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硬膜外阻滞平面的判断对估计麻醉效果至关重要。常用判断硬膜外阻滞平面的方法有针刺法、温度法、温差法等。 2 0 0 0年以来 ,我院应用视诊触诊法判断麻醉阻滞平面 ,效果满意。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硬膜外阻滞下行腹部手术 36 0例 ,男2 14例 ,女 14 6例 ;年龄 2 8 4 7± 8 31岁 ;体重 5 2 31± 5 4 9kg。ASAⅠ~Ⅱ级。1 2 方法 术前均常规给阿托品 0 5mg ,地西泮10mg。穿刺点以切口中点支配脊髓节段确定 ,均向上置管 3~ 5cm。硬膜外穿刺成功后 ,注入试验量 1 6 %利多卡因加 0 2 %丁卡因 (内含 1/2 0万肾上腺素 ) 3m…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上腹部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2 6例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 ,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和单纯全麻组 ,每组 13例。分别测定麻醉前、切皮时、切皮后 1h、术毕拔管时血浆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β 内啡肽和白介素 10水平。结果 血浆皮质醇在拔管时两组均高于麻醉前 (P <0 0 5 ) ;在切皮时、切皮后 1h ,单纯全麻组明显高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 (P <0 0 5 ) ;与麻醉前基础值比较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术中无明显升高。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拔管时血管紧张素Ⅱ高于麻醉前 (P <0 0 5 ) ;单纯全麻组切皮后 1h、拔管时均较麻醉前升高 (P <0 0 5 )。两组患者 β 内啡肽术中、拔管时均上升 ,与麻醉前比较单纯全麻组升高明显 (P <0 0 5 )。两组患者白介素 10术中、拔管时均呈上升趋势 ,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 (P >0 0 5 )。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能减轻但不能消除上腹部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 2 0 0 0年 6月— 2 0 0 2年 6月行子宫全切 (次全切 )术 86例 ,其中我们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 49例 ,腰麻联合硬膜外阻滞 3 7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1 一般资料 选择ASA(Ⅰ~Ⅱ )级的择期子宫全切 (次全切 )术患者 86例 ,年龄为 43岁~71岁 ,体重 3 9mg~ 62mg ,随机分为两组。2 方法 术前 3 0分钟均留置导尿 ,肌注阿托品 0 .5mg、鲁米那钠 0 .1 g ,入室后常规输液、吸氧 ,取侧卧位及消毒 ,硬膜外麻醉组用 1 6号或1 8号硬膜外穿刺针于L1~ 2 椎间隙穿刺。成功后 ,置入硬膜外导管 3 .0cm~ 3 .5cm ,常规依…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在西藏高原地区用于下腹及下肢的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36例在腰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下行下肢及下腹部手术病人(CSEA组),根据手术需要选择单点法或双点法,以26 G腰麻穿刺针通过硬膜外针刺入蛛网膜下腔,注入局麻药物重比重0.5%布比卡因0.2 mg体重(Kg),记录两组病人入手术室时和麻醉后10、30、60 min 的血压、心率以及氧饱和度;麻醉到手术开始的时间;麻醉效果;术后恢复情况,有无并发症等。选择既往2004年硬膜外麻醉病例36例作为对照组(EA组)。结果:EA组在麻醉时间和手术开始时间均明显大于CSEA组(P<0.05);在麻醉后 10min,EA组舒张压明显下降(P<0.05),CSEA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明显下降,麻醉后30及60min,两组病人血压均有升高,与麻醉前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EA组病人在麻醉后吸氧(2~4)L/min,麻醉后10、30、60 min SpO2都明显高于麻醉前(P<0.01);CSEA组麻醉后10 min在未吸氧的情况下SpO2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麻醉后30、60 min吸氧(2~ 4)L/min SpO2明显高于麻醉前(P<0.01)。结论:CSEA在高原环境下是安全可行的,在下腹和下肢手术中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麻醉选择,与硬膜外阻滞相比,其麻醉药用量小,作用快、效果确切,对呼吸影响轻微,但对有明显心肌缺血的病人应慎用。  相似文献   

5.
何松涛  安丽萍 《人民军医》2003,46(8):464-464
传统的硬膜外神经阻滞是穿刺成功后置入硬膜外导管 ,病人平卧后再于导管注入局麻药 ,而这种方法有时会出现健侧单侧麻醉。为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于 1990~ 2 0 0 2年采用硬膜外穿刺成功后侧卧位下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腔 5 0 0例 ,效果良好。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ASAⅠ~Ⅱ级 5 0 0例中 ,男 2 89例 ,女 2 11例 ;年龄 15~ 78岁。胸背部手术 76例 ,腹部 2 4 9例 ,下肢 175例。1 2 方法 硬膜外穿刺时患侧在下 ,穿刺成功后留置导管 3cm ,保持侧卧位于硬膜外腔注入 2 %利多卡因 (含 1∶2 0万肾上腺素 ) 3~ 5ml,5min后再注入利多卡因 6~…  相似文献   

6.
病人 ,女 ,4 9岁 ,农民 ,6 5kg。无特殊病史 ,ASAI级 ,因多发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麻醉采用硬膜外蛛网膜下腔联合神经阻滞。采用苏州B D联合穿刺包 ,右侧卧 ,取L2~ 3 间隙 ,正中直入 ,穿刺黄韧带时感觉厚且韧 ,皮肤到硬膜外距离约 6cm ,穿刺经过顺利 ,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向硬膜外腔头侧置管 9cm ,先向硬膜外腔注入 1 .6 %利多卡因 3ml,经观察无任何不良反应后又注入 2ml,5min后麻醉平面到T6,手术历时 4 5min结束。术毕前 1 5min ,向硬膜外导管内注入吗啡 (2mg)及 0 .375 %布比卡因共 8ml,顺畅。手术结束拔导管时 ,感觉导管固定不动 ,…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ESP)和硬膜外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 PCEA)对老年患者胸腔镜手术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医院胸外科2018-05至2019-05择期行胸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70例,男38例,女32例,年龄62~78岁,BMI 20.3~24.5 kg/m2,ASAⅠ级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P组和PCEA组,每组35例。两组均采用全身麻醉常规诱导、维持。ESP组在T5水平行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超声确定竖脊肌平面后给予 0.5% 罗哌卡因 0.5 ml/kg, PCEA组于术前行硬膜外阻滞,给予试验剂量后,术中不予连续硬膜外阻滞,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硬膜外吗啡负荷量,手术结束前行PCEA。记录患者术后1、4、12、24、48 h静息和咳嗽时VAS、舒适度(BC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头晕、咳嗽无力、胸闷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ESP组术后1、4、12、24 h静息和咳嗽时VAS及BCS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与 PCE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48 h VSA评分增高,BCS评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SP组术后24~48 h追加曲马多患者增多,与 PCE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P组发生头晕、咳嗽无力、胸闷不良反应和头痛等并发症,明显少于PC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气胸、局麻药中毒、内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单次ESP对老年患者胸腔镜手术术后镇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硬膜外不同给药方式在老年患者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96例择期行手术的老年患者,按照不同的给药方式将患者均为两组( n=48)。持续给药组患者实施连续硬膜外穿刺成功后注入2%利多卡因试验量3 mL,调节麻醉平面达T10且固定后根据患者情况硬膜外连续输注2%利多卡因3~5 mL/h,至手术结束。分次给药组患者同样行硬膜外麻醉,调节麻醉平面达T10且固定后硬膜外分次注入2%利多卡因3~5 mL/h,每半小时注射1次。观察两组麻醉阻滞情况及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基本相同,均能阻滞到最高平面T10,但持续给药组阻滞完善时间和用药总量均少于分次给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给药后两组血压均有明显下降,分次给药组术中追加药物后血压较持续给药组下降明显(P<0.05),波动较大,不如持续给药组稳定。结论硬膜外麻醉持续给药比传统的间断分次给药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有利于维持循环稳定,提高围术期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硬膜外阻滞下胆系手术中胆 心反射的发生率较高 ,为预防和降低胆 心反射 ,我们在硬膜外阻滞下、切皮前辅用哌氟合剂和吸氧预防胆 心反射 ,效果较好。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择期胆系手术 30 0例 ,男 95例 ,女 2 0 5例 ;年龄16~ 6 5岁 ;体重 38~ 95kg ;无明显心血管疾病史。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15 0例。1 2 方法 均选用硬膜外阻滞 ,术前 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 0 1g和阿托品 0 5mg ,从T8~T10 穿刺 ,向头端置管 3 5cm。分次注入 2 %利多卡因或 1 6 %利多卡因和 0 2 %丁卡因混合液 (内含 1∶2 0…  相似文献   

10.
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 ,80岁以上超高龄外科手术病人也有日渐增多。本文回顾总结了我院近几年 30例80岁以上超高龄病人的麻醉处理体会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995年 12月~ 1999年 11月间 ,我院 80岁以上腹部手术 30例。其中 ,男 2 0例 ,女 10例 ;实施急诊手术 13例 ,择期手术 17例 ;硬膜外阻滞 2 1例 ,全身麻醉 9例。1 2 麻醉方法 采用硬膜外阻滞时 ,根据手术部位不同选择穿刺点 ,先注入 2 %利多卡因 3~ 5ml试验量 ,无误后 ,再分次注入维持量 1 5 %利多卡因和 0 2 5 %地卡因混合液 5~ 10ml。全麻时 ,静注 2 5…  相似文献   

11.
在硬膜外阻滞下应用小剂量咪唑安定、氯胺酮于腹腔手术 ,防治牵拉反应 ,并与芬太尼、氟哌啶 (氟芬合剂 )进行对比观察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下行腹部手术病人 ,将麻醉阻滞效果良好 ,阻滞平面在T3 -T4~T12 T1资料完整的 30 0例 ,其中男 14 8例 ,女 15 2例 ,年龄 16~ 6 2岁 ,平均(43± 11.5 2 )岁 ,ASAⅠ -Ⅱ级 ,随机分为两组 ,Ⅰ组为咪氯组16 6例 ,Ⅱ组为氟芬组 134例。1.2 麻醉方法 :术前 1h肌注安定 10mg ,阿托品 0 .5mg ,常规连续硬膜外阻滞 ,头端内置…  相似文献   

12.
硬膜外阻滞并发寒战是临床上常见的不良反应 ,它能增加机体氧耗量 ,有碍于麻醉及手术的平稳。为此 ,我们以小剂量硫酸镁、哌替啶、氟哌啶三种药物进行了临床应用观察 ,发现小剂量硫酸镁效果显著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 80例硬膜外阻滞后寒战患者 ,其中男 5 3例 ,女2 7例 ,择期手术 49例 ,急诊手术 3 1例 ,上腹部手术 1 9例 ,中腹部手术 2 8例 ,下腹部手术 3 3例。所有患者无药物及其他过敏史。麻醉前肌注地西泮 1 0mg。入室后常规硬膜外穿刺 ,成功后向头置管 ,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以 2 %利多卡因 (不加肾上腺素 )进行麻醉。将 80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硬膜外腔注入新克痛宁用于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72例胫腓骨骨折病人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术后随机分为四组 (每组 18例 )向硬膜外腔一次注入容量为 10ml药物 :A组新克痛宁 0 .2 5U/kg ;B组新克痛宁 0 .12 5U/kg加 0 .5 %利多卡因液 10ml;C组吗啡 2mg ;D组吗啡 1mg加 0 .5 %利多卡因液 10ml。按WHO标准 ,术后疼痛程度达Ⅱ级时按组别注药。结果 A组与B组镇痛作用完全 ,镇痛维持时间A组与B组明显延长 ,A组与B组分别为 (4 12± 2 5 )min和 (34 5± 2 8)min ,与C组 [(2 0 7± 2 3)min]和D组 [(16 5± 10 .3)min]比较 ,差异显著(P <0 .0 5 )。注药后 30~ 12 0min患肢足背皮肤温度 ,A组与B组均高于C组与D组 (P <0 .0 5 )。结论 新克痛宁注入硬膜外腔用于术后镇痛 ,维持时间较长 ,镇痛作用完全 ,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 0 2 %罗哌卡因在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麻醉 (CSEA)中 ,用于侧卧位肾、输尿管手术的效果。方法 将 15 0例肾、输尿管手术病人 ,随机分为三组 ,每组 5 0例。麻醉时采用两点法 ,下点进行蛛网膜下腔阻滞 ,上点进行硬膜外阻滞。Ⅰ组用 0 2 %罗哌卡因 ,Ⅱ组用 0 5 %罗哌卡因 ,Ⅲ组 0 5 %布比卡因。结果 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术侧麻醉固定时间 ,Ⅰ ,Ⅱ ,Ⅲ组都相似 ,最大运动阻滞时间Ⅰ组比Ⅱ ,Ⅲ组明显延长 (P <0 .0 5 ) ,最高平面节段 ,Ⅰ组比Ⅱ ,Ⅲ组低 (P <0 .0 5 ) ;患肢单侧麻醉 ,Ⅰ组 15例 ,Ⅱ ,Ⅲ组无。术毕健侧BromgeⅠ~Ⅱ级 :Ⅰ组 2 8例 ,Ⅱ ,Ⅲ组分别为 2 1,19例 ;BromgeⅢ级 :Ⅰ组 15例 ,Ⅱ ,Ⅲ组分别为 3 1,2 9例 ,两者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0 2 %罗哌卡因是侧位手术CSEA中较理想的腰麻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布比卡因、左旋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3种局麻药用于下腹部手术硬膜外阻滞的麻醉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将在硬膜外阻滞下行下腹部手术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硬膜外穿刺置管成功后,先给试验量含1:200000的肾上腺素的2%利多卡因3ml,再分别给予浓度均为0.5%的布比卡因、左旋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中的一种,分次给药。记录各组的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3组均有较好的麻醉镇痛,但有一些肌松不满意的病例。罗哌卡因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效较其他两组长,但尚无统计学差异;其运动阻滞起效与时效和运动阻滞程度均不及其他两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硬膜外0.5%的布比卡因、左旋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应用下腹部手术均有较好的麻醉镇痛效果,但罗哌卡因的阻滞起效与时效和运动阻滞程度均不及其他两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硬膜外预注氯胺酮地塞米松能否提高腰麻阻滞效应。方法 选择期子宫全切术病人 4 0例 ,采用T12 ~L1硬膜外阻滞 (EA)和L3~ 4腰麻 (SA)两点法 ,常规先行EA穿刺成功后 ,再行SA ,10min后调整SA使上界阻滞平面控制在T8,根据硬膜外腔注入药物不同 ,随机分为两组 ,A组 (2 0例 ) :注入 2 %利多卡因 5ml+氯胺酮 12 .5mg +地塞米松5mg ;B组 (2 0例 ) :注入 2 %利多卡因 5ml+生理盐水 1.5ml。用针刺法测定EA注药后感觉阻滞平面开始上升时间、最高阻滞平面、平面固定时间以及阻滞平面维持在T8,T10 ,T12 时间 ,并记录有无低血压、恶心呕吐、头痛、背痛等副作用。结果 感觉阻滞平面上升时间、固定时间A组比B组显著缩短 (P <0 .0 1) ,A组比B组阻滞平面平均提高 2~ 3个胸段 ,且A组比B组阻滞平面维持在T8,T10 ,T12 时间显著延长 1.5~ 2h。低血压、头痛、恶心呕吐等副作用A组发生低。结论 硬膜外氯胺酮地塞米松能显著提高SA阻滞效应 ,即提高其阻滞平面、延长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17.
唐时荣  吴青华  余雷  邹清远  王玲  胡杰 《人民军医》2001,44(12):702-703
随着冠心病非心脏手术的日益增加 ,麻醉方法及其药物对冠心病的影响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1] 。为寻求对冠心病非心脏手术病人安全、有效 ,且对生理干扰少的麻醉方法 ,近年来 ,我们对冠心病非心脏手术者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 ,并与单纯全麻的效果进行了对比观察。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89例中 ,男 5 6例 ,女 33例 ;年龄 4 7~79岁 ,体重 5 0 2~ 89 5kg。食管癌切除术 18例 ,胃大部切除术 16例 ,胆囊切除 胆总管探查术 2 3例 ,直肠癌根治术 2 0例 ,妇产科手术 12例。ASA分级Ⅱ~Ⅲ级。随机分成两组 :硬膜外阻滞 全麻组 (A组 ) …  相似文献   

18.
异位妊娠破裂手术的麻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异位妊娠破裂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 病人入室前常规输乳酸林格溶液 5 0 0~ 15 0 0ml,391例行持续硬脊膜外阻滞 ,局麻药用 1%~ 1.5 %利多卡因或 0 .375 %~ 0 .5 %罗哌卡因 ;4 5例行气管插管全麻 ,采用芬太尼、咪唑安定、维库溴铵诱导气管插管 ,术中芬太尼、维库溴铵、异氟醚维持麻醉。结果 硬膜外麻醉组 391例中血压下降 192例 ,占 4 9 1% (192 / 391) ,另外导管脱出 2例 ,麻药毒性反应 4例 ,阻滞不全加静脉辅助药者 7例。气管插管全麻组 4 5例中血压下降 17例 ,占 37 8% (17/ 4 5 ) ,血压升高者 5例 ,插管困难 2例 ,术毕拔气管导管时发生呕吐误吸 1例。两组血压下降率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异位妊娠破裂手术选用硬膜外阻滞或气管内插管全麻各有利弊 ,关键在于手术中的综合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同等浓度罗哌卡因(Ropivacaine)与布比卡因(Bupivacaine)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髓核摘除术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将50例随机分为布比卡因组(n=25)和罗哌卡因组(n=25);硬膜外隙注入试验量1.33%利多卡因3ml后,分别再小剂量(3ml)分次注入0.5%布比卡因或0.5%罗哌卡因至要求麻醉平面。分别观察感觉阻滞平面及下肢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以及镇痛效果、手术时间、用药总剂量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局麻药总量和疼痛评分均差异不显著,罗哌卡因较布比卡因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快,运动神经阻滞则起效缓慢、维持时间短及下肢运动阻滞强度弱,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罗哌卡因麻醉应用于髓核摘除术,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硬膜外腔阻滞局麻药碱化增强麻醉效果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均有报到,自1992年10月开始应用于临床硬膜外麻醉,收效甚佳。现就1993年1~6月27例利多卡因碱化液在硬膜外腔阻滞中的应用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7例手术分别为子宫全切术9例,阑尾切除术7例、剖腹产术5例、宫外孕术2例、升结肠肿物切除术豆例、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1例、股骨骨折内固定术2例。其中年龄最大的65岁,最小的19岁,属急诊手术者14例,占总数sl.85%。1.2麻醉方法术前30分钟用药:安定0.Zing/kg肌肉注射、阿托品0.cling/kg肌肉注射。病人取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