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永杰 《海南医学》2004,15(6):109-109,44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消瘅…‘消中”等范畴,自《内经》以降,下迄诸多医家,论消渴者,以上消、中消、下消“三消”立论,论其治法,上消清肺润操,中消清胃泻火,下消滋肾降火,是为常法。笔者认为,临床对于消渴的治疗,当以辨证辨病,阴阳并重,尤其对于老年糖尿病,不同“三消”分论,临床用药,亦不拘前人成方巢臼。对于老年糖尿病的治疗,必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围。据历代医籍记载如《内经》所说的“消中”、“消瘅”、“肺消”、“消渴”等皆属本病。提出了“……数食甘美丽多肥……转为消渴”之说,认为糖尿病发病与过食脂肪类食物以及与肥胖有关。又如《金匮要略》中所描述的饮多,尿多的症状与本病极为相似。在《诸病源候论》中以及明代戴思恭所提到的“其病多发痈疽”、“三消之久或目无见或手足偏废”等等与糖尿病所引起的某些并发症非常相似。此外《外台秘要》还谈到尿中有糖的特点。同时还指出治疗本病必须饮食管制。这些都说明了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是极为深刻的。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中医诊治消渴病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消渴的病名、病因病机、症状、治则、预后等方面的论述,之后,历代医家大多以阴虚燥热立论,治疗上分上中下三消。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才逐渐突破传统的阴虚燥热之说,对其病因病机,提出“气虚致消”“脾虚致消”“瘀血致消”“肝郁气滞”“痰浊阻络”“毒邪伤络”等一些较之以往不同的学说,其中有尤以“脾虚致消”在近年被越来越多的医家接纳。本文参阅古代中医典籍,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实验研究概述附院中医科赵坚糖尿病属祖国医学的“消渴病”范畴。早在《内经》即有“消渴”、“肺消”、“中消”等记载。《金匮要略》有消渴篇,提出其病机为胃热、肾虚,并创白虎加入参汤、肾气丸等专方治疗,后世医家在此理论基础上采用现代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六味地黄汤加味结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2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消渴”范畴。早在《灵枢·五变》篇中即有“五脏皆柔弱,善病消瘅”之说,指出五脏虚弱是发生消渴的重要因素。《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提出上消、中消、下消的三消证型和相应的治疗方药。《诸病源候论》、《儒门事亲》等对消渴的兼证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本病的“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的轻重主次,把本病分为上消、中消、下消的三消证型,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在应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六味地黄汤治疗糖尿病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称糖尿病为消渴病,在《黄帝内经》称“消瘅”。根据其病机和临床表现的不同,而有消渴、鬲消、肺消、消中等不同名称。而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消渴为篇名,认为胃热肾虚是导致消渴的主要机理。而隋·巢元方根据消渴证侯表现、兼症、预后的不同,在《诸病源候...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病机及辨治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病机及辨治浅探顾再强蓝海珍(安徽省来安县中医院239200)关键词:糖尿病;病机;辨证论治中图法分类号:R255.4;R587.11病机糖尿病多属中医“消渴”范畴。古人把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上消多饮属肺,中消善饥属胃,下消多尿属肾,但临床上...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病理特征主要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紊乱,其临床症状与中医的脾瘅、消渴、消瘅等甚为相合。既往述及本病者,论病机则以“阴虚燥热”概括之,论治疗则着重于养阴清热。随着中医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病理研究的深入,其传统的病机理论受到了实质性的挑战。实验室检测技术的提高和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的应用,对早期发现糖尿  相似文献   

9.
消渴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其表现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主症。历代医家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阴虚燥热”,因而至今将“阴虚”或“燥热”作为治疗消渴的用药依据 ,而对于阴虚燥热所致全身广泛瘀血之病理改变却认识不足。其实早在《内经》中就已阐述了消渴与瘀血的关系。如 :“怒则气上逆胸中积热 ,血气逆留 ,髋皮充肌 ,血脉不引 ,转而为热 ,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金匮要略》中亦简述了瘀血作渴 ,曰 :“病人胸满 ,唇痿舌青 ,……脉微大来迟 ,……口干燥而渴 ,……是瘀血也。”唐容川在《血证论·发渴篇》详细地论述了消渴与…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伴发抑郁的几率高于非糖尿病人群,糖尿病与抑郁存在共病机制,二者可互相影响,使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本病属于中医“消渴”“郁证”范畴,笔者认为消渴郁证的关键病机在于玄府郁闭、气液阻滞、肝络瘀阻,临证中以开通玄府,恢复气液代谢,畅达肝络气血为治疗原则,常获奇效,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