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病30例孙兵(贵州省中医研究所附院贵阳550008)胆道蛔虫病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治疗胆道蛔虫病一般主张镇静、解痉止痛、抗感染,待症状缓解后驱蛔虫治疗。这种西医一般治疗方法,病情易复发,治疗疗程长,易合并胆道感染或蛔虫死于胆道...  相似文献   

2.
胆道蛔虫病系蛔虫从小肠逆行窜入胆道,引起胆管和奥狄括约肌痉挛,而引起阵发性剧烈的右上腹痛的急腹症。中医称为“蛔厥”。其常规治疗是解痉止痛、驱虫、抗感染及支持疗法等。近年来,发现一些老药对缓解胆绞痛优于常规治疗的莨菪类药物,并不良反应少,价廉。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胆道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胆道寄生虫病,其发病率约占胆道疾病的8~10%.其治疗常规应用解痉药阿托品和654-2(山莨菪碱),疗效较差,即使肌注麻醉镇痛剂杜冷丁也只能缓解几小时.笔者用氯丙嗪25mg、异丙嗪25mg肌注,同时输液、解痉、抗炎、驱虫等综合治疗20例胆道蛔虫病患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胆道蛔虫病是因蛔虫钻入胆道而引起的一种常见急腹症,胆道蛔虫病内科药物治疗很难奏效。患者非常痛苦,如果蛔虫死于胆道内引起梗阻或感染,多需外科手术治疗。我院对1982年以来4例经临床及B超确诊为胆道蛔虫病患者,行急诊内镜下取蛔虫治疗,均一次取出成功,患者腹痛立即停止,无一例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胆道蛔虫病发病率约占胆道疾病的10%。蛔虫进入胆道可致胆管炎,胆管狭窄,肝脓肿,胆道出血,胆囊破裂及结石形成。即使腹痛消失,约1/3的病人蛔虫仍残留在胆道内。据统计蛔虫残体或虫卵为核心的胆石约占所有胆石的20%,个别地区甚至更高。因此必须重视胆道蛔虫病的治疗。目前的洽疗方法为非手术药物疗法及手术疗法两类。但因80%的胆道蛔虫病人蛔虫居于胆总管内,近年来开展了内镜套取的治疗方法。作者于1990年8月~11月实际应用20例,成功率高,疗效满意。现报告其方法及初步体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采用内镜治疗胆道蛔虫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2006年6月经十二指肠镜治疗的12例胆道蛔虫病临床资料,通过十二指肠镜,采用网蓝直接夹取蛔虫.结果 12例胆道蛔虫病人均顺利取出蛔虫,2~3天病人出院,术后常规驱虫治疗,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十二指肠镜下套取胆道蛔虫症,其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显著,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胆道蛔虫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壮年。我科在运用四逆散治疗兰尾炎、胆石胆囊炎等急腹症时,其中部分病例的病因与蛔虫有关或兼有蛔虫病者,仍获良效。故我们选用此方加乌梅、川椒等治疗胆道蛔虫病以观察疗效。现将最近一年收治的胆道蛔虫病50例初步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我院近二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症的情况,特别是对安蛔解痉汤的临床疗效和机制作初步探讨,以供参考。胆道蛔虫治疗的方法很多,但治疗原则不外是:(1)解痉止痛;(2)并发症的  相似文献   

9.
漆云波 《四川医学》2003,24(4):424-424
笔者对 2 0 0 0年 7月至 2 0 0 2年 4月收住的 4 9例胆道蛔虫病人采取食醋加抗感染、利胆、解痉、止痛和单纯抗感染、利胆、解痉、止痛两种治疗方案 ,比较其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4 9例患者中 ,男 2 9例 ,女 2 0例 ,年龄 5~ 5 3岁 ,均有突发性剑突下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疼痛症状及不相称的腹部体征 ,其中 9例B超显示胆道内有平行强光带 ,5例呕吐出蛔虫。1 2 治疗方案 :将 4 9例患者随机分组 ,对照组 30例 ,采用单纯抗感染、利胆、解痉、止痛治疗 ,治疗组 19例 ,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食醋 ,约 30ml 次 ,4~ 7次…  相似文献   

10.
胆道蛔虫病是较为常见的胆道寄生虫病,其发病率约占胆管疾病的8%~12%。常规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解痉镇痛、利胆排虫、防治感染及补液等,但疗效欠佳,严重时需手术治疗。1993年7月~2001年2月,笔者采用电兴奋加硝酸甘油治疗胆道蛔虫病58例,疗效较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应用莲梅驱蛔汤为主治疗胆道蛔虫症的疗效.方法 选用完全随机分组设计的实验方法,将91例胆道蛔虫症患者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以莲梅驱蛔汤为主结合西药解痉、抗感染、驱蛔虫治疗,对照组用解痉、抗感染、驱蛔虫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5%,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 治疗组较对照组具有显著疗效(P <0.01).结论 莲梅驱蛔汤为主治疗胆道蛔虫症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维生素K_3在国内外主要作为凝血药使用,关于解痉作用及治疗胆道蛔虫所致胆绞痛未见报导。在党的“十大”精神鼓舞下,我所药物研究室同志根据维生素K_3的化学结构与我区治疗胆绞痛效果较好的草药搬倒甄根的有效成份矶松素(Plumbagin)的化学结构相似,和具有解痉作用的胡椒酮(Piperitone)的β—甲基—α,β—烯酮药效基团,根据化学结构与活性关系分析,甲萘醌可能具有同样的作用。对维生素K_3进行了松弛离体兔肠肌实验,结果证明维生素K_3确有强的解痉作用。在此基础上,于1973年12月在地区医院门诊医生的协作下进行临床观察,治疗胆道蛔虫所致胆绞痛20例,有效18例,其中15~60分钟疼痛完全消失13例,  相似文献   

13.
蛔虫病在我国青少年中发病率较高,尤以农村为多。本文就近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中药外用等方法对肠蛔虫、胆道蛔虫病、蛔虫性肠梗阻的治疗情况综述如下: 1、诊断依据及辨证分型蛔虫病的诊断依据比较明朗,临床主要表现有:面部、巩膜有虫斑,舌质红或淡红,有便蛔史,大便化验有蛔虫卵。蛔虫性肠梗阻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在脐周可摸到大小不等的条索状包块。胆道蛔虫则还  相似文献   

14.
杨维忠 《海南医学》2003,14(12):47-48
目的 采用十二指肠镜治疗胆道蛔虫症。方法 确诊胆道蛔虫症病人28例,男性10例,女性18例。蛔虫位于胆总管14例,肝总管6例,左肝管5例,右肝管3例,通过十二指肠镜,采用网蓝夹取胆总管蛔虫病人14例,肝总管左肝管和右肝管部位的蛔虫,则注射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后,蛔虫可退至胆总管或乳头口外。再用网蓝或三抓可夹取蛔虫。结果 28例胆道蛔虫病人均顺利取出蛔虫,2—3天病人出院,术后常规驱虫治疗,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十二指镜治疗胆道蛔虫症,安全、疗效显著,手术合并症少,宜在24小时内采用十二指肠镜治疗。  相似文献   

15.
采用在胃镜下取胆道蛔虫治疗胆道蛔虫病经临床实践获得了满意的疗效,其特点是一旦蛔虫从胆道取出,其临床症状立即缓解,同时能减少胆道蛔虫病并发症的发生,此治疗方法较简单,对设备条件要求不高,是目前治疗胆道蛔虫病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及亚洲远东地区是原发性胆管结石(包括肝胆管结石)、胆管性肝炎综合征及胆道蛔虫病的高发区。胆道蛔虫病不仅与原发性胆管结石的形成有密切关系,而且,蛔虫与结石梗阻成为一系列胆道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原因。据报告,在我国某些地区,胆道感染性疾病、胆管性肝炎综合征等,在外科急腹症中常占第2、3位。四川农村又是我国原发性胆管结石及胆道蛔虫病的一个高发区。我院自1950年1月至1981年12月31年间,共收治胆道感染性疾病6906例,其中经外科手术治疗者共1672例。为了改进胆道感染性疾病外科治疗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王振学 《河北医学》1998,4(3):81-82
两种方案治疗胆道蛔虫34例(067403)河北省承德县仓子卫生院王振学胆道蛔虫是肠道蛔虫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蛔虫有钻孔的习性,当肠道环境发生改变不适于蛔虫生活或肠道括约肌松驰时,蛔虫向上逆行钻入胆道,即引起胆道蛔虫病,属祖国医学“蛔厥”的范畴。笔者在...  相似文献   

18.
郭宏伟 《开卷有益》2006,(12):32-32
蛔虫病是小儿常见的寄生虫病,大量的蛔虫长期寄生在肠道,不仅会夺取机体营养,妨碍正常的消化与吸收,引起营养不良、贫血、生长迟缓等病症,还会引发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病、蛔虫性阑尾炎和腹膜炎等并发症。所以对怀疑有蛔虫病的小儿应当予以驱蛔治疗,下列验方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蛔虫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寄生虫病,在儿童常并发腹绞痛。治疗蛔虫性腹痛(肠蛔虫症和胆蛔虫症)一般主张先用抗胆碱能药和镇静止痛药解痉止痛,等腹痛缓解后再行驱蛔虫治疗。笔者体会这种治疗方法止痛效果较慢且易反复发作。为了寻求既快又安全的止痛方法,依据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左旋咪唑和抗胆碱能药物的药理作用及蛔虫性腹痛发生的主要机制,对蛔虫性腹痛的治疗方法进行了改良,应用驱蛔虫润肠法达到杀虫止痛的效果,现将50例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胆道蛔虫症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亦是肠道蛔虫病的严重并发症。在我院仅次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肠蛔虫大都寄生空蛔肠部,在肠道机能紊乱使蛔虫周围环境改变,逆行向上窜,侵入十二指肠或胃。蛔虫有厌酸喜硷和钻穿的癖性,因而钻入胆道内,刺激俄狄氏括约肌引起痉攣,临床上有剧烈腹痛与呕吐的表现。我院在59年前绝大多数都以手术治疗,自59年以后到现在,五年余用中药乌梅汤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