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压测量是最重要的测量之一,诊室血压(CBP)已不能反应高血压患者的真实血压水平和心血管风险,诊室外血压的测量[1]包括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家庭自测血压(HBPM),因其能较好的反映患者的真实血压变化与靶细胞损害相关性好,能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从而有效的弥补了诊室血压测量的不足,受到临床的高度关注与重视。目前,ABPM仪器和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已日趋完善和规范,ABPM将广泛用于临床并使广大高血压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家庭血压监测(HBPM)对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和血压控制的作用.方法:68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HBPM组和对照组各34例,HBPM组依据患者在家自测血压,对照组依据门诊血压进行降压药物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血压控制效果和降压治疗依从性.结果:HBPM组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血压下降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降压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HBPM可以改善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降压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血压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动脉血压即平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心脏泵血活动造成的血液对血管壁压力,血压测量可分为二大类:一是直接测量法,一是间接测量法。间接测量法包括常规血压测量(CB-PM)即办公室血压测量(OBPM),家庭血压测量(HBPM)和24h动态血压测量(ABPM)。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南通市社区高血压患者家庭血压计持有及家庭自测血压(HBPM)情况.方法 在南通市社 区高血压患者中便利抽样,应用自制的家庭自测血压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调查高血压患者207例,其中122例家 中持有血压计,占58.9%.血压计持有率在不同人群中存在差异,有医生推荐者高于医生未推荐者(P<0.05);自认为HBPM有价值者高于认为HBPM没价值者(P<0.05);HBPM知识行为问卷得分在不同文化程度、是否经常 接受健康教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5例没有购买血压计,原因排名前3位分别是,认为血压计 价格太贵28例(32.9%),不需要家庭自测血压28例(32.9%),不会操作使用血压计18例(21.2%).结论 南 通市社区高血压患者家庭血压计持有率还应提高,高血压患者HBPM知识水平行为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住院高血压患者家庭自测血压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5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并且病程超过1年的高血压患者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住院高血压患者家庭自测血压的因素。结果:纳入分析的105例患者中,男性52人占49.5%,女性53人占50.5%;平均年龄(71.3±9.8)岁,病程范围为1~40年,第一和第三四分位数分别为6.5年和20年。进行家庭自测血压的住院高血压患者83例(79.0%)。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家庭自测血压的因素包括文化程度(χ2=18.335,P=0.000)、就诊医院级别(χ2=7.385,P=0.025)、吸烟习惯(χ2=3.834,P=0.050)、知晓HBPM理念(χ2=65.561,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吸烟习惯(OR=0.110,P=0.018)、知晓HBPM理念(OR=166.593,P=0.000)可能为影响住院高血压患者家庭自测血压的主要因素。结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家庭自测血压(HBPM)指导用药,可减少和延缓并发症发生。方法:对3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HBPM,并与未行HBPM的50例高血压患者比较其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未行HBPM的患者明显高于行HBPM患者,两者发生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进行HBPM指导用药,可减少与延缓并发症发生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不同时间血压测量结果差异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浚峰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7):3092-3093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就诊时即刻血压与休息后血压差异及高血压患者左右上肢血压差异。方法: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稿)规定血压测量方法,对267例患者进行就诊时即刻血压测量和休息20min后血压测量结果对照。对195例患者行左、右上肢血压测量结果对照。结果:就诊时即刻血压与休息后的血压测量结果对照差异有显著性(P<0.01)。左右上肢血压测量结果对照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患者就诊时测量血压必须休息20min以上方可测量血压,否则得到的血压测量结果不能代表其日常的真实情况,左右上肢均可测量,结果同样可靠。  相似文献   

8.
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自测率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监测血压的情况,探讨影响血压自测率的相关因素。方法:运用自制调查表对2005年12月至2006年3月来我院心血管研究所住院的50例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家中均有血压计)进行问卷调查,患者自愿填写为主,对填写有困难者由调查员协助完成。结果:多数患者未能坚持正确监测血压,原因为:忘记测量血压23例(46%)、认为自己测量出的血压值不准确19例(38%)、认为没有症状时不用测量血压16例(32%)、测量血压需要别人的帮助15例(30%)、认为只要坚持服药就好,不必测量血压15例(30%)等原因是影响血压自测率的主要因素。结论:减少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监测血压的因素并提高血压自测率必须加强健康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诊室血压波动的影响因素,不同诊室血压测量次数及取值方法对诊室血压分级准确性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4月至2021年1月因高血压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 105例门诊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前2次测量血压数值相差>5 mmHg分为诊室血压波动大组及非诊室血压波动大组,分析2组患者临床基线特点,应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诊室血压波动的影响因素。其中451例患者在诊室血压测量后被建议并成功完成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不同诊室血压测量方法得到的诊室血压分级的准确率。结果:对2 105例患者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33;95%CI为1.11~1.59,P=0.002)、有高血压家族史(OR=1.24;95%CI为1.03~1.48,P=0.022)、首次测量血压分级高(Ⅰ级:OR=1.72,95%CI为1.38~2.13,P<0.001;Ⅱ级:OR=2.31,95%CI为1.81~2.95,P<0.001;Ⅲ级:OR=3.75,95%CI为2.72~5.17,P<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家庭自测血压对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和血压波动性的评价价值,尝试建立能够为患者带来获益的高血压长期管理模式。方法选取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参加过一年患者教育、依从性好的高血压患者316例,对其进行培训后让其连续4周在一天内不同的六个时间段进行血压自测,并记录数据,数据回收后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血压达标情况及血压波动性进行评估。结果一天中早晨起床后血压明显偏高,之后逐渐降低。10:00之前血压达标率为59.8%,11:00~17:00血压达标率为7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血压分级、危险因素、依从性、运动情况及体质指数的高血压患者达标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降压药物、两种药物联用、三种及以上药物联用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波动性方面,收缩压波动性在不同时间段、不同药物之间差异较大。结论家庭自测血压能够客观地评价高血压患者全天的血压控制情况及其长期波动性,在社区可行性好,应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门诊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与家庭血压监测的关系。方法:采用不记名问卷形式对2011年2月1日-8月30日在笔者所在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诊断、当日血压检测值、是否知晓血压控制目标值、有无进行家庭血压监测。按当日血压测量值是否小于140/90mmHg为界限,分血压达标组和血压未达标组,对比两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分级、达标知晓率和家庭血压监测开展率。结果:共发出问卷612份,回收610份,问卷回收率99.7%。回收的问卷中,288份(47.2%)记录的当日血压检测值小于140/90mmHg,566份(92.8%)正确回答血压控制目标值,141份(23.1%)进行家庭血压监测。血压达标组中家庭血压监测的开展率较未达标组高(36.8%VS10.9%,P=0.00)。结论:笔者所在医院心内科门诊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为47.2%,家庭血压监测开展率为23.1%;开展家庭血压监测有助于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测量的方法学讨论,发现诊所血压尚不能可靠地反映血压水平、血压波动和日常状态下的情况,动态血压在高血压诊断、治疗、疗效判断方面明显优于诊所血压,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诊室血压测量值是诊断高血压的主要手段。诊室血压测量值通常高于动态血压测量值,一项大型研究发现诊室血压比白昼动态血压平均高6/3 mmHg,比24 h动态血压平均值高10/5mmHg[1]。2014年加拿大高血压指南建议,诊室血压波动较大以及接受常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后诊室血压仍较高的患者应接受ABPM检查[2]。2013年ESC高血压指南再次强调ABPM和家庭自测血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开展高血压患者家庭自测血压的临床意义.方法 300例高血压患者患者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门诊测量血压(OBP)实验组先自我测量(HBP)再给予门诊测量.观察血压测量对病情的影响.结果 半年后的结果显示,实验组HBP和OBP组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OBP和并发症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4.197,P<0.05;x2=15.940,P<0.05).结论 HBP能更准确的反映血压值,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临床参考,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诊室血压及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的符合率.方法:入选151例诊室血压≥140/90mmHg的患者,监测其24h动态血压,计算每例患者血压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诊室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均高于动态血压全天、白天以及夜间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P<0.01;而且诊室血压高于24h动态血压中任一时点的平均血压.诊室高血压患者只有42.4%(64/151例)的患者通过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男性患者的诊断符合率高于女性患者,55.1% vs 24.2%,P<0.001.结论:诊室血压与动态血压高血压的诊断符合率不高,女性患者尤为明显.对OBP高值者建议监测ABP来确诊,或予以定期随访观查.  相似文献   

16.
血压测量是临床最重要的测量之一,动态血压监测能较好的反映真实血压变化,有效地弥补了诊室血压测量的不足,目前,动态血压监测技术及使用仪器已日臻规范和完善。随着科技进步,动态血压监测将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使广大患者获益.本文试就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断和评估方面的新认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特点。方法:对500例高血压患者和30例正常血压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高血压组和血压正常组的血压变异性与血压均值的变化规律一致,即血压均值和血压变异性均是白天增高,夜间下降,收缩压变异大于舒张压变异,但高血压组血压变异性各指标均显著大于血压正常组(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显著大于血压正常者。  相似文献   

18.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斌  赖成毅  廖琦 《四川医学》2008,29(1):50-51
目的 总结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特点.方法 10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血压监测(ABPM)将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非杓型、反杓型及超杓型.结果 所有患者中,正常血压节律者占20.75%(22/106),异常血压节律者占79.25%(84/106).结论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应重视血压昼夜节律的监测,选用合理的高血压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血压模式及昼夜规律。方法选择50例高血压病患者(EH)24小时动态血压(ABPM)记录资料,得到日间6AM~10PM,夜间10PM~6AM两个时间段的平均血压及每小时的血压均值,比较昼夜间的血压差异,了解夜间血压下降水平。并描记24小时动态血压的趋势图,收缩压与舒张压相关图,收缩压与心率的相关图,血压分布直方图等。结果夜间血压明显低于日间。轻度高血压患者血压模式呈“杓型”,具有昼夜节律性,重度高血压患者血压模式呈“非杓型”,昼夜节律消失。结论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高血压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血压模式的改变及昼夜节律的消失见于重度高血压或心、脑、肾靶器官受损害者。  相似文献   

20.
血压测量是临床最重要的测量之一,动态血压监测能较好的反映真实血压变化,有效地弥补了诊室血压测量的不足。目前,动态血压监测技术及使用仪器已日臻规范和完善。随着科技进步,动态血压监测将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使广大患者获益。本文试就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断方面的新认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