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阻断HBsAg阳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 (HBV)宫内感染的疗效。 方法 86例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预防组 (46例 )和对照组 (40例 )。预防组自 2 8周开始每 4周肌注 1次HBIG(2 0 0U)直至分娩。对照组不用上述药物。新生儿出生后检测HBsAg。 结果预防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为 4 .3%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 2 .5 % (P <0 .0 5 )。HBeAg阳性和阴性孕妇均可发生宫内感染 ,HBV DNA阴性孕妇均未发生宫内感染。结论产前应用HBIG可降低HBV宫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联合免疫有效降低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雪清 《临床医学》2005,25(6):20-21
目的研究母体对胎儿行被动免疫及出生后胎儿行主动免疫在降低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选择HBsAg( )的孕妇共60例,30例孕妇于孕28、32、36周分别肌注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各200U为试验组;对照组为未注射HBIG的30例HBsAg( )的孕妇。用ELISA和PCR方法检测母血及脐血、新生儿血中HBV标志物及HBV-DNA。结果试验组31例新生儿中血清抗-HBs( )29例,对照组5例抗-HBs( ),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前者新生儿血HBsAg,HBV-DNA检出率明显低于后者。孕妇用药后HBsAg滴度及HBV-DNA水平较用药前明显下降。结论联合免疫能有效降低HBV宫内传播,减少宫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母亲其新生儿出生时HBsAg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苷酸(hepatitis B virus DNA,HBV-DNA)同时阳性对HBV宫内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 532例分娩孕妇及其对应新生儿1 545例(双胎13例),检测新生儿出生时HBsAg和HBV-DNA,复查1月龄时HBsAg,计算HBV宫内感染率,分析HBsAg与HBVDNA同时阳性对HBV宫内感染初步诊断的准确性.结果:1 545例新生儿中,HBsAg和HBV-DNA 同时阳性者36例(2.33%).至1个月龄时剔除失访148例后,随访婴儿出生时HBV-DNA阳性36例中32例持续HBsAg阳性,而出生时HBsAg阳性、HBV DNA阴性婴儿中10例HBsAg持续阳性,HBV宫内感染率2.72%(42/1545);与出生时HBsAg和HBV-DNA同时阳性率2.33%相近.结论:HBsAg阳性母亲其新生儿出生时HBsAg和HBV-DNA同时阳性可作为HBV宫内感染的初步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母婴垂直传播中的几个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及荧光定量PCR法对产前孕妇进行HBV两对半免疫学标志联合测定和HBV DNA载量检测;新生儿分娩后取脐血检测HBV两对半免疫学测定。结果(1)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脐血HBsAg(或HBeAg)阳性率37.86%,阴道顺产的新生儿脐血HBsAg(或HBeAg)阳性率34.06%,剖宫产的新生儿脐血HBsAg(或HBeAg)阳性率42.86%;(2)血清HBsAg、HBeAg均阳性组88.57%孕妇血清HBV DNA≥105拷贝/ml;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组83.87%孕妇血清HBV DNA≤104拷贝/ml;(3)孕妇血清HBV DNA≥105拷贝/ml组新生儿脐血HBsAg(或HBeAg)阳性率65.45%,血清HBV DNA≤104拷贝/ml组新生儿脐血HBsAg(或HBeAg)阳性率17.58%。(4)HBsAg阳性孕妇在孕20周后多次肌注HBIG,一定程度上可降低HBV母婴垂直感染率。结论(1)剖宫产并不能降低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脐血HB-sAg(或HBeAg)阳性率。(2)孕妇血清同时存在HBeAg阳性组血HBV DNA载量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3)孕妇血清HBV DNA拷贝数与新生儿脐血乙肝阳性率呈正相关,尤其当HBV DNA≥105拷贝/ml时新生儿脐血乙肝阳性率明显增高。(4)提倡对HBsAg阳性孕妇孕中晚期间隔4周多次肌注HBIG,孕期积极干预以降低胎儿宫内HBV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肌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对A组50名HBsAg(+)的孕妇于24、28、32、36周肌注200 U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B组45名HBsAg(+)的孕妇未肌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脐血HBV标志物,采用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法比较两组孕妇各自在分娩前血清HBV DNA载量有无变化。结果A组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B组(P<0.01),A组孕妇分娩前血清HBV DNA载量降低(P<0.05),B组孕妇分娩前血清HBV DNA载量无显著变化。结论妊娠晚期孕妇肌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能有效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携带者孕晚期注射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480例HbsAg和HBV DNA阳性孕妇按孕期有无注射HBIG和是否接受正规护理措施分为A、B、C、D四组各120例。A组于孕28、32、36周各注射HBIG 200 IU,未接受正规的护理措施;B组注射HBIG同A组,接受正规的护理措施;C组未注射HBIG,接受正规的护理措施;D组未注射HBIG,未接受正规的护理措施。比较四组婴儿HBV标志物阳性率。结果:四组婴儿HBV标志物阳性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慢性携带者孕晚期注射HBIG能降低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率。  相似文献   

7.
付囡  樊沛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9):1240-1242
目的研究孕妇被动免疫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56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为阳性,由于各种原因未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孕妇为对照组,并选取同期102例HBsAg阳性,并且分别在妊娠第28、32和36周注射200IU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孕妇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新生儿的脐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检出率、HBV宫内感染率,两组产妇分娩时的血清HBV-DNA、白细胞介素(IL)-6、IL-12、干扰素-γ(IFN-γ)水平。结果观察组新生儿脐血清HBsAb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HBV的宫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分娩时的血清HBV-DNA、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血清IL-12、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被动免疫对HBV宫内感染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其机制与机体感染HBV引发的免疫缺陷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预防免疫阻断乙肝病毒父婴传播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预防免疫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父婴传播(P-FT)的价值。方法筛选孕妇丈夫血清HBV DNA(+)、孕妇无HBV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A组61例,孕前以乙肝疫苗(HBVac)免疫至抗-HBs(+)后再妊娠。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B组60例,仅常规产前检查及监护。新生儿分为A1、B1、B2组,A1、B1组新生儿注射HBVac 10μg和HBIG 100U,B2组新生儿只注射HBvac 10μg。结果A组新生儿HBV感染率为9.84%(6/61),而B组感染率为26.67%(16/60);A1、B2组婴儿6个月龄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8.52%(54/61)和73.33%(22/3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孕前注射乙肝HBVac,获得免疫后,可显著降低新生儿HBV阳性率;孕期注射HBIG,新生儿出生时应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可以显著提高婴儿6个月龄抗-HBs阳性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随机分为两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组50例,分别在孕28、32、36周各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一次;对照组50例,未予用药。分娩后采集两组新生儿脐血,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结果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组和对照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10%、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产前多次肌内注射HBIG可以有效降低HBV宫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孕产妇各个时期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后血清及乳汁中HBV DNA含量的分析、比较,为乙肝携带者孕产妇的乙肝病毒的母婴阻断及产后母乳喂养方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该院产科门诊进行产前检查HBsAg(+)的乙肝携带者孕妇140例,根据自愿、保密的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75例于孕期28、32、36周进行肌注高效价HBIG 200U,对照组65例中的孕产妇由于各种原因在孕期未进行HBIG注射。分别于注射前、分娩前检测两组血清中HBV DNA含量、分娩后对新生儿血清及3~5d内乳汁进行HBV DNA含量检测,分析两组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注射HBIG前研究组HBV DNA含量500copies/mL、500~(-1)×10~6copies/mL、1×10~6 copies/mL分别为:28例、17例、30例,产前分别为:35例、20例、20例;对照组产前2次检测为:19例、21例、25例及20例、17例、28例;在研究组与对照组中新生儿血清HBV DNA阳性分别为:1例(5.3%)及5例(7.7%);在两组乳汁中HBV DNA阳性分别为:3例(4%)和8例(12.3%)。结论乙肝携带者孕妇在孕晚期进行HBIG的注射可能影响其乙肝病毒的复制进而减少新生儿宫内感染的概率,同时降低其产后乳汁的HBV DNA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胰腺肽和乙肝疫苗与干扰素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作用机理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74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大剂量干扰素α-2b和胸腺肽及乙肝疫苗联合治疗;B组单用相同剂量干扰素α-2b治疗,疗程均为24周,随访6个月。结果 治疗结束时A与B两组ALT复常率均较高,但HBeAg、HBV DNA阴特率及随访(6个月)ALT复常率HBeAg,HBV DNA阴转率A组均优于B组。结论 干扰素α-2b和胸腺肽与乙肝疫苗联合治疗CHB,可缩短干扰素的使用时间,而且疗效持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HBV感染产妇乳汁中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BV感染产妇产后能否进行母乳喂养。方法选择住院分娩的乙型肝炎产妇321例(肝功能均正常),其中血清HBsAg、HBeAb(+/-)、HBcAb阳性210例为小三阳组,HBsAg、HBeAg、HBcAb均阳性111例为大三阳组。分别留取产后3~5d的初乳进行乳汁乙肝病毒标志物(HBV M)检测。结果两组乳汁中HBsAg、HBeAg、HBcAb、HBV 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产妇初乳中HBV DNA阳性及产妇血清中大三阳者(HBsAg、HBeAg、HBcAb阳性)不提倡哺乳;初乳中单纯HBsAg阳性,而HBV DNA为阴性的产妇可以哺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HBsAg阳性孕妇在孕晚期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immunog lobu-lin,HBIG)可否改善其婴儿对乙型肝炎疫苗(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方法:291例HBsAg阳性孕妇,分为HBsAg、HBeAg均阳性的A组(83例),HBsAg阳性、HBeAg阴性的B组(208例),按患者知情同意的原则,A组59例、B组116例在孕晚期应用HBIG(200U,每4周1次),为HBIG组,其余孕晚期未应用HBIG为非HBIG组。两组孕妇所生婴儿均在出生当日、1月龄分别注射乙肝疫苗5μg。检测6月龄婴儿外周血的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比较与分析各组6月龄婴儿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及抗-HBs阳转率。结果:①非HBIG组的婴儿6月龄抗-HBs阳转率在A、B组分别为38%及6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IG组6月龄婴儿抗-HBs阳转率在A、B两组分别为81%及85%,均显高于非HBIG组(P<0·05)。②孕晚期应用3次HBIG者,其6月龄婴儿HBsAg、抗-HBs阳转率与应用1~2次HBIG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BsAg阳性(尤其是HBeAg同时阳性)孕妇的婴儿对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反应性较低,孕晚期应用HBIG可有效提高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对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  相似文献   

14.
前S1蛋白与乙肝病毒DNA和e抗原对乙肝病毒复制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衣壳蛋白包括S蛋白与前S蛋白,后者又分为前S1蛋白(Pre-S1)和前S2蛋白(Pre-S2)。Pre-S1蛋白含有肝细胞膜受体,在HBV感染肝细胞和机体免疫应答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进行了HBV标志物、Pre-S1蛋白和HBV DNA的检测,旨在分析Pre-S1  相似文献   

15.
用聚乙二醇沉淀,胰蛋白酶处理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后,再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检样中的含抗HBs独特型抗体免疫复合物(抗HBs-Ab_2-IC)。结果发现,乙肝患者血清中IgG、IgM类抗HBs-Ab,-IC检出总阳性率分别为:急性乙型肝炎14.5%(9/62),慢性活动性肝炎219%(28/128),慢性迁延性肝炎12.5%(2/16)。抗HBs-Ab_2-IC阳性者的抗HBs独特型抗体检出率84.1%(33/39),且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清学标志阳性率显著高于抗HBs-Ab_2-IC阴性者。表明,乙肝患者体内存在抗HBs-Ab_2-IC,抗HBs独特型抗体(抗HBs-Ab_2)可能通过与抗HBs结合,削弱和影响抗HBs中和、清除乙肝病毒抗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2抗原(preS2Ag)与HBV感染5项标志物(HBV-M)、HBV DNA之间的关系及对慢性乙型肝炎分类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84例各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preS2Ag,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M(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 DNA。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轻度、中度、重度及肝炎后肝硬化患者preS2Ag的检出率分别为45.98%、67.10%、83.87%及92.86%;preS2Ag在HBeAg阳性、HBV DNA〉105拷贝/mL患者中检出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HBV DNA〈105拷贝/mL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reS2Ag的检出意味着病毒有复制或有传染性;开展preS2Ag的检测有助于慢性乙型肝炎的分类、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2抗原(preS2Ag)与HBV感染5项标志物(HBV-M)、HBV DNA之间的关系及对慢性乙型肝炎分类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84例各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R IA)检测preS2Ag,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M(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 DNA。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轻度、中度、重度及肝炎后肝硬化患者preS2Ag的检出率分别为45.98%、67.10%、83.87%及92.86%;preS2Ag在HBeAg阳性、HBV DNA>105拷贝/mL患者中检出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HBV DNA<105拷贝/mL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reS2Ag的检出意味着病毒有复制或有传染性;开展preS2Ag的检测有助于慢性乙型肝炎的分类、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初诊慢性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与HBV DNA的关系。对象与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方法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别对512例不同乙肝病人及202例HBeAg阴性、257例HBeAg阳性慢肝病人进行血清标志物、HBV DNA定量检测并分析结果。结果慢肝组有315例(68.9%)病毒颗粒浓度高于107,肝硬化组7例(13.2%)病毒颗粒浓度高于107;HBeAg阳性慢肝组245例(95.3%)患者病毒颗粒含量高浓度,HBeAg阴性慢肝组68例(33.7%)患者病毒颗粒含量在105-7copy/mL区段。结果慢肝组与肝硬化组相比,高浓度病毒以慢肝组中最明显,病情发展至肝硬化期病毒含量多数不高;慢肝病人中不同乙肝血清标志物模式其病毒含量分布特点不同,与HBeAg阳性慢肝组相比HBeAg阴性组体内病毒复制水平低(p<0.01),传染性较前者弱。最常见前C区突变,导致HBeAg阴性CHB病情加重和病毒复制增加。  相似文献   

19.
在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存在大量的没有感染性的亚病毒颗粒,这些亚病毒颗粒是由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组成的小球形或管型颗粒,其浓度可达到病毒颗粒的100000倍,但对于过量的亚病毒颗粒的产生及其生物学功能目前仍不完全清楚。本文就HBV亚病毒颗粒的生成及其在病毒致病性和临床抗病毒治疗方面的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乙肝患者血清HBV外膜大蛋白与HBV DNA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对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和HBV DNA的检测,探讨二者在判断乙肝病情和HBV复制情况时的相关性及其在临床上的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238份乙肝患者血清的HBV DNA进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上述标本进行HBV-LP和HBV血清免疫学标志物(HBV-M)模式的检测。结果:HBV-LP检出率与HBV DNA的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HBV-M模式的HBV DNA与HBV-LP的检出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HBV DNA拷贝数与HBV-LP的表达有相关性(r=0.677,P<0.001)。结论:血清中HBV-LP的含量与HBV DNA的拷贝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HBV-LP尚不能完全代替HBV DNA的检测来反映HBV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