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已知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及其前驱期或轻型淋巴结病综合征(LAS)与人类嗜T淋巴细胞逆转录病毒(HTLV-Ⅲ)或淋巴结病相关病毒感染有关。同性恋男子和毒品成瘾者更容易染上AIDS和LAS。这种病虽可能、但很少经输血感染,大多发生于那些接受混合凝血因子浓缩物的血友病者。 HTLV-Ⅲ抗体通常存在于AIDS或LAS患者血  相似文献   

2.
AIDS的致病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致病因子是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Ⅲ型(HTLV-Ⅲ),也称为淋巴结病相关病毒(LAV)和AIDS相关病毒(ARV),对辅助T淋巴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AIDS病人死亡的最终原因是因病毒引起的免疫系统机能紊乱而致多种感染和肿瘤发生。  相似文献   

3.
在血友病A患者中发现了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病例,加之在经冻干浓缩因子Ⅷ制剂治疗的患者中发生了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中T辅助细胞(Th)和抑制细胞(Ts)的相同变化,故有人认为AIDS的致病因子可经诸如因子Ⅷ等血液制剂而传播。作者共选择43例患者,其中37例是中度或重度血友病A患者,6例是严重的因子Ⅸ缺乏患者,按所用凝血因子制剂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四组,第一组20例患者在2年研究期间只用冷沉淀,第二组11例患者主要用冷沉淀,另外还用了9瓶浓缩因子Ⅷ,第三组6例患者只用浓缩因子Ⅷ,第四组6例患者则用浓缩Ⅸ因  相似文献   

4.
一、艾滋病的病原体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一种逆转录病毒,最初称为淋巴病相关病毒(LAV),或称Ⅲ型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Ⅲ),文献中将两者合称为LAV/HTLV—Ⅲ。这种病毒特异性地侵犯T淋巴细胞中的亚群——OKT_4,而旦存在于脑组织中。病毒于正在活跃分裂的  相似文献   

5.
陈颖娣 《全科护理》2012,10(23):2207-2208
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的出血性疾病[1],包括血友病甲(凝血因子Ⅷ缺乏),血友病乙(凝血因子Ⅸ缺乏)及血友病丙(凝血因子Ⅺ缺乏)。其中,血友病甲多见,约为血友病乙的7倍。常规检查: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均正常,重型血友病凝血时间延长。泌尿系结石是最常见的泌尿外  相似文献   

6.
人类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HTLV),首次在美国成人T细胞恶性肿瘤中发现,并从其成熟T细胞分离成功。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征(AIDS)患者的T淋巴细胞功能多有损害,表现在淋巴细胞降低,皮肤应变能力差,辅助T细胞亚群(OKT4~+)减少,辅助和抑制T淋巴细胞(OKT4~+/OKT8~+)成反比,淋巴细胞对有丝分裂原反应低,某些病例的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亦下降。本病常伴巨细胞病毒或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许多病例的血清抗体能与HTLV感染细胞的膜蛋白起反应;现已在33例AIDS病例中有2例检出HTLV的DNA。本文报道3例AIDS从外周血T  相似文献   

7.
血友病乙约占血友病的四分之一.其发病原因是因子Ⅸ(FⅨ)的基因缺陷.已报道FⅨ基因缺陷有30余种.作者研究了一个有三例血友病患者的家系,其FⅨ活性均在正常1%以下,FⅨ抗原稍高于1%.将此家系患者的DNA提取后用TaqⅠ、EcokⅠ及HindⅢ酶解,以cDNA探针杂交,由Southern印迹杂交结果表明此家系为FⅨ外显子8的第一个TaqⅠ位点(TCGA)的突变.作者进一步合成了  相似文献   

8.
陈玉华  黄晓宇 《护理研究》2011,25(9):796-797
血友病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自发性关节和组织出血以及出血引起的畸形。根据病人所缺乏凝血因子的种类不同分为血友病甲(Ⅷ因子缺乏)和血友病乙(Ⅸ因子缺乏),目前血友病还是不可治愈的遗传性疾病,  相似文献   

9.
血友病(?)一组先天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临床上可分为三型:血友病甲(缺乏AHG或Ⅷ因子),血友病乙(缺乏PTC或Ⅸ因子)和血友病丙(缺乏PTA或Ⅺ因子)。血友病甲、乙为女性传递,男性发病,而血友病丙男女均可发病。三种类型的血友病发病率及严重程度不同,其中以血发病甲发病率高,出血严重,而乙、丙型发病率较低,出血较轻。据我所  相似文献   

10.
背景:人们已采用在真空冷冻干燥后通过双灭活法来提高Ⅷ和Ⅸ因子制品的病毒安全性,尤指无类脂外壳类病毒,此双灭活法指用溶剂/去污剂处理法加上100℃加热30分钟。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估采用这些病毒灭活的方法后其制剂的安全性。研究设计与方法:通过类脂和非类脂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和2型;甲、乙、丙型肝炎病毒,B19细小病毒抗体及B19DNA),的血清学和病毒学标志物对26例未经治疗的血友病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性前瞻性  相似文献   

11.
作者随访了181例血友病患者(血友病甲149例,血友病乙32例),82例(45.3%)HIV血清反应阳性,其中血友病甲74例(重型患者95%、中型5%),血友病乙8例(重型88%、中型12%);注射过FⅧ浓缩物治疗者63例(重型97%、中型3%)、FⅨ浓缩物13例(重型92%、中型8%)、冷沉淀物6例。无1例注射过新鲜冰冻血浆。对77例血清反应阳性的血友病患者作连续(1977-1986年)取样测定的结果显示,血清阳转开始1978年,高峰出现在1982年。血清反应阳性6年以上者已有一半患AIDS,5年以上者累计发病率为32%。AIDS总发病率血清反应阳性组为12%,占全部随访病例的5.5%。63例HIV抗体阳性,其免疫学改变发生在血清阳转前、阳转期及  相似文献   

12.
大约12%的重度血友病乙存在获得性因子Ⅸ抑制物或抗凝物。抗凝物的产生可出现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其中之一是限制乃至妨碍因子Ⅸ浓缩物特异性治疗的可能性。重要的是常规检测血友病乙患者因子Ⅸ抑制物,该物经鉴定为IgG族,且为非沉淀性。常用的测定法是根据抑制物具有中和因子Ⅸ凝固活性(Ⅸ∶C)的能力。 Lexis和Φrstavik分别报道了放射性标记因子Ⅸ的放射免疫分析和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本文作者报道一种以抑制物和因子Ⅸ间亲和力为基础的免疫放射分析法(IRMA)测定因子Ⅸ抑制物,且证实较前述  相似文献   

13.
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的Gallo实验室和日本的Miyoshi实验室分别从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ATL)患者外周血培养的T细胞中分离出的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侵染T淋巴细胞,可引起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以及热带下肢痉挛性瘫痪或HTLV-1相关脊髓病(TSP/HAM),并且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14.
<正>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的病因可能是一种病毒。从淋巴腺病综合症患者和AIDS患者中分离到的亲T淋巴逆转录病毒,命名为淋巴腺病相关病毒(LAV)。试用几种常用化学消毒剂对LAV进行了灭活试验。由于目前尚无精确和敏感的生物学试验测定  相似文献   

15.
我院1983年2月~]990年8月收治小儿颅内出血108例,其中非外伤性出血22例,经凝血因子检查确诊为血友病甲(Ⅷ因子缺乏)5例,血友病乙(Ⅸ因子缺乏)、血友病丙(Ⅺ因子缺乏)、Ⅹ因子缺乏各1例。现就8例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所致颅内出血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6.
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分为血友病A(缺乏Ⅷ因子)和血友病B(缺乏Ⅸ因子),以创伤后或自发的关节、肌肉、软组织出血为主要特征[1].  相似文献   

17.
爱兹病     
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ficiencg Sgndrome AIDS)(简称AIDS)系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缺损所造成的临床症侯群,发病前患者身体健康,出生后无任何免疫缺乏征象,临床以机会感染与罕见的恶性肿瘤为主要表现。病因尚未阐明,可能与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有关。 一、病因学及流行病学 本病首例于1981年6月报导于美国,估计疾病发生于1979年后期或1980年早期,此后报导病例剧增,截至1983年9月仅美国患者巳达2,259人,世  相似文献   

18.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Ⅰ型和Ⅱ型是分别于1980年和1982年发现的两种人类逆转录病毒。由于该病毒(HTLV-Ⅰ/Ⅱ)被发现同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TL),以及同一种退行性神经疾病,即热带痉挛性下肢瘫(TSP)或HTLV相关脊髓病(HAM)有关,又因为可能通过血液传播,所以已引起输血部门和医学界的高度重视,有一些国家已将筛查HTLV-Ⅰ/Ⅱ抗体列为献血者的常规检查,以保证输血安全。本文着重介绍国内外HTLV-Ⅰ/Ⅱ感染的流行现状及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9.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由反转录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是以T淋巴细胞受损为主要特征的细胞免疫功能不全性疾病[1]。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14年报告,截至2013年底,全球现存活HIV感染者/AIDS患者达3 500万余例,  相似文献   

20.
正艾滋病(AIDS)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是HIV特异性地侵犯人体免疫系统的中枢神经系统CD4+T淋巴细胞,造成CD4+T淋巴细胞数量进行性减少,细胞免疫功能损害,最后导致艾滋病[1]。急性胰腺炎是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而发生胰腺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我院于2013年5月31日治疗1例艾滋病伴急性胰腺炎的病人,现将治疗过程中的职业防护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