)组 (18例 )为 (6 5 .2 9±12 .32 ) ms,两组比较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随 QTd增大 ,VT的发生率显著增高。结论 :QTd是 DCM患者 VT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毒鼠强中毒的QT离散度(QTd)的变化。方法分别测量28例中一重度毒鼠强中毒的QTd及27例轻度患者的QTd。观察两组病人的心肌酶、室性,心律紊乱、心室纤颇、死亡率与QTd的关系。结果中重度患者的QTd比轻度中毒患者QTd长,有明显差异(P<0.05),且两组间的心肌酶、室生心律紊乱、心室纤颤,死亡率随QTd的增加而明显增高(P<0.05)。结论毒鼠强中毒时测量QTd能估计患者预后,中毒越重,QTd增加越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QT离散度(QTd)与临床室性心律失常级别之间的关系。探讨影响室性心律失常QTd的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研究100例室性心律失常病例,测量体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的QTd等值,及随病情的变化。结果:Lown氏Ⅲ级以上病例(35例)与Lown氏Ⅲ级以下(65例)相比,QTd、QTcd、QTc显著增大。40对配对病 列QT离散度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室性心律失常级别与体表ST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福辛普利与依那普利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QT离散度 (QTd)及QTc离散度 (QTcd)的影响。方法 :AMI患者分为 3组 :基础治疗组 2 3例 ,基础治疗 +福辛普利 10mg/d治疗组 (福辛普利组 2 8例 )和基础治疗 +依那普利 10mg/d(依那普利组 32例 ) ,并对治疗前和治疗第 8周的QTd、QTcd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基础治疗组发病后即刻QTd、QTcd与治疗 8周后相比变化无显著性。依那普利组治疗前后QTd分别为 (80 .7± 36 .8)和(5 9.7± 2 9.1) ,QTcd分别为 (89.6± 38.8)和 (6 9.1± 35 .0 ) ,治疗前后比较P均 <0 .0 5。福辛普利组治疗前后QTd分别为 (78.3± 2 9.5 )和 (6 1.4± 35 .6 ) ,QTcd分别为 (92 .5± 4 1.2 )和 (71.3± 2 8.1) ,治疗前后比较P均 <0 .0 5。结论 :福辛普利与依那普利均能显著降低AMI患者QTd、QTcd。但 2组间对比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探讨QT离散度(QTd)在正常人及高血压病患者的意义。方法:观察120例正常人和81例高血压病人的QTd及相关指标并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正常人的QTd(39.94±12.13毫秒)小于高血压病组(44.05±16.66毫秒),结论:QTd是一项准确、无创评价心室复极状态的指标。高血压病病人的QTd的增大与心室负荷过重有关。  相似文献   

18.
赵芙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25(10):1312-1313
目的探讨QT离散度与特发性长QT综合征(LQT1)发生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关系.方法79例基因(11p15.5)携带者根据晕厥发作的频度和程度分为3组:轻度(0~4次,n=59),中度(5~100次,n=14)和重度(有心脏骤停史,n=5).比较:3组首次心电图QT离散度的差异;19例小于35岁的中、重度患者长期用β阻滞剂后QT离散度的变化;9例患者用β阻滞剂前后踏车试验QT离散度的变化.结果(1)3组间QT离散度有显著差异(P<0.01);(2)13例长期用β阻滞剂者,10例QT离散度缩小(P<0.05);(3)患者用β阻滞剂前,QT离散度与运动负荷呈正相关,用β阻滞剂后,呈负相关.结论QT离散度是估计病情的敏感而可靠的指标;小于35岁的中、重度LQT1(包括“无症状”者)应长期用β阻滞剂.  相似文献   

19.
赵芙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5,25(10):1312-1313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与特发性长QT综合征(LQT1)发生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关系。方法 79例基因(11p15.5)携带者根据晕厥发作的频度和程度分为3组:轻度(0~4次,n=59),中度(5~100次,n=14)和重度(有心脏骤停史,n=5)。比较:3组首次心电图QT离散度的差异;19例小于35岁的中、重度患者长期用β阻滞剂后QT离散度的变化;9例患者用β阻滞剂前后踏车试验QT离散度的变化。结果 (1)3组间QT离散度有显著差异(P<0.01);(2)13例长期用β阻滞剂者,10例QT离散度缩小(P<0.05);(3)患者用β阻滞剂前,QT离散度与运动负荷呈正相关,用β阻滞剂后,呈负相关。结论 QT离散度是估计病情的敏感而可靠的指标;小于35岁的中、重度LQT1(包括“无症状”者)应长期用β阻滞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