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眼附属器淋巴造血组织增生性疾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附属器淋巴造血组织增生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临床病理资料。结果①该组眼附属器淋巴造血组织增生性疾病中最常见的是非霍奇金淋巴瘤(100例,47.6%),其次为炎性假瘤(45例,21.4%)和良性淋巴上皮病变(Mikuliczs 病,41例,19.5%)。②该组病变部分类型在发病年龄和性别上有特点,组织病理学上的表现有交叉。③该部位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为结外黏膜相关组织边缘区 B 细胞淋巴瘤(74例),眼附属器的结外黏膜相关组织边缘区 B 细胞淋巴瘤有其不同于其他解剖部位的该肿瘤的特点。④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该部位淋巴造血组织增生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⑤眼附属器的 IgG4相关性疾病(10例)的诊断和临床病理表现有其独有的特征。结论眼附属器淋巴造血组织增生性疾病是一类比较常见的疾病,其在发病年龄、性别等临床表现和组织学类型上都具有明显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掌握这些对临床病理诊断将提供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疾病中衣原体感染情况,探讨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疾病与衣原体感染的关联性。方法:选取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疾病患者118例为实验组,其中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46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41例,其他类型淋巴瘤31例;另选取眼附属器非淋巴增生性疾病标本2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包括脉管瘤17例,甲状腺相关眼病3例。采用免疫荧光的方法进行衣原体检测,在每个高倍镜视野(×1 000)下出现10以上包涵体则为阳性,反之为阴性。结果:118例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疾病患者中80例衣原体感染阳性(67.79%),对照组眼附属器非淋巴增生性疾病20例中无阳性病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2.262,P<0.001)。MALT淋巴瘤衣原体感染阳率与非MALT淋巴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见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疾病与衣原体感染可能存在关联性,尤其MALT淋巴瘤和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衣原体感染率较高。衣原体感染的检测与治疗为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疾病诊治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 22 例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其中淋巴瘤 8 例,非典型淋巴组织增生病变 6 例,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组织 8 例。运用标准试剂盒提取 DNA,采用半巢氏 PCR 技术,采用 2 对引物进行 IgH 基因重排检测。同时运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标记(LCA,CD3,CD20,D79a,CD45RA,CD45RA,Bcl-2 等)抗体。结果 6 例非典型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中 IgH 基因单克隆重排 4 例阳性(67%)。8 例淋巴瘤中 IgH 基因单克隆重排 8 例阳性(100%)。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组织基因重排阴性。所有 12 例病例均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全部为非霍奇金 B 细胞淋巴瘤,其中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MALT)B 细胞淋巴瘤 8 例,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2 例,滤泡性淋巴瘤(FL)1 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1 例。结论 基因重排检测是眼附属器疑难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和淋巴瘤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2例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其中淋巴瘤8例,非典型淋巴组织增生病变6例,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组织8例。运用标准试剂盒提取DNA,采用半巢氏PCR技术、2对引物进行IgH基因重排检测,同时运用免疫组化2步法标记抗体(LCA,CD3 CD20,CD79a,CD45RA,CD45RO,Bcl-2等)。结果 6例非典型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中IgH基因单克隆重排4例阳性(67%),8例淋巴瘤中IgH基因单克隆重排8例阳性(100%),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组织基因重排阴性。所有12例病例均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全部为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其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MALT)B细胞淋巴瘤8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2例,滤泡性淋巴瘤(FL)1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1例。结论基因重排检测是眼附属器疑难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和淋巴瘤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primary ocular adnexal 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B 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POAML)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08年4月—2018年4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47例POAML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7例患者的中位年龄57(32~85)岁,ⅠE期占86%(37例)。41例患者的治疗及随访数据完整。除手术切除活检外,28例(68.3%)接受单纯放疗,4例(9.8%)接受单纯全身治疗(化疗/利妥昔单抗/化疗联合利妥昔单抗),2例(4.9%)接受联合放化疗,7例(17.1%)术后未接受其他治疗。中位随访时间40.5(1~122)个月,3例患者手术后出现疾病复发,无死亡病例。ⅠE期与Ⅳ期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无统计学差异(P=0.624)。结论:本中心的数据表明POAML临床进展缓慢,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眼附属器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眼眶恶性肿瘤。眼附属器淋巴瘤的发病率呈逐年快速增长趋势,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特点不具有特异性,因此疾病的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分析。眼附属器淋巴瘤精确诊断依赖于形态学、免疫组化、分子和细胞遗传学。随着对疾病的深入研究,发现该肿瘤的临床预后呈现出高复发特征。该文主要综述眼附属器淋巴瘤高复发率与病理组织学特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摘要: 近年来,眼部淋巴瘤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lymphoidtissue,MALT)结外边缘区淋巴瘤,即眼附属器 MALT 淋巴瘤,是眼附属器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亚型。眼附属器 MALT 淋 巴瘤在遗传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得益于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因而一些创新性 的治疗方法也被提出。本文主要从遗传、免疫以及分子信号通路入手,讨论近年来的眼附属器 MALT 淋巴瘤研究及其 局限性,为其治疗方法的完善和精准治疗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皮肤CD30阳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09年8月本院收治的5例皮肤CD30阳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患者,包括2例淋巴瘤样丘疹病和3例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收集其临床治疗及随访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比较各型CD30阳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病理及临床特点。结果:2例淋巴瘤样丘疹病的发病年龄分别是28岁和62岁,临床特点为反复发作的结节性皮肤样丘疹,随访生存率为100%;3例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发病年龄分别为7岁、54岁、70岁,临床特点为结节肿块伴有溃疡形成,随访生存率81.0%。结论:CD30阳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不同疾病及分型的病理表现、临床治疗、预后均不同,在临床确诊时需做好鉴别诊断,明确疾病分型,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眼附属器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 ocular adnexal lymphoma,POAL)组织病理分型;凋亡调控基因p53、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在不同病理组织分型、临床分期中的表达。探讨p53、Ki-67对POAL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以期为POAL治疗、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搜集1995年至2006年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35例(39眼)眼附属器原发性淋巴瘤的病理与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35例眼附属器原发性淋巴瘤LCA、CD3、CD45RO、CD79a、CD20、K、λ、BCL-2、Ki-67、P53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5例POAL中28例(80.0%)为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型(extranodal marginal-zone B-cell lymphoma,mucosa_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type MZL-MALT)。2)分期上,Ⅱ、Ⅲ期病例出现Ki-67、P53高表达,和Ⅰ期病例Ki-67、P53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3)非MALT细胞淋巴瘤Ki-67、P53阳性表达明显高于MALT,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型(MZL—MALT)是眼附属器原发性淋巴瘤(POAL)最常见的一种类型。2)Ki-67、P53的表达与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有密切关系,其检测有助于评价POAL的恶性程度及转移潜能,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原发于眼附属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特征.方法:对18例住院手术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认为原发于眼附属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该病发生部位、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进行总结.结果:全部患者均表现为眼部占位性病变,其中发生于眼眶者12例(含泪腺3例),占66.7%;发生于结膜者3例,占16.7%;发生于下睑者3例,占16.7%.全部病例中,8例患者被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误诊为"炎性假瘤".8例被诊为眼部占位性病变性质待查.经病理学检查,16例(88.9%)诊断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的结外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2例诊断为NK/T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结论:原发于眼附属器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肿块,多发生于眼眶,临床和影像学确诊难度大,大多数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容易被误诊为"炎性假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因附件扭转行手术治疗患者术中情况与术后镜下病理特点,以探讨附件扭转的处理方式。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收治的附件扭转患者131例,回顾性分析其病史和手术记录中附件情况,统计患者的临床症状、手术方式、附件(及肿物)位置、外观、直径、扭转角度等情况及术后病理情况,分析不同临床症状(恶心、呕吐、疼痛病程)、肿物直径、附件颜色、扭转角度所对应的术后镜下病理出血、炎症及坏死特点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可能导致坏死的因素。 结果 不同疼痛病程、附件颜色、扭转角度所对应的术后镜下病理出血、炎症及坏死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有恶心或呕吐症状者组织坏死率高于无恶心或呕吐症状者,起病至手术时长>24 h者组织坏死率高于≤24 h者,肿物直径>10 cm的组织坏死率高于肿物直径<10 cm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出现恶心症状(OR=6.147, 95%CI 1.018~37.101)或起病至手术时长>24 h将增加坏死风险(OR=5.747, 95%CI 1.265~26.11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附件扭转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或肿物直径>10 cm时发生坏死的风险更高,起病24 h内行手术治疗可减少坏死的发生率,术中所见附件(及肿物)外观及扭转角度等情况与镜下出血、炎症及坏死改变及卵巢功能无必然联系,因此未绝经患者应尽可能避免切除附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眼附属器淋巴瘤(ocular adnexal lymphomas,OAL) 氟-18-脱氧葡萄糖( 18F-fluorodeoxyglucose, 18F-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的代谢参数与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并比较不同病理类型OAL之间代谢参数的差异。方法 将2012年4月至2020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核医学科行18F-FDG PET/CT检查并由病理诊断为OAL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记录病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平均标准化摄取值(average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ean)、代谢体积(metabolic tumor volume,MTV)与病灶糖酵解总量(total lesion glycolysis lesion,TLG)。以18F-FDG PET/CT结果及患者临床资料进行Ann Arbor分期。根据主要病理类型进行分组,比较各组代谢参数的差异,并比较所有病例各代谢参数与不同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共计37名初发OAL患者纳入研究。病理分型以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 B 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 n=13)、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n=12)和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extranodal 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 nasal type, ENK-TCL, n=7)为主。通过比较上述3组患者各项代谢参数后发现,DLBCL、 ENK-TCL与MALT之间各项代谢参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所有37例患者中,不同分期的代谢参数中SUVmax和TLG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各项代谢参数均与疾病分期呈正相关, 其中TLG与MTV的相关性较SUVmax及SUVmean更强。结论 18F-FDG PET/CT各项代谢参数与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其中TLG与MTV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更强。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分子分类临床病理74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乳腺癌分子分类及其各种亚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既往研究中曾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浸润性乳腺癌中癌细胞表达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蛋白表达的病例,按照分子分类的标准重新分类,观察各种亚型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并与WHO组织学分类相比较。结果:将符合标准的745例浸润性乳腺癌分为5种分子亚型:管腔A型235例,管腔B型95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过表达型141例,基底细胞样型/三阴性型142例,其余132例未确定分类。描述各亚型临床病理特点。结论:乳腺癌的分子分类与WHO组织学分类间有一定对应关系。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有助于分子分类,分子分类亚型对于治疗和预后具有更直接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和标准化。  相似文献   

15.
纵隔病变40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纵隔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967-1997年外科切除的405例纵隔病变组织进行分析。结果:男216例,女189例,中位年龄26岁;肿瘤及瘤样病变230例(56.8%),重症肌无力(MG)172例(42.5%);在肿瘤性病变中,胸腺肿瘤113例(49.1%)居首位,平均年龄40岁;生殖细胞瘤36例(15.7%),神经源性肿瘤30例(13%),淋巴瘤仅6例(2.6%),囊肿29例(12.6%)。前纵隔肿瘤165例(71.7%),主要为胸腺肿瘤;中纵隔肿瘤6例;后纵隔肿瘤30例,主要系神经源性肿瘤。非肿瘤性病变中,MG胸腺淋巴滤泡性增生145例(84.3%),无增生者27例(15.7%);MG伴胸腺肿瘤38例(22.1%),其中微小胸腺瘤12例(6.9%)。结论:MG胸腺伴有淋巴滤泡性增生者,预后好于胸腺非增生和胸腺瘤者,MG胸腺病理诊断对于发现微小胸腺瘤具有一定重要性。纵隔内胸腺肿瘤几乎占肿瘤病变的半数,国人淋巴瘤发病率较低,多数(84.3%)MG患者胸腺表现淋巴滤泡性增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眼外伤的特点,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针对我院3年来收治的112例眼外伤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救治了118眼,视力提高了111例。结论眼外伤对视力的损伤极大,及时救治能不同程度地挽救视功能,加强安全防范教育及改善劳动保护条件是预防眼外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皖南地区807例眼外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状况及临床特点,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807例眼外伤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状况及临床特点。结果:807例住院眼外伤患者以钝挫伤和穿通伤为主,分别占41.3%和39.2%。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年龄以青壮年多见。职业以农民最高,其次为工人和学生。脱盲率37.5%,最终致盲率36.6%。结论:眼外伤是致盲的最主要病因之一,后果严重,应加强预防。加强劳动安全防护和少年儿童的安全教育对预防和减少眼外伤的发生非常重要。早期就诊和手术是降低致盲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