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红梅  陈锐  朱华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1):F0003-F0003
目的:总结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儿科住院的14例病原学确诊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采用两性霉素B静滴.5-氟胞嘧啶口服.辅以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联合氟康唑等药物治疗。14例患儿痊愈9例,病情明显好转4例,死亡1例。结论: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起病缓慢,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对疑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时,应及早进行脑脊液检查,并反复多次检查,联合检查以确定诊断,减少误诊、漏诊。早期诊断和及时、系统、足量、长程的抗真菌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新型隐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认识,分析其临床及治疗转归。方法对76例新型隐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头痛、发热、脑膜刺激症、颅内高压为新型隐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主要表现。有脑膜炎型48例,脑膜脑炎型27例,脑干脓肿1例。分别予两性霉素B(AmpB)联合5-氟胞嘧啶(5-FC)和(或)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治疗,26例痊愈,29例好转,死亡9例,无效12例。结论新型隐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常规生化及头颅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异性,早期误诊率高,确诊须依赖病原学检查,必要时与脑脊液真菌培养、乳胶凝集试验三项检查结合,协助诊断。两性霉素B(AmpB)联合5-氟胞嘧啶(5-FC)仍是治疗新型隐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首选方案。对于中度及重度新型隐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否须加用氟康唑联合治疗仍有待探讨,一般早期不主张使用氟康唑。  相似文献   

3.
詹学  朱朝敏  李奇志 《重庆医学》2005,34(2):179-181
目的探讨儿童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方法和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原学检查确诊的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资料.结果 15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有14例院外误诊;脑脊液改变与结核性脑膜炎相似.结论儿童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是以发热和颅内高压为主要特点,发病年龄有小龄化趋势,误诊率极高,反复脑脊液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防止误诊.  相似文献   

4.
张绍全  江元森 《广东医学》2005,26(10):1371-1372
目的总结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提高对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认识。方法对37例病原学检查证实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颅内压明显升高>400 mmH2O14例,脑室扩大行侧脑室引流者8例;15例接受两性霉素B(AmpB) 5-氟胞嘧啶,5例同时加用氟康唑治疗,5例单用两性霉素B,6例单用氟康唑治疗。结果治愈15例,好转7例,死亡或自动出院15例。结论提高早期诊断率是减少病死率的关键,治疗仍首选AmpB 5-氟胞嘧啶,侧脑室引流可降低颅内压,为治疗赢得机会。  相似文献   

5.
14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方法对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 14例患者均经病原学确诊。单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amphotericinB,AmpB)治疗2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康唑(fluconazole,FCZ)治疗5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康唑+5-氟胞嘧啶(5-flucytosine,5-FU)治疗2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5-Fu治疗2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康唑+鞘内注射治疗1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康唑+5-Fu+鞘内注射治疗2例。脑脊液真菌转阴后,改用氟康唑(fluconazole,FCZ)口服巩固维持治疗。治愈3例,好转3例,死亡1例(死于脑疝),余7例自动出院。结论联合用药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效果较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35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误诊率为60,00%(21/35),治愈率31.43%(11/35),死亡率11.42%(4/35);采用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静滴与151服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静滴等方法治疗,其中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效果最好,治愈率37.50%(6/16)。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误诊率及病死率高,治愈率低。最佳药选治疗方案为两性霉素B与5-氟胞嘧啶的联合方案。  相似文献   

7.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 3 2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以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腰穿压力升高 ,脑脊液墨汁染色或培养可查到新型隐球菌。3 2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治愈 2 0例 ,好转 5例 ,死亡 7例 ,两性霉素B为主要治疗药物。结论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表现为多样性 ,易与结核性脑膜炎、脑肿瘤等相混淆 ,联合疗法为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新型隐球菌对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的耐药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 ,新型隐球菌引起的脑膜炎有增多趋势。此病治疗的首选药物是氟康唑 (FCZ)和两性霉素B(AMB)。我们发现 ,在较长的治疗过程中 ,隐球菌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会产生耐药性[1] ,从而使治疗失败。1 材料和方法从 3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分离菌株 ,共 9株 ,分别在治疗前  相似文献   

9.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30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以期提高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近30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误诊情况及治疗。结果采用二性霉素B、氟康唑和(或)5-氟胞嘧啶联合治疗,总有效率为78.6%。8例无效病人中7例死于脑疝。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误诊率高,减少病死率的关键在于提高警惕,早期诊断,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仍首选二性霉素B加氟康唑和(或)5-氟胞嘧啶。  相似文献   

10.
卢涛   《中国医学工程》2013,(8):141-141
目的分析应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联合治疗新型隐形球菌脑膜炎疗效。方法将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所收治的12例新型隐形球菌脑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应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进行联合治疗。结果本组12例患者治疗后恢复情况良好,且未出现异常状况。结论联合使用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并在椎管内给药,对降低颅内压、缓解症状效果明显,能提高治愈率,减少治疗费用,是目前治疗新型隐形球菌脑膜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