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浆)60例(68眼)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发现中浆荧光造影有四种荧光形态:活动期表现为神经上皮脱离或色素上皮脱离合并神经上皮脱离(以下称混合型)的荧光素渗漏形态,而静止期及恢复期则为色素上皮脱离或脱失的荧光形态。各种荧光形态与视力的关系无显著性差异。作者认为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对中浆的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大泡状视网膜脱离(RD)的临床、眼底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特征,进一步明确病因,减少误诊,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5例(7只眼)泡状视网膜脱离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特征,分析其改变。结果:①FFA:5例(7只眼)均发现后极部多处色素上皮脱离(PEDS)病灶所致的荧光渗漏点,晚期该渗漏部分融合,并向神经上皮下渗漏。②ICGA早期可见脉络膜动脉充盈不良,其邻近的脉络膜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成强荧光,中晚期可见多发性色素上皮脱离及渗漏点。③OCT:视网膜神经上皮呈穹窿状隆起,下方为低反射暗区,其中可见色素上皮脱离腔。结论:大泡状视网膜脱离存在脉络膜循环障碍,脉络膜血管的高渗透性可能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而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是继发性改变,该病可能是一种重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临床可参考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几种类型视网膜变性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表现进行观察研究.方法:8例(16眼)视网膜变性患者按常规方法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双眼改变较为对称,病变相对安静,层次偏浅,以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萎缩为主,早期脉络膜背景荧光暗淡,透见脉络膜大血管,并可出现低荧光区.与继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有区别.结论:脉络膜毛细管萎缩造成的脉络膜微循环障碍可能是导致视网膜变性患者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视网膜感光细胞营养不良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简称中浆病)是后极部视网膜局限性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和/或色素上皮脱离,此病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以得到确诊.现将1989年~1992年在我院门诊诊断为中浆病的139例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常见于20~40岁的男性患者,典型症状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局限性浆液性脱离,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证实这种视网膜脱离起源于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  相似文献   

6.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对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以下简称中浆)有其特殊的诊断价值。本文通过对患有中浆的45例48眼进行检查后认为中浆是由于视网膜外屏障功能受损使脉络膜血管渗出液进入视网膜下。在中浆活动期造影时有三种改变:表现为喷出型称冒烟状,扩散型称墨渍弥散型,圆点状称视网膜色素上皮失代偿(R、P、E、D)。恢复期表现为透见荧光,亦称窗样缺损。  相似文献   

7.
报道1例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双眼浆液性黄斑视网膜脱离病例。观察性病例报道。一33岁男性患者,双眼行单纯LASIK术治疗右眼+5.00D,左眼+7.00D的球镜度数,术后第4d双眼视力突然下降。有详细病史并行眼科、全身、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O CT检查。术前眼底检查记录有双侧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萎缩。现诊断为双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R),O CT上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发生多灶性改变及黄斑区有袋状浆液性视网膜积液。荧光血管造影的晚期静脉可见多个高荧光渗漏点,右眼视网膜色素上皮着色较多。术前已有如视网膜色素上…  相似文献   

8.
观察了65例80只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简称中浆)病变的临床表现、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特征,分析了造影图像。将中浆分为喷出型、扩散型、玻璃膜疣型、迁延型、广泛色素上皮损害型、静止型。对造成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及荧光血管造影分型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周玉娟  黄均英  林雨 《广西医学》2009,31(5):676-677
目的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特征。方法对308例(330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图像进行分析。结果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荧光渗漏点,典型荧光素渗漏点164例,占53.2%;不典型渗漏点144例,占46.8%;渗漏点位于黄斑中心凹中央无血管区44眼,位于中心凹外无血管拱环内103眼,超越无血管拱环外183眼。荧光渗漏点位置对患者视力影响有关。结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显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影响程度、荧光渗漏部位、渗漏点数,对了解该病变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荧光素血管造影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应用中的局限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4月至2002年3月116例(133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荧光素血管造影表现及检查中出现的副反应,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表现为典型荧光渗漏72.2%,色素上皮脱离16.6%,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73.7%,脉络膜背景荧光增强30.8%,晚期视乳头强荧光45.1%;常见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心悸胸闷,荨麻疹,晕厥等。结论:荧光素血管造影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病机的探讨、鉴别诊断、追踪观察,及对患者身心影响等方面存在局限。如能结合病史、体征及靛青绿血管造影、光学相关断层扫描等检查将使上述局限性得以减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浆)的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4例(236眼)中浆的FFA片.结果:中浆的FFA表现归纳5种类型:(1)渗漏点型(包括圆点扩大型、喷出型和玻璃膜疣状或窗样缺损样或视网膜色素上皮炎型);(2)局限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渗漏染色型;(3)RPE脱离型;(4)混合复杂型;(5)正常荧光造影所见型.结论:中浆的FFA表现形式,为激光光凝治疗中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的脉络膜循环异常特征、脉络膜厚度变化特征及其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4年9月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60例(累及单侧患眼)为观察组,同期入选健康体检者30例(60只眼)为对照组,均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其睫状后短动脉、睫状后动脉、眼动脉,检测血管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血管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评估脉络膜循环异常表现;评估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及脉络膜循环异常的相关性。结果 CSC患侧眼、对侧眼与对照眼颞侧睫状后短动脉、颞侧睫状后动脉、眼动脉的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C患侧眼与对照眼颞侧睫状后短动脉、颞侧睫状后动脉、眼动脉的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C对侧眼与对照眼颞侧睫状后短动脉、颞侧睫状后动脉、眼动脉的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视网膜色素上皮渗漏点均出现于ICGA早期弱荧光区中,其中弱荧光区中出现继发性脉络膜血管扩张患者56例,晚期ICGA造影可见高荧光渗漏病灶,未出现血管扩张者仅4例,表现为晚期高荧光局限性渗漏病灶,全部色素上皮窗样荧光处相应脉络膜为晚期ICGA造影高荧光渗漏病灶。结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与机体全身因素密切相关,脉络膜微循环异常可继发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中浆患者脉络膜循环障碍比视网膜循环障碍更严重。  相似文献   

13.
多发性后极部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multifocal posterior pigment epitheliopathy,MPPE)以视网膜后极部的多发性色素上皮屏障损害造成视网膜多处泡状隆起为特征.该病1973最早由Gass[1]报道,之后引起眼科医师的注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国内对其应用于MPPE的诊断报道尚不多.现将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7年5月确诊的7例(9眼)MPPE患者的FFA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静脉内注射光敏剂孟加拉玫红(Rose kengal,RB)后,将兔的左眼鼻侧光照6min,同眼的颞侧注射RB前光照6min作为对照,所有动物左眼的鼻侧出现视网膜脉络膜血管阻塞,颞侧无任何改变。在光照前和光照后1h及第1、3、7、14、21和28d进行荧光血管造影、光镜和电镜检查。光照1h,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内皮严重损伤或血管完全阻塞,管腔内有血小板聚集。在阻塞的血管周围有大面积荧光素渗漏。血管阻塞持续3d后出现再通;一周出现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床的再灌注。网膜色素上皮和有髓神经纤维出现缺血性损伤,色素上皮一周开始恢复,而有髓神经纤维的损伤是不可逆的。该模型有利于缺血性眼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眼底照像及眼底荧光造影(FF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诊断和指导治疗方面的价值。方法采用眼底照像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214例(428眼)糖尿病患者进行筛查及对视网膜病变进行分期,并根据分期指导治疗。结论眼底照像可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的金标准,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是指导激光治疗和评定光凝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作者报告了一例65岁的男性患者,主诉其右眼突然视力丧失。9年有黄斑区视网膜上皮浆液性脱离的病史,但没有经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证明有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形成。后来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部位自然复位了,因而未复诊。  相似文献   

17.
蔡小丽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2):364-365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是将能产生荧光效应的染料快速注入血管,同时应用加有滤色片的眼底镜或眼底照相机进行观察或照相的一种检查法.由于染料随血流运行时可动态地勾画出血管的形态,加上荧光显像,提高了血管的对比度和可见性,使一些细微的血管变化得以辨认;脉络膜和视网膜的血供途径和血管形态不同,造影时可使这两层组织的病变得到鉴别;脉络膜荧光可衬托出视网膜色素上皮的情况;血管壁、色素上皮和视网膜内界膜等屏障的受损可使染料发生渗漏,这样就可检查到许多单用眼底镜发现不了的病变.而且利用荧光眼底照相机连续拍照,使眼底检查结果 更加客观、准确和动态,从而为临床诊断、预后评价、治疗、疗效观察以及探讨发病机制等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眼球钝挫伤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分析。方法对38例(48只眼)眼球钝挫伤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视神经挫伤(8只眼),视盘水肿、出血、FFA示视盘毛细血管扩张及渗漏晚期呈强荧光;视网膜震荡(22只眼),眼底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水肿,黄斑中心凹反射消失。FFA:视网膜静脉早期后极部视网膜可见数片遮蔽荧光,小静脉管壁不均匀轻度荧光着染;视网膜出血(8只眼),FFA表现出血区荧光遮蔽;脉络膜裂伤(7只眼),视盘颞侧可见一条或数条黄白色弧形或条纹样,凹面朝向视盘。FFA:血管下方弱荧光造影,晚期呈高荧光;黄斑裂孔(3只眼):其中板层裂孔1只眼,FFA未见异常荧光;全层裂孔(2只眼),FFA显示为黄斑区圆形透见荧光。结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及时准确了解眼球钝挫伤的部位和程度,同时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了71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990~1997年)所有病例均要据其临床特征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证实,本病为局部脉络膜毛细血管渗漏性增加,色素上皮缺损,浆液由脉络膜经玻璃膜进入色素上皮下,再穿过色素上皮缺损处渗漏到视网膜神经上皮下造成盘状脱离,本病原发部位在色素上皮下,玻璃膜而非视网膜炎症。  相似文献   

20.
罗大卫  王卫俊  许迅 《上海医学》2005,28(8):672-674,F0003
目的观察外源性非酶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在视网膜中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Flt-1)的表达和对视网膜血管的影响。方法应用鼠血清白蛋白(RSA)体外孵育AGEs,并于尾静脉注射至健康大鼠体内,每日1次,连续2周,随机分为AGEs组和RSA对照组。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观察视网膜血管有、无渗漏,采用Envision系统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Flt-1的表达,通过视网膜超薄切片和透射电镜观察视网膜血管超微结构改变。结果2周后FFA显示大鼠视网膜均未出现荧光渗漏、积聚现象,未发现有毛细血管无灌注区。视网膜内核层中出现棕黄色Flt-1阳性染色细胞,AGEs组的阳性细胞[(25.18±3.44)个]较RSA对照组多50%[(18.74±4.11)个,P<0.05]。AGEs组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基底膜电子密度轻度增高,周细胞、内皮细胞胞浆内线粒体发生肿胀、膜破裂;RSA对照组未发生超微结构的改变。结论AGEs可作为独立因素参与视网膜血管及其细胞的损害过程,并与VEGF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