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显微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及预后。方法对14例行显微手术治疗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9例全切,4例次全切,其中1例于术后第3天再出血而死亡,另1例大部分切除。术后早期神经功能障碍改善6例,同术前5例,加重3例。随访6~38个月,仍有2例患者未恢复至术前状态。肿瘤未全切的4患者中有2例行放射治疗,肿瘤体积未见明确增大。肿瘤全切的9例患者生存良好,未见确切复发,亦无再次出血。结论对有手术指征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积极行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误诊为脑干出血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女,70岁。因左侧肢体麻木2年,近日加重入院。2年前曾因左侧肢体麻木做头颅CT及MRI检查,报告为脑干出血,收入院治疗,症状改善后在院外长期门诊随诊,肢体麻木症状未能消失。近日以上症状加重。查体:体温36℃,脉搏70/min,呼吸20/min,血压120/70mmHg。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意识清,语言流利,右面部痛、触觉减弱;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共济运动正常;左侧肢体痛、触觉减弱,左侧巴宾斯基征( )。  相似文献   

3.
海绵状血管瘤又称海绵状血管畸形,多发生在幕上,占64%~86%,而在幕下者少见[1]。我们遇到脑干部位2例,误诊为咽喉肌麻痹而就诊于耳鼻喉科,现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例1:女,42岁。因声音嘶哑伴饮水呛咳2 d,于1997-02-01来我院耳鼻喉科就诊。当时诊断为声带麻痹,给予维生素B1、B12肌注,10 d后不见好转,且出现面部麻木,咳嗽无力,左侧肢体麻木,做头颅CT未见异常。遂请神经内科会诊,当时查体:BP120/90 mm Hg,神清,构音障碍。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双眼闭合有力,左面部浅痛觉减退,双侧鼻唇对称。双侧软腭上举无力,右侧咽反射消失,左侧减弱…  相似文献   

4.
5.
对食管海绵状血管瘤1例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女,43岁。进行性吞咽困难3a。3a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哽咽感,未曾治疗。发病以来,无消瘦、乏力、饮食呛咳。  相似文献   

6.
我院对肝海绵状血管瘤(CHL)58例实施盱动脉拴塞治疗(HAE),其中2例出现严重并发症,报道如下。 1 病历摘要  相似文献   

7.
孙季冬  刘翼  贺民  孙鸿  游潮 《华西医学》2011,(3):355-358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9月-2010年9月27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0例(74.1%)患者CT显示出血及血肿.急性或突然神经功能废损22例,渐进性功能障碍15例.病情平稳4例.显微手术12例,放射治疗6例,保守观察9例.长期随访25例,2...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伽玛刀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采用伽玛刀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共19例,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计算机检索PubMed、Science Direct、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对伽马刀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结果:纳入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病例19例,其中男10例,女9例;平均年龄(50.37±12.28)岁。采用小剂量分期治疗方案12例,采用大剂量单次治疗方案7例。治疗后,症状缓解率89.47%,再出血控制率为94.74%,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最终检索出10篇临床论著,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伽马刀治疗剂量与本研究接近,小剂量分期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劣于其它研究结果。结论:对于手术切除困难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伽玛刀可充分发挥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优点;小剂量分期伽马刀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癫痫发作为主的幕上海绵状血管瘤显微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999年至2009年本院收治的以癫痫发作为主的幕上海绵状血管瘤共38例,在显微镜下行切除术,术中彻底切除病灶和周围的胶质瘢痕以及含铁血黄素层。【结果】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38例海绵状血管瘤均全切除;癫痫发作得到控制,癫痫缓解率超过90%。【结论】显微手术切除海绵状血管瘤及其周围的胶质瘢痕和含铁血黄素层是控制癫痫发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李树建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4):8445-8445
对肺海绵状血管瘤误诊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女,77岁。因反复左胸胀痛伴间断性咳嗽1a、加重3d,咯血3次而入院。查体:T36.5℃,P66次/min,R18次/min,BP126/74mmHg,发育正常,营养差,步入病房,查体合作。  相似文献   

11.
胶体32P治疗海绵状血管瘤6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胶体32P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用0.9%氯化钠溶液作稀释剂,将32P胶体和地塞米松配制成混悬液,暴露瘤体,用2%碘酊和乙醇消毒病损皮肤,铺好无菌洞巾,选择穿刺点,沿瘤体边缘一针多点或两针多点均匀注射于瘤体内.结果 1次治愈率为70%(42/60),2次治疗治愈率为90%(54/60),3次治疗治愈率为95%(57/60),总有效率为100%. 结论胶体32P治疗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道一例鞍内海绵状血管瘤病例,结合既往国内外报道,帮助神经外科医师术前对该病做出更准确的诊断。方法总结本病例及国内外文献中报道过的鞍内海绵状血管瘤,分析这些病例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经过,包括不同入路和术后辅助伽马刀等放射治疗的结果。结果 CT显示鞍区偏左侧可见葫芦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界较清,内部密度欠均匀,边缘弧形钙化。垂体MRI显示鞍内及鞍旁可见团块状等T1、长T2信号,病变向左包绕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蝶鞍骨质破坏,累及左侧颞叶,向上压迫视交叉,大小为55.8 mm×40.5 mm×37.6 mm;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均匀强化。术中切除组织免疫组化:F8(+),CD34(+),CD31(+),诊断为鞍内海绵状血管瘤。术后患者头痛、头晕较术前明显好转,随访6年,复查头MRI、CT无复发,无新增症状,左眼上眼睑下垂症状明显好转。结论对于海绵状血管瘤,术前应该尽量做到准确诊断,并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一般手术很难将其大部分切除,治疗可采用不同术式,术后辅以伽玛刀治疗,可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患者多为中青年起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多为脑干出血起病,1/3患者可反复发作,桥脑多见,CT多呈稍高或高密度,MRI平扫可见多种表现,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表现为病灶完全低信号或周围呈低信号的混杂信号,头颈部血管检查阴性。结论:中青年发作的脑干出血,尤其是反复发作或无高血压病史时,应考虑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可能,需行SWI以明确。  相似文献   

14.
对颅中窝海绵状血管瘤误诊3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例1:女,63岁.间隙性头痛1 a余伴双眼视力减退3个月.查体:神志清,左眼视力0.4右眼视力0.7双颞侧偏盲,双侧视神经原发性萎缩,其他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内分泌激素水平化验室检查正常.放射学检查:颅骨平片蝶鞍扩大、鞍背鞍底骨质吸收破坏.CT平扫鞍区内可见4.1 cm×5.3 cm之稍高密度团快影,边缘欠清晰,强化后不均匀明显增强.MR扫描显示在鞍区可见占位病灶T1像稍低信号、T2 T1像为高信号,在质子密度像上为高信号,病灶内未见血管流空影,增强扫描,病灶多呈均匀明显强化,病灶部分突入到蝶窦内,冠状位肿瘤向两侧浸润,右侧海绵窦向外推移变形,右侧颈内动脉部分包绕,左侧颈内动脉大部包绕,动脉管径变窄.术前CT及MRI诊断为侵袭性垂体腺瘤.术中所见:肿瘤呈紫红色,有明显搏动,穿刺可抽出动脉血,切开后大出血,部分切除肿瘤,病理检查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总结颅内海绵状血菅瘤(CA)的临床和放射学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7年间收治的CA25例。结果本组平均病程3.7年,癫痫、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是CA的主要临床表现。CT多为高密度灶。MRTIW以混合信号为主;T2W高信号多见,部分瘤周可见环状低信号。肿瘤获全切者占88%,手术死亡率4%。23例平均随访3.5年,临床改善或无症状者占913%。结论CA是生长缓慢的良性病变,手术治疗者效果较好;CT、尤其MR是诊断CA的最敏感方法。  相似文献   

16.
1病例报告 例1:女,32岁。以右眼不适视物模糊0.5a为主诉就诊。检查:视力右眼0.4,不能矫正,左眼1.0,右眼轻度突出,眼睑启闭不受限制。眼底检查:后极部视网膜反光增强,中心凹光反射弥散。初步诊断:右眼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给以血管扩张剂及能量合剂应用。2个月复诊诉右眼视物模糊加重。检查:右眼视力0.25,眼球突出度右眼17mm.左眼14mm;眼球运动:向外转、外下方转动受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桥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 和预后.方法 显微手术切除桥脑海绵状血管瘤12例.11例位于桥脑背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下正中经菱形窝入路切除;1例位于桥脑腹外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结果 均镜下全切除病灶,术后病理证实为脑海绵状血管瘤.术后临床表现改善6例,无变化3例,面瘫加重1例,出现外展神经瘫痪1例,死亡1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个月,复查MRI均未见病灶复发,脑干组织影像学修复良好,术后遗留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在正确选择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方法 的前提下,桥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手术切除颅内巨大型海绵状血管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 女,29岁。因“生育后出现发作性左侧上肢抽搐伴头痛5年,加重1月”为主诉入我院,查体:神志清楚,行走困难.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偏右,伸舌偏左,左侧肢体肌肉萎缩,肌张力下降,上肢肌力Ⅱ级,下肢肌力Ⅲ级,左侧指鼻试验及轮替试验不能配合检查,左侧肱二头肌、三头肌反射增强,左侧巴氏征(+),颈稍硬,脑膜刺激征阴性。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19.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CT、MRI及DSA)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均做MRI检查,9例并作了MRI增强扫描;11例同时曾做CT检查,3例增强CT扫描;曾同时5例作CTA/MRA+DSA检查,7例曾作手术治疗和病理检查,对各例的CT、MRI及DSA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为稍高密度或高密度影;MRI中T1WI大部分为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环围绕的桑葚状混杂信号灶,大多数病灶周围无水肿带;CT和MRI增强扫描无或轻度增强;CTA/MRA/DSA检查未见异常.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在影像学诊断时,应综合CT、MRI及DSA的表现,其影像学的表现对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