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正>1临床资料出血坏死性息肉为鼻部常见疾病,但鼻中隔息肉报道较少见,现将我科收治的一例鼻中隔后缘出血坏死性息肉报告如下。患者,男,49岁,因5天前打喷嚏后出现双侧鼻出血,呈间断性,右侧较重,自行对症治疗后,出血可自行停止,于外院给予"金霉素眼膏"涂抹鼻腔无效后以"鼻咽肿物"收入我科,查体:前鼻镜下双侧鼻腔未见异常。辅助检查:电子鼻咽镜检查:双侧后鼻孔可见新生物,来源疑似鼻中隔右侧后缘,鼻咽部未见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18岁,主诉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鼻痒,自觉鼻腔有蠕动感,伴有喷嚏,喷嚏时可喷出白色小虫子,形似蛆虫,偶有头痛,遂就诊于当地医院,检查后因病情特殊建议上级医院就诊,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科门诊。鼻内镜示:双侧鼻腔及鼻咽部有数条白色小虫子蠕动,下鼻甲稍大,中鼻道有黏性分泌物。门诊遂以“鼻腔异物,鼻蝇蛆病”于2008年6月10日收入院。入院时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腹无特殊。外鼻无畸形,鼻前庭黏膜无红肿、糜烂、新生物,鼻毛无脱落,双侧下鼻甲稍肥大,鼻中隔稍右偏,双鼻腔清洁,右侧鼻中隔上可见一白色小虫子样物,  相似文献   

3.
鼻中隔偏曲是临床常见疾病,鼻中隔向一侧或双侧偏曲或局部形成突起,引起鼻腔,鼻窦功能障碍并产生症状,可诊断为鼻中隔偏曲,由于鼻中隔偏曲能引起耳鼻喉等诸多组织器官的并发症,治疗上尤应重视。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是为了矫正鼻中隔在发育过程中或鼻部外伤后所致鼻中隔向一侧或两侧偏斜局部突起形成嵴或棘或中隔软骨前端而影响鼻的生理功能,手术目的为了消除鼻功能障碍恢复正常鼻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4.
1 病例报告 女,20岁.左鼻腔阻塞,通气不畅7个月,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左鼻腔肿物于2003-04-06入院.发病前无脓涕、无鼻腔出血史.查体:鼻内窥镜下行左鼻检查可见约有1.5cm×1.2cm紫红色肿物,位于下鼻甲中段游离缘及鼻底部,并压迫中隔,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硬,触之无出血,肿物可与鼻中隔及鼻底部分开,鼻咽部正常.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23岁,以"反复右侧鼻塞1月余"为主诉入院.患者反复鼻出血10余年,右侧重,无脓涕,未治疗.既往有喹诺酮类药物过敏史.入院专科检查:外鼻无明显畸形,右鼻腔见一巨大肿物,与钩突、下鼻甲粘连,表面光滑,触之不易出血,右侧鼻腔内结构未能窥清,未见异常分泌物.鼻中隔左偏,左侧鼻道未见异常分泌物.鼻咽部黏膜稍隆起,无充血,表面光滑,无异常分泌物.咽黏膜轻度充血,咽后壁小滤泡增生,会厌及声带活动度好,无异常.诊断:右侧鼻腔、鼻咽部肿物性质待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胸片及心电图均正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鼻及鼻咽部NK/T细胞淋巴瘤(NKTCL)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组织学证实的鼻及鼻咽部NKTCL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 鼻腔病变为主者21例,其中14例鼻中隔受累,6例伴有鼻咽和(或)口咽受侵,2例软腭受侵.鼻腔病变者10例,鼻腔肿块呈铸型,肿块增强后密度同肌肉相仿;1例上腭受侵者及2例后鼻孔受累者病变密度不均可见气泡影.咽淋巴环为主者7例,5例显示增厚的咽壁管腔面毛糙、不光滑,1例显示表面气泡影.鼻腔病变为主者14例合并鼻旁窦窦腔透光度降低,6例鼻前庭皮肤受侵犯,12例显示骨质侵蚀破坏.28例中14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论 鼻及鼻咽部NKTCL 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7.
【病例】男,42岁。因10年间反复间歇性双侧鼻腔流清水样涕,偶伴鼻痒、打喷嚏,来我院就诊。病程中曾在多家医院诊断为过敏性鼻炎,给予相应治疗,病情时轻时重。近1年症状加重,行重体力劳动和低头活动时鼻腔流液不止。查体:头面部无畸形及伤痕,双前鼻孔皮肤轻度糜烂。嘱病人头向前倾约15°,即可见双侧鼻腔有水样透明液体滴出,屏气用力和加压颈静脉时流液量明显增多,鼻漏液经干燥后无明显结痂状。鼻镜检查:双鼻腔黏膜苍白湿润,双下鼻甲轻度肿大,鼻中隔黏膜轻度糜烂,各鼻道未见分泌液溢出,加压颈静脉时见鼻顶部有水样液溢出;鼻咽部无异常,双侧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咽通气管在鼻中隔穿孔修补术鼻腔填塞中的应用方法及对术后反应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55例分为鼻咽通气管组(n=77)和对照组(n=78),鼻咽通气管组在鼻中隔穿孔修补结束后,将修整为与下鼻道宽窄、长短相适应的膨胀海绵填入双侧下鼻道,鼻底置入内径0.6 cm的T型管,双侧T型管前端内侧壁缝扎固定在鼻小柱前方,鼻腔内其他区域予膨胀海绵填塞,通气管放置至穿孔完全愈合后取出。对照组仅予膨胀海绵填塞鼻腔。术后24 h记录两组头痛、鼻腔胀痛程度、夜间睡眠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鼻腔通气管组头痛和鼻腔胀痛程度及夜间睡眠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口咽干燥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鼻咽通气管组出血3例,2例自行止血,1例重新压迫后止血;术后脱管6例,堵管4例。结论鼻中隔穿孔修补术后放置鼻咽通气管解决了术后鼻腔长期换药、填塞中鼻腔通气问题,该方法操作简单,对鼻腔刺激性较小,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9.
【病例】男,41岁。因间歇性鼻塞1个月入院。查体:全身情况好,外鼻无畸形,双侧下鼻甲肿胀,呈暗红色,欠光滑,麻黄碱收缩敏感,中下鼻道无脓涕,鼻中隔呈明显的嵴状左偏,黏膜欠光滑;鼻咽、口咽、颈部未见异常。血、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诊断:鼻中隔偏曲,慢性单纯性鼻炎。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术后1个月复诊,患者诉鼻塞加重,伴脓涕、有臭味,全身状况尚可,但时有低热、食欲缺乏。查体:双下鼻甲黏膜肿胀、粗糙,鼻中隔黏膜亦粗糙,有多处小糜烂、溃疡,下鼻道有脓性分泌物,鼻咽部黏膜粗糙,口咽部未见异常,局部淋巴结不大。查血白细胞3·5×109/L,红…  相似文献   

10.
<正>病例女,56岁,因反复左侧鼻阻、头晕6月入院。查体提示左侧鼻窦、上颌窦区压痛,鼻中隔不规则偏曲。首次术前副鼻窦CT平扫示左侧上鼻道内占位,病灶累及副鼻窦并凸入鼻咽及前颅窝,鼻中隔、左侧上颌窦壁、双侧筛骨内壁、筛板、鼻甲骨及蝶窦前壁多发骨质吸收破坏。首次术前头颅MRI提示左侧上鼻道内可见不规则肿块影,呈T1WI稍高信号和T2WI混杂信号,伴部分囊变,鼻中隔受压向右偏移,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行内镜下鼻腔病损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左侧鼻腔恶性上皮样周围神经鞘瘤(Epithelial 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s,EMPNST)。术后2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额部胀痛,疼痛进行性加重伴双侧鼻腔鼻阻、血涕,无失嗅、感觉异常、言语障碍、肢体无力等不适。查体:双侧鼻腔黏膜肿胀,腔内可见少量血痂及清性分泌物,无活动性出血。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