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克罗恩(Crohn disease,CD)是一种原因未明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又称局限性回肠炎、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和肉芽肿性肠炎,其并发症一急性肠穿孔约占10%~40%。对于克罗恩病肠穿孔,由于起病急,容易误诊。本院误诊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又称局限性回肠炎、局限性肠病、节段性肠炎和肉芽肿性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克罗恩病在整个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好发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国内较欧美少见,据1950至1982年国内文献报道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共523例,逐年增多,尤其近几年胶囊胃镜及小肠镜的运用,克罗恩病变得不是那么少见,但克罗恩病合并胃癌国内外罕见报道,本文2例Crohn病合并胃癌均经病理证实,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icerative colitis,UD)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CD又称局限性肠炎(regional enterites)、节段性肠炎,也有称为肉芽肿性结肠炎。19世纪30年代Crohn等人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文章首次描述了该病的一些临床特征,到60年代中期Lockhaa-Mummery等人详细观察了本病的肠道病特征,并率先提出与其他疾病肠道病变的鉴别要点,至1973年WHO专门委员会定名为Crohn病。  相似文献   

4.
伪膜性肠炎及1例重症患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伪膜性肠炎是主要发生于结肠的急性粘膜坏死性炎症,并覆有伪膜。此病常见于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后,故为医源性并发症。又名抗生素性肠炎(antibiotic associated enteritis)、菌群失调性假膜性肠炎。  相似文献   

5.
徐彰  徐辉  陈桧平 《浙江临床医学》2004,6(12):1041-1041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空腹血清胃泌素、胃动素水平的改变.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45例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和16例健康对照者空腹血清胃泌素、胃动素的浓度.结果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急性期空腹血清胃泌素、胃动素浓度高于恢复期及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胃泌素、胃动素可能参与了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性肠炎与惊厥的关系。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36例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惊厥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中枢神经系统脑炎11例,良性惊厥25例,均发生在感染早期。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可合并惊厥,预后好,临床上应仔细分析引起惊厥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轮状病毒性肠炎在病毒性腹泻中发病率最高,好发于6个月至2岁幼儿,易导致患儿水电解质紊乱。本科自2004年5月至2005年5月采用肠炎宁糖浆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手术后伪膜性肠炎,常发生于腹部大手术应用抗生素之后,特别是广谱抗生素的应用,致肠道菌群失调,造成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异常增生,产生毒素,而引起肠道黏膜急性炎症,在坏死的黏膜上形成伪膜,故又称为“抗生素肠炎”,“手术后肠炎”,“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性肠炎”等。现在由于手术后的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滥用,临床上时有发生。作者曾收治15例,均发生于腹部手术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伪膜性肠炎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措施,重点讨论发病前抗生素应用情况。方法:时伪膜性肠炎住院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者均行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结果:1996年3月—2006年5月,16例住院患者诊断为伪膜性肠炎,其中男性6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67.1±15.2(32.0~87.0)岁。13例患者存在基础疾病,所有患者在发病前均曾应用抗生素,10例患者先后或同时应用多种抗生素。所有患者出现腹泻,其他症状包括腹痛、发热、呕吐、腹胀、里急后重等。腹部压痛是最常见的体征。粪便常规检查可见红、白细胞,5例患者B超检查发现肠壁弥漫增厚。结肠镜检查发现多数患者伪膜呈连续性分布,但有2例呈间断分布。结论:伪膜性肠炎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老、住院、抗生素、免疫力低下。在健康成人中应用单一、常用抗生素亦有可能造成伪膜性肠炎。目前,肠镜检查仍是诊断伪膜性肠炎的主要方法。难辨梭状杆菌培养及毒素鉴定是诊断的"金标准"。治疗应停用相关抗生素,用甲硝唑和万古霉素有效,应尽量选择口服给药。  相似文献   

10.
金巧英 《临床医学》2006,26(4):F0003-F000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方法对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45例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病例作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61.9%,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高,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1.
抗生素相关性伪膜性肠炎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钟  王连源 《临床荟萃》1998,13(4):185-185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临床上由抗生素所致的结肠炎及腹泻日益增多。我们近来连续遇有2例住院患者,因使用抗生素而致伪膜性肠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并心肌损害6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心肌酶明显下降,痊愈52例,好转8例.结论:早期确诊、及时纠正脱水、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和果糖营养心肌等药物干预是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并心肌损害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伪膜性肠炎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玮 《护士进修杂志》2002,17(5):387-388
伪膜性肠炎是化疗病人常出现的一种严重化疗并发症 ,尤其多见于使用 5FU的患者。常表现为化疗后出现腹痛腹泄 ,且因大量肠液丢失 ,引起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如低钾症 ) ,以致循环衰竭而死亡。现将 1989~ 2 0 0 0年我院化疗病人中 11例伪膜性肠炎的临床护理和防治措施予以介绍。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989~ 2 0 0 0年我院收治侵蚀性葡萄胎 30 2例 ,绒癌 2 6 2例 ,病人化疗后出现伪膜性肠炎 11例 ,发生率 2 %。病人年龄最小 2 1岁 ,最大 4 7岁。1.2 临床表现临床症状多在化疗后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出现。开始常为腹痛和腹泻 ,和…  相似文献   

14.
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 ,一般对人无害。其中一些特殊的血清型具有病原性 ,能引起人类腹泻 ,故称致泻性大肠杆菌 ,而由其引起之肠炎称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世界各地广泛存在本菌感染 ,特别是旅游者腹泻与食物中毒。新生儿病房及托儿单位往往可引起交叉感染甚至发生流行。根据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O抗原血清型及细菌的毒力测定可将致泻性大肠杆菌分为五类 :致病性大肠杆菌 (EPEC)、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侵袭性大肠杆菌 (EIEC)、出血性大肠杆菌 (E HEC)和肠道聚集粘附性大肠杆菌 (EA -A…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癌术后并发假膜性肠炎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15年来收治的18例胃肠癌术后并发假膜性肠炎患者的临床及护理资料。结果18例患者均在术后应用抗生素过程中发生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采取停用原有抗生素、调解电解质紊乱等措施后症状缓解。结论假膜性肠炎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早期发现、及时有效的治疗、密切的观察、精心的护理是患者康复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甲硝唑注射液保留灌肠配合内镜下注入治疗伪膜性肠炎的效果.方法 选取住院的31例伪膜性肠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甲硝唑注射液保留灌肠配合内镜下注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3~14 d内临床症状消失,内镜下肠黏膜恢复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采取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甲硝唑注射液保留灌肠配合内镜下注入治疗伪膜性肠炎,治疗效果好,治疗时间短,病人痊愈快,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对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总结8例开颅术后并发伪膜性肠炎的护理。认为护理重点是做好腹泻的观察与护理,加强水及电解质紊乱的观察与护理,重视鼻饲药物的管理,做好芒硝外敷护理及皮肤护理。8例伪膜性肠炎均治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轮状病毒胃肠炎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方法 应用胶体金法检测住院1,232例腹泻患儿感染轮状病毒情况,其中轮状病毒性肠炎541例,非轮状病毒性肠炎691例,合并惊厥的病例建立档案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状况.结果 541例轮状病毒肠炎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26例(4.8%);其中并发良性惊厥18例(3.3%),并发脑炎8例(1.5%).691例非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10例(1.4%).其中并发良性惊厥者8例(1.1%).并发脑炎2例(0.3%),两组患儿治愈后随访1年未发现后遗症.结论 轮状病毒性肠炎有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情况,但其发病率低,症状较轻,无需长期抗癫痫药治疗.预后多良好.  相似文献   

19.
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与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性肠炎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关系。方法对20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用醋酸铅加氢氧化氨法检测粪乳糖、pH值。粪乳糖大于或等于++,pH<5.5为乳糖不耐受症,将200例患儿分为治疗Ⅰ组及治疗Ⅱ组,粪乳糖阴性为对照组。结果 20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粪乳糖大于或等于++,pH<5.5,138例,其中年龄小于或等于6个月32例,≤1岁68例,≤2岁36例,≤3岁2例。治疗Ⅰ组及治疗Ⅱ组临床症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Ⅰ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Ⅱ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容易导致继发乳糖不耐受症,且年龄越小,越容易发生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去乳糖饮食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疗效显著,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应检测粪乳糖及pH,及早发现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  相似文献   

20.
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肾脏损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肾脏损害的情况。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94例不同病情程度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和100例正常婴幼儿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同时进行血清尿素氮、肌酐、尿常规的检测。结果轮状病毒性肠炎组尿视黄醇结合蛋白阳性19例,阳性率20.21%,与对照组(阳性1例,阳性率1.00%)相比显著增高(P〈0.05);不同脱水程度的肠炎组尿视黄醇结合蛋白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可以造成肾脏损害,但损害是轻微的、可逆的,与脱水的程度呈非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