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玉峰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9)
目的:探究心脏骤停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采用参附注射液联合阶梯式亚低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0月收治的心脏骤停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70例,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阶梯式亚低温治疗,观察组采用参附注射液联合阶梯式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不同时间段血清S-100B蛋白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昏迷状态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恢复自主循环后2 h、12 h、24 h观察组血清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升高幅度较对照组低(P0.05);恢复自主循环后12 h、24 h、48 h、72 h观察组昏迷状态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参附注射液联合阶梯式亚低温治疗可有效改善心脏骤停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B蛋白水平,减轻患者昏迷程度,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心肺复苏后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bcl-2、bax、NF-κB等蛋白表达的影响,为防治心肌细胞的凋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参附治疗组,采用窒息合并冰氯化钾致大鼠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模型,运用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复苏后不同时间点心肌细胞bcl-2、bax基因的蛋白表达,采用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各组心肌细胞的凋亡情况;并在电镜下观察各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结果复苏后3 h CK-MB开始升高,复苏后24h明显升高达顶峰,各时相点参附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CK-MB显著降低(P<0.05).复苏后各时相点参附治疗组bcl-2表达明显增强(P<0.01),而bax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参附治疗组NF-κB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bcl-2阳性表达率在复苏后24 h达到高峰,参附治疗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各时相点参附治疗组bax表达与复苏模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心肺复苏后的不同时段心肌细胞均有凋亡发生.参附治疗组各时相点凋亡细胞阳性指数均明显低于复苏模型组(P<0.05);而假手术组无明显凋亡现象发生(P>0.01).超微结构显示参附治疗组心肌损伤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假手术组心肌超微结构正常.结论细胞凋亡参与了心肺复苏后大鼠心肌细胞的损伤,参附注射液可降低NF-κB活性,上调bcl-2蛋白表达,改善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对心肌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参附强心丸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90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均为 ~ 级 (NYHA )标准。病因 :高血压性心脏病 32例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2 8例 ,心肌病 12例 ,风湿性心脏病 18例。 9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 6 0例中男 41例 ,女 19例 ;年龄 2 0~ 77岁 ,平均 (5 0 .2 1± 7.2 5 )岁 ;心功能 级 48例 , 级 12例。对照组 30例中男 2 0例 ,女 10例 ;年龄 2 1~ 77岁 ,平均 (5 0 .72± 7.0 1)岁 ;心功能 级 2 2例 , 级 8例。 2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血管扩张剂、减轻心脏负荷…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多脏器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对40例经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建立>24 h的心跳骤停患者分别在CPR后即刻、第4、12、24、48、72 h测定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TNF)、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并检测复苏后24、72 h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的变化;观察复苏后4、12、24、48 h的平均动脉压及GCS评分的变化.以参附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血清TNF浓度采用放免法测定,CRP浓度采用Quick Read CRP分析仪测定.结果:TNF在48~72 h达高峰,参附治疗组TNF明显低于常规复苏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CRP的变化规律与TNF相似.两组患者复苏后各时段肝肾功能的变化参附治疗组ALT、Cr明显低于常规复苏组,两者差异显著(P<0.05).复苏后各时段的平均动脉压参附治疗组明显高于常规复苏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复苏后各时段GCS评分,参附治疗组48 h及72 h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常规复苏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具有强心、升压、稳压作用,能明显改善复苏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附注射液能抑制TNF表达,从而阻断TNF介导的炎症反应,改善微循环障碍,防护心、肺、脑等脏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心搏骤停患者在心肺复苏早期的心肌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2例心搏骤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除常规进行体外心肺复苏及给予复苏药物治疗外,治疗组在复苏开始后即应用参附注射液静脉注射,对照组仅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恢复有效自主心跳时间,并监测复苏后的心率,血压情况。同时检测患者复苏即刻、复苏后1、3、24h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TnI)、脑利钠肽(BNP)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结果:①参附注射液治疗组患者恢复有效自主心跳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血压回升更快;②两组患者心脏恢复灌注后CK-MB、TnI及BNP均呈上升趋势,但治疗组的升高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③参附注射液治疗显著抑制了心肺复苏后的炎症反应,hs-CRP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结论:参附注射液增加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减轻复苏后的心肌损伤和心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对体外循环下法乐四联症 (TOF)根治术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体外循环下行 TOF根治术患者 96例 ,随机分为参附组 (n=4 8)和对照组 (n=4 8) ,参附组麻醉前 30 m in静脉输入参附注射液 1ml/ kg,对照组输入等量生理盐水。观察术中血流动力学及脉搏血氧饱和度 (Sp O2 )变化 ,术中及术后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及术后康复时间。结果 :参附组术中平均动脉压 (MAP)及 Sp O2 高于对照组 ,心率(HR)、中心静脉压 (CVP)低于对照组 (P均 <0 .0 5 ) ;参附组术中及术后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硝普钠、西地兰使用剂量低于对照组 (P均 <0 .0 5 ) ;参附组术后拔管时间、ICU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 (P均 <0 .0 5 )。结论 :参附注射液对体外循环下法乐四联症根治术患者的心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及CRP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20例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参附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不加用任何中成药物;而参附治疗组患者则在常规救治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60ml,每日一次静脉滴注,疗程为7d。治疗前后采血测定各组BNP和CRP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浆BNP及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7d后,对照组患者血浆BNP及CRP含量较治疗前降低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参附治疗组患者血浆BNP含量及CRP与对照组相比较下降更为显著,且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结论:参附注射液能明显降低血浆BNP及CRP含量。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心功能及其预后。 相似文献
9.
参附注射液对心肺复苏大鼠心肌β肾上腺素受体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心肺复苏SD大鼠心肌细胞β肾上腺素受体活性的影响.方法 实验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急救科实验室完成.SD雄性大鼠72只,随机分为9组(对照组:常规复苏0.5 h,2 h,4 h,6 h组;参附治疗O.5 h,2 h,4 h,6 h组),每组8只.采用窒息合并冰氯化钾(0.5 mol/L)停跳液敛大鼠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模型,心搏骤停5 min后开始心肺复苏,参附治疗组在心肺复苏的同时输入参附注射液(20 ml/kg).用3H-DHA放射性配基法测定心肌细胞β肾上腺素受体活性.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问比较采用q 检验.结果 大鼠心肌细胞β肾上腺索受体活性在心肺复苏后0.5 h达峰值(247.81±8.91)fmol/mg,4 h后下降至最低水平(104.17±13.87)fmol/mg,6 h 基本恢复正常(178.53±10.42)fmol/mg,参附组大鼠心肌细胞β肾上腺素受体活性在早期[0.5 h:25(9.91±18.09)fmol/mg]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煮义(P>0.05),而在后期[2 h:(173.04 4±18.77)fmol/mg,4 h:(148.72±13.88)fmoL/mg]能显著提高大鼠心肌细胞β肾上腺素受体活性(P相似文献
10.
不同剂量参附注射液对窒息型大鼠心肺复苏后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参附注射液对窒息型大鼠心肺复苏(CPR)后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和心肌组织病理损伤的影响。方法:将16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复苏组、小剂量参附组(10 ml/kg)和大剂量参附组(20 ml/kg),各组再分为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0.5、3、6、12和24 h共5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建立窒息型大鼠CPR模型,分别于各时间点取血,测定血清CK-MB和cTnI的含量,并于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常规复苏组和大、小剂量参附组血清CK-MB和cTnI含量在ROSC后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与常规复苏组同时间点比较,参附组从ROSC后3 h起血清CK-MB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小剂量参附组从ROSC后6 h、大剂量参附组从ROSC后3 h开始血清cTnI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参附组ROSC后各时间点CK-MB含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大剂量参附组在ROSC后3、6和12 h血清cTnI含量显著低于小剂量参附组(P〈0.05或P〈0.01)。光镜和电镜下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均显示,参附组心肌结构损伤程度明显轻于常规复苏组,大剂量参附组轻于小剂量参附组。结论:参附注射液可减轻窒息型大鼠CPR后心肌损伤,在大剂量给药时作用可能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参附注射液对大鼠心肺复苏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大鼠心肺复苏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大脑皮层NSE表达及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1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复苏组、小剂量参附组(10 ml/kg)和大剂量参附组(20 ml/kg),每组按气管切开后(对照组)或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复苏组、参附组)0.5 h、3 h、6 h、12 h和24 h分为5个亚组(n=8).复苏组和参附组采用窒息致大鼠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模型,参附组于复苏开始经静脉加用参附注射液.对照组仅行麻醉、气管切开和血管穿刺.分别于各时间点取血和组织标本,以ELISA法检测血清NSE浓度,免疫组化测定皮层NSE表达,电镜下观察大脑皮层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复苏组ROSC后各亚组血清NSE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复苏组比较,小剂量参附组ROSC后6 h、12 h血清NSE含量显著降低(P<0.05),大剂量参附组ROSC后6h、12 h、24 h血清NSE含量显著降低(P<0.01).免疫组化显示对照组NSE阳性细胞均维持在较低水平,复苏组ROSC后各时相皮层NSE阳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复苏组相比,小剂量参附组在ROSC后24 h NSE阳性表达显著增加(P<0.01),大剂量参附组从ROSC后3 h起NSE阳性细胞表达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与小剂量参附组相比,大剂量参附组NSE阳性细胞表达ROSC后6 h、12 h、24h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与复苏组比较,参附组大脑皮层超微结构损害程度明显减轻.结论 参附注射液可促进心肺复苏后大鼠神经元NSE的表达,对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大剂量时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创伤和非创伤心肺复苏患者的持续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率和存活出院率的差异对心肺复苏研究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急诊科130例心肺复苏患者的资料,根据病因分为创伤组和非创伤组,对两组患者持续 ROSC率和存活出院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创伤患者的持续ROSC率和存活出院率均很低,且与非创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和持续ROSC率和存活出院率相关的心肺复苏研究中,如果忽略了创伤和非创伤患者之间的这种差异,可能因为入选病例的差异而在同一研究中产生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在行全身麻醉老年患者术后恢复期对血流动力学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将36例行鼻内窥镜手术老年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18例,对照组18例,采用双盲原则,试验组在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射参附注射液1mL/kg,其中一半剂量于1min内推注完毕,另一半则以注射泵按100mL/h持续输注,对照组则以生理盐水替代,剂量及用法同试验组。观察并记录拔管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自主通气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离室时间及格拉斯哥(GCS)评分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在恢复期血流动力学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苏醒时间快于对照组,GCS评分情况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维持术后恢复期间循环稳定效果不明显,但能加快全身麻醉后苏醒,提高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15.
张玉清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6):2340-2341
心肺复苏后,体温升高超过于正常可导致氧供与氧需之间明显不平衡,从而影响脑功能恢复,适当的低温可以降低脑细胞的代谢,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自由基的反应。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本院ICU对15例心肺复苏后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参附注射液对家兔缺氧型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模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 (SF)对家兔缺氧型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CA -CPR)模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 (cTnT)的影响。方法 普通家兔 30只 ,用夹闭气管法复制缺氧型CA -CPR模型 ,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SF组、纳洛酮组和生理盐水组 ,每组 10只。 3组在自主循环恢复后 8、 15、 2 2min分别静注SF、纳洛酮、生理盐水 ,并分时点检测血清cTnT值。结果 参附组cTnT值在复苏后 6 0、 12 0min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 (P <0 0 5 )。结论 SF对CPR期间cTnT的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对急性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用腹主动脉缩窄造成急性心衰大鼠模型,观察参附注射液对急性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的影响。结果:参附注射液与西地兰、多巴酚丁胺比较,有同等的正性肌力作用(P>0.05),与模型组比较使LVSP、+dp/dtmax升高(P<0.01),但与西地兰组、多巴酚丁胺比较,参附注射液能同时降低LVEDP(P<0.01)。结论:参附注射液与西地兰、多巴酚丁胺同等的正性肌力作用,但它同时能降低左室舒张末内压,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8.
心脏骤停(CA)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神经功能恢复最为关键的病理改变,影响着临床上CA患者心肺复苏(CPR)后的自主存活率及生存质量。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机制包括:脑内血流动力学障碍;氧自由基增多;炎症因子表达量增加;能量代谢紊乱;细胞内外离子失衡,产生钙超载,并诱导神经细胞凋亡等。参附注射液主要是由人参、附子的提取物配制的复方制剂,具有扩张冠脉,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血液循环,消除氧自由基,减少血黏度等功效,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多器官保护。经科学研究证实,参附注射液对CA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与提高脑内血液循环、减轻组织结构损伤、改善脑内能量代谢紊乱、消除氧自由基、保护细胞、调控细胞凋亡及促进神经再生等机制有关。本文综述了参附注射液在CA后缺血缺氧脑组织保护中的作用及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19.
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n)技术和急诊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跳骤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复苏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率不断提高。可达40%。60%。但是,心跳骤停后,机体发生强烈的应激反应。神经、内分泌、血管活性物质都发生了剧烈改变。组织器官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机体有可能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vsl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进而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h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称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ost-resuscitation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PR-MODS)。CPR患者发生PR-MODS,导致患者病死率增加,出院率只雏持在2%~22%的水平。PR-MODS是复苏怠者ROSC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探讨其发病机制、病情演变及治疗对提高复苏的最终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诱导血红素氧合酶表达对复苏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探索新的治疗手段.方法 采用窒息法制作大鼠心跳骤停与心肺复苏(CPR)模型.实验动物分为4组:假手术组、CPR组、血晶素组(Hemin组)、血晶素+锌原卟啉组(Hemin+ZnPP组),各复苏组又分复苏后6 h及24 h 2个亚组.各实验组记录血流动力学资料;测定血清肌酸肌酶同功酶(CPK-MB)、乳酸脱氢酶(LDH)含量;测定心肌组织匀浆HO-1含量;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变化.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各复苏组复苏后平均动脉压(MBP)显著低于复苏前(均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R组、Hemin+ZnPP组复苏后各时相点dp/dt40值、-dp/dt值均显著低于复苏前(P<0.05),但Hemin组复苏前后dp/dt40值无显著性变化,-dp/dt值仅复苏后0.5 h和1 h低于复苏前(P<0.05);Hemin组复苏后各时相点dp/dt40值、-dp/dt值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复苏后6h及24 h血清CPK-MB、LDH水平,Hemin组均低于CPR组及Heroin+ZnPP组(P<0.05),但CPR组和Hemin+ZnPP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emin组复苏后6 h心肌超微结构完整性明显优于CPR组及Hemin+ZnPP组.复苏后6 h及24 h心肌组织匀浆HO-1水平,Hemin组均高于CPR组及Hemin+ZnPP组(均P<0.05),但CPR组和Hemin+ZnPP组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诱导HO-1表达可有效改善复苏后心功能不全,减轻心肌损伤,保存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完整性,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