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临床资料 病例1,男性,23岁.因发现左肾积水行左肾导管置入术后半年就诊,无癫痫发作史.查体:智力正常,双侧颊部及颏部散在红褐色丘疹,呈蝶形分布.超声检查:双肾形态不规则,左肾实质区可见数个偏强回声团,其中一个大小为1.0 cm × 1.0 cm;右肾实质区可见多个偏低回声团,形态欠规则,内部回声杂乱并可见散在分布的团状强回声,最大一个大小为3.4 cm × 3.1 cm,异常区内血流较丰富;双肾实质内另可见数个无回声区.左肾肾盂肾盏可见少量液性暗区及大小为0.6 cm × 0.4 cm强回声团,后方伴声影,右肾肾盂肾盏区未见明显异常回声.膀胱壁增厚不光滑,其内可见一个大小为1.9 cm × 1.2 cm强回声团,后方伴声影.左肾肾盂、左输尿管及膀胱内可见管道样强回声.超声诊断:双肾多发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并囊肿(结节性硬化症),左肾结石并积水,膀胱结石.  相似文献   

2.
1病例报告 患者男,30岁,因突发性左腰部胀痛伴发烧1周、抗炎治疗3天无效而收入院.发病以来无明显血尿及尿路刺激征.尿化验:蛋白(±),RBC1~2个/HP,WBC3~4个/HP.B超检查所见:双肾均增大,被膜欠光滑,左肾尤甚.双肾实质内可见数个大小不等圆形、椭圆形中强回声光团,有些边缘欠光滑.右肾内光团直径约0.8~1.8 cm,左肾内光团直径约0.9~2.6 cm,左肾上极与脾门之间有一个19.0 cm×18.9 cm×18.8 cm强回声光团,边缘欠光滑,与左肾无明显界限,其后方回声衰减,光团内尚可见4.6 cm×4.4 cm×4.3 cm不规则暗区.  相似文献   

3.
1 临床资料患者 ,女 ,30岁。右上腹疼痛 2 0 d、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1d,急诊入院。急诊超声检查 :肝脏大小形态正常 ,肝内胆管轻度扩张。胆囊 97mm× 5 0 mm,囊壁增厚、毛糙 ,囊内透声较差 ,可见多个大小约 5 mm× 3mm强回声光团 ,后伴声影 ,可随体位移动 ,并见多条盘曲的条索状回声。超声墨菲征 (+)。胆总管内径 8mm ,下段可见一 6 mm× 7mm大小强回声光团 ,后伴声影。超声提示 :胆囊肿大、胆囊炎 ;胆囊合并胆总管下段结石 ;胆囊内条索状回声。考虑为 :胆囊炎性沉积物 ,胆囊蛔虫。住院经消炎、利胆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手术证实 :胆囊合…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45岁,于2009年11月23日单位体检发现右肾占位.腹部超声示右肾下极探及大小8.3 cm×7.4 cm低回声光团,其内可见少许无回声暗区,边界清,向包膜外突出,右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内未见明显异常光团,左肾、双测输尿管、膀胱、前列腺均未见明显异常.B超诊断:右肾占位,性质待排.进一步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右肾下极可见一稍低密度肿块影,内见低密度坏死影,边界不清,突出于肾轮廓之外,增强扫描动脉见较明显强化,下腔及肾静脉内未见明显充盈缺损改变;左肾大小、形态、密度未见明显异常;CTA示右肾肿瘤血管丰富,主要供血动脉为右侧肋间动脉.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正常前列腺及前列腺疾病的超声形态学表现,正常前裂腺呈新月形或三角形,内部回声均匀,包膜光滑、整齐,中央区清晰;前列腺呈半圆形,内部回声粗糙,腺实质靠近包膜处出现小暗区,包膜紊乱;前列腺癌形态不对称,腺实质内部出现强回声或低回声光团,包膜中断;前列腺结石表现为强回声光团,伴有声影。  相似文献   

6.
超声检查腹部脏器常可发现小的强回声光团,大多数人无明显临床症状,如在肝脏内发现的强回声光团——肝海绵状血管瘤等。而在肾内发现强光团,后方无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胎儿心室内强回声光团的超声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8 例孕中期(20~28 周)发现的胎儿心
室内强回声光团的超声胎儿资料,分析其超声特点并在孕晚期及胎儿出生后进行超声随访,对1 例引产胎儿(合并有法洛四联
症)进行尸检。结果58 例胎儿中30 例孕晚期(35~38 周)心室内的强回声光团回声减低或消失,5 例胎儿出生后其心室内强
回声光团仍然存在,为回声增强的腱索,1例引产胎儿(合并有法洛四联症)尸检结果除法洛四联症外未见其他异常。结论
儿心室内强回声光团多为一过性超声表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宫宁  罗飞 《当代医学》2010,16(2):74-74
目的探讨药物性胆囊内强回声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及误诊原因,提高超声对药物性胆囊内强回声的诊断正确率。方法采用彩色超声对应用头孢三代抗生素后胆囊内出现强回声的患者进行随访,直到胆囊声像图恢复正常。结果患者用药后胆囊内可探及强回声斑或强回声团,其中4例胆囊腔内可见多枚点状强回声,呈堆积样;3例呈强回声光团伴声影;2例为胆囊内充满型强回声。停药后经过超声随访胆囊内强回声逐渐消失。结论超声对药物性胆囊内强回声的诊断仍存在一定的误诊率,提示超声医生应通过多切面扫描,仔细观察,并询问病史、治疗经过及用药情况,尤其是近期应用过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病人,一定要进行超声随访,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9.
1 患者,男,25岁,因重体力劳动后出现双侧肾区疼痛,伴有低热及肉眼血尿、体重减轻而就诊。查体:心肺正常,一般情况尚可,消瘦、腹平软,侧肾区叩击痛,体温37.5℃。B超所见:左肾形态稍增大,上极增大明显,被膜见光整,于左肾上极见一34mm×30mm回声欠均匀的回声区,边界不光整,内部可见散在低回声和强回声光团,肾盂区轻度分离,此包块压迫脾门区,使脾内出现无回声区且脾厚46mm;右肾形态规则,肾包膜光整,集合系统光点分布均匀,肾盂未见分离。B超提示:①左肾实质性占位(疑肾癌);②脾大。CT及X线造…  相似文献   

10.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78岁,自述右上腹隐痛两天,用热水袋热敷、揉腹未见缓解,晚饭进食少许两小时后突感右上腹绞痛,伴恶心,无呕吐,无发热等症状。既往有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病史(20余年)。急诊B超:胆囊体呈"8"字状,远离胆囊颈部的部分肿大,有张力感,前后径约3.9 cm,囊壁略显毛糙,无明显增厚,囊腔内可见多个直径约0.5 cm的强回声光团堆积一起,后伴宽大声影,能随体位移动;近颈部的部分胆囊内可见一直径约1.0 cm的强回声光团,后伴声影,也能随体位移动,但不能活动到胆囊的最底部,胆囊的两部分之间不相通,见图1。肝外胆管内径0.5 cm,无增宽,其内未见异常回声。超声印象:胆囊多发结石,急性胆囊炎(胆囊体扭转所致可能  相似文献   

11.
报告了29例早期肝癌的超声表现。认为多数早期原发性肝癌具有孤立性、低回声、等回声或强回声光团,伴声晕的特征。转移性肝癌的超声表现比较复杂,需与其他检查方法结合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头孢曲松钠致胆囊内假结石的超声图像特征.方法 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对48例使用头孢曲松钠致胆囊内假结石的患者进行多切面扫查,仔细观察胆囊、胆管、结石形态,回声强度,后方声影的强弱及体位交化后是否移动.结果 48例使用头孢曲松钠患者,胆囊内均可见强回声光团或泥沙样回声.形态规整或不规整,结构疏松,部分后伴弱声影,随体位移动较缓慢.结论 头孢曲松钠致胆囊内假结石,停药后均可消失.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69岁藏族,居于西藏日喀则地区昂仁县牧区,该患者15年来经常腹痛腹胀,尤以上腹部胀痛明显,近日来时常伴有恶心,食欲减退、消瘦。体格检查:患者面色萎黄,上腹部膨隆肿胀,超声检查所见:肝左叶可探及两个囊肿回声,大小分别为6.6cm×6cm和3.7cm×4cm,后壁回声增强,是成类图形,囊壁回声较厚,与正常肝组织回声界限分明,外壁回声光滑,内壁回声不规整。囊腔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小囊肿无回声,其风为强回声光团及索状强回声所充填,超声诊断:肝左叶多发性包囊虫病(多囊型)。讨论包虫病可侵犯多个组织,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为动物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55岁。因左腰疼痛5月在外院诊断左肾结石,经中药治疗无效而入我院手术治疗。B超检查:左肾上极实质内可见0.6cm回声增强光团,后方伴有声影,集合系统光点群未见分离,右肾未见异常。左肾下极下方可见椭圆形约9.5×8×6cm~3混合性肿块,其内可见回声增强光团,光点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44岁,主因间断性右上腹痛5年,加重伴黄染、恶心、呕吐1周,于2003—02—14入院。查体:右上腹压痛,可触及肿大的囊性肿物。B超示胆总管至胰头段管腔明显扩张,呈约15.2mm×94.8mm的不规则无回声暗区,暗区内可见较致密的弱回声光点漂浮,并可见多个强回声光团。B超诊断:肝门囊肿。CT检查:肝门见圆形的低密度区,边界清晰,向下延伸至腹腔,  相似文献   

16.
冯春玲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3):1802-1802
患者,女,65岁,胸闷,气短5个月,近3天加重来我院就诊。应用HP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行腹部常规检查,肝胆脾及右肾大小图形未见异常,左肾下极可见异常回声团块,测大小4.5cm×4.1cm×3.9cm,形态不规则,内部为欠均匀的偏低回声,肾实质及集合系统正常结构不清CDFI显示:肿块内部可见丰  相似文献   

17.
张建英  蒋瑾  何丽  陈海霞 《安徽医学》2018,39(1):124-125
1 病历资料 患者,女性,30岁,因体检发现"右肾占位1月余"入院. 无血尿、蛋白尿,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 查体:双侧肾区无叩击痛,输尿管走行区无明显压痛. 影像学检查:B超可见右肾中上份实质内见大小约3.6 cm ×3.2 cm的等回声团,边界清晰,形态规则,未见明显血流信号,余肾实质回声均匀,皮、髓质分界清晰,集合系统不分离,未见确切强回声团. 超声造影提示肿瘤占位性病变,癌可能性大. CT(平扫+增强扫描)可见右肾体积增大,见一直径约4.3 cm的囊实性团块影,其内可见斑片状钙化灶及小片状液性密度区,增强扫描显示肿块实质性成分呈轻度强化,液性区域无强化,病灶突破肾脏轮廓,紧贴肝右后叶,诊断意见:考虑肿瘤占位性病变可能大(见图1). 手术及病理:全麻下行后腹腔镜右肾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术中见右肾形态失常,中上极可见一大小约5 cm ×4 cm ×4 cm的实质性包块,向肾外突出,质韧,边界欠清,中心部分呈鱼肉样改变.镜下:肿瘤以上皮性成分为主,多为早期上皮性分化,未分化的胚芽成分较少见,未见明显间质性改变,瘤细胞体积小、核深染、呈梭形,输尿管断端、肾门血管及肾周脂肪无肿瘤浸润(见图2). 病理学诊断:成人型肾母细胞瘤(上皮型).  相似文献   

18.
<正> 患儿女,4岁,因右上腹包块而来院就诊。查体:精神较差,消瘦,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均正常,心肺未见异常。右上腹膨隆,可触及一包块质硬,活动度差。 B超检查肝、胆系,胰腺、双肾、双肾上腺大小、形态及内部结构正常。于下腔静脉右后方,右肾左内上方探及12×11×10cm中等偏低回声不均质实性肿块,内有强回声光团伴声影,肿块似有包膜,境界清晰。下腔静脉、右肾门处探及多个肿大淋巴结,约1.5×1.2cm大小。肿块将肝脏推向左侧,将右肾推向腹外侧下方。B超诊断:后腹膜恶性肿瘤伴淋巴结转移。病理诊断:后腹膜神经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多发生于婴儿及5~6岁以下的儿  相似文献   

19.
<正> 例1 女,45岁,于1991年7月10日,以左上腹突然剧痛就诊。经查,一般情况良好,血、尿、粪常规检验无异常发现。B超提示:肝、胆、胰无异常发现,双肾轮廓增大,皮质内各可见2~3个强回声光团,最大者8.5cm×6.3cm(右),肾扫提示:双肾皮质内核素分布不均匀;静脉肾盂造影及肾功能测定尚好。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右肾上极有较大包块突起,施行肿瘤摘除,保留肾  相似文献   

20.
<正>[病例]患者,女,32岁。平日无任何不适症状,体检时超声检查:患者双肾大小、形态正常,包膜光整。双肾实质内出现与肾锥体分布一致并呈放射状排列的团状强回声,边缘毛糙,后方伴有浅声影。肾脏皮质回声均匀,集合系统未见明显分离(图1)。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示肾内血流分布正常,肾血管血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