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体髂骨移植在牙槽突畸形修复中的效果。方法 23例唇腭裂术后成人牙槽突裂患者采用自体髂骨移植修复。将髂骨松质骨填充牙槽突裂间隙内,用髂骨皮质骨骨片恢复梨状孔底缘外形,单皮质钛钉固定。术前及术后对CT影像进行比较分析,评价临床效果。结果应用Bergland分级评价,临床成功率(Ⅰ~Ⅱ级)为69.6%,临床失败率(Ⅲ、Ⅳ级)为30.4%。其中5例移植骨外露,经碘仿油纱加压后,创面Ⅱ期愈合。2例基本无连续骨桥,再次出现口鼻瘘孔。其余创面均Ⅰ期愈合。结论自体髂骨移植可以有效修复牙槽突裂。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CBCT探讨成人上颌第一前磨牙与牙槽突颊腭向角度的关系,为种植修复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行CBCT的患者52例,应用NEW-TOM 5G CBCT自带软件NNT进行重建,牙列咬合面调整至水平状态,应用MPR功能选择牙及牙槽嵴最佳位置截面,对上颌第一前磨牙牙槽突生理倾斜角(α角)、牙体长轴-牙槽突长轴夹角(β角)、牙槽突凹陷角(γ角)进行测量。结果:①52例共测量80处,上颌第一前磨牙区牙槽突长轴均偏向颊侧,第一前磨牙长轴相对于牙槽突偏向腭侧,其中上颌第一前磨牙α角、β角、γ角区间分别为8.00°~30.00°、2.00°~34.00°、125.00°~166.50°,中位角度分别为18.68°、19.23°、146.48°;②α角、β角与γ角均呈负相关(r=-0.614、-0.590,均P0.05);③成年女性α角、β角大于男性,γ角小于男性(t=-2.641、-2.697、3.156,均P0.05)。结论:成人上颌第一前磨牙区生理角度差异较大,γ角随α角、β角增大而减小,女性牙槽突倾斜程度较男性显著。  相似文献   

3.
李常旭  王立军 《武警医学》2015,26(12):1228-1231
 目的 比较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和珊瑚羟基磷灰石(coral hydroxyapatite,CHA)在拔牙位点保存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2013-06至2014-06于武警总医院口腔种植颌面外科拔除下颌磨牙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4组,β-TCP组和CHA组各16例,拔牙同期分别植入两种骨代材料,植入组织补片(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组16例,自然愈合组16例。测量拔牙前及6个月后牙槽嵴宽度及高度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于6个月后种植术中取活检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两实验组牙槽嵴宽度及高度的吸收值显著低于自然愈合组和组织补片组(P<0.05),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TCP形成的新骨(39.85%±6.18%)比CHA(34.72%±6.52%)多(P<0.05),但两者都显著低于组织补片组(45.15%±7.07%)和自然愈合组(46.37%±8.09%)(P<0.05),组织补片组和自然愈合组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β-TCP和CHA联合组织补片应用于位点保存术皆可维持牙槽嵴骨量,在成骨方面β-TCP较CHA更有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牵张成骨技术修复火器伤性下颌骨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牵张成骨方法为3例火器伤致下颌骨缺损患者实施治疗,2例为牙槽突缺损修复,1例为升支缺损修复.结果 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2例牙槽突缺损得到恢复,1例恢复了下颌升支高度和下颌骨完整性,并在后期接受了正颌治疗,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牵张成骨技术可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生素/β-磷酸三钙/多孔丝素蛋白支架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制备再生丝素蛋白胶囊型载药人工骨修复材料,成年大白兔16只,随机分为A组[不载药材料:SF(多孔丝素蛋白支架)+β-TCP(β-磷酸三钙)]、B组(载药材料:SF+β-TCP+万古霉素),每组8只(16例桡骨)。桡骨构建桡骨骨缺损模型后植入材料,于术后第28、56、84、112天观察兔的一般情况(感染发生后退出观察),并在第84天和112天时随机处死一半的兔子,观察骨愈合的组织学表现。结果 A组4只兔(8例桡骨)6~7d发生感染,B组无感染发生,A组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χ~2=8.167,P=0.004);术后84d,A组2只兔(4例桡骨)及B组3只兔(6例桡骨)得到满意骨修复效果,组织学切片观察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都可以看到新生骨质、少量β-磷酸三钙及丝素蛋白支架的残余,B组1只兔(2例桡骨)出现双侧假关节;术后112d,A组1只兔(2例桡骨)及B组4只兔(8例桡骨)得到满意骨修复效果,组织学切片观察与术后84d相仿且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但可见更多的新生骨质,A组1只兔(2例桡骨)出现肢体屈曲痉挛,桡骨缺损修复效果不佳。结论抗生素/β-磷酸三钙/多孔丝素蛋白支架由于丝素蛋白的组织相容性好,多孔的结构允许外周的干细胞,包括成骨细胞向管壁内迁移,加之含有抗生素成分,对骨缺损修复及预防感染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多孔β-磷酸三钙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制备主要成分为β-磷酸三钙(β-TCP)的多孔颗粒并探讨其修复骨缺损和作为骨组织T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健康牛松质骨经脱细胞、脱脂处理后在高温下经2次煅烧制备主要成分为β-TCP的脱有机质骨多孔颗粒,在兔股骨髁制作包容性骨缺损模型并采用多孔β-TCP修复骨缺损.术后4、8、12周取材并采用X线检查、钼靶照相、荧光标记和组织学染色方法观察骨修复效果.结果 主要成分为β-TCP脱有机质骨多孔颗粒保持天然松质骨的孔隙结构,植入骨缺损后外形保持完整.术后4周材料与周边组织紧密结合,新生骨组织长入β-TCP孔隙内,原有骨缺损部位界限清楚,植入材料无明显吸收变小,中心部位无软组织或骨组织长入.植入8周β-TCP周边组织进一步向内部生长.β-TCP中心部位新生成的骨组织较少.植入12周β-TCP被周边新生骨组织严密包裹,且与新生骨组织界限模糊,植人材料部分吸收变小,新生骨小梁增多增厚并长入植入材料内部,但新骨形成量及形成速度降低.组织学检查显示β-TCP降解缓慢.结论 多孔β-TCP修复包容性骨缺损具有优良的成骨性能,可作为一种骨组织工程多孔支架材料,但需要改善其降解速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并评价将种植体尖端安全准确植入上颌窦底壁骨嵴和骨突内的方法。方法 8例上颌后牙缺失、可用骨高度不足种植义齿修复需要的患者,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46.4±12.8岁,经CT扫描三维重建确定每例患者缺牙间隙上方均伴有上颌窦底壁骨嵴和骨突,并且这些骨嵴和骨突符合基底部宽度大于5mm、近中或远中斜面与上颌窦底壁夹角小于70°的纳入标准。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造缺牙区树脂模型,实施模型手术将种植体尖端准确定位在骨嵴和骨突内,制作手术导板,并完成患者口内的种植导航手术。术后即刻CT扫描分析种植体尖端与骨嵴和骨突的关系,观察上颌窦底黏膜是否完整。结果种植体植入位置与模型手术相符,8颗种植体尖端2~5mm部分成功进入上颌窦底壁骨嵴和骨突内,并在骨嵴的近中斜面或远中斜面突破骨皮质,种植体尖端部分一侧位于上颌窦底壁骨嵴内,一侧位于上颌窦腔黏膜下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好,上颌窦底黏膜完整。结论上颌窦底壁骨嵴和骨突能为上颌后牙缺失骨量不足的患者提供必要的可用骨高度,从而获得足够的种植体稳定性。要将种植体尖端准确安全地植入到骨嵴和骨突内,需要CT扫描三维重建进行骨嵴和骨突的选择及准确定位、模型手术和手术导板制作、导板辅助的种植手术、上颌窦底开孔钻的使用等步骤的严密配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应用引导骨再生技术,解决临床中因为局部牙槽骨骨量不足造成的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方法对36例种植手术过程中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处填塞Bio—oss骨粉,覆盖海奥生物膜,术后及二期手术行X线检查及口腔检查。结果1例种植体松动,35例骨结合情况良好,行后期冠修复。结论应用引导骨再生技术解决种植体周围骨缺损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将多孔β—磷酸三钙和重组人的骨形成蛋白—2复合物,植入小鼠肌肉内,观察复合物的骨诱导能力和早期降解行为。方法 将多孔β—磷酸三钙/人骨形成蛋白—2复合物植入25只小鼠右侧大腿后侧肌肉内,单纯多孔β—磷酸三钙植入左侧为对照,分别于72h、1、2、3、4周取材,进行组织学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72h可见幼稚软骨,1周见成熟软骨,2周见编织骨和少量板层骨,3周和4周成熟的板层骨生成,对照组则无骨或软骨生成。2周开始间充质细胞和纤维组织长入材料,3~4周将材料包裹分割,同时可见多核巨细胞反应及吞噬现象,这些是降解早期组织学改变。结论 多孔β—TCP/rhBMP—2复合人工骨显示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强大的骨诱导能力,有希望作为新型骨移植替代材料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种植区骨量不足患者行骨劈开增量,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 18例种植区骨量不足,牙槽嵴高度充足但厚度仅3~5 mm的患者。行骨劈开术并同期植入ITI种植体,直径3.3~4.1 mm,共计24枚,18例均采用固定修复。结果 24枚种植体均形成良好的骨结合,负载12~24个月,无一种植体失败,功能和美学效果满意。结论上颌牙槽嵴骨宽度为3~5 mm时,采用骨劈开术能有效增加骨量并可同期植入种植体,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李旭  胡克非 《放射学实践》2016,(11):1084-1088
目的:探讨MRI在产前诊断胎儿唇腭裂畸形中的临床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5年9月进行影像检查发现的11例胎儿唇裂或腭裂畸形的孕妇的影像学资料,孕周23~31周.MRI检查序列包括快速稳态平衡梯度回波(B-FFE)序列、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FSE)序列,行横轴面、矢状面及冠状面扫描,重点行横轴面、冠状面扫描观察胎儿唇腭部形态结构,矢状面观察继发腭是否有中断、缺失,将产前MRI、超声结果与随访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产前超声诊断单纯唇裂4例;唇裂但腭裂不确定5例,2例唇裂合并腭裂.MRI诊断单纯唇裂1例,唇裂合并上颌骨牙槽突弯曲2例、牙槽突裂1例,唇裂合并腭裂7例.引产结果与产前MRI诊断均一致.超声诊断的4例单纯唇裂中,经MRI诊断为唇裂合并腭裂2例、唇裂合并牙槽突裂1例,另1例与超声诊断一致.超声诊断的5例唇裂但腭裂不确定中,MRI诊断为唇裂合并腭裂4例,另1例为唇裂合并上颌骨牙槽突弯曲.超声诊断的2例唇裂伴腭裂中,经MRI诊断为唇裂伴上颌骨牙槽突弯曲但无腭裂1例,另1例与超声诊断一致.结论:MRI在诊断胎儿唇腭裂畸形中相对于超声可提供更多有用的诊断价值,可作为产前超声诊断的有效补充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rBMP-2)复合生物支架材料修复牙槽嵴缺损的有效性,观察新生牙槽骨对正畸牙齿移动的影响。方法 取40只成年大鼠作为实验对象,于双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制作牙槽嵴缺损模型。以双侧牙槽作对照。rBMP-2/生物活性玻璃复合组为实验组,单纯生物活性玻璃组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术后第4,8,12周骨修复能力。术后12周安装矫治器并近中牵引牙齿,比较牵引8周后双侧磨牙的移动距离和牙周膜宽度。结果 实验组骨形成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两侧第一磨牙的平均移动距离、牙周膜宽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P-2具有较强的骨修复作用,极大地缩短了成骨时间;以BMP治疗牙槽骨缺损所形成的新骨对正畸牙齿移动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牙槽骨缺损患者行牙种植同步引导骨再生术影像学特点及护理干预和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34例牙槽骨缺损行牙种植同步引导骨再生术患者资料,观察术前及术后患者CBCT、曲面体层摄影及根尖片的影像学检查特点,同时分析牙种植护理干预效果。结果34例患者影像学检查显示术前骨缺损处经植骨后成骨效果好,种植体植骨区骨结合好,红白美学效果满意,患者人工义齿的保养维护能力及口腔健康认知和行为能力增强。结论CBCT、曲面体层影像学资料对植入位点的选择,术前及术后对受植区骨质骨量情况和骨结合情况的评估有指导意义,专业护理人员的全程护理干预联合针对性心理护理为手术的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贺晓萍  蔡炜  周丽珍 《西南军医》2011,13(6):971-973
目的评价行上颌窦内提升术植骨后同期植入种植体修复上磨牙缺失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以来在我院行上磨牙缺失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牙种植体的28例患者共计54枚种植体进行为期1~4年观察随访。结果术后3枚种植体在二期修复前松动,观察期内种植体存留率为96.11%,3枚种植体再植均获得得良好的骨整合效果。54枚种植体均在术后6~12个月成功负载,功能行使良好。术中未发生上颌窦穿孔。牙槽嵴骨高度平均提升4.18mm。随访期内未发现种植体或上部结构松动。结论上颌窦内提升术创伤较小,操作简单,效果肯定,值得在垂直骨量相对不足的上颌后牙区推广。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生物活性陶瓷———颗粒型羟基磷灰石对牙槽嵴严重吸收病例重建 ,共 2 9例。术后 1周、1月 ,3月 ,1年复查。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就此种方法及病例效果加以讨论 ,还对5例拔牙后预防牙槽嵴萎缩进行牙槽窝充填羟基磷灰石加以讨论。1 资料及方法1.1 病例选择 :有复诊条件 2 9例牙槽嵴严重吸收病例。拔牙后牙窝充填 5例。1.2 方法 :采用国产的大小 30~ 40目、椭圆或圆形表面有微孔的颗粒型羟基磷灰石。采用骨膜下隧道法及牙窝充填法。术前常规检查停戴义齿 ,取石膏记录模 ,测牙槽嵴高度 ,萎缩部分应恢复高度分析 ,拍颌骨全景断层X线片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保留余牙在全口义齿修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近15年全口义齿修复1 115例中保留2 995颗剩余零星牙对全口义齿固位力的临床观察。结果:1 115例保留2 995颗剩余零星牙的全口义齿固位均良好,咀嚼效率高,比没有余牙的全口义齿修复的固位和功能都好。结论:保留余牙在全口义齿修复的固位中至关重要,尤其关系到牙槽嵴严重吸收低位的固位差的患者全口义齿修复成败。  相似文献   

17.
上颌骨牙源性角化囊肿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颌骨牙源性角化囊肿(OKC)的CT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8例上颌骨OKC的CT征象。结果:CT清晰显示上颌骨OKC有沿牙槽突长轴发展的特点36例(75.0%);向唇颊侧膨胀35例(72.9%),膨胀骨边缘有多发骨嵴36例(75.0%),尖牙及磨牙区OKC突入上颌窦腔内、膨胀骨边缘与上颌窦骨壁形成“双壳”征象37例(77.0%),测18例CT值平均达32HU。结论:CT检查能很好的显示上颌骨OKC的表现及特征,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指导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8.
正常恒牙及牙槽突多层螺旋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正常恒牙及牙槽突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方法 30例正常牙(牙合)恒牙与牙槽突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窗宽3000~5000 HU、窗位1200~1500 HU进行观察.所有图像数据均进行多平面重建、齿科软件全景重建及三维表面遮盖重建.结果 牙各部分无机物含量不同而在MSCT图像上显示为密度不同的多层结构,由高到低分别为牙釉质、髓周牙本质、外周牙本质与牙骨质、牙髓.牙周膜位于牙周呈低密度影,厚度均匀.牙槽突骨皮质连续,骨小梁走行呈线状及网状.结论 MSCT检查可以清晰显示恒牙及牙槽突的结构,多平面重建及齿科软件全景重建及三维表面重建有助于其相邻关系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膜引导骨再生技术(MGBR)在上前牙种植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于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治疗的上前牙区唇腭向骨量不足患者38例,共计患齿52颗,将使用MGBR同期植入种植体的30颗设为有膜组,无MGBR植入的种植体22颗设为无膜组。记录并比较两组修复前骨唇腭向的厚度及相对密度、种植前与修复前骨唇腭向的厚度差值及相对密度差值、种植体周骨丧失(BL)情况以及种植体短期存活率。结果修复前,两组骨唇腭向的厚度、相对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膜组种植前与修复前骨唇腭向的厚度差值及相对密度差值显著高于无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膜组Ⅰ期术后4~6个月植体周BL[(0.14±0.04)mm]显著低于无膜组[(0.19±0.0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膜组种植体短期存活率为100.0%(30/30),无膜组为95.5%(21/2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生物膜能够增加种植区唇腭向厚度及相对密度,缓解早期种植体周围BL,种植体短期存活率更高,在上前牙种植中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生物活性陶瓷--颗粒型羟基磷灰石对牙槽嵴严重吸收病例重建,共29例。术后1周、1月,3月,1年复查。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就此种方法及病例效果加以讨论,还对5例拔 牙后预防牙槽嵴萎缩进行牙槽窝充填羟基磷灰石加以讨论。 1 资料及方法 1.1 病例选择:有复诊条件29例牙槽嵴 严重吸收病例。拔牙后牙窝充填5例。 1.2 方法:采用国产的大 小30~40目、椭圆或圆形表面有微孔的颗粒型羟基磷灰石。采用骨膜下隧道法及牙窝充填法。术前常规检查停戴义齿,取石膏记录模,测牙槽嵴高度,萎缩部分应恢复高度分析,拍颌骨全景断层X线片,局麻,消毒切开,分离骨膜,充入颗粒材料,塑形缝合。术后抗感染,7 d拆线,1月复诊,记录模型及X线片,3月及1年随访,查义 齿固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