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介入治疗对耐药基因在原发性肺癌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对耐药基因在原发性肺癌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支气管镜和手术获得未行化疗和进行过介入治疗的肺癌标本共118例。小细胞癌(SCLC)26例,非小细胞癌(NSCLC)92例(鳞癌48例,腺癌44例);其中,非化疗组50例;单纯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药物的非栓塞组28例;应用碘油抗癌药乳剂栓塞支气管动脉的栓塞组40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两步法检测各组标本中的鼠抗人P-糖蛋白(PgP)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π(GST-π)的阳性率。结果 非化疗组的PgP与GST-π的阳性率分别为32.0%与34.0%,非栓塞组分别为75.0%与78.6%;栓塞组则分别为50.0%与52.5%。非化疗组与非栓塞组的PgP与GST-π阳性率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非化疗组与栓塞组的PgP与GST-π阳性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NSCLC中分化程度高的I级癌细胞的耐药基因的表达高于分化程度低的Ⅱ、Ⅲ级癌细胞(P值均<0.01)。结论 检测癌组织中的PgP与GST-π对肺癌化疗的个体化方案制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可使肺癌多药耐药性的阳性表达率增高,碘油抗癌药乳剂栓塞支气管动脉对癌细胞耐药性产生的诱导性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管内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对受损动脉平滑肌细胞(SMC)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用^192Ir后装源对猪受损髂动脉进行不同剂量血管内放疗,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三磷酸脱氧尿嘧啶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不同时间点血管SMC增殖与凋亡情况。结果:放疗组第3天起中膜SMC增殖明显受抑及凋亡增加(P均<0.05);第10天时内膜SMC增殖明显减弱,20Gy组内膜SMC凋亡率显著增加;第28天时内膜SMC增殖明显受抑,凋亡率增加(P均<0.05),20Gy组较10Gy组明显(P<0.05)。结论:血管内放疗可抑制动脉损伤后SMC增殖、促进SMC凋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非小细胞肺癌对支气管动脉灌注以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前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的63例非小细胞肺癌的病理组织学疗效,分析组织学疗效与细胞类型和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63例中Ⅲ级反应8例(鳞癌7例、腺癌1例),Ⅱ级反应10例(鳞癌9例、其它癌1例),Ⅰ级反应23例(鳞癌15例、腺癌7例、其它1例),0级反应22例(鳞癌11例、腺癌11例)。结论支气管动脉灌注以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药物是有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方案,其中对鳞癌比腺癌敏感,不同临床分期间的化疗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99Tcm-MDP骨显像对肺癌骨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观察其疗效差异。方法:对178例肺癌患者,在系统治疗前均行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MDP)全身骨显像;85例骨显像阳性患者,单纯放疗40例。综合治疗(放疗同期化疗)45例,在治疗后2月复查骨显像.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显像结果,对肺癌骨转移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①单纯放疗组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12例,有效率(CR+PR)为42.5%;综合治疗组分别为7例。17例,53.3%。两组比较有效牢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综合治疗组中腺癌骨转移病灶有效率45%(9/20);小细胞癌为80%(12/15);鳞癌则为30%(3/10)。三种病理类型肺癌骨转移灶综合治疗的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小细胞癌较腺癌、鳞癌骨转移灶疗效好(P均〈0.05)。③接受综合治疗的患者骨显像共有近期疗效可评价者258个病灶,其中胸部、脊椎、骨盆、四肢和颅骨分别为145个(56.20%)。57个(22.09%),34个(13.18%)。22个(8.53%)。复查骨显像有效率分别为65.52%(95/145)、63.16%(36/57)、58.82%(20/34)、54.55%(12/22),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纯放疗和放化疗联合均可有效治疗骨转移。不同病理类型患者应用综合治疗后效果有差异.而不同部位之问疗效无差异。应用99Tcm-MDP骨显像可对肺癌骨转移疗效进行较好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99Tc^m-4,9-二氮-3,3,10,10-四甲基十二烷-2,11-二酮肟(HL91)乏氧显像评价肿瘤放疗疗效提供依据。方法15只H22肝癌细胞小鼠移植瘤模型分成3组,每组各5只。A组不进行放疗;B组单次放疗25Gy后即刻进行^99Tc^m-HL91显像;C组单次放疗25Gy48h后进行^99Tc^m-HL91显像,计算B、C组放疗前后同一感兴趣区(ROI)内肿瘤组织与正常脑组织放射性计数比值(T/N);测定A、B、C组凋亡细胞、G1期和S期细胞比例及观察肿瘤组织放疗前后病理变化。结果(1)B组放疗后T/N值较放疗前显著增高(P〈0.05);C组放疗后T/N值较放疗前显著降低(P〈0.05)。(2)A、B、C组凋亡细胞之间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3)C组S期细胞所占比例明显低于A、B组,G1期细胞比例明显高于A、B组(P〈0.05);C组肿瘤组织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凋亡细胞和大量细胞碎片。结论^99Tc^m-HL91显像是一种有价值的评价放疗疗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足背-足底(TDP)或足底-足背(TPD)动脉环逆行腔内血管成形术与常规顺行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7月接受常规顺行血管成形术的96例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112条患肢,其中27条顺行手术失败患肢接受经TDP或TPD动脉环逆行腔内血管成形术。根据手术前踝-臂指数(ABI)、基于冠状动脉造影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后血流评分(TIMI评分)及足背或足底动脉搏动评分评价比较常规顺行血管成形术治疗成功组(常规组,71例患者85条患肢)和经TDP或TPD动脉环逆行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成功组(逆行组,20例患者22条患肢)术后肢体挽救率及靶血管通畅率。结果逆行组和常规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75.9%和74%(P>0.05),ABI分别由术前0.55±0.21和0.56±0.14升至术后0.93±0.19和0.89±0.18(P>0.05);逆行组和常规组TIMI评分分别由术前0.1±0.5和0.8±0.8升至术后2.5±0.6和1.8±0.8(P<0.0001),逆行组患者远侧足部组织获得更好血流灌注。逆行组和常规组术后12、24个月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分别为63.6%(14/22)、45.5%(10/22)和52.9%(45/85)、37.6%(32/85)(P>0.05)。术后24个月Kaplan-Meier 生存分析曲线评价显示逆行组和常规组肢体挽救率分别为95.5%和96.5%(P>0.05)。结论与常规顺行血管成形术相比,经TDP或TPD动脉环逆行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可获得更好的即刻血流改善情况以及相似的ABI改善情况、一期通畅率及肢体挽救率,可作为顺行血管成形术失败后的有效替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搪塞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与高剂量率支气管腔内后装放射治疗(HDR-IBB)两项晨小细胞肺癌的可行性,方法学和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7例非小细胞癌采用BAI与铱^-192高剂量率支气管腔内后装放射治疗两项新技术进行序贯或交替方式的联合治疗,观察主,客观近期疗效、毒副反应与并发症。结果:24例有临床症状的患者,71%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27例中92.6%的患者KPSY平分提高或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外照射治疗肺癌的有效性。方法建立C57BL/6小鼠Lewis肺癌(LLC)实体瘤模型后,按完全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单纯^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内放疗组、单纯外放疗组(15Gy)、^125I粒子组织问植入联合外放疗(^125I+外放疗8Gy)组,每组6只小鼠。分组处理后每3天测量肿瘤体积,15d后处死小鼠并测肿瘤质量,计算抑瘤率,制作肿瘤组织标本,行常规病理学检查,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行SNK法q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单纯内放疗组、单纯外放疗组(15Gy)及联合放疗组(^125I粒子+外放疗8Gy)LLC体积均有不同程度的生长抑制(q=11.06,17.13,16.31,P均〈0.05),单纯外放疗组与联合放疗组最明显(抑瘤率分别为50.9%、48.4%),虽目前两者瘤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50,P〉0.05),但联合放疗组抑瘤率高于单纯内放疗组(48.4%与28.6%)。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4组小鼠肿瘤MVD值分别为(23.33±4.84)、(17.50±3.67)、(11.83±2.14)、(12.67±3.39)个微血管/高倍视野(×200),单纯内放疗组的MVD值低于对照组,且高于联合放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92和3.25,P均〈0.05),而联合放疗组与单纯外放疗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57,P〉0.05)。结论放疗可通过降低肿瘤MVD值,减少血管生成而抑制肿瘤生长。在达到相同的肿瘤局部控制率的情况下,联合^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照射可有效减少外照射剂量,使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吸收剂量减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选择性经支气管动脉灌注紫杉醇(泰素)及卡铂并联合紫杉醇全身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57例晚期NSCLC患者经支气管动脉注入紫杉醇和卡铂,同时予紫杉醇全身化疗,每例均完成2-3周期后评价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57例中完全缓解(CR)6例,部分缓解(PR)28例,总有效率59.6%。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脱发等,不良反应多为Ⅰ-Ⅱ度。结论 经支气管动脉灌注紫杉醇和卡铂并联合紫杉醇全身化疗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可耐受的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对其^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标准摄取值(SUV)的影响。方法260例NSCLC患者,按组织学类型不同分为腺癌、鳞癌、腺鳞癌和其他类型4组,按组织分化不同分为Ⅰ(高分化)、Ⅱ(中分化)、Ⅲ(低分化+未分化)3个级别,回顾其治疗前的^18F—FDGPET/CT显像结果,测量肺内原发灶最大SUV(SUVmax)。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提取SUVmax的影响因素,采用协方差分析修正病灶大小(取最大长径)对SUVmax的影响后,比较不同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NSCLC病灶SUVmax的差异。结果260例患者共260个原发NSCLC病灶,腺癌161个(10个细支气管肺泡癌归于Ⅰ级腺癌,Ⅰ级15个、Ⅱ级88个、Ⅲ级58个),鳞癌74个(Ⅰ级6个、Ⅱ级39个、Ⅲ级29个),腺鳞癌15个(Ⅱ级7个、Ⅲ级8个),其他类型10个。只有病灶大小(F=87.046,P〈0.001)、分化程度(F=87.604,P〈0.001)和组织学类型(F=66.663,P〈0.001)被纳入SUVmax多元回归方程,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436(t=8.910,P〈0.001),0.391(t=8.322,P〈0.001),0.190(t=3.885,P=0.0001)。修正病灶大小对SUVmax的影响后,SUVmax由小到大依次为腺癌Ⅰ级〈腺癌Ⅱ级〈鳞癌Ⅰ级〈腺鳞癌Ⅱ级〈鳞癌Ⅱ级〈其他类型NSCLC〈腺癌Ⅲ级〈腺鳞癌Ⅲ级〈鳞癌Ⅲ级,其均数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3.3(2.1~4.5)、6.0(5.5~6.6)、6.1(4.2~8.0)、6.6(4.8~8.4)、7.8(7.0~8.6)、8.1(6.6~9.6)、8.3(7.6~8.9)、8.7(7.0—10.4)、8.9(8.0~9.8)。分化较好的Ⅰ、Ⅱ级腺癌SUVmax均分别低于Ⅰ、Ⅱ级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2.786,-1.776,P值分别为0.017,〈0.001),分化较差的Ⅲ级腺癌、鳞癌以及腺鳞癌间SUV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0.593,-0.422,0.171,P值分别为0.288,0.642,0.860);随细胞分化变差,腺癌、鳞癌及腺鳞癌组病灶SUVmax升高,腺癌Ⅰ、Ⅱ、Ⅲ级间(g值分别为-2.720,-4.943,-2.223,P均〈0.001)以及鳞癌Ⅰ、Ⅲ级间(g=-2.751,P=0.012)SUV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SCLC病灶的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都可以影响其^18F-FDG摄取,分化程度对^18F—FDG摄取的影响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125 I粒子植入联合吉西他滨和顺铂(简称GP)方案治疗不可手术切除Ⅲ期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的不可手术切除Ⅲ期NSCLC患者39例,给予^125 I粒子植入联合GP方案(按体表面积吉西他滨1000mg/m2,顺铂75mg/m2)化疗(联合组)。采用TPS制定”I粒子植入数量和布源方法,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组织间植人^125 I粒子,处方剂量为110—130Gy,术后应用TPS进行剂量验证。植入术后1周开始化疗。另设同时期39例不可手术切除Ⅲ期NSCLC患者为对照组,行3D—CRT序贯GP方案化疗。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化疗后每3个月复查胸部CT,随访24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近期(即治疗开始后3个月)有效率、生存率、生存时间差异,数据分析采用x2检验、Kaplan—Meier法、Log-rank法。结果联合组近期有效率为71.8%(28/39),与对照组(61.5%,24/3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3,P〉0.05),但肿瘤CR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8,P〈0.05);联合组和对照组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79.5%(31/39)和66.7%(26/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7,P〉0.05),2年生存率分别为41.0%(16/39)和23.1%(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7,P〈0.05)。联合组和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8.9±2.7)个月和(14.2±0.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3,P〈0.05)。联合组Ⅲ~Ⅳ级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及骨髓抑制总发生率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94,P〈0.05)。^125I粒子植入术中发生轻度气胸2例,出现术后少量咳血痰2例,无粒子局部脱落者。结论^125I粒子植入联合GP方案化疗治疗不可手术切除Ⅲ期NSCLC有很好的肿瘤CR率及2年生存率;^125I粒子植入是有效的、安全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31I标记酪氨酸一奥曲肽(^131I-Tyr-octreotide)对荷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小鼠的抑瘤效果。方法经氯胺T法标记Tyr-octreotide,测其放化纯及其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建立荷人NSCLC小鼠模型,分为尾静脉注射^131I-Tyr-octreotide组、肿瘤间质注射^131I-Tyr-octreotide组、肿瘤间质单纯注射^131I组和间质注射生理盐水组,观察肿瘤部位的放射性摄取,勾画感兴趣区(ROI),计算肿瘤与对侧正常组织(T/NT)放射性比值,并对肿瘤进行细胞周期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观察癌细胞的凋亡。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两两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标记产物放化纯为(95.23±1.67)%,比活度为3.5×10^6 Bq/μg。小鼠体内放射性分布示肾摄取最高,肝、脾摄取较少;荷瘤鼠显像示:间质注射^131I-Tyr-octreotide组肿瘤放射性浓聚较尾静脉注射和间质单纯注射^131I明显,放射性滞留较久;其24h的T/NT比值最高,为52.74±0.13,明显高于其他2组(8.90±0.23,6.42±0.02,q=628.81和664.33,P均〈0.05);流式细胞检测可见经间质给药组较尾静脉给药组和单纯注射^131I组G.期细胞阻滞明显[各组G1期肿瘤细胞占总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83.17±6.86)%、(57.02±18.81)%、(49.29±7.80)%,q=1.56~6.86,P均〈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示肿瘤细胞大量凋亡,可见凋亡小体形成。结论^131I-Tyr-octreotide易于标记且与生长抑素受体(SSTR)表达阳性的NSCLC有较高的亲和力,对肿瘤组织有较强的促凋亡和抑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 EPO )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retinal ischema-reperfusion,RIR)的保护作用。方法以24只大鼠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各组8只。 A组大鼠为正常健康大鼠;B、C两组大鼠均为经前房灌注加压法制作缺血再灌注的动物模型,建模后B组不作任何处理,C组同时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观察三组大鼠3 d后视网膜形态学变化,统计各组不同时间段视网膜细胞凋亡指数( Apotosis index ,AI)和视网膜神经元中热休克蛋白72(heat shock protein72,HSP72)的表达。结果 A组大鼠未见视网膜凋亡细胞,视网膜神经元中HSP表达微弱,视网膜细胞结构正常,排列整齐。缺血再灌注1 d后, B、C组AI值和HSP表达显著升高( P<0.05);缺血再灌注后3 d,C组AI值(13.66±0.84)显著低于B组(36.52±2.54),HSP表达(0.432±0.038)显著高于B组(0.203±0.0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大鼠视网膜形态均有明显改变, C组变化较B组轻微。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有效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视网膜细胞凋亡,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视网膜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应用骨水泥假体的手术效果及对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珠海市人民医院行THA手术治疗的256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28例采用骨水泥型假体(骨水泥组)、128例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植入(非骨水泥组),对比两组的手术指标、术后髋关节功能指标、凝血相关指标。结果骨水泥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30.6±19.4)min长于非骨水泥组(103.2±15.8)min(P0.05);骨水泥组和非骨水泥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骨水泥组Harris功能评分[(45.2±11.6)、(71.8±9.2)、(83.1±7.4)]分,非骨水泥组[(47.0±13.4)、(73.0±10.8)、(84.8±9.5)]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患者的Harris功能评分均呈显著的升高趋势;术前,骨水泥组和非骨水泥组的PTA、APTT、Fib、R值、k值、α角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体植入30min,骨水泥组患者的PTA(82.9±4.7)%、Fib(3.59±0.31)g/L、α角(73.0±12.1)°均显著高于非骨水泥组的PTA(79.4±4.4)%、Fib(3.10±0.28)g/L、α角(67.2±11.6)°(P0.05),骨水泥组的APTT(33.3±3.9)s、R值(4.04±0.69)min、k值(1.47±0.09)min小于非骨水泥组的APTT(36.8±4.1)s、R值(4.98±0.87)min、k值(1.61±0.12)min(P0.05);术后3h,骨水泥组和非骨水泥组的PTA、APTT、Fib、R值、k值、α角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THA手术患者应用骨水泥假体植入治疗,术后髋关节功能与非骨水泥假体无差别,但是骨水泥假体植入后3h内患者发生高凝的风险增加,需要密切监视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5.
Results of 104 cases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treated by radiotherapy combined with BAI (bronchial artery infusion)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In 104 cases (84 males and 20 females), 14 cases of stage I, 10 of stage II, 33 of stage IIIA, 29 of stage IIIB and 18 cases of stage IV were included. Overall cumulative survival rate was 11.4% and 50% survival time was 12 months. On PS (performance status), 50% survival time was 1 year and 3 months for both PS 0 and PS 1, 8 months for PS 2 and 2 year for PS 3 (n = 3), respectively. On stage, 50% survival time was 3 year and 4 months for stage I, 1 year and 2 months for stage II, 12 months for stage IIIA, 11 months for stage IIIB and 8 months for stage IV.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survival rate betwee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n = 41) and adenocarcinoma (n = 43). On anticancer agents used for BAI, CDDP group (n = 68) showed better significant 2-year survival rate than that of MMC and/or ADR group (n = 36). Response rate (CR + PR) was 85% (75/88) by radiotherapy with BAI, and 10 cases of CR were obtained. Among 27 cases of 2-year survivors, 21 cases of responders (CR + PR) were included and 4 cases of them showed CR. On these results, radiotherapy combined with BAI seemed to contribute to improve long-term treatment results of NSCLC by higher response rate with the progress of anticancer agent used for BAI.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肺部空洞形成的周围型鳞癌及腺癌的CT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肺部空洞形成并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鳞癌(21例)及腺癌(22例)的临床一般资料、肿瘤T分期及CT征象,两组间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鳞癌空洞组在有吸烟史比例、T分期高于腺癌组(P<0.05),而两组在性别构成、发病年龄、肿瘤肺叶分布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鳞癌组肿瘤最大径(57.93±16.43)mm vs(35.55±12.59)mm、空洞最大径(35.52±15.04)mm vs(20.73±11.15)mm及洞壁厚度(21.65±6.72)mm vs(15.36±5.98)mm均高于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组空洞内血管及间隔、边缘磨玻璃密度出现的比例高于鳞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部空洞形成的周围型鳞癌及腺癌在吸烟史、T分期及空洞内征象有差异,有助于两者之间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指导蛇咬伤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2月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收治的414例蛇咬伤患者在传统标准(A组)和PCT指导下(B组)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效果,其中A组197例,男性124例,女性73例;平均年龄42.12岁;B组217例,男性152例,女性65例;平均年龄44.43岁。分析两组患者住院天数、使用抗菌药物比例、抗菌药物使用天数、住院费用及患者在脓肿、局部组织坏死、脓毒症、截肢及死亡的发生率差等各项数据。结果 PCT组(B组)的蛇咬伤患者住院时间(5.74±1.94)d、使用抗菌药物112例(51.61%)、使用抗菌药物时间(4.14±1.01)d、住院费用(4192.18±2119.68)元,显著低于传统标准组(A组)的(6.32±2.77)d、132(67.01%)、(4.55±1.65)d、(4755.23±2579.31)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肢体脓肿、局部组织坏死、脓毒症、截肢及死亡的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蛇咬伤患者降钙素原指导抗菌药物使用,既能有效控制感染,又能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及使用天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放化疗联合治疗与单纯化疗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5例不能手术的NSCLC患者,分为单纯化疗组(A组)30例、放化疗联合组(B组)35例,A组给予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化疗两周期,B组同A组并给予同步放疗方案。对比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A组治疗有效率、1年生存率分别为36.7%、30.0%,B组分别为65.7%、54.3%,B组较A组明显提高(χ2值分别为10.581和9.339,P<0.05)。患者治疗后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肝功能异常;A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为33.3%、3.3%和56.7%,B组则分别为36.6%、10.0%和60.0%,两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2.011,0.007,2.206,P>0.05)。结论 局部晚期NSCLC放化疗联合治疗优于单纯化疗,不良反应能耐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氨磷汀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对正常组织的保护作用与安全性。方法60例Ⅲa~Ⅲb期的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0例):同步放化疗,未使用氨磷汀预处理;治疗组(n=30例):同步放化疗,使用氨磷汀预处理(300 mg/m2.d-1)。化疗方案为紫杉醇(60 mg/m2)联合顺铂(30 mg/m2),放疗应用6MV X线,2 Gy/次,5次/周,总剂量50~60Gy。治疗期间评价血细胞变化、食管炎、急性肺毒性及近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组食管炎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3%和83%,P<0.01),治疗组急性肺毒性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7%和54%,P<0.05),对照组的有效率(CR+PR)为80.0%,对照组为86.7%,二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磷汀能有效减少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同步放化疗的急性毒副作用,且不降低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静脉、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X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PFNA-Ⅱ)内固定术围手术期失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江津区中心医院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177例,其中男性69例,女性108例;年龄63~99岁,平均81.5岁。按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静脉应用TXA组[59例,手术开始时将TXA1g(200m L)静脉滴注,在扩髓后将生理盐水100m L注入髓腔]、静脉联合局部应用TXA组[59例,手术开始时将TXA0.5g(100m L)静脉滴注,在扩髓后将TXA0.5g(100m L)注入髓腔]和不使用TXA组[59例,术前予100m 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在扩髓后将生理盐水100m L注入髓腔]。计算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围手术期总失血量,统计输血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隐性失血量:静脉应用TXA组(617.18±184.93)m L,静脉联合局部应用TXA组(555.62±135.49)m L,不使用TXA组(679.63±165.75)m L;围手术期总失血量:静脉应用TXA组(699.32±188.94)m L,静脉联合局部应用TXA组(636.58±134.41)m L,不使用TXA组(760.97±165.99)m L。隐性失血及总失血量静脉应用TXA组、静脉联合局部应用TXA组均低于不使用TXA组,且静脉联合局部应用TXA组的隐性失血、总失血量低于静脉应用TX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性失血量3组相近(P0.05)。静脉应用TXA组3例术后第7天彩超发现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5.08%,3/59);静脉联合局部应用TXA组2例术后第7天彩超发现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3.39%,2/59);不使用TXA组1例术后第7天彩超发现腘静脉血栓形成,1例术后第10天突发脑梗死(3.39%,2/59),血栓性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Ⅱ内固定术围手术期应用TXA能有效减少术后隐性失血,静脉联合局部应用TXA较单纯静脉应用TXA效果更佳,且并不增加术后血栓相关性疾病的发生率,具有更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