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患者女,38岁,孕3产1(剖宫产),因停经2个月伴腹痛至当地医院就诊,并住院治疗,入院后予米非司酮口服,后出现阴道出血,伴发热(体温38.0℃)、腹痛不适,行清宫术,术后患者阴道出血明显。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18.7×10~9/L(参考值4~10×109/L),血红蛋白3.7 g/dl(参考值11~15 g/d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2.3%(参考值55%~75%),C-反应蛋白:210.5 mg/L(参考值≤10 mg/L),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单县地区健康孕妇静脉血细胞分析相关参数参考值范围。方法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CLSI)C28-A2文件推荐的间接抽样法,选取2013年4~11月的健康孕妇516例,采集孕妇静脉血,采用日本Sysmex XS-800i型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全血细胞分析参数检测。确定相关参数参考值范围,并比较不同孕期主要血细胞分析参数水平。结果单县地区健康孕妇静脉血细胞分析主要参数参考值范围为:白细胞(4.12~12.58)×109/L;中性粒细胞数(2.30~9.78)×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56.59%~85.41%;淋巴细胞数(0.82~2.74)×109/L;淋巴细胞比率9.00%~34.96%;单核细胞数(0.21~0.75)×109/L;单核细胞比率2.97%~8.69%;嗜酸性粒细胞数(0.01~0.25)×109/L;嗜酸性粒细胞比率0.15%~2.95%;嗜碱性粒细胞数(0.00~0.04)×109/L;嗜碱性粒细胞比率0.00%~0.49%;红细胞(3.40~4.88)×1012/L;血红蛋白101~143g/L;血细胞比容31.6%~43.8%;平均红细胞体积80.7~101.5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25.6~33.4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01~349g/L;血小板计数(127~327)×109/L。结论成功建立了单县地区健康孕妇静脉血细胞分析参数参考值范围,为临床孕妇保健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室指导。  相似文献   

3.
近10 a来,我们采用中药复方皂矾丸对症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AM L)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40例患者均为AM L,经骨髓检查及免疫分型确诊。以上均为初诊患者,能配合观察,治疗前肝、肾功能正常。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16~68(平均为42)岁,M13例,M29例,M41例,M56例,M61例;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性8例,年龄15~70(平均42.5)岁,M12例,M210例,M42例,M55例,M61例。治疗组化疗结束时白细胞平均为2.3×109/L;化疗后第5天白细胞平均为1.3×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占0.30;化疗后第10天白细胞平均为0.8×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占0.001;化疗后第15天白细胞平均为2.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占0.40。对照组化疗结束时白细胞平均为2.4×109/L;化疗后第5天白细胞平均为1.5×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占0.32;化疗后第10天白细胞平均为0.6×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占0.001;化疗后第15天白细胞平均为1.3×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占0.21;化疗后第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抗甲状腺药物(ATD)致不同程度粒细胞缺乏症的疗效。方法40例明确诊断为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Graves病)的患者,服用ATD前血常规中性粒细胞数量正常,服用ATD后3~16周,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0.09~0.499)×109/L(2次细胞计数);依据中性粒细胞缺乏的轻、中、重程度将患者分为A、B、C 3组;A组16例,B组14例,C组10例;3组患者立即停用ATD,给予盐酸小檗胺和利血生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150~300μg每日1次皮下注射,第1次应用G-CSF 4~24小时复查血常规,以后每天复查血象,直至血中性粒细胞≥2.0×109/L考虑停药;有症状患者同时加用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结果中性粒细胞轻度缺乏[中性粒细胞计数(0.3~0.499)×109/L]、中度缺乏[中性粒细胞计数(0.1~0.299)×109/L]患者其粒细胞计数可逐渐上升至正常范围;重度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计数0.09×109/L)患者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较轻、中度缺乏的患者明显延长;中性粒细胞重度缺乏患者经过以上治疗,应用G-CSF 4~24小时中性粒细胞不升,以后中性粒细胞上升较慢,其中7例患者粒细胞达正常水平,另3例患者因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严重感染死亡,死亡前1天中性粒细胞仍然不升高。结论G-CSF对轻、中度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效果明确,且对前者的疗效优于后者;G-CSF对重度粒细胞缺乏恢复时间延迟,疗效不满意;第一次注射G-CSF 4~24小时中性粒细胞计数是评价G-CSF是否有效的指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甲型和乙型流行性感冒(流感)孕妇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和中性粒细胞比率(NE%)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163例发热孕妇依据感染病原体分为甲型流感组52例、乙型流感组18例和普通上呼吸道感染组93例,检测3组CRP、WBC、NE和NE%水平,并比较WBC> 10×109/L、NE>6.4×109/L、NE%>75%和CRP> 10 mg/L构成比.结果 甲型流感组和乙型流感组CRP水平((26.25±11.03)、(25.34±10.89) mg/L)低于普通上呼吸道感染组((53.25±21.03)mg/L) (P<0.05),WBC、NE、NE%水平与普通上呼吸道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型流感组WBC> 10×109/L、NE>6.4×109/L、NE%>75%和CRP>10 mg/L构成比分别为13.46%、21.63%、43.41%、9.82%,乙型流感组分别为5.56%、22.22%、44.44%、16.67%,普通上呼吸道感染组分别为23.66%、45.16%、61.29%、34.41%,甲型流感组和乙型流感组4项指标构成比低于普通上呼吸道感染组(P<0.05),甲型流感组WBC> 10×109/L、CRP> 10 mg/L构成比与乙型流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发热孕妇行C反应蛋白和WBC检测,在判断病情及指导临床用药上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全血C-反应蛋白(CRP)和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早期鉴别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诊断价值,指导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抗生素的滥用.方法 收集82例诊断明确的呼吸道感染病例(36例为细菌感染,46例为病毒感染)的白细胞计数、CRP、中性粒细胞比例结果,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82例中CRP增高37.8%(31例),细菌感染者中CRP增高者占83.3%(30/36),白细胞计数增高仅占25%,中性粒细胞增高占58.3%;病毒感染者中CRP增高者占2.2% (1/46),白细胞计数增高仅占2.2%,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占4.3%.细菌感染者的CRP浓度为(43.561±50.608) mg/L,病毒感染者为(5.204±1.878)mg/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RP联合血常规检测能提高细菌感染者的检出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对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30例疑似COVID-19患者,根据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核酸、病毒血清学抗体和血培养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COVID-19组(80例)、感冒组(100例)和细菌组(50例),比较3个组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NEUT#)、淋巴细胞绝对数(LYMPH#)、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嗜酸性粒细胞绝对数(EO#)、NLR、PCT、CRP水平。结果与感冒组相比,COVID-19组NLR、CRP水平较高,LYMPH%、LYMPH#、EO#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细菌组相比,COVID-19组LYMPH#、EO#、NEUT#、PCT、WBC计数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3个组患者分层比例进行比较发现,与感冒组相比,COVID-19组患者WBC计数<4.00×109/L、LYMPH#<0.80×109/L、LYMPH%<20%、EO#<0.05×109/L、NLR>3.0、CRP≥10.00 mg/L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细菌组相比,COVID-19组患者WBC计数<4.00×109/L、NEUT#<2.00×109/L、LYMPH#<0.80×109/L、EO#<0.05×109/L比例较高,WBC计数>10.00×109/L、NEUT#>7.00×109/L、EO#>0.50×109/L、PCT≥0.50 ng/mL比例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YMPH#减少、PCT正常、NLR和CRP增高是COVID-19早期标志,联合检测可作为SARS-CoV-2核酸检测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计数(PMN)对冠心病危险性的评估.方法 检测6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28例稳定性心绞痛(SA)及33例对照者CRP、WBC及PMN,按冠状动脉狭窄支数进行分组,研究冠脉狭窄范围与上述三指标的关系.结果 ACS组CRP、WBC及PMN与SA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三指标均显著高于不稳定心绞痛(UA)组、SA组及对照组(P<0.01),UA组CRP水平显著高于SA组及对照组(P<0.01);CRP在冠脉狭窄1支、2支、多支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WBC≥10×109/L比白细胞<10×109/L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可能性明显增高,OR=3.462,P<0.05,95%CI(1.135,10.556).结论 血浆CRP、外周血WBC与PMN对于评估冠心病的危险性有重要意义,白细胞计数升高是冠心病发生心力衰竭的高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127例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C-反应蛋白(CRP)检测结果不一致病例。方法选择127例SAA增高而CRP正常及CRP增高而SAA正常的患者,分别对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EU%)、CRP和SAA四个指标进行检测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SAA增高而CRP正常的118例患者中,WBC9.5×10~9/L(A组)的SAA与CRP呈明显正相关(r=0.482,P0.01);WBC在(3.5~9.5)×10~9/L(B组)的SAA与CRP呈明显正相关(r=0.267,P0.05),SAA与NEU%呈明显正相关(r=0.334,P0.01);WBC3.5×10~9/L(C组)的WBC、CRP和SAA三项之间均无相关性,但WBC与NEU%呈明显正相关(r=0.503,P0.05);CRP增高而SAA正常的9例患者中,SAA与CRP呈正相关(r=0.842,P0.01)。结论临床上进行感染性疾病的快速诊断时,四个指标中任何一项均应认真结合临床做出判断,以免漏诊或误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脐血干细胞移植对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分类和计数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1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进行静脉输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回顾性分析移植前后肝功能、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和百分比的变化。结果 10例肝硬化患者脐血干细胞移植前谷丙转氨酶(ALT)平均值为(60.40±63.54)U/L;移植后ALT平均值为(29.80±14.24)U/L。移植前ALT指标异常患者,其移植后ALT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脐血干细胞移植前白细胞总数为(4.10±1.73)×109/L,其中4例<4×109/L,平均(2.39±0.85)×109/L,移植后上升至(2.88±0.56)×109/L;6例患者白细胞总数属于正常,平均(5.24±1.03)×109/L,移植后降低至(4.50±0.93)×109/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脐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肝功能改善以ALT为主。对于白细胞异常降低患者,脐血干细胞移植可以阻止并逆转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C反应蛋白、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检测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比例(N%)值之间的关系。方法对9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及9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CRP、WBC、中性粒细胞比例值检查。结果 CRP高浓度(CRP>50 mg/L)的感染组,以及各感染组CRP、NEU比例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CRP低浓度(10 mg/L)0.05);各感染组WBC正常例数,及各感染组CRP、WBC、NEU比例值上升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P<0.05)。各感染组WBC下降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CRP与WBC、NEU比例值呈一定的正相关。CRP低浓度(10 mg/L)50 mg/L)的各感染组相反。结论 在感染情况下,特别是感染程度较轻时,CRP检测优于WBC、NEU比例值,三者结合检查有助于提高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正1病例资料中年男性,急性起病。以"发热、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入院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2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86,血小板38×10~9/L,C-反应蛋白66.87mg/L;尿常规:尿蛋白2+,尿潜血±,尿亚硝酸盐阳性。有疟疾流行区居住史,2011、2017年曾患有疟疾。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2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86,淋巴细胞百分比0.10~,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0.00,红细胞3.90×10~12/L,血红蛋白114g/L,红细胞比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3个平均参数在细菌感染中的临床应用。方法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LH75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细菌感染组(54例)、对照组(48例)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平均体积(MNV)、中性粒细胞平均传导率(MNC)、中性粒细胞平均散射值(MNS)参数及白细胞计数(WBC)、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等感染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将细菌感染患者按WBC分为3组:WBC10.0×10~9/L组,10.0×10~9/L≤WBC15.0×10~9/L组,WBC≥15.0×10~9/L组。与对照组相比,3组患者MNV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10~9/L≤WBC15.0×10~9/L组、WBC≥15.0×10~9/L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其MNC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WBC≥15.0×10~9/L组患者的MNS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10.0×10~9/L组、10.0×10~9/L≤WBC15.0×10~9/L组MN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患者按NE分为2组:NE80%组;NE≥80%组;与对照组相比,NE≥80%患者MNV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NC与MNS的变化不明显(P0.05)。细菌感染组MNV与hs-CRP、PCT相关系数分别为0.801、0.887,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WBC相关系数为0.509。结论中性粒细胞3个平均参数在细菌感染中能特异而灵敏地反映中性粒细胞形态学变化,MNV与hs-CRP、PCT相关性较好,联合检测hs-CRP、PCT等指标,对判断细菌感染更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对外周血白细胞异常增高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15岁。于2006-08-10因咽喉痛就诊。查体:T 36.9℃,咽部红肿、充血,双侧颌下淋巴结肿大,肝脾未触及。血常规检查:WBC 19.9×109/L、RBC 4.26×1012/L,Hb 120g/L,PLT 130×109/L,N 0.640,M 0.152,L 0.208。血涂片: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0.620,单核细胞0.110,嗜酸性粒细胞0.01,中性粒细胞0.26。中性粒细胞以二叶核多见,部分胞浆中有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血钾水平辅助诊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价值。方法 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5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为STEMI组,50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 segmen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患者为NSTEMI组,测定2组入院时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血钾水平,与同期5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STEMI组发病≤6h、>6~12h、>12~18h、>18~24h者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血钾水平。结果 STEMI组中性粒细胞计数((9.65±0.43)×109)高于NSTEMI组((7.10±1.04)×109)和对照组((7.20±1.20)×109)(P均<0.05),血钾水平((3.37±1.11)mmol/L)低于NSTEMI组((4.22±1.09)mmol/L)和对照组((4.30±1.21)mmol/L)(P均<0.05);不同病程STEMI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钾水平((3.15±1.21)、(3.45±1.32)、(3.72±1.13)、(3.96±1.34)m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NSTEMI患者相比,STEMI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血钾水平降低,且血钾在发病6h内降低明显,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血钾水平联合检测可作为辅助STEMI诊断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U)绝对数、NEU比率在早期辅助诊断血流感染(BS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住院患者中送检血培养并同时检测PCT、CRP和血常规的患者1 835例。按血培养结果将患者分为血培养阳性组和血培养阴性组,比较两组中PCT、CRP、WBC、NEU和NEU比率的水平变化,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血培养阳性患者189例,革兰阴性菌109株(57.7%),革兰阳性菌60株(31.7%),念珠菌20株(10.6%)。血培养阳性组PCT、CRP、WBC、NEU和NUE比率的中位数分别为6.04 ng/mL、90.00 mg/L、10.00×10~9/L、8.22×10~9/L、0.857 1;血培养阴性组PCT、CRP、WBC、NEU和NUE比率的中位数分别为0.31 ng/mL、38.52 mg/L、8.96×10~9/L、6.33×10~9/L、0.769 8。血培养阳性组的各项结果均明显高于血培养阴性组(P0.05)。革兰阴性细菌组患者血清PCT 9.12(1.57~32.38)ng/mL明显高于革兰阳性细菌组2.62(1.00~12.90)ng/mL(P0.05)和念珠菌组1.40(0.67~12.88)ng/mL(P0.05),且肠杆菌科细菌患者的PCT值11.45(2.20~37.58)ng/mL明显高于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1.93(0.70~13.37)ng/mL(P0.05)。细菌组的CRP 92.17(45.11~151.08)mg/L明显高于念珠菌组56.65(23.32~101.05)mg/L(P0.05),且革兰阳性细菌组CRP 93.93(46.67,147.86)mg/L高于念珠菌组(P0.05)。以血培养阳性为阳性标准绘制ROC曲线,PCT、CRP、WBC、NEU和NUE比率的AUC分别为0.793、0.662、0.555、0.591和0.665(P0.05),对BSI均有一定诊断价值,其中PCT、CRP和NUE比率的诊断价值最大。结论 PCT、CRP可作为BSI的辅助诊断指标,PCT水平对BSI的早期诊断价值更高。早期检测PCT和CRP可以及时帮助BSI患者判断病原菌类型,及早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51岁,因“腰痛3个月,肾功能异常3 d”于2018年3月19日入院。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伴双下肢麻木,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行L3-4椎间盘切除+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患者自觉乏力,3 d前就诊于我院肾内科。血常规:WBC 3.8×109/L,中性粒细胞占70.1%,淋巴细胞占19.6%,HGB 84 g/L,PLT 266×109/L。血液生化检查:白蛋白37.8(正常参考值:40.0~55.0)g/L,血尿素氮9.86(正常参考值:3.10~8.80)mmol/L,血清肌酐246(正常参考值:41~111)μmol/L,LDH 764(正常参考值:50~240)U/L。血IgG 4.92(正常参考值:7.00~16.00)g/L,IgA 0.35(正常参考值:0.70~4.00)g/L,IgM 0.22(正常参考值:0.50~2.20)g/L,IgD 6.80(正常参考值:0.00~0.10)g/L,血κ轻链0.91(正常参考值:1.70~3.70)g/L,血λ轻链2.69(正常参考值:0.90~2.10)g/L,血清游离κ轻链6.40(正常参考值:3.30~19.40)mg/L,血清游离λ轻链>3675.00(正常参考值:5.71~26.30)mg/L,尿λ轻链4888 mg/24 h,血β2微球蛋白9886(正常参考值:1010~1730)μg/L。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用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常规出现异常白细胞直方图的原因.方法:将65例肝病患者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仪测法)的血白细胞直方图按正常否分为直方图正常组(40例)和直方图异常组(25例),两组样本同时用显微镜计数法和显微镜分类法(手工法)进行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直方图异常组仪测法白细胞计数为(25.48±7.13)×109/L,手工法为(9.96±3.44)×109/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方图异常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间细胞计数分别为(23.56±8.20)、(73.11±10.89)、(5.03±6.83)×109/L,手工法分别为(72.98±12.54)、(21.69±13.45)、(4.70±2.12)×109/L,两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中间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病患者出现血白细胞异常直方图主要与患者红细胞膜具有抵抗溶血剂作用,红细胞未被CD1700溶血剂完全破坏有关,对此类异常白细胞直方图样本应进行显微镜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扶正升白汤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某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136例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观察组患者给予扶正升白汤加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白细胞计数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1.18%,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7.94%(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3周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分别为(3.66±0.28)×10~9/L,(2.61±0.55)×10~9/L,观察组分别为(4.57±0.39)×10~9/L,(4.26±0.43)×10~9/L,两组均呈上升趋势,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扶正升白汤能够有效抑制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增加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药物安全可靠,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正患者,女,47岁,3年前经轻微撞击后出现右股部皮肤瘀斑,局部肿胀,瘀斑面积逐渐扩大。于当地医院检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WBC)2.2×10~9/L;血小板(PLT)40×10~9/L,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医检查血常规:WBC 7.82×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2.63×10~9/L,血红蛋白(HGB)118.0 g/L,PLT 12.20×10~9/L,RET 0.47%,网织红细胞绝对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