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肘前外侧切口及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科20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采用肘前外侧切口及克氏针固定治疗效果满意,骨折愈合良好,肘关节功能优12例,良7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达95%。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肘前外侧切口及克氏针内固定有利于解剖复位,防止肘内翻畸形的发生,对于组织损伤小、有效加速骨折愈合,有效预防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且术后肘关节屈伸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畸形的预防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不同方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探讨肘内翻的预防及手术治疗疗效.方法:对122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及22例行肘内翻畸形手术的患者随访进行临床评估.结果:122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中,手法复位组优良率50%,闭合穿针内固定组78.6%.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组71.4%;22例肘内翻行髁上截骨克氏针固定,优良率100%.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穿针及切开复位克氏针治疗疗效优于手法复位外固定.肱骨髁上截骨加克氏针固定是治疗儿童肘内翻简便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手法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54例肱骨髁上骨折儿童行闭合复位、C型臂透视下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结果 本组54例获得平均18个月的随访.骨折均骨性愈合,未出现针孔感染、医源性神经损伤、Volkmann挛缩、肘内翻畸形等并发症.根据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对患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优良率96.3%.结论 闭合复位+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固定可靠、功能恢复快、骨折愈合快,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使用外侧小切口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择于我院进行治疗的40例患儿进行分析,治疗采用肘外侧小切口入路复位的方法,对于位移明显的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骨折部位使用克氏针张力带进行固定,在手术后对患儿进行随访,时间为6~12个月。结果患儿的骨折愈合情况良好,肘关节的功能恢复率达到了93%,恢复的平均时间为l~3个月,其中有3例患儿有轻微的肘内翻的情况,未见明显的并发症。结论采用外侧小切口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不但安全性高,而且对患儿的组织的损伤也较小,肘关节的功能恢复良好,能够有效的预防内翻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肘关节外侧切口治疗儿童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2至2007年,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对43例难复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采用外侧手术入路,切开复位,克氏针交叉固定并在骨折外侧皮外勾绕加压,观察术后伤肢肿胀情况、早期功能锻炼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伤肢肿胀程度轻,术后2~4周完全消退,术后3~4周即可取石膏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术后6周拔除钢针。随访2~5年,全部骨折均愈合,按Flynn标准对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其中优37例,良4例,差2例,发生肘内翻1例。结论肘关节外侧切口克氏针交叉固定外侧加压治疗儿童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微创、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及肘内翻发生率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双克氏针内固定联合石膏托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66例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采用手法复位双克氏针内固定联合石膏托治疗,观察疗效。结果66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一例尺神经损伤及术后再移位,无Volkmann挛缩或肘内翻畸形。按Flynn 标准评定,优46例,占70%,良20例,占30%。结论对于Gartland Ⅲ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C”型臂X 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可以获得良好的肘关节功能和外形优点。  相似文献   

7.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闭合手法复位石膏夹板外固定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两种方法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31例。结果随访时间15—61周,平均48周,随访末肘关节功能参照Flynn评价标准,其中优17例,良11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90.32%。骨折骨性愈合时间4~7周,平均4.8周。手术组1例患儿出现肘内翻畸形。结论严格掌握肱骨髁上骨折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良好的复位,正确的外固定装置,尽早功能锻炼,可减少Volkmann挛缩及肘内翻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及疗效分析。方法 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6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全部经肘外侧小切口,进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平均随访6个月,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解剖复位标准,平均随访6个月,肘关节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其中58例达优、5例为良,治疗优良率为95.5%。结论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经肘外侧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显著,有效改善肘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肘内翻畸形的病因及手术治疗。方法 对 46例肘内翻畸形行外翻截骨术 ,术后给予屈肘位石膏托外固定。结果 本组 46例全部得到随访 ,根据朱盛修的标准评定 :优 33例 ,良 7例 ,差 6例 ,优良率是 86 96 % ,肘内翻再发生率是 13 0 4%。结论 肱骨髁上骨折早期良好复位可明显降低肘内翻发生率。肘内翻角大于 2 0° ,且骨折牢固愈合、肘关节功能恢复到最大限度是手术适应证。术前仔细测量内翻角、肱骨远端前倾角 ,术中截骨下水平线在鹰嘴窝上缘 1 5~2 0cm处 ,选择可靠的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等可明显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在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方法30例肱骨外髁骨折患儿,均予以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患儿的围术期指标,对比患儿术前、术后肘关节功能评分,并分析其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0例患儿骨折愈合时间为4~8周,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6.16±1.95)周;住院时间为6~20 d,平均住院时间为(10.83±3.55)d.术后,患儿的肘关节功能疼痛、运动、稳定性、日常生活功能力及总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例患儿中发生肘外翻1例,肘内翻0例,神经损伤0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且无一例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发生.结论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治疗中应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其效果理想,有效缩短患儿围术期,提高患儿肘关节功能的恢复速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行性高,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肱骨髁上截骨外侧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迟发性肘内翻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7例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畸形成年后的患者采用髁上截骨外侧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按苏尚庆分类法疗效标准:本组优32例,良5例.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12~18周,平均14周.结论 外侧解剖钢板治疗肱骨髁上骨折迟发性肘内翻畸形具有内固定坚固,外侧解剖钢板的弧形与肱骨下段解剖相近,钢板的弧形与肱骨远端相贴,骨折固定良好,有利于肘关节的早期功能锻炼,肘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可行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经肘后切口不同入路内外髁三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探讨优化入路。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9年6月,应用内外髁三针交叉固定手术治疗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81例,均为GarlandⅢ型骨折。按不同入路分组: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组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3~11岁,平均5.6岁。肱三头肌正中纵形入路组42例,男27例,女15例;年龄2~12岁,平均6.8岁。术后9周测量肘关节屈伸范围及提携角,参照肱骨髁上骨折疗效评定标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2种经肘后切口不同入路的疗效。结果:8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61min,肱三头肌正中纵形入路52min;肘关节功能恢复正常平均时间为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8.3周,肱三头肌正中纵形入路6.1周。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组39例中优21例,良12例,可4例,差2例,39例术后6周均获得骨性愈合,肘内翻畸形1例,尺神经损伤2例。肱三头肌正中纵形入路组42例中优30例,良11例,差1例,肘内翻畸形1例,所有患儿术后6周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内外髁三针交叉固定,肱三头肌正中纵形入路优于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  相似文献   

13.
伸肘外翻位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伸肘外翻位石膏固定治疗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预防肘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2~2005年漳州市中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60例,年龄14岁以下,经临床及X线检查明确诊断为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者,按就诊顺序及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伸肘外翻位石膏固定组(简称治疗组)、屈肘位小夹板固定组(简称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各组病例肘内翻发生率、关节功能、B角及C角等方面进行比较,以评价伸肘外翻位石膏固定方法治疗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预防肘内翻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6~51个月随访,治疗组肘内翻发生率13.3%,对照组36.7%,经t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在随访时B角、C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对骨折愈合后远期肘关节功能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伸肘外翻位石膏固定治疗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能有效地预防肘内翻畸形的发生,降低肘内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新型肱骨远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DHP)的临床使用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7月~2010年10月使用DHP治疗且获得随访的肱骨远端骨折患者11例,骨折AO分型:A型1例,B型3例,C型7例,均采用切开复位DHP固定,术后不附加外固定,第2天开始功能锻炼。采用Mayo肘关节评分标准(MEPS)及X线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12~22个月,平均16个月。11例患者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6周,无内固定失效或骨折再移位。10例均无肘关节疼痛,1例有轻微疼痛,前臂旋转功能同健侧一致,肘关节屈伸活动平均79°(10°~130°),屈曲平均108°(60°~130°),伸直平均25°(0°~80°)。MEPS评分平均91分(60~100分),其中,优9例,良1例,中1例,优良率为90.9%。结论 DHP对于较高位的肱骨髁上部分粉碎骨折、低位的关节面的粉碎骨折,以及合并骨质疏松的肱骨远端骨折均能够达到满意的固定效果,允许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几种不同内固治疗成人肱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99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成人肱骨远端骨折患者160例进行分析,按照内固定方式分成A、B、C、D四组,每组40例,A组采用克氏针内外髁八字内固定治疗,B组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C组采用解剖丫型钢板内固定,D组采用两块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四组治疗效果。结果D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少于A、B、C三组(P〈O.05);D组肘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A、B、C三组(P〈0.05);四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两块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肱骨远端骨折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骨折可以获得坚强的内固定,能够加快骨折愈合,改善患者肘关节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采用双锁定钢板内固定,对照组选用“Y”型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开复位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效果显著,可明显缩短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较好地恢复患者肘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Y形解剖钢板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例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采取肘后正中切口,骨折复位后用Y形解剖钢板内固定。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按Cassebaum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11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2.86%。结论 Y形解剖钢板治疗肱骨远端粉碎形骨折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钢板内固定术与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成人肱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将100例成人肱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50例(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对照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骨不连率、畸形愈合率、内固定物变形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2、5.13、4.35、4.55,P<0.05);骨不连率、畸形愈合率、内固定物变形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6、4.67、5.25,P<0.05)。结论解剖型锁定接骨板从生物力学和解剖结构上较双钢板内固定术能够满足成人肱骨远端骨折治疗要求,对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评价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双柱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手术治疗的30例成人创伤后肘内翻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初发组术后关节屈伸功能角度改变为(123.11±3.98)°;复发组术后屈伸角度功能改变为(139.45±7.94)°.Flynn评分:初发组优4例,良0例,可0例,差2例;复发组优21例,良0例,可2例,差1例;初发组和复发组患者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患者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柱固定治疗成人创伤后肘内翻畸形,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早期治疗效果更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同定术中动态监测提携角及评价其疗效.方法: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患者35例,术中切开复位骨折的三维移位后.根据术前已测最的对侧正常肘关节屈曲0度、30度、60度、90度、120度时提携角角度变化为依据,动态监测患肢肘关节屈曲0度、30度、60度、90度、120度时提携角角度变化,并证实患侧与健侧提携角无明显差异时同定肱骨髁上骨折.平均随访34个月,参照肘关节临床功能评定标准评定肘关节术后疗效.结果:35例中无一例发生血管神经损伤、骨折不愈合、Volkmann挛缩及肘内翻.最后随访时健侧提携角平均(11.16±4.99)度,患侧提携角平均(10.62±4.50)度,经t检验;P=0.409>0.05,差异无显著性.3例患者提携角减少5度~10度,无一例减少大于10度.术后采用肘关节临床功能评定标准对其疗效进行评定,优25例,良9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97.2%.结论:动态监测提携角对降低肘内翻发生率,减少肱骨髁上骨折后肢体畸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