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褐斑是中医皮肤科一种常见多发病,表现为面部呈现局限性皮肤色素沉着的褐色斑,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少数男性也有发病.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祖国传统医学称之为黧黑斑.西医对本病病因认识尚不明确,而中医辨证论治本病多有成效,现就黄褐斑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翁丽丽  单敬文  柯岩  陈华  李晓霞  叶佩真  梅梅 《光明中医》2012,27(11):2379-2382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黄褐斑的中医药研究进展,并就如何统一黄褐斑中医辨证标准及诊疗标准,如何加强临床科研设计的科学性、严密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黄褐斑是中医皮肤科一种常见多发病,表现为面部呈现局限性皮肤色素沉着的褐色斑,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少数男性也有发病。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祖国传统医学称之为黧黑斑。西医对本病病因认识尚不明确,而中医辨证论治本病多有成效,现就黄褐斑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药治疗黄褐斑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褐斑是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中医药治疗本病已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疗效,本文从中药对内分泌、自由基、血液流变学、微量元素的影响及抗紫外线作用进行了综述,阐述了中药治疗黄褐斑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黄褐斑的中医治疗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褐斑是临床常见的损美性疾病,本病虽无明显不适,但对患者造成严重思想负担,中医通过中药内服、外敷、针刺及耳穴等方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文章就近年文献报道有关对本病的具体治疗方法及研究进展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中西医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8.
黄褐斑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付丹丹  张毅 《河南中医》2005,25(5):83-86
黄褐斑是以面部色素沉着为特征的常见病、多发病。西医学认为本病是“弥漫性过度色素沉着,常伴内分泌失调,在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时,也分泌过量的黑色素细胞刺激素,因而皮肤黑色加深。”常见于青春期到绝经期的妇女。临床表现为黄褐色或淡黄色斑片,不规则分布在两颊和前额部,无炎症及鳞屑,无自觉症状。由于影响容貌,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近10a来,中医药对其的报道较多,现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黄褐斑属中医"肝斑"、"黧黑斑"、"面尘"范畴,是一种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其特征为色素对称性沉着,呈蝶翅状,轻者为淡黄或浅褐色,点片状散布于面颊两侧;重者呈深褐色或浅黑色.现代医学认为精神因素、日晒、妊娠、化妆品使用不当、口服避孕药及抗癫痫药等均为本病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10.
黄褐斑属中医“肝斑”、“黧黑斑”、“面尘”范畴,是一种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其特征为色素对称性沉着,呈蝶翅状,轻者为淡黄或浅褐色,点片状散布于面颊两侧;重者呈深褐色或浅黑色。  相似文献   

11.
黄褐斑是临床常见色素代谢性疾病,发病率高达50%~70%。现代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常见病因主要有激素因素,日照、热刺激、化妆品等外界因素刺激,微量元素、遗传因素、精神状态等。其发病机制主要与酪氨酸活性升高、黑素细胞及黑素体生成增多等密切相关。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肝、脾、肾三脏对黄褐斑的发病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病机总属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机失调、肾水亏虚、脾失健运,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或气血瘀滞于头面发为黄褐斑。而肝脏的疏泄功能异常是导致黄褐斑发病的主要原因。对于黄褐斑的治疗,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各有所长。现代医学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谷胱甘肽、维生素、氢醌、氨甲环酸等药物治疗,以及激光美白治疗等。谷胱甘肽通过与酪氨酸酶中的铜离子结合,从而导致酪氨酸酶失活,抑制黑素细胞增殖和黑素体的合成。维生素主要通过抗氧化作用,抑制黑色素的合成进而淡化色斑。氨甲环酸则是通过抑制纤溶酶系统降低酪氨酸酶活性,抑制黑素细胞合成黑素体而起到治疗目的。激光治疗虽然能去除黄褐斑皮损区的黑素颗粒,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抑制或降低黑素细胞及黑素体增多,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也就存在复发的风险,在治疗后期还要联合脱色素霜局部涂抹治疗,才能降低复发率。中医学将黄褐斑分为肝气郁结、脾虚、肾虚、气滞血瘀等四种证型,并通过辨证论治,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较低。针灸、中药外用等治疗黄褐斑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对于黄褐斑的治疗,西医起效较快,但易于反复;中医治疗起效相对较慢,周期较长,但疗效稳定,毒副作用小。因此,应中西医有效结合,各取所长,从而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尽管目前已有诸多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纤维化的综述文章,但多是分别单纯的罗列出中医和西医各自的治疗进展,尚未有真正研究"中西医结合"者。而纯粹从药物角度出发,仅针对乙肝肝纤维化的文章更是罕有。该文从临床应用角度出发,综述近十年来运用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将历年来各家各门的经验方法加以分类、归纳和总结,最终得以把握其历史脉络,并预测其发展方向。传统经方联合有效抗病毒药物是当今研究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热点和重点,而中药单体联合应用核苷酸类似物则是其中卓有成效的方法,无疑是今后抗乙肝肝纤维化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自 1 998年以来 ,笔者采用养血疏肝汤为主配合外用双氧水治疗黄褐斑 45例 ,疗效较好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中男性 4例 ,女性 41例 ;平均年龄 32 .5± 1 0岁 ;病程 3个月~ 1 0年 ,平均 3.4年。对照组中男性 2例 ,女性 2 8例 ;平均年龄 30 .5± 1 0岁 ;病程 3个月~ 8年 ,平均 3.2年。两组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治疗方法对照组口服维生素 C 0 .5g,每日 3次 ;外用3%双氧水在面部黄褐斑处涂搽 ,每日 2次。若搽后局部皮肤瘙痒、发红 ,可暂停两日再用。治疗组内服自拟方养血疏肝汤 :当归 1 5g,白芍 1 5g,制首乌1 2 g,熟地 1 0…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高脂血症的定义、中西医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诊断以及目前中医对该病的治疗现状进行归纳论述,提出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应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优势,并借助西医对本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使中医辨证论治和同病异治等治疗理念与时俱进,同时也应针对个人禀赋及中医证型差异,制定个体化调脂方案,以期为高脂血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对照组60例采用雷尼替叮胶囊0.15g,早晚各1次空腹时服。治疗组10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疏肝健脾的中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7%,对照组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92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方法:92例颈椎病患者根据分型及病情分别应用不同疗法,中药离子导入、中西药物、小针刀、手法治疗、颌枕颈椎牵引、药枕、功能锻炼、胶原酶溶盘等疗法。结果:有效率:颈型100%;神经根型97.8%;椎动脉型100%;交感型100%;混合型93.7%;脊髓型50.0%;优良率为76.7%,有效率为96.7%。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有益于颈椎病患者的康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急性淋巴结炎(acute lymphadenitis)多继发于牙根或扁桃体的炎症病灶,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有疼痛和压痛.1999年1月~2006年3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淋巴结炎90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邵芳  谈勇 《光明中医》2009,24(3):583-585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内分泌紊乱和糖代谢异常综合征,常因排卵障碍导致不孕.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通过对近年来有关文献资料的回顾,从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及生殖辅助技术等方面对其治疗方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9.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当前内分泌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干预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在减轻西药不良反应、改善症状、降低复发率等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临床上通过心理调摄、针灸治疗、分期论治、分型论治、专方治疗、外治法、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作者就近5年来中医药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治疗概况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山东中医杂志》2016,(12):1096-1100
目的:对近年来中医药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进展做一整理,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提供参考。方法:以围绝经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为关键词,通过CNKI及相关搜索引擎检索近10年有关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因病机及其治疗的论文2 000余篇,再以中医药为关键词对文章进行筛选,获得相关文献300余篇。结果:阅读了两百余篇有关中医药与围绝经期综合征或更年期综合征的论文,发现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并无不良反应。结论:中医药通过改善脏腑功能、调节阴阳平衡和补虚祛邪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参考文献58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