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老年人病残与死亡的主要原因。80%的AMI死亡发生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且60%发生在年龄75岁以上者,首次AMI的住院死亡率在55岁牲下者为5%,而在75岁以上者则高达32%。因此,对老年人AMI的合理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们对1991~1997年在我院住院的ALI病人进行了回顾分析,旨在发现AMI在发病及治疗中的一些规律,更好地预防AMI的发生,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非糖尿病老年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血糖增高与老年AMI预后的关系,现对我院2000-2004年老年AMI住院患者208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的20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发生了很大变化,住院病死率明显下降。远期预后改善。目前,药物治疗仍是AMI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治疗方案更趋势规范,合理,AMI的溶栓疗第二节已做过介绍,现将AMI的其他药物治疗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有临床症状不典型、伴发疾病多、常有严重的并发症、易发生猝死等特点。本文分析68例60岁以上的AMI住院患者,以探讨老年AMI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发病率有所增加,且青年发生心肌梗塞有增多趋势并受到关注。我们对50例青年心肌梗塞进行临床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文收集我院1975年至1994年间住院的40岁以下的AMI50例。年龄:24~40岁,平均33.7岁。按1979年WHD制定的标准诊断。本文青年AMI的发生率占同期住院AMI患者的5.3%,其中男性48例,女性2例。50例中,危险因素阳性者43例(86%),其中吸烟者35例、高血脂者16例、高血压者11例、糖尿病者6例,冠心病家族史考9例。因劳累过度于活动中突然发病33例,因情绪发病5例,50例中有3例发病前有先兆症…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与西方国家一样,AMI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随着发病率增长,AMI成了常见的急性疾病。虽然近10余年来对AMI患者进行心电与血液动力学监测以及治疗上的进展,其死亡率仍在10%以上。为了进一步预防及降低AMI死亡因素,现将我院心内科1985~1995年AMI住院期间死亡病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病例取自本院心内科1985~1995年收住院的全部AMI,@.者,均根据症状,心电图及(或)心肌酶谱变化确诊。AMI住院期间死亡指2个月内死亡者。可分为:①室额;②心室停顿,包括继发于窦性心动过缓、国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发病早期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在生心肌梗死(AMI)预后判断方面的意义。方法 53例胸痛后12h内入院的AMI患者在入院时及入院初取静脉血作血清cTnⅠ浓度检测,并对44例存活出院患者中的30例成功随访。安急性胸痛发作后的时间以及血清cTnⅠ浓度将患者分组,比较AMI早期血清cTnⅠ浓度与心脏事件的关系。结果 胸痛后6h入院且血清cTnⅠ升高者,住院期间死亡、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长期随访心功能明显下降。胸痛后6-12h入院者其入院时血清cTnⅠ均升高,超过90μg/L者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有增高趋势,入院时心功能明显下降。结论 AMI 6h内血清cTnⅠ浓度升高对住院期间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度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绞痛(AP)与心肌梗塞(AMI)的发生和转归间的相关性,方法 将221例次有AP病史和177例无AP病史AMI患者临床资料作对比研究。结果 无痛性AMI的发病率为4436%。两组样本年龄、性别差异均有显著性。危险因素在有无AP史上未见显著差异。有过AMI史的患者再次发生AMI,大多数都呈AP型.而其第一次发生的可以是无痛性AML两组间CPK峰值,LVEF值、早期并发症及再梗塞率、住院死亡率等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 无痛性AMI与AP型具有相同的危险性及预后,并占AMI总发病率的很大比重,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56例院前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院前急救率和病死率较高,也是急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死亡的患者中50%发生在发病后1h内,如果早期处理得当,及早发现,及早住院。并加强住院前的就地处理,就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因此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显得尤为重要,是直接影响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我院急救中心2005年1月~2007年12月,对56例AMI进行了院前急救,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AMI),在国内心血管疾病中,其发病率、病死率均较高,ECG检查AMI有其特殊的意义。通过回顾分析7年住院的AMI病人,发现在ECG指标中,ST段明显压低、Q-Tc间期与PtfVl值增大、QRS积分高与病理性Q波、心律失常类型等,对AMI早期诊断、判断近期预后均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发生急性心肌梗塞(AMI)在临床颇为常见,但发生时症状常不典型,并发症多,预后较差。本文就我院1984~1989年期问住院的 AMI 患者103例,其中老年(≥60岁)AMI 54例作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1.1 所有病人符合以下两项标准即诊断 AMI:(1)有/无冠心病史,突发持续剧烈的心绞痛或以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等为主要症状者;(2)有典型 AMI 的心电图改变及  相似文献   

13.
我科于1990~1995年期间,3例前列腺增生(AMI)摘除术后恢复期突然发生猝死,病历讨论;猝死原因考虑为急性心肌梗塞,回顾抢救经过以及护理体会和从中得到的启示介绍如下:简要病历例一,男,70岁,于1991年6月14日以AMI收住院,住院期间病人精神状况、饮食良好,于本月26日行AMI手术,术后恢复良好,于7月4日拔管,于7月5日凌晨7时,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心前区不适,面色苍白,立刻用新三联和呼吸三联针,抢救一小时无效报病故,病历讨论;死亡原因考虑为心肌梗塞。例二,男,66岁,于1992年3月10日以AMI收住院,术前病人各方面…  相似文献   

14.
苏广强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2):2780-2781
目的:探讨患者入院血糖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入院的AMI123例纳入研究。记录基线时各指标及入院时的血糖值及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数。按血糖水平进行分组,A组3.9~6.9mmol/L、B组7.0~11.09mmoml/L、C组≥11.1mmol/L。比较组间临床情况和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探讨住院期间AMI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影响不良事件发生的变量分别是入院时血糖水平、心肌梗死面积(CK-MB值评估)、心肌梗死范围(MIS)、ST段抬高、再梗死率、心率。各组比较,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入院血糖水平等因素与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相关。结论:入院血糖水平与A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不良相关,入院血糖水平升高是影响AMI患者预后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AMI)为临床急重症,其基本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偶为冠状动脉栓塞、炎症、先天性畸形、痉挛和冠状动脉口阻塞所致),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血供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1]。肿瘤患者术后,其发生AMI的危险因素增多,易发生AMI。一旦发生,会导致肿瘤患者术后病情不稳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病人负担,导致医患纠纷等后果,应该引起临床医生充分重视。现在我院近五年来肿瘤患者术后发生AMI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对40例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MI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40例AMI患者冠脉再通26例,再通率65%,住院期间死亡率7.5%,较常规治疗明显减低,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安全、有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2005年1月到2007年5月住院的AMI患者130例,根据入院时有无合并新发RBBB分为AMI不伴发RBBB组及伴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组。观察两组的临床情况与心血管事件,并随访平均20.8±7.37月,观察各组患者随访期间的预后。结果:AMI伴新发RBBB多见于前壁心肌梗死。AMI而伴新发RBBB组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1.88%,不伴新发RBBB组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9.18%。在AMI新发BBB患者中QRS波宽度<160ms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7.86%,QRS波宽度≥160ms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55.56%,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随访期间的临床心血管事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住院期间,AMI伴新发RBBB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不伴发RBBB,QRS的宽度又会增加其临床心血管事件。因此,AMI伴新发RBBB的患者可从早期再灌注治疗中获益最大。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发病早期血糖增高及血糖水平与预后关系国外有过报道,国内报道尚少。我们对84例AMI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以探讨AMI病人早期血糖增高与近期预后关系。方法:病例自1989年1月至1990年12月间收治的发病24小时内住院的AMI病人78例,男58例,女20例。按WHO标准,经心电图和心肌酶学证实,血糖均在发病后48小时内测得。血糖检测为同一实验室同一方法完成。本组病例平均住院天数24天,住院期间死于本病例为死亡组,根据48小时内第一次空腹血糖值分为高血糖组(血糖>6.72rnml/L)和非高血糖组,根据AMI合并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心脏传导阻滞与心肌梗死部位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6年我院收治的18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通过常规心电图,观察其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生情况,根据其临床表现和预后情况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结果181例中有51例发生心脏传导阻滞,其发生率为28%,其发生特点为前壁AMI以束支传导阻滞为主,而下壁以房室传导阻滞多见;有心脏传导阻滞者,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明显高于无心脏传导阻滞的患者。结论心脏传导阻滞的类型与心肌梗死的部位有关,心脏传导阻滞是影响AMI患者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变化规律,收集我院2008年8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49例AMI患者比较,比较它们在AM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