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伏”者,匿藏也,“伏邪”指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毒”是中医病因学说中一个特定的词义,其概念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苛毒”之说,意指毒气严重剧烈的病邪,如尤在泾说“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也”,意指病邪的亢盛,病情的深重,  相似文献   

2.
杨辉舟  董立平 《光明中医》2012,27(10):1949-1950
毒邪,即有毒之邪也,指各种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致病因素。关于毒,《金匮要略心典》曰[1]:"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王永炎院士[2]认为邪气亢盛,败坏形体即转化为毒。可见毒邪具有亢极或蕴结的特性。毒邪致病相当广泛,不仅外感病与毒邪有关,许多杂病也与毒邪有密切关系,毒邪可以外来,也可以内  相似文献   

3.
"毒邪致病论"是中医学病因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中医学者通过不断地理论探讨和临床实践,提出从"毒邪理论治疗银屑病"的学术观点,但是内容繁杂多样,缺乏系统性。本文将从简析"毒"的内涵、银屑病的"毒邪致病"理论、从"毒邪致病"出发探索银屑病的治疗及银屑病"毒邪"理论的展望4个方面进行阐述,同时提出"毒邪致病"是银屑病病因病机的重点之一,临证时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重视解毒药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陆拯教授认为"胃气亏损,毒邪内伏"是胃癌术后关键病机,指出在该病中的毒邪不仅是单纯的癌毒。治疗上,创立"毒证四层法"指导辨治,并针对其病因病机特点,提出"益胃解毒法"。益胃者,补益脾胃正气;解毒者,化痰瘀以解癌毒,以及温寒毒、清热毒、利湿毒、祛痰毒、化瘀毒等灵活运用,以扶助正气,杜绝新生毒邪,期冀预防癌肿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考证历代壮医对"毒"的认识,在壮医"毒虚致百病"的基础上,探讨壮医毒邪学说的理论,提出壮医毒论的核心内容为"三毒病因说"、"二元病机论"和"四项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6.
《经》曰:"痹之安生,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病之发生,有正气不足之内因,外加风寒湿邪侵着而致病。其有单邪致病者,有兼邪致病者,总的来说,其单邪致病,如风邪、寒邪等因毒侵及人体,较易治愈。其多邪致病者,如风寒湿热等兼之邪侵及人体,往往缠绵  相似文献   

7.
痛风(Gout)是由于单钠尿酸盐沉积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病"范畴。应森林教授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对痛风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有独到的见解,提出"双毒学说"为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的主要病因病机,认为本病之核心病因病机在"毒",又因其发病时间、感邪性质、致病特点等不同,主张分期治疗,急性期(亦称外毒期或邪毒期)以"外感邪毒"为主,缓解期(亦称内毒期或伏毒期)以"内生伏毒"为主,基于"双毒学说"指导下分期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恰可为痛风性关节炎分期论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所谓"毒"者,物之能害人也。然而祖国医学中"毒"的含义远非如此。现就中药学中"毒"的含义谈几点看法。1为药物的总称古代将所有的药物皆称为毒药,如《周礼·天官冢宰》说"医师掌药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素问·五常政大论》又说"能毒者以厚药,不能毒者以薄药"这里将药与毒并列,可见药即"毒","毒"即药也。张景岳在《类经》中更明确提出"凡可辟邪安正者,皆可称为毒药"。由此看出"毒'"乃一切药物的总称。2指药物的偏性药物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利用其偏性来祛除病邪,协调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盛衰,增强抗病能力,古代将药物的这种偏性亦…  相似文献   

9.
通过阐述毒邪在壮医病因学中的涵义、分类及致病特点,认为毒邪是壮医毒病的始动病因和致病机要,提出"内去外引"解毒法新学说,同时概括解毒法在不同毒病中的运用要点。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古今文献,探讨虚、痰、瘀、毒在帕金森病发病及病机演变中的作用."虚"是帕金林病发病的内在基础,"痰"与"瘀"是其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毒"是决定其转归的重要因素.四者病机联系包括痰瘀互结、互生;痰瘀致毒,毒致痰瘀;因虚致痰、致瘀;邪气久居,正气愈虚;邪凑虚处.  相似文献   

11.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病因病机及证候学专著,在毒邪致病方面首次比较详细记录,"风毒"、"寒毒"、"热毒"、"水毒"、"湿毒"、"痰毒"、"恶毒"、"蛊毒"、"草毒"、"药毒"、"酒毒"、"兽毒"、"蛇毒"、"厉毒"、"斑毒"、"虫毒"、"气毒"、"鬼毒"等30余种毒邪名称及病因病机和相应证候,涉及临床44个病名,为毒邪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张燕生教授认为肛窦炎属于中医外科的"脏毒"范畴。过食辛辣,内生湿热火毒;肠燥便秘,破损染毒;五志过极,郁热邪毒等"毒邪"发于肛门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本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症状多样,易反复发作。中医外科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肛窦炎、肛痈、肛漏相当于疾病的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肛窦炎阶段尚未成脓或毒邪尚未扩散,邪毒蕴结,经络阻隔,气血凝滞,内治遵循中医外科"消、托、补"原则,综合采用"消法"和"托法"治疗;外治则遵循"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内治与外治并重,相辅相成,以增强疗效,达到已病防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总结全国名老中医符为民教授论治周围性面瘫的临证经验。符老认为,面瘫之病始于正气亏虚、风毒外袭,久则脉络痹阻、瘀毒内蕴;治疗上抓住"毒邪"这一特征,法以疏风解毒、清热解毒、祛瘀解毒,铲剔毒邪,脉络通畅,使邪去则病自安。  相似文献   

14.
朱志平主任医师认为,从中医病因学的角度而言,肝炎病毒属于湿浊毒邪,并独到地提出了"湿邪从化"的观点。湿浊毒邪入侵之后,阴精不足者,湿从阳化形成湿热证候;阳气先虚者,湿从阴化出现寒湿证候。肝炎的病位中心在肝与肾,气滞、血瘀、水停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提出"养肝肾,祛湿毒,化瘀血"的治则辨治肝炎。  相似文献   

15.
通过反复研读中医经典理论和多年临证经验,针对慢性下肢静脉疾病,主张从毒论治,从"气""血""水"立论,提出了"毒邪久结筋脉、损及气血津液、病分气水血治"的观点。认为临证先辨病属气分、水分、血分,再辨邪属寒毒、火毒、湿毒、热毒、瘀毒,从气分病(寒毒凝筋证)、水分病(湿毒浸筋证)、血分病(瘀毒阻筋证)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6.
给邪以出路     
1 给邪以出路 读了吴又可的<瘟疫论>,感到"给邪以出路"是吴又可治疗疫毒病的大法,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下"法.将"下"法的应用条件,慎用条件,紧急条件论述的非常细致,但全文的主线是吴又可的一句话:"但见能受得住'下'的病,不遗余力'下'之,虽不能'下'者,也需补而后'下'之."这句话,充分体现吴又可在治疗疫毒病时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7.
从风邪、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为切入点,结合中晚期肺恶性肿瘤患者的病理基础、症状表现,辨析"风毒入络"在中晚期肺恶性肿瘤多发转移中的病机。风邪善动不居,轻扬开泄,且常兼它邪合而伤人,毒邪作用强烈,易于深伏。当风邪兼挟毒邪侵袭遍布于人体周身的络脉,这就为中晚期肺恶性肿瘤的转移提供了病理基础。在病机方面:肺朝百脉失利,瘀毒生风而为病;肺治节失司,气血津液失调而为病;肝体阴失利,内虚生风而为病。"风毒入络"作为中晚期肺恶性肿瘤多发转移的病机,决定着中晚期肺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而从"风毒入络"的角度对中晚期肺恶性肿瘤患者施以治疗,确定相应的辨证治则,具有较高的临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具备"毒邪"致病的共同特征,"毒"是本病的主要病因,"毒、瘀与正虚交织"是其病机特点;基于"毒、瘀、虚"病因病机理论,治疗主张分期治疗:疾病进展期治以凉血解毒化瘀,疾病恢复期治以清泄余邪、活血柔肝、调理肝脾、滋补肝肾.  相似文献   

19.
田玉美系湖北中医大师、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从事中医教学和临床工作50余年,经验丰富,在诊治肺癌方面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田教授认为,肺癌的形成主要包括三方面因素,即阴阳失衡、正虚邪积及癌毒形成,而其中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正气亏虚、阴阳失调,是外邪入侵乃至罹患肺癌的基础,故有"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之说。肺气虚损久之则子病累母,乃见脾肺同病,脾失健运则津液输布障碍,从而正虚邪,邪毒胶  相似文献   

20.
浅谈中风病急性期热毒的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邪致病成为当今中医理论的重要学说,毒邪已融入多种疑难重大疾病的病因病机体系当中,当代中医学家在以往认识的基础之上,总结临床经验,结合大量的临床探索,提出中风病"毒损脑络"病机学说,认为"毒邪"是中风病急性期起病骤然、加重恶化、难治难愈的关键原因。热毒是从古至今论述最多的毒邪,可以作为中风病急性期"毒损脑络"学说研究的切入点,热毒的辨识方法是研究的难点,尝试从热毒的概念、致病特点等方面论述中风病急性期热毒的辨识方法,以期能为后续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