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足三里穴区感觉神经元的节段性分布(HRP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正> 足三里穴为临床治疗腹部脏器疾病的主要穴位。在针麻手术中,如胃大部切除,胆囊切除,阑尾手术等也都是作为主穴。对于足三里穴区的研究,以往多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如对传入神经纤维组成的研究,认为有髓传入纤维多于无髓传人纤维,针刺镇痛显效动物的足三里穴区中,有髓与无髓传入纤维的数目比例为2.7:1,无髓传入纤维在针刺镇痛中似不起主要作用,对“足三里“穴针刺镇痛点的传入纤维的速度及传入纤维的直径的研究,认为针刺“足三里”“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分析在颈髓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0例颈髓损伤患者进行颈部MRI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颈髓信号有改变者纳入完全损伤组、颈髓信号无改变者纳入不完全损伤组,同时纳入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对所有受检者进行MRS分析,测定并计算损伤区(对照组测定颈髓延髓交界处)氮乙酰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胆碱复合物(Choline,Cho)、NAA/肌酸复合物(Creatinine,Cr)、Cho/Cr及乳酸(lactate,Lac)/Cho的比值。结果:MRI检查结果显示150例颈髓损伤患者中,83例颈髓信号无改变(不完全损伤组),67例颈髓信号有改变(完全损伤组);50例志愿者颈椎、颈髓信号无异常(对照组)。3组Cho/Cr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08,P=0.222)。3组NAA/Cho、NAA/Cr、Lac/Cho比值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387,P=0.013;χ2=7.481,P=0.024;χ2=6.374,P=0.029)。组间两两比较,不完全损伤组和对照组NAA/Cho、NAA/Cr比值高于完全损伤组(χ2=-2.874,P=0.008;χ2=-4.127,P=0.003;χ2=-3.547,P=0.005;χ2=-2.915,P=0.011),完全损伤组和不完全损伤组Lac/Cho比值高于对照组(χ2=-4.341,P=0.004;χ2=-2.145,P=0.012),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RS可通过定量检测损伤区颈髓代谢物含量的变化,反映颈髓损伤的程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新生大鼠足三里穴区感觉神经元的节段性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足三里穴为临床治疗腹部脏腑疾病的主要穴位,因此"肚腹三里留"成为数百年来指导临床医家的要诀.在针麻手术中,如胃大部切除、胆囊切除、阑尾手术等也都将其作为主穴.近年来对于足三里穴区的感觉传入研究,多应用成年动物作为模型,足三里穴区传入神经纤维的组成有髓传入纤维多于无髓传入纤维,比例为2.7∶1,无髓传入纤维在针刺镇痛中似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电针“足三里”穴对大鼠迷走神经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电针大鼠双侧“足三里”穴对迷走神经放电的影响。方法:将30只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200~240 g)随机分为对照组、足三里组(电针双侧“足三里”穴)和非经非穴组(电针非经非穴,即“足三里”穴外侧旁开5 mm处),每组10只。足三里组及非经非穴组大鼠以3 Hz脉冲电流持续进行电针刺激30 min,强度以双下肢微颤为宜(约2~4 V)。以双极铂电极分别引导左侧迷走神经传出及传入纤维,采用生物机能试验仪连续记录迷走神经放电频率和峰值。结果:刺激前后,对照组与非经非穴组大鼠迷走神经传出和传入纤维放电频率和峰值均无显著性改变(P>0.05);组内各时间点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足三里组电刺激“足三里”穴(7.5±3.4)min后,迷走神经传出纤维放电频率明显加快,峰值增加,与刺激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各参数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非经非穴组相应时间点(P<0.01);而传入纤维放电的各参数值均无明显改变。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可以使迷走神经传出纤维放电增强,但对其传入纤维放电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系统评价复健方联合泛髓组穴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复健方组(n=30)和针药益髓法组(n=30)。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复健方组加用中药复健方汤剂,针药益髓法组在复健方组的基础上加刺泛髓组穴。比较3组患者FMA评分、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中医证候评分及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结果 各组患者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FMA分值复健方组高于对照组(P<0.05),针药益髓法组高于复健方组(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Barthel指数针药益髓法组高于对照组(P<0.01),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NIHSS评分复健方组低于对照组(P<0.05),针药益髓法组低于复健方组(P<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中医证候积分针药益髓法组优于对照组(P<0.01),针药益髓法组总有效率为93.3%,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环跳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家兔髓核炎性分子的影响,探讨电针环跳对LIDP家兔的损伤修复机制。方法:将40只家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环跳组和非穴组,每组10只。采用自制的LIDP动物病理模型造模器建立家兔LIDP病理模型,放射免疫法测定家兔髓核前列腺素E2(PGE2)含量和磷脂酶A2(PLA2)活性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家兔髓核白介素-1α(IL-1α)含量的变化。结果:模型组髓核PGE2、PLA2和IL-1α含量或活性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P0.01);环跳组髓核PGE2、PLA2和IL-1α含量或活性显著低于模型组和非穴组(P0.05,P0.01);而非穴组髓核PGE2、PLA2和IL-1α含量或活性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电针环跳穴可降低LIDP家兔髓核PGE2、PLA2和IL-1α的含量或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髓会穴组合二泉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确诊为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选穴针刺疗法,治疗组采用髓会穴组(风府、大椎、双侧天柱、双侧风池、双侧完骨、双侧颈四、五夹脊)合二泉穴(廉泉穴、语泉穴)针刺治疗。两组均以1周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对照组为8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髓会穴组合二泉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合谷”穴和口面部联系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用形态学的方法探讨“合谷”穴与口面部的传入联系。方法 :本实验分神经生物素示踪和fos蛋白表达两部分 ,每部分均选用雌性Wistar大鼠 2 4只。将神经束路示踪剂神经生物素分别注射于“合谷”穴区和口面部 ,观察标记纤维在颈段脊髓和低位脑干的分布。电针“合谷”穴和口面部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观察其二者的传入信息在颈髓和低位脑干诱导的fos样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分布。结果 :“合谷”穴区的初级传入纤维主要止于颈髓 5~ 8节段 ;来自口面部的初级传入纤维主要止于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 ,尚有少量分支直接投射至同侧孤束核和网状结构。电针“合谷”穴的传入信息除主要到达颈部脊髓背角外 ,也可到达孤束核和网状结构 ;而电针口面部的传入信息主要抵达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孤束核和网状结构 ,也可影响到颈髓背角等结构的神经元。结论 :“合谷”穴和口面部均与孤束核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纤维联系 ,这可能是“合谷”穴和口面部联系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髓会穴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近6个月60例门诊面瘫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分别针刺面瘫常规穴和面瘫常规穴加"髓会穴组",留针30 min,6次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分别对两组进行House-Brackmann量表评定。结果:治疗组痊愈率42.3%和总有效率100%优于对照组痊愈率34.8%和总有效率91.6%,且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面瘫后遗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应用面瘫常规穴加"髓会穴组"较单独应用面瘫常规穴治疗周围性面瘫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DIO)小鼠白色脂肪组织(WAT)中腺苷受体(AR)的影响,探讨针刺减肥的外周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3周龄雄性C 57BL/6小鼠随机分为普食组(12只)和高脂组(28只),采用高脂饮食复制DIO模型。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正常电针组(7只)、模型对照组(6只)、模型电针组(12只)。两个电针组均电针"后三里"和"内庭"穴,每周治疗6次,共电针4周。测量小鼠体质量,计算双侧附睾脂肪组织(Epi-WAT)脂体比,分别用qPCR、Western blot法检测Epi-WAT中A1R、A_(2A)R、A_(2B)R、A3R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普食组相比,高脂喂养12周能明显增加小鼠体质量(P0.01),其中,体质量超过普食组20%的小鼠有18只(占64.2%);治疗结束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体质量依然维持在较高状态(P0.05),体质量变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pi-WAT脂体比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模型电针组体质量、Epi-WAT脂体比均降低(P0.05),体质量变化值增大(P0.01)。A1R mRNA在4个组中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A3R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A_(2A)R和A_(2B)R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模型电针组A_(2A)R和A_(2B)R mRNA及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P0.01)。结论:电针可以调控WAT中A_(2A)R、A_(2B)R的表达,这可能是电针通过促进外周WAT代谢从而实现减肥效应的部分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艾灸"关元""神阙"穴对骶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源性膀胱(NB)大鼠膀胱组织乙酰胆碱(Ach)、三磷酸腺苷(ATP)及毒蕈碱型胆碱受体(M)2、嘌呤能受体P2X3的影响,探讨艾灸促进逼尿肌收缩的可能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制备组(n=45)和假手术组(n=15),模型制备组采用改良的Has...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丹参穴位注射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人62髋随机分为髓芯减压组30髋和丹参穴注组32髋。注射用丹参(冻干,400 mg)用5 ml生理盐水溶解,于丹参穴注组患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侧的环跳穴、居髎穴注射,每穴注射2.5 ml,每周3次,连续治疗6个月。依据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评价法在首次治疗后1、3、6个月时分别对两组进行评分比较。结果: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以明显减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疼痛症状(P<0.01),但丹参穴注明显优于髓芯减压(P<0.01)。在髋关节活动度、生活能力、行走距离的改善上,髓芯减压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改善(P>0.05),丹参穴注组在治疗1、3、6个月时均有明显改善(P<0.01);丹参穴注明显优于髓芯减压(P<0.01)。结论:丹参穴位注射可以明显改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电针足三里穴对外源酸制备的食管炎猫食管动力的影响,探讨足三里穴与食管运动调节之间的关系。方法将健康家猫32只均行内镜检查,确定无镜下食管病(炎)。随机分为健康组、食管炎组。应用食管滴注盐酸方法,建立食管炎模型,并依据食管炎症内镜诊断标准分级。应用加拿大E-7-1-1-1-2-5-5-5型8通道细微注水测压管和荷兰UPS-2020型食管测压系统测定猫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结果食管炎组内镜诊断标准分级:Ⅰ级2例,Ⅱ级8例,Ⅲ级6例。食管炎组电针前LESP为(8.25±5.75)mmHg(1 mmHg=0.133 kPa),电针期LESP升高为(10.88±6.42)mmHg(P=0.07),电针停止后LESP显著升高为(16.50±8.12)mmHg(P<0.05)。2组升高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12)。电针不同程度食管炎猫足三里穴对LESP影响不同:电针轻度和中度食管炎猫足三里穴LESP明显高于重度食管炎猫。结论电针健康猫和酸灌注食管炎猫足三里穴可升高LESP,电针对于不同程度的酸灌注食管炎症产生LESP影响存在差异。电针足三里穴对食管炎有治疗意义,可能对不同程度食管炎的疗效不同。足三里穴对食管运动影响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单穴与多穴对原发性痛经针刺镇痛的临床疗效,以优选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较佳穴位。方法:将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单穴组、多穴组、对照组各20例,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三组之间的疗效。结果:三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穴组和多穴组治疗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疼痛时针刺单穴(十七椎)和多穴(三阴交、次髎、地机、十七椎)治疗原发性痛经均有较好疗效且效果相当,可以单纯选取十七椎进行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5.
巨刺阳陵泉穴对胆道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针刺阳陵泉穴对胆道系统运动的效果与机理。方法:将60例胆囊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左阳陵泉(左穴组)、右阳陵泉(右穴组)和双阳陵泉组(双穴组),每组各20例,在B超下观察3组对胆囊收缩和胆总管扩张的影响。结果:左穴组、右穴组和双穴组对胆囊收缩和胆总管扩张均有明显作用(P<0.05),但3组间的作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左阳陵泉与右阳陵泉对胆道系统有同样的效应,故临床不宜只取右穴,而忽略左穴,也不必左右双穴同时取。  相似文献   

16.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常见病之一,临床上多采用保守疗法为主。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腰突症"、亦称为"髓核突出"或"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本病多发于25~55岁之间,而且男性多于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在有不同程度退行性病变后,又在外界因素作用下,致使纤维环破裂,髓核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窍明穴"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视神经萎缩患者61例94只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予针刺治疗。治疗组31例48只眼选用治疗视神经萎缩的常规穴位配合"窍明穴",对照组30例46只眼只选用治疗视神经萎缩的常规穴位,4周后对比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6.67%和5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63,P<0.05)。结论针刺枕叶视中枢对应头皮部穴位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效果优于针刺常规穴位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药"髓复康"对大鼠脑缺血损伤区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大鼠MCAO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髓复康"治疗组、阳性对照组(激素组),每组8只均在8d,15d,30d等3个时间点,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各组脑损伤区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差异及胶质瘢痕形成的差异。结果:"髓复康"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脑损伤区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及胶质瘢痕形成受到明显抑制,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髓复康"可以抑制脑损伤区GFAP的表达及胶质瘢痕的形成,可能是其促进脑损伤后后神经纤维再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中药材》2017,(8)
目的:通过对白钩藤与大叶钩藤显微结构进行比较研究,为鉴别和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两种药用植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常规显微技术对白钩藤与大叶钩藤药材进行组织结构和显微特征观察。结果:(1)在性状上,两者的根、茎及钩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皆相似。但白钩藤和大叶钩藤在茎和叶片有明显的区别,白钩藤茎髓松软,叶下表面灰白色;而大叶钩藤茎表面有灰色硬毛,髓多中空,叶下表面黄褐色且被硬毛。(2)在显微特征上,两种钩藤的组织构造基本相似,两者根的皮层与韧皮部均有纤维束散在;茎切面观都为四方形,韧皮部外方纤维排列成环;叶主脉大,均只含有1个维管束。但两种钩藤各自有明显的鉴别特征,白钩藤根韧皮部纤维成环不明显;茎髓部切面观菱形,角较尖,皮层无石细胞;叶维管束外韧型,呈"U"形,上表皮无非腺毛;粉末具嵌晶纤维。大叶钩藤根韧皮部狭窄且外侧纤维明显断续成环;茎髓部切面四方形,角圆滑,皮层有少量石细胞;叶维管束双韧型,呈圆形,上表皮有非腺毛;粉末中具较多的分隔纤维、非腺毛和少数石细胞。结论:以上研究结果可作为白钩藤和大叶钩藤的主要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针刺单穴、多穴对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的镇痛效应。方法:选取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78例,随机分为单穴(十七椎穴)组34例和多穴(十七椎、次髎、地机、三阴交穴)组44例。观察针刺前后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随时间的变化,并比较之间的差异。结果:针刺5 min后,两组VAS读数均开始明显降低;两组3个月经周期针刺前即时VAS读数均逐渐下降,与第1月经周期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第1月经周期起针后60 min,在第2月经周期起针后120 min多穴组与单穴组比较,VAS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时间点VAS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单穴和多穴治疗重度原发性痛经都有明显的即刻镇痛效应,且该效应具有临床意义。针刺单穴、多穴治疗重度原发性痛经,均具有累积镇痛效应。针刺治疗重度原发性痛经可单取十七椎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