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优缺点。方法我院从自2006年9月至2010年9月共收治儿童肱骨髁上骨折78例,随机分三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组(A组),经桡侧(或尺侧)克氏针平行或交叉内固定组(B组)和尺桡双侧克氏针交叉内固定组(C组),分析各组疗效及其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4个月~6年,各组患者骨折均完全愈合,3组患者骨折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肘内翻及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神经损伤高于A、B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此类损伤经脱水治疗,改善循环类药物(如地巴唑)应用后,伤后3月内神经功能均完全恢复。结论此类骨折的治疗一旦实施手术,双侧交叉克氏针固定可推首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和手法复位外固定两种方法对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和疗效,并进行对比。方法选择本院确诊收治的住院肱骨髁上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0例)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对照组(30例)行手法复位外固定。术后随访1-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手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相比,研究组UCLA功能评分和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相比,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可对肱骨髁上骨折复位产生较好效果,但应注意其正确的治疗的手术经验及术后规范的功能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3.
肱骨髁上骨折以儿童最多见,是儿童最常见骨折的第2位;占儿童肘部骨折的25%~38%,高发年龄4~8岁.现将我院自2000年-2005年53例肱骨髁上骨折经皮克氏针固定手术治疗的结果分析研究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交叉克氏针皮外加压和单纯交叉克氏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102例,使用交叉克氏针皮外加压治疗60例,使用单纯交叉克氏针治疗42例,采用肘关节F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交叉克氏针皮外加压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单纯交叉克氏针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交叉克氏针组(P〈0.05)。结论:交叉克氏针皮外加压治疗肱骨髁上骨折具有手术方法简单、安全可靠、功能恢复优良、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交叉克氏针皮外加压和单纯交叉克氏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方法102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使用交叉克氏针皮外加压治疗60例(X组),使用单纯性交叉克氏针治疗42例(Y组),采用肘关节F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交叉克氏针皮外加压组的优良率95.0%明显高于单纯性交叉克氏针组73.8%,并发症发生率5.0%明显低于单纯性交叉克氏针组23.8%(P〈0.05)。结论交叉克氏针皮外加压治疗肱骨髁上骨折具有手术方法简单,安全可靠。具有功能恢复优良、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种治疗方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将本院收治的85例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分为A、B、C组,分别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固定、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完成后比较3组患儿治疗的优良率,以及肘内翻、神经损伤的发生率。结果 A、B、C组优良率为78.9%、81.8%、80.0%,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肘内翻的发生率分别为18.4%、9.0%、12.0%,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显著高于B组及C组(P〈0.05),A、B、C组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2.6%、4.5%、8.0%,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治疗方法疗效均较好,应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术内固定治疗27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采用切开复位、多枚克氏针多维固定治疗移位明显的肱骨髁上骨折27患儿,术后进行应用疗效评定,全部随访,平均5个月。结果27个病例中优26例,良1例,差0例。术后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采用多枚克氏针多维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满意。可供临床参考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肘后正中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8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情况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骨折解剖复位,肘关节无僵硬,无明显畸形。结论肘后正中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具有暴露清楚、创伤小、术后疗效满意、手术方法易掌握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徐勇 《现代临床医学》2017,43(4):273-275
对比研究角式外固定架与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骨科住院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共24例,分型均为Gartland Ⅲ型,随机分为外固定架组与克氏针组,均采用肘外后侧方入路术式。克氏针组采用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外固定架组给予角式外固定架固定。术后2组均常规配合支具外固定及功能锻炼,并做3个月随访,采用Flynn肘关节评分法评定2组疗效。克氏针组优良率41.67%,外固定架组优良率58.3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角式外固定架治疗肱骨髁上骨折较传统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疗效更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肱骨髁上骨折的小儿术后使用交叉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固定,探讨交叉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肱骨髁上骨折的30例小儿术后使用交叉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固定,并对患儿随访6个月。结果 30例患儿患肢骨折术后均恢复良好,外观以及功能恢复较为满意,随访时钢针和钢丝固定良好,未发生移位、脱落等情况,治疗效果显著。结论交叉克氏针张力带钢丝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有效方法,利于患儿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采用双锁定钢板内固定,对照组选用“Y”型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开复位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效果显著,可明显缩短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较好地恢复患者肘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2.
陆斌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4):485-486
目的: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并应用肱骨内、外髁解剖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3年7月-2008年1月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结合肱骨内、外髁解剖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35例35肘。全部获得随访,时间6-19个月,平均随访13.5个月后,用改良Cassebaum评分系统对其疗效评定。结果:35例中有1例骨不连。术后疗效优12例,良14例,可4例,差4例,优良率74%。结论: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显露骨折充分,肱骨内、外髁解剖钢板固定肱骨髁间骨折牢固可靠。能有效的防止骨折不愈.并可满足患者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将确诊肱骨髁上骨折的77例患儿随机分成三组,分别通过肱三头肌纵行劈开(A组)、舌状瓣(B组)、两侧(C组)入路行手术治疗,分析并比较各组手术结果。结果c组的闭合切口及手术时间明显少于A组和B组(P〈0.05和P〈0.01)。C组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优于A组和B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两种方法治疗后冻结肩情况以及干预方法。方法我院于2007年12月~2010年2月共收治64例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其中男30例,女34例,年龄23~96岁,平均54.1岁,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手术治疗32例,保守治疗32例,按美国肩肘外科评分随访观察各病例肩关节恢复情况。结果 64例中30例出现不同程度冻结肩症状,肱骨近端骨折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以及同一治疗组内不同骨折类型之间评分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肱骨近端骨折出现冻结肩症状发生率高,治疗非常困难,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不同手术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差异.方法 将本院骨科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96例新鲜C型桡骨骨折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外固定架组(45例)和掌侧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组(51例).对两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并经术后随访比较两组术中情况、影像学指标、术后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内固定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42.55±8.84) ml、(55.16±13.67) min、(8.92±4.13)d,显著高于外固定架组的(38.29±5.76)ml、(47.98±12.42) min、(7.68±3.11)d(P<0.05);术后3个月时内固定组掌倾角度、尺偏角度和桡骨高度分别为(9.53±4.46)°、(20.56±4.26)°、(12.48±3.50)cm,均明显高于外固定架组(7.72±3.81)°、(18.75±3.73)°、(11.32±2.39)cm (P<0.05);术后1年内固定组的腕关节功能Gartland-Werley评估优良率为91.11%,与外固定架组的82.35%相当(P>0.05);内固定组术后1年内感染、神经损伤等不良情况发生率为6.67%,与外固定架组的7.84%差异不大(P>0.05).结论 掌侧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均有较好的疗效,但外固定架手术创伤小,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更利于术后早期关节活动,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两种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陈远 《中国当代医药》2012,(30):178-179
目的探讨双钢板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62例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双钢板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本组62例患者术后均随访12~24个月,骨折复位良好,固定稳定,未出现感染、异位骨化、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均于12个月左右获骨性愈合。术后肘关节功能根据Morrey评定标准,优45例,良好10例,中等7例,差0例,优良率为88.7%。结论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后采取双钢板内固定手术在生物力学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在临床中疗效确切,并发症低,是一种有效、实用、值得推广的手术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ampbell肘后入路鹰嘴窝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15例肱骨髁间骨折,采Campbell肘后入路,骨折复位后用鹰嘴窝钢板固定.结果:随访6~2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8~16周,肘关节平均活动度105度(95~135度).Mayo肘关节评分良好13例,可2例.尺神经麻痹2例.结论:采用Campbell肘后入路鹰嘴窝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8.
曹光华  吉跃平  王文 《江苏医药》2008,34(11):1118-1120
目的 探讨成人肱骨远端C型骨折手术治疗方式及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 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16例,行Y型钢板治疗,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估指数对其疗效进行评定.使用累积Logistic 回归模型对术后开始功能锻炼的时间和骨折分型与功能恢复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16例患者获平均28个月随访.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估指数评定疗效:优3例,良7例,可6例,优良率为62.5%.结论 术后开始功能锻炼的时间、骨折类型与治疗效果相关.C型骨折应尽早手术治疗,术后早期开始患肢功能锻炼,对提高手术疗效有很大帮助.复杂C3型骨折可选用Y型钢板加行克氏针辅助内固定术,以提高骨折块间的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临床效果,以期寻找最佳的手术方法,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间收入的50例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三组,A组予交叉克氏针内固定,B组予Y型解剖钢板内固定,C组予AO重建钢板内固定,比较三组术后临床效果。结果在肘功能恢复上, A组总有效率为62.5%、B组总有效率为89.47%、C组总有效率为60%;在总临床效果上, A组总有效率为56.25%、B组总有效率为89.47%、C组总有效率为53.33%, B组和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Y型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分析内外侧入路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该科收治的79例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内侧入路(41例)与外侧入路(38例)内固定治疗,对2种方法 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膝关节功能进行比较。结果 对所有患者进行8~24个月的随访,骨折均愈合。内侧入路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外侧入路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Kolmert股骨远端功能评定标准对下肢功能进行评估,内侧入路治疗组优良率为78.05%,外侧入路治疗组优良率为76.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较外侧入路疗效更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